?

《李陵變文》非正統英雄觀新探

2022-10-15 09:12琳,黃
大慶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5期
關鍵詞:李陵漢書敦煌

付 琳,黃 威

(哈爾濱師范大學 文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500)

敦煌自漢武帝設郡以來便歸中原管轄,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屢受外來民族侵擾。在這種動蕩環境下發展起來的敦煌文學,具有濃厚的民族意識及對漢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因此,敦煌變文作為敦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擁有敦煌特色外,還具有鮮明的中原文化特征。其中,國圖藏編號為BD0866的《李陵變文》,作為敦煌變文中的代表作,以史傳為基礎敷演而成,記載了漢將李陵出征西域被迫投降卻導致一家被殺的故事。李陵形象經過幾百年的流傳變遷,到唐五代時期形成《李陵變文》,其含義和精神逐漸適應敦煌民眾心理要求,成為民眾心理的具體化表現。目前關于《李陵變文》的研究,或集中在文本的整理注釋,如趙逵夫《〈李陵變文〉校補拾遺》,郭在貽、黃征、張涌泉《〈李陵變文〉補?!?,劉瑞明《〈李陵變文〉補?!?;或著意于故事淵源的考索,如鐘書林《敦煌李陵變文的考原》等;或關注李陵個性的考察,如羅翔《從敦煌變文看敦煌人的尋家心結——從〈伍子胥變文〉〈李陵變文〉看流民的反抗哲學》、陳輝《論〈李陵變文〉的悲劇性》、楊華《李陵變文中的非正統英雄觀——對明君圣主的期待》等。這些成果均或多或少地涉及李陵的英雄觀的問題,普遍認為敦煌變文中李陵形象體現出非正統英雄觀,并將其成因歸于民眾期待。(1)參見楊華:《李陵變文中的非正統英雄觀——對明君圣主的期待》,《名作欣賞:中旬》2016年第5期,第173頁。

一、復雜的“貳臣”:敦煌變文中的李陵形象

《李陵變文》主要是通過李陵形象的生動刻畫展現其非正統英雄觀。李陵形象的生動性表現在李陵內心的復雜性。李陵淪為“貳臣”境地時的心理掙扎和對君主賢明品質的懷疑讓其投降結局脫離單純的對與錯,也讓其形象不再是簡單的英雄或是叛徒,而是民間的非正統英雄。

(一)李陵初淪“貳臣”境地時的心理掙扎

自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儒家推崇的“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即“義”與“仁”,逐漸成為君王統治的工具。因此,漢以后的儒學推崇以死明志、維護君王統治的決心?!独盍曜兾摹芬詢韧鈨商幟?,重點描繪李陵“不應該”出現的掙扎和思索。

一處在身處絕境之時,士兵們“擬求生路”與李陵欲再戰的觀念形成外部矛盾?!独盍曜兾摹分斜憩F李陵內心的內容為:“吾今不死者,非壯士也……火急交人拆車,人執一根車輻棒,朾(打)著從頭面奄沙?!?2)項楚:《敦煌變文選注》,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第1284頁。從引文中可知李陵決心戰死的壯志并非虛言,所以李陵才會身處逆境,但仍然以車輻棒為武器殊死戰斗。而當時士兵們的心態為:“當今日下,實是孤危。睹(魚)游鼎中,燕巢幕下,鼎焚魚爛,幕動巢傾,勢既不全,理難存立。大將軍本意,莫狂(枉)勞人,幸請方圓,擬求生路?!?3)項楚:《敦煌變文選注》,第1284頁。將士們在惡劣的環境下奮勇戰斗,卻看不到勝利的曙光和一絲生機。此時將士們的肺腑之言開始動搖李陵抱定的必死之心。李陵作為鮮活的人,既有視死如歸的個人斗志,也能與同生共死的將士們渴望死里求生的心愿共鳴。在外部矛盾的激化下,李陵才會出現內心的掙扎。

