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與記憶:用增強現實技術重構都市認同感

2022-10-29 14:49莫燦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2年9期
關鍵詞:增強現實身份認同文化遺產

摘 要:我國歷史底蘊深厚,文化遺產資源豐富,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們的城市生活空間被重置或正在發生重置。如何讓人們在重置后的都市空間找到自己的歸屬感、身份認同感,是需要思考的課題。對利用增強現實技術等新興技術更好地保留文化遺產進行研究,探討可能表現出來的文化遺產知識傳播的新方式,以期人們對文化遺產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在被重置了的城市社會空間找到其身份認同。

關鍵詞:文化遺產;增強現實;身份認同;記憶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新興技術(AR)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教育框架研究”(C2206001008)、2020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YJC760062)、2019年廣州航海學院教學科學研究項目“沉浸式增強現實對設計專業教學的啟示”(G410406)研究成果。

受城鎮化的影響,大量的農村人口流向城市,于是發生“新”城市人與“舊”城市人的文化沖突與融合,加之文化與知識的數字化,“文化遺產”與“城市文化”緊密交織在一起。于是,城市中記憶深處的文化和歷史逐漸模糊化,城市文化中的傳統元素慢慢消失,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解決,未來城市將不再具有自己的獨特氣質。那么針對生活在現在或未來的人如何在城市文化景觀中獲取文化認同或身份認同的問題,記憶是一種重要的手段。除傳統的媒介外,增強現實技術有可能成為一種新型的“記憶技術”。它的應用可能會給歷史與記憶提供一種全新的工具。通過這個工具來呈現記憶,即通過增強現實來找到歷史記憶的文化與現代城市景觀面貌之間的平衡,讓城市移民和原居民通過AR這個工具在可能被重置過了的城市的社會空間景觀中找到其身份認同。

一、變化中的地方景觀的歷史與記憶

卡舒巴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二十年后,誰會在城市居住,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城市?在社會與文化意義上,誰將“擁有”這一城市?他說,在“我們”的城市,“我們”需要在自己的社區中獲得一種個人安全感和認同感,也就是說,在社會層面上獲得一種故鄉感。因為當地人已經成為他們自己城市的“游客”,他們時常會出現在街邊去四處找尋熟悉的東西。城市化進程中,大量城市歷史景觀或古建筑的破壞,使得歷史文化逐漸消失,地方特色的形態和風貌逐漸模糊,造成歷史與記憶無法延續??ㄊ姘驮凇丁八叩摹边z產:城市文化、市民社會與城市展望》一文中還說:“城市的未來將主要依賴于城市中的實踐者和城市自身確立的文化,依賴于社會空間和環境,依賴于文化和人的因素?!币簿褪钦f,未來承載人們的精神文化的將是城市文化景觀。城市的快速更新,很少考慮對當地居民的影響。尤其是在歷史中心,一個地區認同的象征之地,其影響是漫長的、持續的。傳統城市建筑或景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精神文化,它是一種文化精神的載體,傳承著本民族或本地區的文化核心。而這種變化,特別是在地方的有形內在性方面,導致它們與作為記憶和日常生活的交匯點的無形維度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城市在更新過程中與過去的不連續,導致現在年輕一代只有對現狀的有限經驗,無法從城市建筑或景觀中獲取歷史的文化身份。

彭牧教授認為,遺產“從具綿延性的歷史產生的文化產品變成了與歷史以某種方式關聯的當下實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強調了為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城市歷史文化保護方面的表述和經驗非常豐富?!妒澜邕z產文化景觀》將“景觀”的定義建立在文化概念的基礎上,它對景觀的解釋傾向于將有形和無形價值融入景觀概念本身?!侗Wo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則強調了遺產“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侗Wo文物建筑及歷史地段的國際憲章》讓人們認識到建筑物和遺址并非孤立的,而是與背景有內在聯系的“背景”一詞既指實際領域,也指文化領域,也指與文化、社會、經濟和環境領域有關的經驗?!恫祭貞椪隆防锏摹暗攸c”指地理上界定的區域,將文化遺產具體的有形和無形的表現聯系起來。在2011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通過的《關于歷史城市景觀的建議案》中將“城市歷史景觀”定義為:“文化和自然價值及屬性在歷史層層積淀而產生的城市區域,其超越了‘歷史中心或‘整體的概念,包括更廣泛的城市背景及其他地理環境?!睆纳鲜龈鞫x中可以看到,城市歷史文化基本都是通過歷史建筑物來傳承的。

