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紀諾貝爾文學獎的新趨勢

2022-10-26 04:49王理行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 2022年5期
關鍵詞:評獎諾貝爾文學獎個性

王理行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影響力最大的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出現了一個新的現象:即最新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幾乎總是出人意料。本文以這一現象為切入點,分析了其原因,探討了新世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及其創作的一些主要特點,揭示了新世紀諾貝爾文學獎評選中表現出來的一些特點、傾向和局限,還論及了諾貝爾文學獎與當今中國文壇的某些關聯。

關鍵詞: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個性,人類普遍性

1901年開始頒發的諾貝爾文學獎,早已成為世界文壇最有影響力的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曾是中國文學界長期的心頭之痛:作為一個擁有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在諾貝爾文學獎一百多年的歷史上竟無一人得獎!直到2012年,莫言成為第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中國文學界一直渴盼卻老是得不到諾貝爾文學獎的心結才終于得以解開。

評獎結果總是出人意料

進入21世紀以來,每年10月上旬,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一公布最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姓名,絕大多數關心諾貝爾文學獎的人就會發現,他們從未聽說過這個作家,也很難找到其作品的中譯本。這種對最新諾貝爾獎得主感到陌生和意外的現象,在世界各國都很普遍。

比如,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獲獎前已出版近30部德語小說和劇本,在德奧地區也頗有知名度,但是,在德語世界之外,她可以說是鮮為人知。在中國大陸,僅有個別外國文學詞典里簡單提到過她。在當年的美國圖書市場里可買到4部耶利內克的作品,但那些書根本沒什么人來買,據說是因為她的作品太殘酷?!都~約時報》在她獲獎后發文認為,如今絕大部分人都不會知道近年最新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什么人,并由此質疑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指出包括普魯斯特和喬伊斯在內的不少頂級文學大家遭該獎忽略,另有一些作家則年復一年被視為該獎的熱門人選,卻至死未得該獎。諾貝爾獎官網宣布坦桑尼亞的阿卜杜拉扎克·古爾納為202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后,發起了一項調查,詢問網友是否讀過他的作品,結果有近2000名網友投票,其中95%的網友都說沒有讀過古爾納的作品。

進入21世紀后,幾乎每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都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而這種出乎意料,又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大部分讀者,甚至還包括不少的文學研究者,對最新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不了解,甚至從來沒關注、沒聽說過。

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凱爾泰斯在2002年得獎前也默默無聞,就連匈牙利的許多文學教授和評論家也不知道他,因此他在匈牙利以外鮮為人知也就不足為奇了。他如果不獲諾貝爾文學獎,估計也就一直這樣默默無聞下去了。

此外, 2008年獲獎的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2013年獲獎的加拿大作家艾麗絲·門羅,2014年獲獎的法國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2017年獲獎的英國作家石黑一雄,2019年獲獎的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盡管獲獎前在文學圈內都已有一定的甚至較高的知名度,也獲得過一些較重要的文學獎項,但在世界各國的普通讀者,包括中國普通讀者的心目中,都屬于關注度較低的作家,有的甚至是完全陌生的作家。

第二種情況是,最新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幾十年前就已蜚聲世界文壇并年復一年地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但他們幾十年來一直沒得獎,也就漸漸被諾貝爾獎的預測者忘記了,因此他們的獲獎仍然是極大的意外。比如,2005年的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2007年的英國小說家多麗絲·萊辛和2010年的秘魯/西班牙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的得獎,就在此列。

進入21世紀后最令人意外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恐怕要數2016年的美國作家鮑勃·迪倫了,因為迪倫廣為人知的身份是世界著名的民謠歌手。

最重要的獲獎因素仍然是文學

已走過百余年歷程的諾貝爾文學獎,至今仍然秉承著諾貝爾的遺愿,即只有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作家才能獲諾貝爾文學獎,因此,瑞典學院的院士們考慮的最重要的因素自然仍是文學。讓我們來看看幾位最讓人們感到意外的21世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吧。