另一處在李陵不得不降時,悲痛欲絕的心理活動形成內部矛盾?!罢煞虺龊?塞)命能判(拌),大眾胡狼事實難,君擬前(剪)兇(匈)奴賊,自坐千金明月鞍。丈夫失制輸狂虜,負特黃(皇)天孤傅(負)土,非但無面見天王,黃泉地下羞見祖。嗟呼嘆息乃長吟,只為欺胡若(苦)入深,上天使爾知何道,陛下應知陵赤心?!?4)項楚:《敦煌變文選注》,第1285頁。大段的唱詞感人至深,表現出李陵不得不投降的苦楚。作為漢家大將守護邊疆是職責,李陵不愿背叛自己堅信的忠義道路。但戰爭處境堪憂,李陵也不愿將士們與自己一同葬送在必定失敗的戰爭中。困頓之際,李陵只能寄希望于君主能夠明察其“赤心”。這兩處矛盾實則是人情與儒家忠義價值觀之間的矛盾?!独盍曜兾摹酚每犊辛Φ捻嵨目坍嬂盍甑能P躇,用情與理的斗爭反映不得不淪為“貳臣”時的心理掙扎。(5)參見羅翔:《從敦煌變文看敦煌人的尋家心結——從〈伍子胥變文〉〈李陵變文〉看流民的反抗哲學》,《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第81頁。

(二)李陵對賢明君主的懷疑

中國古代君王作為“天子”,提倡“君權神授”。君主作為獨一無二且不可否定的統治者,不允許分毫質疑存在。君王理想中的忠臣則必須維護統治者的絕對權威,并反對一切懷疑君主的“小人”。李陵對君主有絕對的忠:“上天使爾知何道,陛下應知陵赤心。圣主徑饒今日下,可得知陵□□中。帝側(測)陵情,當不信?!?6)項楚:《敦煌變文選注》,第1285頁。但在得知一家被殺之后,李陵哀痛不已,并對君主有所怨恨?!皯浶?昔)初至峻稽北,虜騎芬芬(紛紛)漸相逼,抽刀避(劈)面血成津,此是報王恩將得,制不由己降胡虜,曉夜方圓擬皈國,今日黃(皇)天應得知,漢家天子辜陵得?!?7)項楚:《敦煌變文選注》,第1037頁。李陵的忠心并未被漢帝知曉。這段自白正是李陵內心的悲鳴。在《李陵變文》中,君主不再是“救世主”或者絕對公正的存在,反而成為反面角色。漢帝的不辨忠奸、薄情冷酷致使李陵被迫承擔罪臣之名。漢帝未經調查濫殺李陵全家一事更直接讓李陵有國不能歸、有家不能回。李陵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平民英雄,一腔怨憤噴薄而出。李陵形象既反映出對君王絕對權威的挑戰,也反映出平民道德比上層人士冰冷僵化的忠君愛國思想更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道義和溫情。

(三)李陵最終投降的結局

李陵事件被常常詬病的原因是猶豫不決的心理和最終投降的結局。相較于被歷代推崇的正統英雄蘇武,李陵事件卻更讓人動容?!独盍曜兾摹匪茉斐龅睦盍晷蜗篚r活生動感人至深,是因為其中表現出基于人性復雜性的諒解與寬容,呈現出較歷史類著作更豐富的層次感與現實感。在變文中,李陵用行動證明,成為英雄不在于結果,而在于過程中傳達出的強大精神力量。變文把這個歷史故事以悲劇的形式呈現,傳達出使人產生審美愉悅、別開生面的藝術感受。同時,李陵悲劇也體現出藝術創造精神,開拓民眾的思想境界和審美視野?!独盍曜兾摹芬呀洺撊寮抑揖龕蹏赖乱幏?,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叛國或愛國的故事。

二、從正史到變文:李陵形象的變遷

《李陵變文》來源于《史記》和《漢書》的記載,以漢武帝和匈奴的戰爭為背景,描寫李陵這一悲劇英雄的形象。敦煌變文為適應民間趣味,創造出與史傳不同的敘述形式和表達方式?,F存《李陵變文》中李陵的故事從追取左賢王開始,以李陵投降導致全家被殺為結局。比較《史記》和《漢書》中有關李陵事件的記載,在尊重基本史實的基礎上,《李陵變文》加入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情節、感人至深的唱詞豐富李陵形象?,F將《李陵變文》與《史記》《漢書》中李陵事件情節以表格形式對比如下:

