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革命對全球文化的塑造與演化

2022-10-21 05:12解學芳
人民論壇 2022年4期
關鍵詞:符號協同文化

解學芳

文化符號具有能指和所指的功能,表征為物質形態與精神形態的兩面性,社會屬性、經濟屬性、技術屬性、審美屬性的多元性,形成了對文化符號思維與文化符號行為解讀的多維性。其中技術屬性是文化符號創意、生產、認同、衍生、消費、循環的重要驅力,技術創新表征、傳遞、變更和重新排列文化符號從而實現創造性轉化、生成新的文化內容,并帶來符號體系的改變。

文化符號發展變遷的實質是技術革命的牽引

技術在科學指導下為文化符號生產實踐提供從設計、創作、裝備、效果等維度的系統支撐,成為文化守正與創新的載體和手段。技術的變遷與文化的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為彼此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意義,在增強文化自主創新能力、整合各種文化符號資源的同時,也提升了文化符號生產和傳播的效率,增加了文化符號的附加值。特別是隨著技術的迅猛發展與科技創新周期的縮短,文化符號在網絡空間傳播的范圍不斷被拓展——文化符號發展變遷的實質是技術革命的牽引,特別是網絡爆炸性的演進使信息技術成為現代社會的支配性技術,即形成了一個由計算機技術、移動通訊技術、數字技術、AI技術等高新技術群的集聚,其技術“集聚”形成的長波以及速度快、自由連接等特點變革著文化生產要素的配置,突破了原有文化符號的形成與傳播路徑,帶來了文化符號的數字化與網絡化呈現。

實際上,整個技術創新的擴散過程反映出文化符號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出不同階段的曲線式演化特征。一方面,技術與文化符號的融合打破了傳統的文化與技術分離的狀態,有效促進文化元素與技術元素在彼此融合的過程中更深化、更細化以及更優化地促進文化符號展現方式的迭代與升級,推動文化符號產品的更新換代,創造出更多文化符號消費形態和盈利模式。例如,數字化時代網絡技術將各自獨立的計算機實現聯結,并在跨越時空的條件下協同運行,成為數字文化符號、虛擬視覺符號等的載體,并附加了動態視覺效果,創新了文化符號的呈現形式。又如,網絡出版業一改傳統出版流程,其在編、印、發諸環節之間的邊界逐漸模糊;數字技術的演進則改變了傳統影視節目的播放形式和播放風格,更加凸顯用戶的收視偏好和個性化選擇。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階段,“無處不在的鏈接”塑造了多重文化場景,成為文化符號移動價值和移動場域的體現,也成為Z世代網絡原住民亞文化符號社群形成的助推力。例如,紀念空間的網絡化可能消解紀念空間固有的儀式感與文化意涵,但也會給網生代建構符合其主流文化審美價值的網絡集體記憶與網絡文化自覺。

技術創新具有階段性與先導性,越是高度依賴技術的文化符號,其發展、演化越易受到技術創新變遷的深刻影響,網絡文化符號就是典型。網絡文化符號是借助現代高新科技,通過網絡化、數字化方式呈現精神文化消費產品和服務的新型文化,其技術變遷反映了網絡文化與技術創新間的互動協同邏輯。一方面,技術創新應用于文化符號網絡化在線化生產與傳播領域,不斷造就新的符號生產方式。如在網絡化文明形態下的博物館通過AR、VR展示提升現實沉浸感與體驗感——故宮博物院的360紫禁城全景虛擬漫游與首都博物館的網上體驗館,釋放著網絡文化符號的魅力。另一方面,技術創新速度的演變構成了新舊網絡文化符號此消彼長的動態變遷,創造出全新的網絡文化生態場域,滋生出數字游戲、數字音樂、網絡視頻、短視頻、直播、云展覽等新文化符號。例如,依托AI、VR、H5(HTML5)、無人機等新技術進行信息生產與內容創新,推動著智媒體的崛起和傳統媒體的衰退;而NFT(Non-Fungible Tokens,非同質化代幣)技術對藝術符號的非同質化創造、上鏈確權、去中心交易與全程可追溯,實現了全生命周期的版權保護和數字藝術品價值流轉的利益共享,釋放了NFT藝術符號的稀缺性價值,助推數字藝術崛起的同時也帶來傳統藝術創作的危機。此外,網絡文化符號的發展成為牽引和倒逼技術創新的助推器,其高度依賴新技術的現實,客觀上給予技術創新更普遍、更持久的激勵,推動著技術創新擴散潛能的持續釋放。