伊姆雷·凱爾泰斯少年時期曾被關進奧斯威辛集中營,因此他每當考慮寫一部新小說時,總會想起自己在奧斯威辛的悲慘經歷。目睹納粹屠殺猶太人,是他的一段決定性的成長經歷。他要通過創作成為奧斯威辛的代言人。他認定,奧斯威辛并不是一個例外事件,而是現代歷史中有關人類墮落的最后的真實。他的作品總是在反映個體脆弱地對抗野蠻歷史的經歷。他所有創作的核心與背景,就是他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

耶利內克用充滿激情的文學語言對性別問題、社會中的性與暴力等主題的探討,她描寫的婦女如何被毀掉的故事,她對自己的同胞的無情批評和強烈的女權主義傾向,她對奧地利傳統文學以及傳統文化風俗的抨擊,都包含著極其豐富復雜的社會思辨和批判意識,揭示了社會中陳規舊俗的荒謬以及這種枷鎖對人施加的壓力。她的許多作品都以強烈批評男性的專制和暴力而著稱。

2006年獲獎的奧爾罕·帕慕克長期關注人權、思想自由等問題。他具有直言和叛逆的性格,在作品中呈現的歷史觀和對土耳其政府的批判,多次引起土耳其國內外的嘩然,尤其是他2005年2月有關土耳其境內庫爾德人處境以及20世紀初期亞美尼亞人遭殺戮的談話,讓他在自己的祖國土耳其官司纏身并引來殺身之禍。他在小說中一再描寫的東西方文化的差別和交流,使他作為東西方文化交往中間人的地位得到廣泛認可。

2009年獲獎的赫塔·米勒的母親曾在1945年隨大量羅馬尼亞人被流放到蘇聯,在勞改營經歷了難以忍受的痛苦和災難。赫塔·米勒長期生活在齊奧塞斯庫獨裁暴政下的羅馬尼亞。這樣的家庭背景和個人經歷使她的作品政治性很強。她在作品中經常批評當年的羅馬尼亞政府,再加上她拒絕為秘密警察做密探,她被國家機器追蹤迫害達15年之久,不得不于1987年移居德國。她的作品的主題基本上都是暴政和專制對個體系統的摧殘。

莫言長期專注于小說創作,內心有著按捺不住的巨大生命力,通過文學創作帶領讀者進入一個想象力鮮活豐富、圓滿自足的文學領地,把高密東北鄉安放在了世界文學的版圖上。他的作品“語言激情澎湃,具有無限豐富的想象空間”,充滿現實主義和黑色幽默,大量運用內心獨白、多視角敘事、慢鏡頭描寫、意象比喻、自由聯想等手法,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對他來說,現實即諷刺。莫言的大部分小說都有一種神話寓言般荒誕的特質。

2015年獲獎的阿列克謝耶維奇是白俄羅斯記者出身,其作品的題材都非常沉重,所關注的都是歷史中平民百姓的命運,那種不能掌控歷史命運也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人的命運。她的作品把大量的訪談以獨白的方式呈現,沒有任何虛構,如果有虛構也是當事人的虛構或者回憶不準確。她的這種紀實,卻比虛構的小說更讓人覺得不現實而又荒謬。她挑戰了人們習以為常的歷史記載方式,直面真實,記錄那些從未發出過自己聲音的人的命運,因而從特定視角更加接近戰爭和災難殘酷的本質和歷史的真相。她使人類歷史上的一些巨大災難讀起來像世界末日的童話。

鮑勃·迪倫 “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中開創了新的詩意的表達”。他創作的歌詞本身就是杰出的詩歌,兼具政治性、社會性、哲學性和文學性?!凹幢闶窃谧罴毼⒌膶用?,他也已經把許多難忘的習語帶到我們的語言中,自吉卜林以來,還沒人能比得上他?!钡蟼惖母柙~表達的內容也很豐富,反戰、平權都是他的主題。他讓音樂變成表達人生觀和態度的工具,通過他的歌詞深刻塑造了1960年代以來的美國精神,賦予音樂可以改變人類和世界的顛覆性力量。