(一)《史記》《漢書》中的李陵事件

從表1可以看出,《史記》《漢書》記載李陵出兵、抵抗、投降三個階段均包含著對君王和家國的忠心?!妒酚洝酚涊d李陵之事相對簡短且客觀公正。司馬遷秉筆直書、完整客觀地敘述李陵事件,但也用“春秋筆法”一般精煉的語言表達對李陵事件的看法?!妒酚洝ぬ饭孕颉穼盍甑脑u價為:“《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淅顚④娭^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搜噪m小,可以喻大也?!?8)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878頁。引文中“正”“忠”二字是司馬遷對李陵的總體評價。司馬遷認為李陵有“為人自奇士,事親孝,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9)李景星:《四史評議》,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第2729頁。的國士之風。李陵的少年奇事深深感染司馬遷,讓他確信李陵“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李陵的態度基本奠定李陵事件的基調。

表1 《李陵變文》與《史記》《漢書》李陵事件情節對比

《漢書》有關李陵的記載主要見于《漢書·李陵傳》《漢書·李廣蘇建傳》和《漢書·蘇武傳》?!稘h書》基本延續《史記》中對李陵持褒揚態度的基調,并對《史記》中模糊不清的內容進行填補,如“單于帶八萬兵圍攻李陵”一句,《漢書》補充出單于帶三萬兵圍攻李陵,后因不敵李陵又加兵八萬的過程?!耙砍鰻I外為陳,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10)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2452頁?!奥劰穆暥v,聞金聲而止”。(11)班固:《漢書》,第2452頁。李陵排兵布陣井然有序,指揮下令有條不紊?!稘h書》中李陵從容不迫、指揮若定。同時,《漢書》又給李陵注入當時統治者需要的英雄品格,如無畏、勇敢、愛國、忠君等正統英雄觀。班固所推崇的仍然是“孔子稱‘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蘇武有之矣”(12)班固:《漢書》,第2469頁。的儒家價值體系?!傲暌娖渲琳\,喟然嘆曰:‘嗟乎,義士!陵與衛律之罪通于天?!蚱抡唇?,與武決去?!?13)班固:《漢書》,第2465頁?!稘h書》實則更希望把李陵塑造成為一個符合儒家正統觀的英雄而不是民間的英雄。

(二)敦煌變文中的敷演改動

李陵事件在流傳過程中有過許多細微的改動和增添。雖然《李陵變文》延續《史記》《漢書》對李陵事件的褒揚態度,但變文用唱詞方式將有恩不能報、有國不能歸的苦楚和冤屈盡情傾訴。(14)參見鐘書林:《敦煌李陵變文的考原》,《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第2期,第91頁。同時,變文增添大量的篇幅豐富拓展故事細節,并且注重心理描寫和刻畫,使李陵形象愈發生動立體。

1.變文中的豐富擴展

《李陵變文》夸大了李陵統領的漢軍與匈奴之間力量的懸殊,匈奴領兵圍攻李陵的數量,從史傳到敦煌變文,由三萬、八萬增加到十余萬、“大王自將十萬人來”。配合變文中單于在圍攻李陵前與手下的對話,重點突出“奈何十萬余騎,不敵五千”。(15)項楚:《敦煌變文選注》,第1268頁。此外,《李陵變文》將漢將受傷之重加劇,以“體著三槍、四槍者,車上載行;一槍、兩槍者,重重更戰”之語寫交戰過程之艱難。最后,《李陵變文》又增加“李陵箭盡弓折,糧用俱無,赤心求于寸刃。李陵處分左右,火急交人拆車,人執一根車輻棒,朾(打)著從頭面奄沙”等雙方交戰過程中李陵頑強抵抗的內容。文學作品之所以引人入勝在于劇情的矛盾與斗爭。相較于史傳,民間文學往往擴大矛盾、激化斗爭使內容生動且富有趣味?!独盍曜兾摹吩陂_篇就將矛盾擴大到一個無可挽回的境地,讓李陵在困境中做選擇。嚴峻的矛盾為李陵之后的選擇和悲劇結局做鋪墊,使李陵悲劇結局有情可原。在《漢書·李陵傳》中發生于“?;健钡慕粦鸬攸c,《李陵變文》改在與李陵之事相差三百多年但更為著名的“范夫人城”。從這些改動看,變文無非在突出三點:一為李陵境遇之困頓;二為李陵自身的機智英勇;三為增強李陵之事的可信度和接受度。變文全文從這三點入手,著重境遇與才華的對峙,以此凸顯李陵的英雄形象。