傳統、文化與本真性在不斷喪失的過程中,人們想了解自己的城市就需要通過一種新的媒介來搭建一座橋梁,而增強現實技術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希望?;ヂ摼W和社交媒體的發展基本實現了記憶的共享與互動,增強現實技術作為一種社交媒體的新興技術,有可能成為連接歷史和記憶的一種新的“記憶技術”工具。通過這種全新的工具,“我們”可以搜索和記錄這種對歷史的看法,然后將其銘刻在腦海中。在這種背景下,增強現實技術的應用帶來了實時的信息。M.克勞迪婭認為隨著增強現實(AR)應用的加速,文化遺產地開始關注這種新興技術帶來的機遇。同時其研究表明,AR在經濟、經驗、社會、認識論、文化、歷史和教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價值。因此,城市移民和原居民想要在重新設置過的城市的社會空間景觀中找到其身份認同,應該參與開放的、無處不在的遺產討論,包括互聯網空間、物質建筑、社會領域、物理空間、有形和無形方面的對話。另外,在保存歷史、提高游客滿意度、產生積極口碑、吸引新目標市場和促進積極學習體驗上,AR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它可以成為鏈接記憶的新技術。

二、增強現實技術

增強現實是一種允許用戶將真實的感官體驗與數字環境感知相結合的技術。其核心是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信息與真實的現實環境實現融合,虛擬物體與真實環境實時疊加到同一個畫面或空間,即將虛擬內容(文本、視頻、動畫、音頻、圖像、三維模型等)疊加在觀眾所視的現實環境中,呈現出虛擬與現實混合的新環境。這種疊加不是簡單地附著在真實的現實環境中,而是與真實環境實現無縫的“融合”,將人類的感官(如視覺、聽覺和觸覺)與虛擬物體結合起來,完整地展示展品附屬的相關信息以及文化遺產所處的環境,以實時交互方式增強用戶的感知,提供游客主動參與的互動學習體驗。

增強現實系統是如何實現虛擬物體與現實物體實時融合、交互和精準匹配的?首先,增強現實系統根據智能終端顯示屏攜帶的攝像頭實時采集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視頻圖像,然后系統對該視頻內容進行分析與比對,轉換計算真實場景、攝像機、數字圖形軟件、智能終端顯示器之間的坐標系,即世界坐標系、攝像機坐標系、成像平面坐標系和虛擬圖像坐標系之間的轉換計算;其次,獲取攝像機所處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的實時相對位置、角度,通過高速5G網絡通信實時將虛擬內容(文本、視頻、動畫、音頻、圖像、三維模型等)渲染輸出疊加在真實場景中,并最終在智能終端顯示屏設備實現顯示效果,實現與用戶的人機交互。整個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技術在于該系統可以實時地檢測、識別真實場景的圖像特征,并根據檢測到的真實場景圖像信息實時定位攝像機的相對位置和方向、角度,從而將虛擬內容準確地疊加在現實世界的真實場景中的位置上,實現無縫融合。

三、增強現實技術在文化遺產中的運用

改進現有的靜態的、非交互式的文物和圖像的多媒體呈現方式,可以提高游客了解文化遺產的積極性、主動性,加深對文化遺產的理解和欣賞程度。其中一些研究,通過使用具有增強現實功能的移動設備,查找街道上的目標建筑物,在移動設備中可以看到目標建筑物上附加的信息。

關于在文化遺產遺址上使用增強現實,韓國國立順天大學計算機工程系的Jong-Gil Han、Kyeong-Jin Ban、Eung-Kon Kim和韓國國立全南大學文化內容系的Kyoung-Wook Park在2013年共同研究了“利用增強現實技術對文物遺址、建筑文化屬性和歷史遺跡修復數字內容的開發”。與以往研究方向最大的不同在于,這項研究提出了一種利用“室外增強現實技術”代替“室內增強現實技術”實現“文物古跡三維模型”可視化的系統。即提出的可視化系統為“利用物體全景、互聯網瀏覽(SURF)和GPS對戶外錄入的視頻圖像中的文物遺址三維模型進行增強”。通過該可視化系統,用戶可以方便地獲得文化遺產地的信息。實驗證明,如果使用“文化遺址三維模型可視化系統”,用戶可以在室外和室內方便地使用文化遺址的信息。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文化信息,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