文化符號在技術創新迭代演化進程中形成和遵循著三大演化機理

技術衍生出的新型文化符號,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大眾的文化生活和思維邏輯。不管是早期的音頻文化、影視頻文化,還是現今的直播文化、電競文化以及虛擬主播等文化符號,在技術創新迭代演化進程中形成了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的階段性博弈與協同發展,并形成和遵循著三大演化機理:

第一,技術創新高速率驅動文化符號迭代共生共榮機理。技術創新對文化符號塑造的牽引首先表現在技術變革引發文化發展邊界的重塑與帶來新文化符號的“裂變”。從橫向序列看,技術創新在文化創意領域的應用和發展不是孤立的,是建立在技術體系多維度驅動文化創新所帶來的原理性變化基礎上,其應用不局限于單一的文化符號創意領域,而是產生立體式的波及效果。如虛擬現實技術不僅局限于博物館與美術館展覽、網絡游戲、賽事直播與視頻文化的體驗,還擴展至虛擬演出、智慧旅游、元宇宙社交等新領域,釋放了文化符號的交互性與體驗性發展趨向;反之,對技術潮流的漠視則會適得其反,例如膠卷生產商柯達公司曾經為全球膠卷市場的龍頭,卻因固守現有市場而忽視數碼成像技術的廣泛應用,最終伴隨數碼相機和手機拍照的流行而被歷史所淘汰??梢?,技術對文化塑造的演進軌跡呈現出應用新技術與漠視新技術截然不同的新舊格局。從縱向序列看,文化創意符號的生產大都從科技革命發端,從原先技術的發明到介入文化符號的生產過程,是一個單向性的低速率創新演進過程。而進入數字化時代,技術創新的層出不窮推動其進入高速流動的新階段,并與文化符號的雙向協同推動整個文化創意領域的躍遷,帶來文化符號生產模式、生成結構、集聚方式的高技術化、高集約化。例如,隨身聽、VCD/DVD/EVD的應用給整個傳統音像業打上了數字化烙??;電視媒介技術帶來集聲音、動態圖像、文字于一體的多維傳播,而互聯網技術則進一步增強了傳播符號的即時性與強互動性;網絡游戲從早期撥號上網時代的卡頓到更為流暢的移動游戲、云游戲得益于帶寬升級與網絡傳輸能力的增強,而手機技術的創新則帶來功能的多元化和集成化。

技術創新為文化符號迭代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促使新創意新符號層出。特別是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AI)帶來了文化符號生產主體內部的變革與融合,改變著原有的符號生產創作模式,催生著新產品、新業務與新模式的層出不窮??v觀迪士尼發展歷程,技術創新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1928年米老鼠第一次在《蒸汽船威利》中說話,開創了有聲卡通的先河,1937年發行世界上首部采用多層次攝影機拍攝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以及同年制作的美國首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其對技術創新的不懈追求,使迪士尼一直處于文化符號原創的前沿。此外,電競文化符號的形成得益于技術底座的支撐,技術衍生的互動儀式形成“競圈”粉絲彼此間的共享情感體驗,形成諸如群體符號和道德感等重要的集體情感與儀式效果,強化了電競符號的身份認同,從互動儀式鏈的理論來看,構建了關于電競文化信仰與電競文化想象的共同體。

技術創新在文化符號內在創新需求驅動下得以擴散和再創新,從而形成技術創新與文化創新之間的良性循環,賦予文化符號高附加值。例如,在應用技術方面,游戲引擎技術作為一套由光影處理、碰撞檢測、物理系統、動畫、渲染等技術維度以及網絡服務器和用戶終端應用實時互動的多個子系統共同構成的復雜系統,其發展促進了網絡游戲的周期性創新;而數字編碼技術、數字版權管理(DRM)技術、IP組播路由技術、P2P技術的進步推動了網絡視頻文化的高質量發展,其中DRM技術通過采用一定算法在數字格式的音樂、圖片、影片中嵌入標志性信息,從而形成對數字文化版權的保護。此外,伴隨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用戶的碎片化時間越來越多地貢獻給數字閱讀、網絡直播、短視頻、云游戲等新興文化符號。