縱觀整個故事,李陵之事以追取左賢王開始,后接單于帶兵圍攻李陵,李陵斬殺二女,破火攻,管敢叛變,再到李陵投降,最后以得知全家被殺為結局。變文在這些大節點之間穿插史書中未曾記載的故事。僅與《漢書》中李陵之事做比較,《李陵變文》增加交戰過程、李陵勸戰、士兵勸降、李陵投降前的對白、投降之計等幾個部分?!皞髀劃h將昔家陳,慣在長城多苦辛,十萬軍由(猶)不怕死,況當陵有五千□(人)”(16)項楚:《敦煌變文選注》,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第1269頁。在李陵與匈奴“火中戰”情節中,《李陵變文》補充漢高祖以三十萬大軍戰匈奴冒頓單于之事?!独盍曜兾摹酚脻h高祖之事與李陵作對比,既為李陵降敵作辯護,也暗示出漢帝在軍事指揮方面的才能匱乏是李陵身陷絕境的根本成因。這些細節均以李陵為中心,輔之他人。原文中有關交戰過程的韻文部分配合演唱流暢且有氣勢,對白與李陵自白則表現出一種悲壯悲涼的氣氛。李陵確定投降之前的對話:“吾今不死者,非壯士也!……道陵生作異域之人,死作失鄉之鬼。永別親故,長辭知己”(17)項楚:《敦煌變文選注》,第1285頁。深刻地反映出李陵知曉不能歸國回家哀痛。另外,《李陵變文》衍生出一段刑場陵母與陵妻話別的情節:“老母妻子一時誅,曠古已來無此事。皆是先葉(業)薄因緣,新婦不須生怨悔?!毙聥D被法啟尊婆:“枉法嚴刑知奈何?君王受佞無披訴,生死今朝一任他。嗚呼上天無可戀,妾共老母同災變。君在單于應不知,與君地下同相見?!?18)項楚:《敦煌變文選注》,第1302頁。這段內容雖然不是直接為李陵而增設的,但卻通過婆媳之間的對話從側面表達對漢帝的不滿。通過婆媳二人的深明大義與漢帝聽信讒言、刻薄寡恩的對比,《李陵變文》體現出平民階層對統治階層統治力的不滿,也體現出平民同封建社會上層相異的價值觀。這些細節的添加,一方面使李陵故事前后銜接更為流暢,另一方面深化困境與才華、投降與歸家之間的矛盾,使李陵之事不再作為客觀存在的史實記載,而成為一個流傳民間的故事為人們傳頌。

2.變文內的心理描寫

豐富的心理描寫是《李陵變文》區別于《史記》《漢書》的原因之一?!独盍曜兾摹妨D塑造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而不只是一個符合正統要求的神人?!独盍曜兾摹穼懤盍陸{借五千士兵對戰匈奴。雖然條件艱苦,但變文細致刻畫李陵和將士們勇敢戰斗的心志,如“今日為將黃髭虜,歲歲還同赤觜鴉。如何管敢行非里(理),遣我將軍不見家,今朝塞外渾輸失,更將何面見京華”,心理描寫充分地體現出李陵頑強抵抗強敵的意志?!耙雇鞅?,曉望東南”之際,李陵忠心愛國、滿心思漢。變文以“非但無面見天王,黃泉地下羞見祖”之語寫李陵內心的煎熬和不得已投降時的猶豫和不舍。李陵知曉全家被殺時痛心疾首,只能放聲大哭并感嘆君王不明?!傲曷劺夏副痪D,叫苦號啕而氣咽。雙淚交流若愉終,肝腸寸寸如刀切。使人泣淚相扶得,沙塞遣出腸中血……制不由己降胡虜,曉夜方圓擬皈(歸)國。今日黃(皇)天應得知,漢家天子辜陵得(德)?!?19)項楚:《敦煌變文選注》,第1307頁?!独盍曜兾摹方枥盍曛谫|問蒼天,本質則是質問漢天子,并非李陵不忠不義背叛漢朝,而是漢天子把他逼到走投無路、有國不能報、有家不能歸的凄慘境地?!独盍曜兾摹分星楦惺惆l淋漓盡致,一唱三嘆。為進一步塑造和豐滿李陵形象,戰斗情節描寫始終把握以李陵為中心,反襯以單于、雷敢、士卒形象,運用大量細節刻畫,生動揭示李陵內心世界。李陵愛國之情至純,悲憤之情至深,與完全符合正統觀念的英雄不同,李陵形象更加復雜深刻。李陵愛國忠君,但也怨恨君王不明。李陵是可以為內心之道獻身的英雄,但并不是一味愚昧、無情無欲的衛道士。

