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省級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多元復合型工作模式的構想

2022-10-27 05:27房健孔祥華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22年10期
關鍵詞:層級監測機構

房健,孔祥華

進入21世紀后,中國義務教育發展的主題已從規?;D向內涵提升,邁入了追求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均衡的階段。[1]面對這種新的形勢和任務,教育部成立了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也成為由國家主導的一項制度化工作,有力地促進了全國義務教育質量的提升。但是,我國幅員遼闊,國情復雜,區域之間的教育發展模式和發展策略各具特色[2],很難用統一的評價方式去衡量所有地區的教育質量。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建立一種符合本省特點、尊重個性的省級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模式,以推動本省區域化教育的發展。

一、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模式的多元化需求

由于教育質量的提升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總體目標中包含了很多階段性和局部性細目指標[3],因此一個完整而適切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模式應該能夠系統整合教育質量監測各環節工作中的機構要素、核心制度和工作程序三個關鍵部分。

(一)機構要素

國家層面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責任主體是國家,由國務院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門——教育部,代表國家對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進行整體統籌。由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負責行使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管理權。教育部委托北京師范大學成立的“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負責具體實施工作。該中心的職責包括以下幾個部分:根據國家大政方針和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的課程標準,制定關鍵年齡段學生學習質量的測評框架和指標體系;研發監測工具,構建題庫;制定抽樣標準,抽取年度監測樣本;開展監測的具體組織實施;對所采集上來的樣本反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布國家監測報告、分省監測報告、樣本縣監測報告以及特色化監測報告;并將監測結果作為向中央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決策建議的參考依據。省級層面也參照國家機構設置,相繼成立了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機構,通常負責:具體落實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省域內的統一測試;開展省本級監測,采集并分析本省學生學業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的數據,作為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有力補充;根據國家和省級監測報告,組織省內各層級相關部門和機構開展結果反饋和質量改進提升工作;根據監測報告和相關調研,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政策的調整和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通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文件中對國家以下層級的監測體系建設并沒有明確的規劃和部署——“從表面看來,只要有了一個‘全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其他層級的監測工作好像都可以一并完成。事實上,這是一個未加分析的模糊命題。區分層級結構,實質在于區分不同層級質量監測體系的功能定位和質量標準”。[3]國家層面的教育質量監測機構能夠整合全國的專業資源,所承擔的組織實施、樣本抽取、數據分析與統計、水平劃定、報告撰寫等工作具有非常高的專業性,是國家層面以下各級教育行政機構所無法單獨實現的。由于我國各區域具有差異化的特點,各地方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對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形成了特色化的需求,并開展了一系列的探索,比如上海、重慶和蘇州等[4],即使是像美國這樣早已開展教育監測的國家,其層級機構設置也是彈性和多樣化的。作為區域化特征較明顯的吉林省,在完成國家級監測任務之外,也正在探索發展“教育行政+本省專業機構”的監測機構模式。從實踐上看,一套多元化的監測機構體系有助于更好地推動區域教育的均衡化和特色化發展。

(二)核心制度

目前,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體系的建立包含了多種不同的制度,其中監測制度、報告反饋制度及問責制度成為了整個監測體系的核心制度。[5]

監測制度主要用于將整個監測過程標準化,例如建立團隊、開展培訓、制定框架和指標、收集素材、命制試題、試卷組合、現場實施、數據統計與分析等方面的工作。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通過嚴格的制度化工作保證了監測工具研發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也保證了教育質量監測的公平公正,從而使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的權威性和適用性得到了廣泛認可。

報告反饋制度是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各項工作中承上啟下的一環,制度化的報告反饋能夠有利于各省及地方最大限度地承接監測結果應用的后續工作。報告反饋制度的意義在于保證全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時了解全國及本區域的教育質量狀況,使教育決策的調整、制定,以及教育教學改進有據可查。[6]同時,報告反饋制度也能夠回答社會各界對義務教育質量現狀的關注,提高教育質量提升的公眾參與性。