第二,技術創新周期縮短驅動文化符號創新短期化演進機理。技術創新是一種“創造性破壞”,具有極強的關聯性與波及性,作為文化符號創新的第一生產力,技術創新的應用、轉移、擴散速度與強度越發以加速度進行。特別是進入數字化與智能化時代,技術創新指數以直線式飛躍而成為文化符號生產演化周期日趨縮短的動因,即技術從原創到應用、再到應用性創新并轉化為符號生產的過程縮短,推動著不同屬性和不同階位的技術創新與文化符號生產之間形成了自生、共生、再生的關系,文化符號更新換代與演化周期呈現短期化規律。以百年電影變遷為例,技術維度的創新帶來了電影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的跨越,電聲技術則助推普銀幕到寬銀幕和立體電影的變革,而激光技術帶來了球幕電影的視覺盛宴……可見,電影藝術符號呈現方式的迭代是建立在技術創新基礎之上的,且更新換代周期日趨短期化。新興的網絡文化符號創新模式更加遵循了創新周期短期化機理,特別是基礎技術資源、網絡技術要素、網絡應用技術的集聚構成了有機統一的技術底座,其互相聯系、相互作用的優化組合共同推動網絡文化符號創新速度的提升與創新力度的增強。

技術牽引文化符號創新周期短期化機理說明,技術創新作為先導與文化符號生產范式的一體化,使得技術創新速度和創新強度成為文化符號此消彼長的關鍵影響因素,決定著文化符號生產周期的變化。一方面,越是高度依賴新技術的文化符號生產,其技術創新越活躍,應用技術創新成果的能力越強,轉化為文化符號創新的周期就越短,且極強的關聯效益會加快文化符號創意形態與展現方式的創新而引發新一輪符號生產范式變革。如VR文博展覽、VR視頻平臺、AR視頻情景廣告、視頻智能標簽等新文化符號層出不窮。另一方面,文化符號生產演化周期與技術創新周期縮短化呈現亦步亦趨的協同規律,且在技術長波和短波的疊加下重新定義了文化符號邊界,更彰顯出跨界協同特征。

基于此,要避免美國傳播學家桑斯坦強調的“協同過濾現象”,以深度協同跨界創新為基準,把脈外生的技術創新與文化符號內需驅動的技術創新疊加的動態性與過程性,遵循和利用技術創新演化周期短期化規律,激發其創造出具有異質性的文化符號。例如,在立體多元、兼容共享、延異可塑等虛擬現實技術支撐下,文化符號的“超真實”呈現會帶來虛擬時空下審美交往中本體性的價值重塑,即在交互中賦予新穎別致的感官體驗與審美能動性;又如,在跨智能感知與虛擬現實技術的支撐下,智能手機、智能手表、智能耳機、智能電視通過語音交互、面部表情、腦電波數據捕捉帶來受眾全感官的體驗,并通過對受眾的視聽興趣、行為、習慣和心理特點等大數據的分析建構起洞察受眾心理與文化偏好的智能反饋機制,帶來文化符號體驗感的延伸與升級。