比起《史記》和《漢書》,變文中還增添了一些神奇色彩。其目的也是為豐富變文內容,強化變文主旨,如在劍斬軍中女子一節,《李陵變文》增加“有三條黑氣,向上沖天”,“其鼓不打,自鳴吼喚”等情節,營造出神秘的氛圍。

總體而言,敦煌變文著重刻畫李陵內心的掙扎。無論是投降,還是對君主的態度,李陵經歷一個從堅定到猶豫最后到轉變的過程,這些反轉無疑是對儒家正統觀念的背離?!独盍曜兾摹分械母膭雍驮鎏眢w現出一種濃郁的反叛意味,尤其是對君王權威的反叛,即君王從被歌頌的對象變成可以被批判的人物。這正是民眾價值觀的體現和對有血有肉的人的關注。從《史記》到《漢書》再到《李陵變文》,李陵形象分為變與不變兩個部分。李陵作為一個正面的英雄形象,不變的是他所具有的忠君、愛國、英勇、無畏的傳統高尚品質;變的是李陵逐漸從正統英雄變為民間英雄,李陵開始有猶豫、有悲憤、有怨恨,民眾對李陵的期待也不再是至忠至孝的完人。

三、制造英雄:《李陵變文》非正統英雄觀的產生

敦煌變文產生的初衷是向僧俗傳播佛法佛理,悅邀布施。佛教變文逐漸成為和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一種傳播形式。敦煌民眾根據佛教變文進行改造,融入所謂凡夫俗子的價值評判和心靈寄托。后來,民間藝人在學習佛教變文形式的同時,增加敦煌民眾感興趣的內容進而形成世俗變文。最終,敦煌變文與百姓生活貼近,反映民眾心理和現實生活。

(一)民眾將心靈寄托融入敦煌變文之中

作為社會底層的普通民眾往往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他們一方面希望文學作品可以表達自身的情感和需求,另一方面希望文學作品可以對所受不公進行解釋。變文并沒有把李陵的悲劇結局完全歸結為皇家寡恩,而是字里行間透露一種無法言說的天命,即李陵身懷絕技也無法對抗的天命。(20)參見鐘書林:《敦煌李陵變文的考原》,第90頁?!独盍曜兾摹分嘘P于戰爭激烈的描寫占全文一半以上,如追取左賢王、迎擊單于、火中激戰、單于怯陣、黃昏訣別等。大量戰爭描寫的加入體現出李陵的英勇無畏?!独盍曜兾摹酚执┎鍞潮娢夜?、力量懸殊、弓刀用盡、兵無后援、管敢告密等情節。這些情節與李陵英勇驍戰產生直接沖突。李陵亡于人力,更亡于天命。

李陵作為一個無能為力的悲劇英雄人物,是無力掌握命運的普通民眾的集中展現。因此,《李陵變文》借天命傳達敦煌民眾對李陵的崇敬與惋惜,并通過天命的不可抗性解釋社會不公,慰藉底層民眾的心靈。

