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納斯特拉《第一鋼琴奏鳴曲》創作風格與演奏分析

2022-11-04 05:53王倩
藝術家 2022年10期
關鍵詞:斯特拉觸鍵奏鳴曲

□王倩

阿爾伯特·吉納斯特拉(Alberto Ginastear 1916—1983 年)是20 世紀拉丁美洲偉大的作曲家、教育家、音樂活動家,《第一鋼琴奏鳴曲》Op.22 是其代表作,也是鋼琴家們爭相演奏的熱門曲目。本文從作曲家的生平簡介及作品背景入手,總結作曲家的創作技法及作品風格,分析作品的鋼琴演奏重難點。希望通過對這首奏鳴曲的研究,可以使讀者更好地理解這部作品,感受其魅力所在。

一、吉納斯特拉及《第一鋼琴奏鳴曲》Op.22概述

阿爾伯特·吉納斯特拉是阿根廷現代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音樂活動家。他出生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自幼便展露出過人的音樂才華,12 歲進入阿根廷著名的音樂學院——威廉姆斯音樂學院學習。1945 年,29 歲的吉納斯特拉遷往美國紐約深造,師從美國著名作曲家科普蘭(Aaron Copland),學習作曲。歸國后,他全力投入阿根廷音樂教育的發展中,1948 年至1958 年間,他先后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國立音樂學院、音樂與戲劇藝術學院等高等學府中任教。1971 年,他定居瑞士。1983 年由于長期辛勞奔波,在日內瓦逝世,享年67 歲。吉納斯特拉對阿根廷音樂的創作與傳播做出了卓越貢獻,在拉丁美洲音樂界具有極高的威望。他一生創作了104 部種類繁多、風格多樣的作品,其中既有為吉他、小提琴、豎琴、鋼琴、大提琴等樂器創作的獨奏曲、協奏曲及室內樂作品,也有芭蕾舞劇、歌劇及電影音樂等其他類型作品。其作品風格極具表現力,既有傳統因素又有現代技法,兩者相得益彰。

吉納斯特拉的音樂創作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創作初期(1934—1948 年)為客觀民族主義時期;創作中期(1948—1958 年)為主觀民族主義時期;創作晚期(1958—1983 年)為新表現主義時期?!兜谝讳撉僮帏Q曲》op.22 是吉納斯特拉創作中期的代表性作品,創作于1952 年,是作曲家受美國卡內基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女子大學委托而作。該作品在匹茲堡國際音樂節首演后立刻引起了轟動,贏得了大家的贊譽,并成為鋼琴家們爭相演奏的熱門曲目。他的鋼琴音樂擁有著不可思議的活力與能量,整首奏鳴曲都鮮明地受到了阿根廷的吉他與潘帕斯草原地區音樂的影響。這首作品運用了極其寬廣的音域和強烈的力度對比,時而是多變的重音、切分音、舞蹈節奏和無節制爆發的和弦,時而又是復雜的色彩和夢幻般的曲調。正如作曲家自己所言,這部作品很快獲得了認可,同時這也許就是作曲家中斷了奏鳴曲創作多年,直至1981 年才寫下《第二鋼琴奏鳴曲》的原因。

《第一鋼琴奏鳴曲》有四個樂章,每個樂章各有特點。第一樂章是強有力的快板(Allegro marcato)奏鳴曲式結構,3/4 拍。呈示部主部主題表現了充滿阿根廷民族風格的舞蹈場面,運用了切分音形成強烈的節奏感,高音低音的快速切換充分展示出不同音區音色的鮮明對比。副部主題突然轉變為鄉村田園式的牧歌主題,帶有裝飾音的旋律輕柔地從高聲部奏出,充滿了詩意的柔美。該旋律是作曲家由阿根廷潘帕斯大草原產生的靈感創作而成,抒發了作曲家心中對祖國美好風光的熱愛之情。本樂章總體節奏復雜多變,音樂充滿了戲劇性的轉換,十分有張力。

第二樂章為神秘的急板(Presto misterioso),以ABA 的單三部曲式構成。本樂章運用了馬蘭波舞曲節奏,與十二音創作技法相融合,體現了作曲家“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具有飄忽不定的神秘氣氛。A 段以等分節奏為基礎,通過音區、音程的變化等方法使樂曲具有持續的動力感,無調性的色彩感豐富多變。B 段的旋律則選自阿根廷民謠。樂章采用了與第一樂章輝煌絢爛的結尾方式完全不同的極弱的力度收尾,音樂風格清新灑脫,極具異域風格魅力和田園色彩。

第三樂章為熱情的慢板(Adagio molto appassionato),這一樂章極具浪漫色彩,采用ABA 曲式結構。主題A 模仿吉他撥弦的方式呈現了神秘的音調,主題B 采用了ff 的力度,與A 段的緩慢幽靜形成了鮮明的沖突對比,主題急促又富有激情,主題不斷下行模進運用了類似復調的方式,最終在主題A 的縮減再現中漸漸消逝。