2018年獲獎的波蘭作家奧爾加·托卡爾丘克致力于以人性為基礎,在神話、現實和歷史的印跡中摸索,探尋普通而富有戲劇性和持久價值的社會生活的新穎文學模式。她善于把看似相互矛盾的質樸和睿智、童話的天真和寓言的犀利聯系在一起,把民間傳說、史詩、神話和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在敘事想象上充滿百科全書般的熱情,在似真似幻中反映出一個具體而微妙的神秘世界,描寫各種鬼怪神靈,創造出了屬于自己的神話,以此觀照波蘭的歷史命運與現實生活。她曾做過心理醫生,其作品經常探討個體夢境或集體潛意識。深邃的哲學思考賦予其作品思辨性,使閱讀成為一場心理探索之旅。

這些作家的揭露、諷刺、追問、質疑、控訴、批判、抨擊,所涉及的極具個性的問題,同時在不同程度上又都是帶有人類普遍性的問題,其背后都是作家心中強烈的理想傾向在支撐。百余年來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盡管不可能個個都是當年世界文壇上最優秀的那一位,但是,每一位都是在較高水準線之上的杰出作家。

文學已不是獲獎的唯一因素

不過,從21世紀的頒獎結果看,瑞典學院的院士們在確定獲獎作家時,文學已不是他們考慮的唯一因素。

首先,他們一定是考慮到了,國別、地域的分布要盡量廣一點。進入21世紀以來的21年里,為自己的國家第一次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就有8位,分別是匈牙利的伊姆雷·凱爾泰斯、奧地利的耶利內克、土耳其的奧爾汗·帕穆克、秘魯的巴爾加斯·略薩、中國的莫言、加拿大的艾麗斯·門羅、白俄羅斯的阿列克謝耶維奇和坦桑尼亞的古爾納。

其次,在蓬勃發展的多元文化主義浪潮中,長期以來處于受忽視的邊緣地位的弱小勢力越來越受到重視,紛紛從邊緣向中心運動。這種現象在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中也得到了比較充分的反映。因此可以說,諾貝爾文學獎正在扶助弱小,這明顯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弱小國家或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作家得獎的比例較高。在21位獲獎者中,有15位來自弱小國家或有多元文化背景,占獲獎者總數的三分之二還要多。耶利內克和彼得·漢德克來自歐洲小國奧地利;2003年獲獎的J. M.庫切是第二位獲該獎的南非作家;凱爾泰斯來自東歐小國匈牙利;帕慕克來自橫跨亞歐的邊緣國家土耳其;2011年獲獎的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來自北歐小國瑞典;巴爾加斯·略薩來自南美洲的秘魯,晚年競選總統失敗后才加入西班牙國籍;阿列克謝耶維奇來自白俄羅斯;奧爾加·托卡爾丘克來自東歐小國波蘭。另有幾位作家從得獎時的國籍看并非來自弱小國家,但他們都有多元文化的背景:2001年獲獎的V. S.奈保爾獲獎時雖然是英國籍,但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在中美洲的小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出生并度過童年時代,生長于一個不和諧的貧窮的印度移民家庭;赫塔·米勒獲獎時雖然是德國籍,但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她出生、成長并在其中有過痛苦經歷的羅馬尼亞;石黑一雄獲獎時雖然是英國籍,但他是6歲時從日本移居英國的;2020年獲獎的路易絲·格呂克則出生于美國紐約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古爾納是20歲時為逃避坦桑尼亞的戰亂以難免的身份移居英國的。