(二)民眾期望變文中塑造的英雄來滿足個體祈求庇護的心理

敦煌作為古代中國邊關之地,無論國力強盛與否,都時常面臨被異邦侵占的命運。每一次侵占都是當地民眾家園的浩劫,每一次浩劫后又是“流民”厄運的重溫。敦煌民眾內心十分渴求英雄的保護?!傲曷勛笥艺f尊堂,大哭號啕淚萬行,更若人為十只矢,參嗟(差)重得見家鄉。左右今須鳥獸分,失路迷津望月奔,償(儻)若南皈見天子,為報陵辜陛下恩?!?21)項楚:《敦煌變文選注》,1269頁。這段唱詞所言是李陵遇戰卻無能為力的感慨,但依舊表現出李陵拼死抵抗的斗志。敦煌民眾期待著李陵一般臨敵不懼的英雄來保護自身免于戰亂。因此,《李陵變文》通過塑造李陵舍生忘死的精神,使李陵成為敦煌民眾心中英雄的化身。

(三)佛教宿命論的影響

伴隨著佛教在敦煌地區的傳播和繁榮,宿命論思想等佛教思想潛移默化地融入中國古代敦煌民眾生活和思想之中。宿命論思想以因果業報為主要內容。在進行文學創作時,敦煌民眾借因果業報委婉表達對不公事件的惻隱之心。在漢帝認為李陵已叛國投敵斬決李陵一家時,《李陵變文》有“老母妻子一時誅,曠古已來無此事。皆是因業薄因緣,新婦無須生怨悔”的表述。作者無法用合理的儒家思想解釋李陵一家皆被斬決的原因,便通過因果業報的宿命論思想解釋。因為前世業因不足所以緣分短淺才導致今日家門慘禍。在《李陵變文》中加入宿命論思想,是作者乃至敦煌民眾對李陵一家慘死的同情和理解。

(四)時代環境對民間作者的影響

變文產生于隋代以前,成熟在唐代。張廣達認為:“在中國歷史上,唐代是一個少有的既善于繼承、又做到了并蓄兼收的朝代?!?22)張廣達:《唐代的中外文化匯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沖突》,《中國社會科學》1986年第3期,第37頁。唐朝國力強盛,思想也相對更加開放。民眾的自我意識更為強烈,對外來思想的兼收并蓄達到新高度,長此以往滋養出眾多所謂“非正統的英雄觀”。到后來,唐代實力衰微,安史之亂直至唐五代時期戰爭頻發,民眾叫苦不停。無論是唐王朝還是民眾都需要像李陵一樣救民于水火的人。由此,晚唐之時多有人為李陵喊冤。李陵逐漸成為敦煌民眾心中保境安民的理想英雄。因此,敦煌變文才在李陵形象上寄托民眾期待的非正統英雄觀。

四、忠君與愛國:《李陵變文》非正統英雄觀的本質

敦煌變文中英雄人物的事件與行為表現出對民間公認的天道觀、道德觀及價值觀的維護與踐行。因此,《李陵變文》展示出對李陵滿滿的同情與惋惜,對他的英勇事跡進行熱烈的歌頌,并把李陵創造成為符合民間百姓希望的英雄人物形象。但實際上,李陵形象展示出的非正統英雄觀本質依舊可以理解為忠君和愛國。

(一)愛國本質

敦煌作為邊疆地區,從漢帝收復河西地區開始,張騫鑿空西域、絲綢之路空前繁榮,中原文化已經融入敦煌民眾的生活之中。敦煌民眾的中原故土情結十分濃郁,并對國家有著很強的歸屬感。敦煌變文中所呈現的中原情結以及家國情懷,正是敦煌社會時代風貌與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独盍曜兾摹贩从吵龀晌臅r國家衰微,邊境?;紘乐?。于是變文通過歷史故事,借古喻今,取其主要情節注入家國之思。變文用“國中圣主何年見?堂上慈親拜未由!今朝死在胡天雁,萬里飛來向霸頭”“捶胸望漢國號啕大哭”“下馬望鄉拜皇帝”“中心不忘漢家城”“曉夜方圓擬歸國”等句,反映李陵遠離故土思念家國的無助與悲痛?!独盍曜兾摹纷詈笠运寄罟释羺s不能回為結局展現李陵事件的悲劇性。陸永峰先生認為《李陵變文》中的故事:“其存在的意義,大概一則在于盼望有勇將如李陵者能安邊定民,一則代淹蹇邊塞的將士抒發心中塊壘。其中,或也有處蕃的漢人對自己境遇的感慨?!?23)陸永峰:《敦煌變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第173頁。雖然《李陵變文》創作大體時間未定,但可以推知其為唐朝末年所寫。此時敦煌地區長久處于戰亂之中,身處蕃地的敦煌民眾就像有國難歸的李陵形象一樣。因此,《李陵變文》才體現出濃厚的愛國歸國心愿。

