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聲樂作品《牡丹亭》的創作特點和演唱詮釋

2022-10-27 03:19劉益辰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環球首映 2022年9期
關鍵詞:牡丹亭唱法表演者

劉益辰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在中國,聲樂藝術歷史悠久,民族唱法更是源遠流長。而被譽為中國傳統聲樂精華的中國戲曲,其聲樂唱腔從某種意義上被賦為民族聲樂的楷模。從民族聲樂與戲曲唱法的發展歷史中,我們也能發現民族唱法與戲曲有許多可以相互學習與借鑒的地方。

一、民歌《牡丹亭》的典故探源

《牡丹亭》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作品,其作者是明朝時期著名的劇作家湯顯祖。這部戲劇主要講的是一對封建社會愛侶勇敢追求愛情的哀婉故事。從前,有一位官宦人家的大小姐名為杜麗娘,一日她在牡丹園中小睡,迷蒙之間夢見了一位眉目清秀的年輕書生,并對其一見鐘情。從那次夢醒之后,這位大小姐一直對那位夢中的書生念念不忘,并且因此害了相思之病,最后郁郁而終,而她的家人就把她埋在了她曾夢見過愛人的牡丹園內。三年過去,一位叫做柳夢梅的書生正巧路過此地,并且看到了這位大小姐的畫像而一見鐘情。而此時杜麗娘的魂魄并為散去,她幻化成人形請求柳夢梅幫她打開墳墓助她起死復生。之后書生找到杜麗娘的父親細說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但是杜麗娘的父親卻覺得柳夢梅是在妄言,還把他關了起來。之后皇帝想要接見柳夢梅,杜麗娘的父親才把他放了出來,但是仍未答應他的要求。最終,事情鬧到了皇帝那里,柳夢梅得償所愿,杜麗娘復活,兩個有情人最終也走到了一起。本文所要分析的歌曲《牡丹亭》就是以此戲劇為藍本創作出來的,歌曲融合了經典的傳統昆曲、當代流行音樂、rap、民樂等多種元素,可謂創新度十足。歌曲創作者希望通過此作品,將原作呼吁個性解放、反對封建禮教的精神全面詮釋出來,可以說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佳作,值得去用心聆聽和欣賞。

二、民歌《牡丹亭》的創作特點

(一)音樂創作上的“中國風”

民歌《牡丹亭》由王磊作詞,欒凱作曲,是一首融入了流行和戲曲元素,頗具創新性的新古典音樂作品。這首民歌不但在唱腔方面體現出了昆曲的悠揚典雅和纏綿,在內涵方面也極具古風古韻。作品的主歌部分,主要闡述了故事的主旨內容,在寫作方式上,利用唯美而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一副哀婉美妙的古典愛情畫卷,整個作品充滿了古典的韻味和凄美的意境。并且詞句都非常押韻,具有雅致而古典的氣息。

從配樂角度來看,作品利用了很多具有傳統民族特色的樂器伴奏,如琵琶、古箏、簫等。其中,琵琶所發出的聲音極其明亮輕盈,令作品顯得更為空靈純粹,古箏的音色婉轉纏綿,令作品更為夢幻唯美,而簫的音色較深沉,可以渲染作品的悲涼氛圍。[2]總的來說,這些精致而充滿意境的效果整合在一起,進一步深化了作品的意境,使其更具感染力。

(二)對昆曲唱腔的“拿來”

追根溯源,昆曲這種藝術表現形式最早出現在浙江地區,并且具有緩慢、小范圍、細膩、綿軟和優雅的特點。緩慢指的是其節奏舒緩婉轉,唱腔也非常柔美雅致;而小范圍主要指的是昆曲的表演場地通常并不大,主要的地點有居家的庭院、回廊、花園等;細膩指的是這種藝術表現形式的技術處理方式特別精細;綿軟則指昆曲的旋律非常婉轉曼妙,再配上溫柔的吳儂軟語,更突顯作品的綿軟性質;優雅主要指昆曲所具有的典雅與清麗的特質。作品的副歌極具民族特點,凄美悠揚、字正腔圓的戲曲唱腔讓人聽過之后余音繞梁、難以忘懷。這種將講故事、戲曲唱腔和流行音樂三位一體、完美融合的藝術表現形式,非常具有創新性和藝術美感,可以為聽眾帶來一場完美的聽覺盛宴。