第四樂章是粗獷且固定節奏的終曲(Ruvido ed ostinato),作曲家生動展示了馬蘭波舞曲的節奏韻律和步伐,詮釋了阿根廷高卓牧人文化的民族特色。整個樂章為托卡塔式的快速音群,有較為困難的技術段落,需要演奏者具有精湛的技巧與飽滿的情緒。本樂章采用了ABACA 的回旋曲式,音樂風格氣勢龐大,充滿了狂熱的激情與無窮的力量,最終在火熱炙烈的氣氛中結束全曲。

二、創作技法與風格探究

(一)節拍與節奏的錯位

在《第一鋼琴奏鳴曲》中,不規則的節拍節奏變換,增強了樂曲的創造力和豐富感,使阿根廷民族風格與現代作曲技法完美融合。作曲家打破了傳統節拍節奏強弱規律,頻繁變換拍號、強拍休止、保持音等,使樂曲極具不穩定的戲劇性張力。這一創作手法在第一樂章、第四樂章中尤為明顯。例如,第一樂章開始的1~11 小節,拍號變換了8 次,其中包含了3/4、2/4、4/4、8/8、6/8、5/8、9/8 等,這些變化打破了傳統的節拍強弱規律,增加了極強的戲劇性效果,使音樂充滿內在的張力。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通過跨小節連線、切分等方式,打破了原有常規節拍的律動,形成了重音位移的“錯位感”,增強了樂曲的趣味性、律動感及現代風格。

在初期練習時,演奏者應換算好節拍,運用節拍器將節拍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統一,既使拍號變換頻繁,又要在一定的節拍規律和固定的速度下進行。演奏者在固定速度和節拍后要分析每個拍子特有的節拍韻律,彈出切分音、復合節奏等獨特節奏感,找到不斷變換的節拍與速度統一的平衡點。

(二)阿根廷民族元素的運用

1.馬蘭波舞曲素材的運用

馬蘭波舞曲(malambo)是一種男性舞蹈,富有陽剛之氣,通常采用快速的節奏,6/8 拍,伴奏樂器以吉他為主,表現出男性的陽剛之美與無窮的力量。在吉納斯特拉的其他作品中,如《阿根廷舞曲》(作品2)、《馬蘭波舞曲》(作品7)等,均可見到這種舞曲形式。

2.民間器樂的音調特色

作曲家運用最多的樂器便是阿根廷吉他。20 世紀中期,吉他在阿根廷的山區得到廣泛流傳,具有當地牛仔熱情開朗、樂觀勇敢的民族性格。阿根廷吉他的音調旋律是在阿根廷五聲調式(“E-G-AB-D”)的基礎上創作的小調式,即以“E-A-d-g-b-e”的象征性和弦為主干音。吉納斯特拉在鋼琴音樂創作中也運用了這一調式,如第二樂章結尾部分的“E-A-d-g-b-e”鋼琴和弦(參照譜例1)。此外,作曲家在樂曲中還多次運用短促急板及不規則重音,模仿非洲鼓點。這種文化的多元性使阿根廷音樂絢爛多姿,特點鮮明。

譜例1

三、演奏技法分析

(一)敲擊式觸鍵

敲擊式觸鍵是20 世紀鋼琴作品中常見的演奏方式。受巴托克作品的啟發,吉納斯特拉在《第一鋼琴奏鳴曲》中也廣泛運用。演奏出既有顆粒感又不僵硬的音色,是敲擊式觸鍵技術的關鍵點。顧名思義,鋼琴敲擊性音色的模擬性就是把鋼琴看作打擊樂器,但是鋼琴具有更豐富的表現力,不僅有樂器中最為豐富的音高變化,更重要的是鋼琴可以通過音高、節奏、力度和觸鍵的各種組合超越打擊樂所能表現的音樂形象。