2018年,西班牙龐培法布拉大學的學者和專家提出通過數字化和體驗式探索文化遺產遺址來學習歷史。其考古遺址互動體驗設計模型基于投影增強現實(AR),向大眾展示了西班牙內戰時期修建的防空洞虛擬遺產體驗的設計過程。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模式有利于對導游的補充:第一,使用投影增強現實探索不同層次的學習體驗;第二,通過具體設定的協作活動,促進對需要情感參與和批判性思維的歷史內容的理解。

西班牙塞維利亞大學建筑和建筑科學研究所的羅克·安古洛、弗朗西斯科·迪克和安東尼奧·帕洛米諾馬在2017年對建筑大師赫爾南·魯伊斯的作品進行數字化時,利用數字攝影測量、逆向工程、BIM和可視化編程等新興技術,虛擬匹配了西班牙塞維利亞的圣奧古斯汀修道院的前門。同時,建立了三維數字模型,并解釋了從文獻來源獲得的數據。最終得到遺產信息的數字化圖形模型,為遺產信息的分析、推廣和匹配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總之,增強現實技術可能實現被重置過的都市文化空間的情景化重建與再現,提供城市地方景觀的傳統文化內容有形化、情景化的詮釋、展示和傳播。這使得文化遺產與游客之間的互動變得更加完整及靈活,增強游客(居民)對文化的感知,最后將對“自己”歷史的看法銘刻在頭腦里,從被重置過的都市建筑或景觀中獲取歷史的文化身份。

四、運用增強現實技術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

(一)有利于科學保護和有效宣傳都市的文化遺產地

城市建筑或景觀作為文化精神的載體,承載著人民的精神文化。如果在發展中忽視對城市建筑或景觀文化遺產的保護,會對其造成無可挽回的破壞;同樣,摒棄發展的保護,也將沒有生機和活力。通過運用新興技術豐富和再造文化遺產的形態,展現都市地方文化遺產獨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創造力和多元文化,表現其蘊藏的價值觀、意識形態與社會發展背景以及科技、文化與藝術的多樣性,有助于對其進行科學的保護和傳承。

(二)有利于地方城市歷史文化的活化利用

利用增強現實技術找到歷史記憶的文化與現代城市景觀面貌之間的平衡,讓城市移民和原居民通過AR這個工具在被重置過了的城市的社會空間景觀中找到其身份認同。對其進行創造性保護和創新性傳播,開展地方歷史文化品牌項目,提升其關注度和號召力,發展地方歷史文化旅游業,豐富地方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方式。

(三)有助于地方優秀歷史傳統文化的普及工作

以新媒體為紐帶,整合虛擬現實技術,開展涵蓋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古樹名木的文化遺產普及活動,從而傳承地方特色文化,實現價值現代轉化,讓線性的遺產展示重新活起來,成為各地區響亮的文化品牌。這對展示地域性民俗文化特色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

五、結語

應用增強現實技術,通過智能終端顯示設備對城市文化空間遺產進行數字化傳播,實現被重置過的都市文化空間的情景化重建與再現,來提升對城市地方景觀的傳統文化內容有形化、情景化的詮釋、展示和傳播。這種交互式的文化體驗,能夠提高居民對了解都市文化遺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其對這種形式所承載的地域文化特色與內容的認知,了解城市文化空間的文化內涵、文化體驗、文化功能和內在精神品質,增強人們對城市文化的認同感,通過新興技術再興歷史與記憶,使其精神世界和意識形態受到影響,重新喚醒都市居民的身份認同感。

參考文獻:

[1]卡舒巴.“他者的”遺產:城市文化、市民社會和城市展望[J].民間文化論壇,2015(4):23-29.

[2]卡舒巴.世界—觀:每個人的博物館?[J].民俗研究,2017(4):37-42.

[3]包漢毅.文化變遷:卡舒巴城市文化思想評述[J].民俗研究,2017(4):43-49.

[4]彭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下性:實踐與民俗傳統的遺產化[J].民族文學研究,2018(4):21-24.

[5]莫燦.增強現實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文獻綜述[J].戲劇之家,2020(7):172-174.

作者簡介:

莫燦,碩士,廣州航海學院講師,黃埔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

猜你喜歡
增強現實身份認同文化遺產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照片建模與增強現實實驗在三維軟件基礎課程中的應用
增強現實技術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
布爾加科夫戲劇創作與身份認同
文化遺產保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