(三)對流行音樂元素的借鑒

1.對說唱樂的借鑒

在此作品當中,還獨具創意地加入了一段念白,其實也就是流行音樂當中的說唱,這種類型的音樂發源于西方,近年來傳入我國,并頗受年輕音樂愛好者的喜愛,說唱的特點就是現代氣息非常濃郁,并且節奏感特別強,而該作品將典雅的傳統民族音樂和頗具前衛氣息的說唱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讓作品碰撞出了靈動的火花,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創新性,也因此吸引了更多年齡層次的聽眾。[3]曲作者欒凱認為,對于流行音樂元素的借鑒和融合,是這首傳統民族樂曲最獨特的創新之處,聆聽整部作品可以發現,既有簫和古箏等傳統樂器的旋律,還有電子鼓、弦樂等西洋聲音,既具顯著的民風民情,也擁有時髦的時代感,這也從一定層面上反映出曲作者的高超作曲技藝。

2.對通俗唱法的借鑒

通俗唱法就是大眾所說的流行唱法。主要特點是注重聲線的清新自然和情感的飽滿度。在《牡丹亭》這部作品當中,從“寂寞牡丹盛開一抹嫣然……”開始一直到“……宿命中的故事不該曲終人散”這段就是典型的流行與民族唱法的結合,這也要求表演者在演唱的過程當中既要重視技巧的發揮,也要注重情感的表達。因此表演者在表演時應該適當加入氣聲,令氣息流暢、聲音自然美妙,進而打動聽眾。

(四)《牡丹亭》的曲式結構

如圖1所示,作品使用4/4拍的節奏,并且創作者為了凸顯作品的內涵和意境,還在作品當中添加了舒緩典雅的行板。而演奏樂器主要使用古箏和簫等傳統樂器,令作品呈現出一種優雅哀婉的意境,讓聽者可以很快地融入作品的情緒當中,并產生共鳴。

作品的A段(10-27小節)主要體現的是主人公互相傾慕,卻又由于現實種種無法長相廝守的悲情,旋律非常凄美動人,令聽者聞之動容。

作品的B段(28-68小節)結合了昆曲的精華,并且使用了重復的方法加強感嘆部分,聽者欣賞后可以發現,重復每增加一次,濃烈的情感就會被層層遞進地凸顯??梢哉f,B部分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主人公的相思之苦和無奈之殤,尤其是那句經典的“都說是癡情難,一去不復返”,可令聽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三、民歌《牡丹亭》的演唱詮釋

(一)唱腔方面

1.“氣聲唱法”的運用

在演唱作品的 A 部分時,首先要投入作品的情景中,仿佛在訴說一個故事,用呼吸帶動聲音,保證氣息的平穩進行。和其他類似作品相比,《牡丹亭》這部作品的呈現,在氣息使用方面具有其獨有的特點,在詮釋A段的時候適當加入氣聲,演唱者注意氣息的運用,使聲音流暢發出,要用較為平緩的氣息唱出其中的內涵,并且注意裝飾音前倚音的別樣味道,與此同時,歌詞中的“啊”字將全曲推向高潮,仿佛是主人公情緒的起伏。[1]此時表演者要全面放松身心,并注意演唱氣息的問題,保持歌唱的狀態,演唱之前,要進行深呼吸,放松下巴,發聲時要注意用腹部吸氣,使聲音流暢動聽。

2.昆曲行腔的運用

作品 B 部分加入了戲曲行腔風格,顯示出新古典聲樂的獨特魅力。演唱難度也隨之加大,特別是歌唱的氣息,要求更加流暢,要感受腰部以及橫膈膜的擴張,要注意歌唱時的興奮狀態,使自己的笑肌上抬,口腔以及歌唱的管道保持放松開闊,然后,令美妙的旋律自然流暢地呈現出來,此時切記生硬用力、照本宣科地演唱,在詮釋高音的過程當中,應注意喉頭放松,發聲才會流暢自然。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呈現作品的過程當中,在吐字方面,還應該做到發音準確、吐字清晰,讓聽眾可以無障礙地欣賞作品。在對作品的B段進行演繹的過程中,表演者要使用昆曲戲腔進行詮釋,尤其是在高音部分,喉頭要放松。該作品技術難度較大,對演唱者的基本功是一種考驗,要求其必須具有扎實的業務能力,在表演過程中掌控全局,并輕松自如處理每個細節。例如在作品當中的“牡丹亭”的“丹”字是有前倚音的,這也是該音樂作品的亮點之一,充分融合了昆曲的精彩之處,讓作品充滿了古典之美。[4]歌者在演唱中聲音必須既有力又舒緩柔和,能伸能縮、收放自如、張弛有度,這樣才能將情感充分糅合到作品的旋律當中,使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讓聽眾欣賞后獲得感動和共鳴。