第三,技術創新主體多元化驅動文化符號塑造的人機協同機理。人工智能新技術進程獲得自我突破進入新一輪創新演化周期的同時,也推動AI算法、大數據挖掘技術在文化符號領域應用范疇、方向與速度的迭代,AI設計元素、AI虛擬主播、AI繪畫藝術、AI小說詩歌等基于AI人機協同生產的文化符號被塑造出來,改變了以人作為唯一創意主體的文化符號生產模式而進入人機協同、多元主體驅動文化創新的發展階段。一方面,AI技術創新與文化符號塑造間建立起相互作用的聯動式、反饋式關系,驅動文化符號的生產與傳播在信源、信道、信宿環節全流程智能化,形成了雙向互動的多主體協同創新過程。另一方面,主體的多重性參與疊加網絡的多元性拒斥了統一特質的文化符號,形成了多維度的創造性文化與破壞性文化的融合。特別是AI作為創新主體參與文化符號精準生產與精準傳播,其內在需求與豐富實踐成為人工智能技術介入文化生產領域的動力與源泉,推動著人機協同主導文化符號創新的新范式的形成。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摳圖”放到精美的海報設計主題里,把設計美學變成了數據邏輯,實現設計思維與數理思維的有機融合,并從“美學”和“商業”兩個維度進行量化評估,以此強化機器學習,讓其生產出更符合受眾審美和注意力經濟的海報,形成了人機協同主導設計內容規模生產的新范式。此外,元宇宙作為人機協同階段的熱門領域,其重要技術是XR(擴展現實),融合了AR、VR和MR技術,通過技術營造視、聽、觸、味、嗅等五感無距離的沉浸式體驗,重塑了時空關系,不僅是新型體驗模式,也是一種全新的文化生活生產模式。特別是在藝術領域,XR/VR/AR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與區塊鏈技術等的發展為文化藝術創新提供了新思路。如早在2015年谷歌舉辦的全球首個虛擬現實藝術展是藝術家使用虛擬現實技術創作的繪畫,后又邀請藝術家使用HTC Vive系統進行藝術實驗,在虛擬空間進行三維創作等,嘗試虛擬和現實之間的無縫對接,推動著“虛擬現實”向“虛擬世界”的演進。

目前來看,人機協同塑造文化符號的實踐呈現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AI作為底層技術支撐,在文化符號傳播環節中的運用,屬于參與式創新,是人機協同融合塑造文化符號的初級階段,如新聞信息、數字音樂和視頻內容基于大數據挖掘和匹配分析實現精準推送。第二個階段是AI作為關鍵技術在文化符號精準生產和精準傳播鏈中的運用,屬于人機協同塑造文化符號的發展階段,如AI語音服務、AI節目剪輯、AI場景切換、電影采用AI代替人工評級等,是AI技術創新擴散的體現。第三階段是AI作為主導技術在文化符號全產業鏈中的應用,實現技術要素、內容要素、制度要素、信息要素與主體要素的深度協同,如AI虛擬主播、AI內容創作等基于算法自動生產、審核與發布的全鏈條全過程無人協作的實現,是智能機器模仿創意階層邏輯思維與創意過程形成人機協同機制的過程,屬于人機協同塑造文化符號的成熟階段。例如,IBM人工智能系統 Watson基于上百部恐怖電影預告片的畫面、場景等進行AI訓練,為90分鐘的恐怖電影《Morgan》制作出6分鐘的宣傳預告片。類似的文化生產成為弱人工智能階段人機協同的常態?;诖?,在人機協同塑造文化的新范式過程中,人作為審美主體的創意、情感與價值判斷如何和AI完美結合,實現“共同進化”,是智能時代文化符號創新的內核與關鍵所在。

數智時代,新技術對文化符號的塑造路徑

進入數字化、在線化、智能化、體驗化主導的數智時代,新技術范式對文化符號的塑造徹底釋放了在線文化新經濟的生產力,其對文化創意、文化組織與制度的重構能力將不斷滋生出新的文化符號。

在文化符號創制環節,亟需基于全息投影技術、移動通訊技術、虛擬現實技術、AI技術、NFT技術等關鍵技術,實現不同文化元素的疊加和融通,開發一批具有影響力、傳播力、凸顯當代文化特色和亮點的原創性文化符號。一方面,推動傳統文化符號生產結構調整、新興文化符號引領與技術創新及其技術轉移的同步,形成技術主導的文化符號創新機制,發揮新技術對文化符號塑造的倒逼作用,立足數字化智能化時代促進文化符號生產進入跨界擴散與良性循環的軌道。另一方面,積極培育綜合性文化技術人才、數字創意設計開發人才,特別是打造一批掌握算法、大數據挖掘、文化原創和行銷融通的復合型人才,作為優質文化符號生產的創意保障。此外,在文化符號創制環節,推動文化符號創意與生產從高速度的規模擴張階段向高質量的內涵式發展階段轉變,并根據新興文化符號的創制規律平衡不同圈層文化符號的沖撞,立足文化內核實現精神價值和商業邏輯的平衡。