二、專注于戲劇、詩歌、短篇小說、紀實文學、歌曲等近些年來不大受普通讀者或評論界、學術界重視的體裁的作家,得到了應有的肯定和重視。讓專注于戲劇創作的品特在2005年臨時意外獲獎,就是扶助弱小,因為戲劇在文學中已越來越邊緣化,戲劇的讀者已越來越少。詩歌曾被許多人認為是文學的最高形式,但在寫詩的比讀詩的還要多的說法流行幾十年后,特朗斯特羅姆成為1996年以來詩歌被冷落了15年后第一位因專注于詩歌創作而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9年后又一位專心從事詩歌創作的詩人路易絲·格呂克獲獎。雖然短篇小說在哪里都不乏讀者,而且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短篇小說的讀者相對而言還有日漸增加的趨勢,但許多人往往認為,相對于長篇小說來說,短篇小說分量太輕,專注于短篇小說創作的作家難成大家,而且短篇小說的創作某種程度上似乎是在為長篇小說的創作進行積累和準備,甚至僅僅是重大的文學創作之余小小的插曲或調劑而已。2014年,專門寫短篇小說而被譽為大師的艾麗斯·門羅得了獎,這是諾貝爾文學獎第一次授予專門從事短篇小說創作的作家,肯定了短篇小說作為文學體裁之一所擁有的獨特藝術價值。紀實文學常常受忽視,甚至不被視為純文學體裁,讓阿列克謝耶維奇因其撼人心魄的紀實文學創作得獎,則重申了紀實文學作為一種文學體裁應有的地位。第一次授獎給民謠歌手鮑勃·迪倫,則是在重申,文學最初發端于口頭文學,人類早期的文學家是吟游詩人,歌詞本來就可以是詩歌,當然是文學的一部分,同時,也為多數僅認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為文學的讀者拓寬了文學的視野和疆界。

三、女性作家更加受到重視。女性在人類社會漫長的歷史中大多處于受輕視的邊緣地位,屬于弱小勢力。在20世紀百年中,得該獎的女作家只有九位,占得獎作家總數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進入21世紀后,女性作家得到了更多的重視,從耶利內克成為第十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作家開始,已有七位女性作家榮獲該獎,占全部獲獎者的三分之一。

另外,從新世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及其作品中可以看出,在創作理念上,瑞典學院的院士們推崇反專制、反獨裁、反極權、反暴政、反暴力、反恐怖,推崇民主、自由、人權、博愛,不同國家、民族、人種、文化和性別平等而和平共處的價值觀。品特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和道德良知,甚至被譽為“人權衛士”。庫切的作品都在控訴南非的國家之恥——種族隔離制度的罪惡,希望殖民統治結束后,白人和黑人能和平共處。奈保爾在創作中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為一體,通過敏銳而真實的文學筆調向世人展示被扭曲的歷史現實,表達出超越民族主義和種族差別的人類關懷。多麗絲·萊辛是女性主義的代言人,關注女性的生存狀態,反映女性在社會中的艱辛以及承受的不公。勒克萊齊奧關注處于社會底層的邊緣人和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充滿人性的關懷,質疑西方文明。巴爾加斯·略薩目睹秘魯社會長期充斥野蠻、暴力、腐敗、專制、獨裁,在作品中給予了充分的反映和抨擊,甚至親自競選總統欲操刀改造社會。隱藏在石黑一雄文本背后的對人性陰暗面的批判的鋒芒頗為犀利,他看似簡單又非常節制的敘述頗具欺騙性,一條條緊密控制的信息合力總能形成一幅幅道德上值得質疑的社會畫卷。彼得·漢德克的作品中始終充滿對現實世界的強烈不滿和嚴厲批判,他日益陷入封閉的自我世界里,試圖通過藝術的手段實現自我構想的完美世界,也是批判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路易絲·格呂克對女性所遭遇的事件和問題,比如戀愛、結婚、婚后生活的種種面相、離婚以及離婚之后作為一個獨立女性的“新生”、重新找回屬于自己的生命節奏與意義的書寫,都是對男權社會的控訴與批判。身為生活在別處的曾經的難民,古爾納文學創作持續不斷的主題,是對難民的經歷、身份、流亡記憶和文化疏離感與認同感的反思,從非洲人的視角毫不妥協且富有同情心地揭露了不同文化和不同大陸鴻溝之間殖民主義的影響和難民的命運,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歐洲中心主義意識形態書寫的非洲歷史。