問責制度是對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具研發、現場實施、結果報告向下延續性工作的督促手段,體現的是一種行政化的管理色彩。2020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對教育督導問責機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作為教育督導的三項職能之一,《意見》所提出的問責制同樣適用于省、市、縣級黨委和政府對監測結果的使用,促進教育質量的有效提升。雖然很多國家都將問責制度引入到教育質量監測工作中,但是問責絕不是教育質量監測的目的,更不應當將延續性工作片面地聚焦于責任追究,而是應當將重心放在優化前期的監測制度和報告反饋制度的設計,促進各級部門和社會公眾主動接受和使用監測結果。

(三)工作程序

目前全國通行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程序,主要由調查研究、試題命制、抽樣與監測、數據分析、報告反饋、結果問責、實施干預等幾個環節組成。

調查研究:根據政策方針、課程標準、國際前沿和特色化需求等為即將進行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設定目標。監測目標的設定,目的是引導社會樹立科學的教育觀、質量觀,推動學業評價從過去選拔性價值導向轉向改進教學的價值導向,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規范監測相關標準的設定符合國家義務教育課程的總體目標;解決當前教育面臨的突出和熱點問題。

試題命制:根據監測所選擇的關鍵年齡段和學科,開展原創試題的編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學科的選擇一般是依據國家的課程范圍?!秶伊x務教育質量監測方案》中明確了國家級監測的學科范圍,比如語文、數學,科學等;監測的年級可以是4和8年級。監測試題從特定的容量較大的題庫中抽取,抽取要滿足等值需求、試卷結構、參數設定等要求。

抽樣與監測:國家級監測一般采用分層不等概率抽樣方法,每年都會根據相關數據計算出樣本含量,通常是占到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1%以上。為了使數據具有全省、全縣的代表性,按照經濟發展水平、人口數量、學校規模、學校性質等標準分層抽取樣本校、樣本縣和樣本學生,并使用全國統一的學科試卷及影響因素問卷,對樣本學生同時開展測試。

數據分析:運用項目反應理論等一系列的分析方法對采集來的本底信息、學生試卷信息、表現性測試信息和師生問卷信息等大量數據進行分析整合,結合相關理論和實際情況進行詳細研究和概括總結,合理并最大化地發揮數據在形成結論方面的作用。

報告反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一般會根據監測得出的結果,結合一系列相關材料,形成結果報告。國家級監測報告通常分為全國報告、分省報告、分縣報告和數據報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公眾可以根據監測報告,了解本域內義務教育教育質量的現狀及問題。

結果問責:一般意義上,監測結果問責就是監測數據導向的決策制定程序,幫助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從討論質量問題及時跨越到采取行動解決問題,用利害關系產生激勵作用。這種激勵作用可以是經濟上的,也可以是非經濟的,如排名、經驗推廣、責令改進等等。[7]

實施干預:目的是促使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對教育質量的提升達到更好的效果,引導低水平地區不同層面的相關機構達成目標,如通過政策制定和調整的建議幫助省、縣級教育行政機構采取相關措施,通過教育教學指導幫助學校進行改進提升。

二、省級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多元復合型工作模式建構

(一)建立工作模型

國家級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是一種宏觀的運行機制,單單依靠這種宏觀的運行機制,無法滿足各區域差異化的教育特點和個性化質量標準的需求。所以,這就需要我們研究建立一種多元復合的省級運行模式,在保證完成國家監測任務的同時,利用自己的專業化技術手段,深化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進,進一步推進我省教育的均衡化、個性化發展。在對國內外理論與實踐研究進行文獻分析及借鑒吉林省省級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圍繞著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各項實施工作中的機構要素、核心制度和工作程序三大部分,提出多元參與,作用交叉的復合模型構想:為保證各項措施執行的連貫性和有效性,探索將整體監測體系分成省、市、縣三個層級;為充分貫徹頂層設計、實施工作、修正措施、效果反饋、過程監督和結果評價等各項監測措施,監測機構設置應該采取以責任主體、專業機構和專業委員會為內容的多元參與模式;并通過諸如數據采集制度、報告反饋制度、結果應用制度、問責制度等多種機制作為保障,將各參與諸元動態鏈接起來,形成一套多元、復合、協同、高效、動態的省級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運行模型:

(二)模式構成及相應功能

我們可以將這種多元參與,作用交叉的運行模式總結為“層級管理”和“多元職能”兩個維度,并在此基礎上發揮相應的功能。

1.層級管理的結構及功能。整個體系分為省、市、縣三個層級,上級對下級是推動評價、指導、工作反饋和問責的關系。省級部門把握政策方向,開展頂層設計、保障和指導實施,進行問責;市級部門在以往的評估工作中的主動作用被忽視,導致其積極性受到影響,間接增加了上級部門的工作負擔和效率,市級的參與可以實現更多支持功能:資金、政策、公共關系、培訓(召集等)、物資、倡導代表目標群體的利益;縣級是被評價的主體,也是教育質量改進提升的一線單位,負責各項改進措施和資源的落地。

2.多元職能的結構及功能。整個體系包含了責任主體、專業機構與專家委員會三大部分。

責任主體:各層級的責任主體為主管教育的行政機構,如省、市、縣的政府、局等教育行政主管機構,利用行政化的方式對下級責任主體進行統籌、執行、監督和問責。其核心假設在于,各級政府不僅對于教育的投入,而且對教育的質量負有重要責任;同時各級政府對于本轄區的教育質量具有重要影響?;谶@一假設,上級機構可以根據評價結果來追究下級機構的相關責任。同時,教育行政機構還需要協調同級專業機構對監測工作提供專業支持。

專業機構:由于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實施工作中涵蓋了很多諸如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學生發展等評價工作,這些工作本身需要極高的專業性,如解釋評價指標和方式、分析結果、實施改進等,是各級教育行政機構無法獨立承擔的,單靠國家級專業機構也是無法全面兼顧所有基層單位。這就需要各層級的業務機構(如各級教育進修院校、教研部門、監測評估部門等)參與承擔實施工作中的專業部分,與同級行政機構協同完成實施工作。專業機構的參與意味著地方擁有了承接后續應用監測結果改進教育教學的能力,也是這項工作可持續性和生命力的保障。

專家委員會:因為各層級的實施過程和評價結果對規范性、科學性、準確性、公平性和合理性有嚴格的要求,就需要在整個體系中設置客觀獨立的監督單位。這個客觀獨立的單位是由省外專家、高校專家、行政專家、優秀校長、教研員、優秀教師等專家構成的專家委員會,負責對責任主體和專業機構的行為進行過程監控和結果評估。專家委員會在整個實施體系中的作用,應該主要落在三個方面:評估頂層設計方案;監控實施過程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及時反饋監控和評價結果幫助修正偏差行為。

每一個區域在教育的發展中都面臨著許多鮮活的、有個性的實際問題,國家級的總體性監測結果無法一一對應地反映出更小區域的質量信息,無法滿足更小區域對于自身質量信息的要求。對此,本研究從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的角度出發,以促進全省基礎教育質量的有效提升為目的,提出構建一套多元、復合、動態的省級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工作模式的構想,將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運行體系中的各種機構要素、核心制度和工作程序三大部分進行有機的整合,使省、市、縣等不同層級的教育教學環境性、過程性信息能夠與監測結果精確結合、按需結合,促進監測結果的實際應用。該運行模式能夠很大程度滿足由區域差異所產生的對個性化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需求,會為省級教育部門開展省域內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提供一種可操作的模式,進一步推動省級基礎教育質量的均衡化、特色化發展。

猜你喜歡
層級監測機構
科室層級護理質量控制網的實施與探討
特色“三四五六”返貧監測幫扶做實做細
軍工企業不同層級知識管理研究實踐
基于軍事力量層級劃分的軍力對比評估
職務職級并行后,科員可以努力到哪個層級
一周機構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機構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機構凈增倉股前20名
一周機構凈減倉股前20名
網絡安全監測數據分析——2015年12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