敲擊性音色最常見的觸鍵方式為手指以掌關節為支撐點立住,由指尖力量集中點來進行快速發力觸鍵,類似于鼓槌快速擊打鼓面,在快速敲擊琴鍵后借由反彈力迅速放松,使聲音達到尖銳集中又富有彈性的良好狀態。由于下鍵速度快,連動裝置的琴槌敲擊琴弦也是快速碰撞,從而產生明亮、尖銳的敲擊性音色。觸鍵有一定的高度、力度和速度,角度近于垂直,但要注意音的彈性和質量,避免過于直硬死板。敲擊式的觸鍵通過音區、力度、層次等方面的變化可以呈現出具有沖擊力的音響效果,這一特性使敲擊性的觸鍵方式本身偏向于客觀,但吉納斯特拉將客觀與主觀進行了完美融合,在敲擊式的觸鍵中融入了民族特色及豐沛的情感,使音樂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敲擊性因素常運用敲擊動作在不同音區彈奏來產生客觀的聲音對比。在力度方面,較強的力度是敲擊式觸鍵較常見且較易掌握的一種?,F在我們來討論一下弱音的敲擊方式,其在本曲的第二樂章最為常見。在觸鍵位置方面,演奏者不需要動用手臂以上的力量,運用手指尤其是第一關節和指尖的集中點便可完成。演奏者可通過手指高抬指快下鍵形成顆粒感的音色,再通過手臂和耳朵控制下鍵的力度和音色,必要時可配合弱音踏板來完成顆粒分明、輕盈又富有緊張感的獨特音樂形象。這里值得一提的還有第四樂章托卡塔式的敲擊性演奏。托卡塔風格的演奏法是鋼琴演奏史上最早的,也是最能體現敲擊性因素的奏法之一。敲擊性觸鍵音響效果猛烈,具有炫技的成分,可以較好地展現人類情感的宣泄或噴涌。作曲家還在這首奏鳴曲中較多使用了三度、四度、六度音程的平行進行,這一創作技法極具現代和聲效果。演奏者在演奏時同樣需要運用敲擊式觸鍵技法,應運用抬手后的慣性,把掌關節支撐住,一個力量快速帶出平行音程的幾個音,使聲音既有敲擊式觸鍵的顆粒感,清脆飽滿,又連貫輕松,推動旋律發展。

(二)多元化的力度層次

在本首奏鳴曲中,千變萬化的力度為音樂提供了神奇絕妙的層次。力度會直接影響音響效果和音樂內容。聲音的強弱在音樂中不僅僅是發音物體振幅大小所產生的不同聲音強度這一物理現象,更是演奏者所創造出的藝術氣氛及塑造藝術形象和表達藝術內容的復雜技術手段。

力度層次分為橫向與縱向。橫向是指聲部線條的層次,在絕大部分時候和弦需要突出兩邊的音——最高音與最低音,使音響效果更加立體又有一定的空間感??v向的力度變化可大致分為對比型與過渡型。對比是藝術的重要美學原則之一,猶如戲劇的本質是沖突,沒有沖突就無法形成戲劇,沒有對比的音樂也會趨于乏味。20 世紀,音樂更強調力度的極端變化與對比,以更具有沖擊力與表現力。例如,第三樂章的結尾處便是由ff—pp 的快速轉換。弱時聲音的輕柔可以創造出夢幻的、朦朧的、田園詩意的抒情音樂,強時可以展現極具震撼力、戲劇性、氣勢磅礴、堅定有力的音樂形象。過渡型分為漸強與漸弱。漸強(Cresc.)意為音響逐漸移近、增強,可以聯想為火車轟隆隆由遠駛來時音響的變化。音樂是流動的,漸強意味著推動力與生命力,只有這樣的漸強才能賦予音樂藝術表現力。漸弱(Dim.)意為音響逐漸離開,減弱。如作品第二樂章的結尾句便是給人以漸漸遠去、消怠而盡的意境。同時,漸強漸弱還需要演奏者規劃好起點、長度、形態。通常有漸強漸弱標示的地方或稍微移后些作為起點,漸強處應該彈奏弱,漸弱則相反。長度則意味著幅度,要看到下一個力度記號的出現,做好長度的安排,采取“前少后多”的策略可以讓過渡型的力度變化更具戲劇性效果。形態則是指有些模進的音型做階梯式的力度變化更合適,有些則是有坡度的變化,有些是較長篇幅的力度推進。演奏者需要按照情況做好一定的力度變化安排。

通過以上對吉納斯特拉《第一鋼琴奏鳴曲》創作與演奏的簡要分析,可以看出吉納斯特拉獨具特色的音樂語言及這部奏鳴曲所具有的獨特藝術風格。吉納斯特拉將傳統創作技法與當代創作手法加以融合運用,使作品既有鮮明的時代感,又具有很強烈的民族風格,生動地描繪出南美洲少數民族鮮明的音樂形象。整首樂曲既彰顯作曲家個人風格,又反映出20 世紀音樂創作的積極探索與大膽創新。

猜你喜歡
斯特拉觸鍵奏鳴曲
手機上的奏鳴曲
斯特拉文斯基早期芭蕾舞劇中音樂主題的結構方式及特征
春天的奏鳴曲
鋼琴演奏與教學中的觸鍵技巧探究
臥室里的蜘蛛
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音色組合分析
饑餓奏鳴曲
試論鋼琴演奏中觸鍵對音色表現的影響
淺談鋼琴演奏中歌唱性觸鍵
淺析鋼琴觸鍵技巧對音色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