值得注意的是,進入21世紀以來,瑞典學院的院士們在努力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判斷,力爭推出有價值的“新”人。他們刻意選取相比之下不大被人注意爾后又會得到公認有資格獲獎的作家,甚至選取被廣泛忽視而又確實已達到較高文學水準線之上的杰出作家,讓盡可能多的人,甚至讓絕大多數人都對最新獲獎者大感意外。如此,則更能體現其判斷的獨立性和獨特性,更能引起媒體、文學研究專家和大眾的廣泛關注、濃厚興趣和緊張忙碌,盡管有時會因此引起質疑和非議。文學貴在獨具個性,而文學上的個性并不一定都能較快地得到普遍接受和認同,因此,成功地挖掘和發現獨具文學個性和價值而又不大受人關注的杰出作家,正是諾貝爾文學獎自身價值的體現,能證明諾貝爾文學獎具有“點石成金”的作用。這也是進入21世紀后每年最新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往往出乎意料、讓人感到陌生的主要原因。

瑞典學院的院士們有其局限性

諾貝爾文學獎一直是由瑞典學院的十八位院士來評選的,他們是語言學家、文學批評家、歷史學家、作家、翻譯家,還有一名律師。這些院士以前一直是終身制(去世一個增補一個),2018年的丑聞后改為任期制。為了在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因丑聞停發后重建公眾信任,還請了瑞典學院之外的專家加入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瑞典學院的院士們自有其特定的文學觀、價值觀,也自有其各方面的局限性。他們的局限性,至少表現在下列四個方面:

一、語言。進入21世紀以后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中,用英語創作的有10位,用德語創作的3位,用法語創作的2位。用這三種語言創作的獲獎者有15位,占獲獎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對于用英語、法語、德語等歐洲主要語言以外的語言創作的作家來說,要想受到瑞典學院的院士們的青睞,就要把自己的作品先譯成瑞典語或英、法、德等主要歐洲語言。否則,寫得再好的文學作品,如果瑞典學院的院士們因為語言的原因看不懂,那么對他們來說,這些作品及其作者幾乎相當于不存在。

二、視野。盡管各國相關的文學機構和文學教授等可以向瑞典學院提名推薦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但如何讓杰出作家及其作品進入該院院士們的視野并引起他們的重視仍然是個重要問題。要想引起他們的關注,作家及其作品最好先在當今世界處于強勢地位的歐美造出影響來。進入21世紀以來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獲獎前基本上都已在歐美文壇得到不同程度的關注、介紹、研究,得到過歐美的一些重要文學獎項。

三、價值判斷。由于歷史、地理、文化、宗教、社會制度等方面的原因,瑞典學院的院士們對作品中表現出來的西方價值觀自然比較容易認同。品特、勒克萊齊奧、莫迪亞諾、萊辛、門羅、特朗斯特羅姆、鮑勃·迪倫、彼得·漢德克、路易絲·格呂克等都生長、生活在西方國家,他們的西方價值觀是先天帶來并后天強化形成的。赫塔·米勒、耶利內克和凱爾泰斯等作家雖然生長生活在東歐國家,但他們的家庭和自身的經歷在他們心里留下的陰影和強力反彈,也促使他們易于親近西方價值觀。庫切曾在英國工作,并曾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和執教,自然至少部分接受了西方價值觀。奈保爾、石黑一雄和古爾納雖然是移民,但長期在英國生活和工作,大致上已認同西方價值觀。略薩在秘魯競選總統失敗,失望之余移居西班牙并入籍,自然也是基本認同了西方價值觀。帕慕克自幼在美國人開辦的私立學校接受英語教育,語言中承載著文化和價值觀,因此他歷來信奉人權、民主、平等、自由等核心的西方價值觀。阿列克謝耶維奇在蘇聯時期是個被禁作家,后來一度半流亡于國外,在巴黎住過一段時間,這樣的經歷自然也使她比較親近西方價值觀。