在文化符號流通環節,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區塊鏈技術和數字化存儲、編碼、加密、授權、保護等共性技術的應用,對文化符號進行登記、授權、分發,打造一批擁有原創版權的文化符號品牌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符號流通平臺,提高文化符號版權全球運營的能力,提升在全球數字文化市場的話語權。一方面,要致力于打造一個鼓勵技術創新、推進文化符號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制度環境,基于數據積累和算法模型形成技術塑造文化的良性高效流通機制。特別是要利用技術創新全要素建立鏈式關聯,構建深度跨界融合的文化符號創新生態,發揮創新擴散效應,為文化符號的孕育、創作、生產、傳播與消費的全過程創新提供持續引擎與不竭動力。另一方面,將文化符號內化為城市形象與國家形象傳播的內核,匹配國際文化市場運作能力的構建,利用新技術新傳播手段不斷提升本土文化符號的國際影響力。此外,伴隨AI算法的不斷演進和算法污染的出現,亟需立足“守正創新”,實現智能化與數字化文化符號的合法、合理、合規的流通。與此同時,關注技術驅動文化符號流通和創新的邊界,確保具有情感和審美力的“人”作為主體而非機器。

在文化符號傳播環節,充分利用數智時代的算法演進和互聯網思維,利用全媒體、智媒體突破時空限閾與跨越終端傳播的優勢,通過數字化流動與精準化傳播不斷拓展優秀文化符號傳播的范域,創新文化符號國際化展示與體驗的方式。新興文化消費成為自我表達的符號價值、使用價值、交換價值的統一,并成為文化符號實現再生產循環的關鍵。從系統論的觀點來說,文化符號與新技術是相互獨立的系統,兩者的融合就是文化元素與技術元素相互融通、相互協同實現價值增值的過程。鑒于此,一方面,通過把脈技術創新周期短期化規律,加快拓展技術應用的價值增值空間,讓文化符號在借助新技術的傳播與消費過程中“活起來”“動起來”。另一方面,流動空間與無時間之時間的傳播成為文化符號的物質基礎,應基于互聯網的超連接性,打造文化符號互動傳播和體驗消費的多維新場景,讓受眾在角色轉變和互動體驗場域中感知、體會文化符號的時空統一性與精神統一性。如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等文博機構的藏品借助虛擬現實技術、智能體感互動技術、3D技術、720度觀覽等新技術打造超越場館空間和藏品實體本身的智慧展覽與傳播模式。

在利用智能新技術塑造新文化符號的同時,也不要忽略技術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技術變革的自然屬性在被作為人類創新手段時會負荷多重目的,而且技術變革從來都不是簡單的數量增減而是生態式革命,從而易帶來數字鴻溝、信息鴻溝、文化鴻溝等不可預測的不確定性,甚至呈現出反文化趨向。如數字解密技術的普及,算法的誤用、濫用與非道德使用等算法污染問題、深度偽造……都將可能帶來文化危機或社會危機?;诖?,數智時代文化符號的創意、生產、流通、傳播應特別關注文化科技倫理的介入,遵守文化科技倫理規范,實現智能化與數字化文化符號的可持續創新。

【注釋】

①韓若冰:《動漫角色的文化象征與符號性表達》,《山東社會科學》,2021年第8期。

②臧志彭、解學芳:《中國網絡文化產業制度創新演化研究——基于1994-2011年的實證分析》,《科學學研究》,2013年第4期。

③毛牧然、陳凡、董雪林:《論我國文化科技創新產業政策的現狀、不足及對策》,《科學管理研究》,2014年第3期。

④翟光勇、李婷:《紀念空間的網絡化轉型及其文化影響》,《中州學刊》,2019年第2期。

⑤汪明磊:《互動儀式鏈視角下電競用戶文化研究——以英雄聯盟粉絲為例》,《當代青年研究》,2021年第4期。

⑥妥建清、吳英文:《虛擬現實藝術中的時空維度與身體重塑》,《思想戰線》,2021年第6期。

⑦顏青山:《從虛擬現實到擴展現實:哲學基礎與倫理挑戰》,《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年第24期。

猜你喜歡
符號協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融合創新 協同發展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讓閱讀更方便的小符號
誰遠誰近?
加減運算符號的由來
京津冀協同發展
草繩和奇怪的符號
中國符號,太美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