昆曲對吐字也有著很高的要求,要求字要出得清楚、直白、純凈。這些正是對演唱者氣息的考驗。除此之外,對“氣口”的掌握也非常重要。休止符和句子間的換氣要留有充足的時間。有幾個重要的換氣點也要注意,比如“盛開一抹嫣然”的后面,“且讓有情人”的后面都是重要的換氣點。

副歌部分,表演者在進行昆曲的詮釋時,必須做到情感飽滿、吐字清晰、旋律流暢,并且其聲音也必須是從高位置發出的,氣息也要顯得流暢而自然。此外,表演者還要在重視旋律氣息的同時留意作品的前轍的歸韻,具體來說,就是先唱“a”,之后再利用“n”歸韻。

(二)咬字方面特點

在作品詮釋的過程當中,表演者需重視咬字方面的細節,《牡丹亭》主要是以言前轍進行押韻的,作品當中的“然”字、“顫”字、“綿”字和“緣”字都是前鼻韻母,[5]在演唱過程當中要先發出“a”音,再發出“n”音進行收尾,不能讓氣息直接從口腔傳出。此外,若令作品連貫流暢地呈現出來,就需要演唱者先念出歌詞,并且在此過程中將所有字的韻母連續起來。念歌詞是要循序漸進的,先以閱讀朗誦的形式呈現,然后加入旋律,利用歌唱的形式呈現。

(三)演唱情感方面

從演唱情感角度來分析,該作品充滿了十足的古典氣息和意境,作品內容纏綿凄婉,歌詞也有著一種精致而典雅的東方美感。聲樂作品《牡丹亭》的歌詞風格完整地保留了原著的特點,用詞優美,用情至深。歌者在演唱作品時要抓住至情之美的深情委婉,把握至情之美的大氣與內涵,需要區別至情之美的歌唱表達方式有別于哀怨之情。[6]細細品味詞作,可以深刻了解曲目的內涵。這部作品的主歌部分強有力地彰顯了故事的深沉意境,將夢境與現實的紛繁糾纏巧妙地描摹出來。主歌第一部分中的“牡丹”“嫣然”及“半世姻緣”再現了原著中《驚夢》及《尋夢》的畫面,表現了情感的癡情纏綿,主歌第二部分再現了原著中《憶女》及《魂游》的畫面。[7]演唱第一和第二段的過程當中應使用“氣聲唱法”,具體來說,就是讓聲帶半張開,然后使用平緩而纏綿的唱腔進行表演,充分體現主人公的離愁別緒;在副歌部分,既有對時光的感嘆,又有對美好情感的期許之意,演唱時眼神眺望遠方,手可以輕輕向外延伸。

《牡丹亭》這部音樂作品,其主要基調是唯美而又充滿了遺憾的,主人公的邂逅本身是純凈而美好的,怎奈現實卻并非那么圓滿,而演唱者若想將這種凄美而復雜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不僅要細讀這個故事,了解主人公的情感起伏波動,還要利用相應的演唱技巧將歌詞的抑揚頓挫表現出來,若想做到這些,則需要表演者在基礎準備階段下足功夫。

四、結語

民族聲樂作品《牡丹亭》是欒凱的經典之作,整首作品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魅力。在整首作品中,昆曲的柔美,歌詞的細膩,都給人留下了絕美的意境,使人在欣賞之后,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觸。當今時代,傳統民族音樂要想發展和進步,就必須勇于創新,適應時代變革的要求,還要不斷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和技巧,博采眾家之長。此外,在創新的同時也必須不忘對于傳統精華的傳承,并且,對于戲曲技巧經驗的參考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因為從本質上來說,不管是傳統的民族聲樂還是戲曲,都有很多的共通之處,只有將兩者的優勢有機結合,才能令其相互促進,不斷發展。傳統民族聲樂要不斷發揚光大,就必須開闊視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只有這樣,傳統民樂體系才能健康、穩定、可持續的發展,綻放其璀璨的光彩。

猜你喜歡
牡丹亭唱法表演者
牡丹亭
“中國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牡丹亭》之《游園驚夢》
淺談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融合
《牡丹亭》:回歸禮學的一種隱喻
鋼琴表演藝術中審美素養能力提升
論科學的發聲方法
敘事策略:對照莎劇,看《牡丹亭》
淺談流行唱法的演唱特點及特殊技巧
手稱撲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