四、“歐洲中心論”。瑞典雖然只是一個歐洲小國,但從瑞典學院的院士們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選擇上,仍然可以看出他們自覺或不自覺中透露出的“歐洲中心論”。上述獲獎作家中,有12位土生土長的歐洲人;巴爾加斯·略薩、奈保爾、石黑一雄、古爾納這4位則在獲獎前或早或遲都已加入歐洲國家的國籍;庫切雖然是非洲的南非人,門羅雖然是北美洲的加拿大人,但南非和加拿大都屬于英聯邦國家。所以,近21年來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中,有16位歐洲作家,另有2位英聯邦國家的作家;真正與歐洲沒有任何從屬關系的,只有3位,1位是中國的莫言,另2位就是美國的鮑勃·迪倫和路易絲·格呂克,而鮑勃·迪倫是自1993年托妮·莫里森之后的二十多年中美國這個文學大國第一位獲諾貝爾獎的作家。

諾貝爾文學獎與中國文壇

純粹的文學事件同時又能成為周期性、全球性的新聞事件,能引起世界各國大眾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大眾的廣泛興趣,也只有諾貝爾文學獎了。諾貝爾文學獎在中國同樣也是受到萬眾矚目,對該獎各種各樣的議論一直不絕于耳。長期以來,許多文學愛好者、研究者、媒體人都曾憤憤不平于百余年中居然沒有一個(持中國國籍的)中國人獲得此獎。有些中國作家則以獲此獎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而把拿不到獎歸因于沒有稱職的翻譯讓世人讀到他們的杰作。另外有些作家則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聲言不在乎甚至鄙視這個獎。

中國作家百余年沒人得諾貝爾文學獎,其原因自然很多,但最關鍵的,恐怕還得在中國作家自己的創作中找。如果一個作家在創作形式、技巧、風格的探索與創新方面,在題材的挖掘與出新上,在對人類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的把握與認識上,能夠對于文學創作本身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寫出自己獨具個性又具有人類普遍認識意義的作品,寫出引領世界文學潮流的作品,這樣的作家,遲早是會引起世界文壇的足夠重視和肯定的。有兩類中國作家恐怕是永遠也不可能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一、至今其文學創作思想和觀念仍然或多或少地被“極左”思想所籠罩的作家,因為“極左”文學思潮與文學的本質和人類的理想都是背道而馳的;二、至今仍然熱衷于模仿、多半還模仿不像國外的各種文學創作流派、創作形式和技巧的作家,因為僅僅停留于模仿,其價值自然不如原創的被模仿者。這樣說,并非排斥文學創作中的模仿并否認模仿在文學創作中的積極作用。在文學創作中,模仿可以作為創造的基礎,可以在模仿中消化、吸收,為個性化的創作服務??上驳氖?,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引進的國外文壇上的各種文學思潮、流派、形式、技巧的洗禮后,已涌現出一批頗具實力的中國作家,其主體意識和自信心也在日益增強。一些中國作家在廣泛了解外國同行并有意識、有針對性地消化吸收其長處的同時,已不再對其頂禮膜拜。他們既能意識到外國同行的長處和特色,又能在對比中發現中國文化,中國的文學傳統、觀念、思維、題材和中國作家獨特的個性在世界文學大家庭中可以占有的位置和可以做出的貢獻??梢哉f,中國文學的希望就在像這樣的作家身上。他們正在努力并已開始逐步走向世界,正在逐步得到世界文壇的關注、接受和認可。世界文壇上已經有了中國文學的新的聲音,這種聲音有望逐漸響亮起來。2012年莫言獲諾貝爾獎,意味著世界文壇對中國文學的一種肯定和褒揚,令外部世界更多地關注中國文學。

諾貝爾文學獎百余年的歷程盡管一直與各種各樣的議論、爭議和質疑相伴,盡管一定程度上出現過這樣那樣的偏差或失誤,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無疑已成為當今世界文壇上最引人注目、影響最大的文學活動。人們完全有理由一直滿腔熱情地期待一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的盛宴。

作者單位:譯林出版社

猜你喜歡
評獎諾貝爾文學獎個性
第三屆“日知世界史獎”評獎公告
為何今年不頒發諾貝爾文學獎?
評獎獲獎
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語言表達重“個性”
淺談小學語文個性化習作的教學策略
電視民生新聞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個性化教育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探討
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