(二)忠君本質

忠君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敦煌民眾對君王的忠心;二是對賢明君主的期待。敦煌民眾對君王的忠心通過李陵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展示出來?!罢煞虬賾饘幵~(辭)苦,只恐明君不照知”作為李陵內心的寫照,真實地表達出李陵對君主的忠心?!独盍曜兾摹方枥盍甑男穆暠磉_敦煌民眾心聲,從而將忠君思想作為統領性基調。在《李陵變文》中,李陵所有的猶豫,所有的反抗和斗爭一為報答君主,二為返回故土。對于李陵而言,歸家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忠君則是本心。但《李陵變文》將忠君和愛國聯系在一起,使二者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李陵對中原的深情也是對君王的忠誠。風雨飄搖之際,遠在邊疆的敦煌民眾與李陵一樣將忠君與愛國融合為一。對賢明君主的期待也包含兩方面內容,即敦煌民眾對君王體察忠奸能力的期待和敦煌民眾對希望君王能夠給予信任的期待。敦煌民眾所贊揚的是李陵臨危不懼一腔孤勇的精神。兵糧不足、入草風吹、敢管叛變等事件讓李陵陷于危難之間,李陵卻靠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盡力化解危機。李陵形象的悲劇在于“天無時地不利人失和”與李陵本身“智勇決”之間的沖突。但最終導致李陵悲劇的直接原因卻是漢帝的薄情寡恩。漢帝既不能體察到臣子的一腔忠心做到信任臣子,又不能分辨讒言冤枉忠臣做到明辨是非;即不信任,又不明察,導致李陵悲劇的境遇。中國古代敦煌民眾發自內心地期望君王具有信任臣子、人民和分辨忠奸的能力。對李陵忠義的贊揚,對漢帝不忠的失望,仍然可以理解為敦煌民眾在忠君心理狀態下對賢君明主的期待。因此,敦煌民眾在塑造英雄的同時,其實也是對忠君內心的表達和對英明國君和理想社會的向往與期待。

在《李陵變文》中,李陵所具有的非正統英雄觀是動蕩時代背景下敦煌民眾總體需求的特殊體現,并根源于李陵忠君愛國的本質特征。存安定邊疆之志、懷救世拯民之責、有忠誠君主之心是李陵寧死不屈的原因,本質上都是忠君愛國。

五、結語

《李陵變文》以文學的手法、“以古律今”的敘事,體現出民間的價值觀、道德觀。在這一過程中,《李陵變文》賦予歷史人物、歷史故事以新的內容、新的情感、新的意義,并將抽象深沉的情感與觀念付諸形象融入俗眾所熟知的人物及其故事之中?!独盍曜兾摹芬允浪状蟊娮约旱姆绞皆V說著思想、情感及理想,通過對內容中所呈現的中原情結以及家國情懷進行關照,探查敦煌社會的時代風貌、時代風尚與時代精神。與作為正史的《史記》和《漢書》不同,《李陵變文》作為世俗變文受佛家和民間思想的影響,使李陵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綻放,反映出民眾內心深處非正統英雄觀的愛國忠君本質。敦煌民眾對歸國的盼望和對賢君明主的期待展現出“植根于精神的沃土之中”的“至真至深的家國情懷”,千百年來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猜你喜歡
李陵漢書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早期中國知識轉型期的《呂氏春秋》學——《漢書·藝文志》、高誘《呂氏春秋注》研究
朔風又起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昆曲《望鄉》觀后說成全
懸梁刺股
李陵,沒有任何偉業能和做個忠臣相比
奮不顧身
亮麗的敦煌
絕世敦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