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邊緣化”:論當代布依族婦女的技藝與生活

2022-11-06 22:07張姚
藝術科技 2022年20期
關鍵詞:布依族女性技藝

摘要:布依族婦女在傳統社會生活中長期處于“雙重邊緣”狀態,這種邊緣狀態使布依族婦女由于傳統強勢話語常常被隔離于正式情境之外。隨著社會發展與思想開化,布依族婦女的地位逐漸提高,特別是在當代“文化軟實力”“非遺”“文化產業”等話語的影響下,布依族獨特的服飾和制作工藝迎來了復興,越來越多的婦女開始學習傳統服飾制作技藝?;诖?,文章研究當代布依族婦女的技藝與生活,她們通過學習和應用傳統技藝,提高了經濟收入,家庭與社會地位得到提升,獲得了一定的話語權,正處于“去邊緣化”的過程中。

關鍵詞:去邊緣化;布依族;婦女;女性;技藝

中圖分類號:C913.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20-00-03

邊緣往往與核心相對。一直以來,布依族婦女都處于“雙重邊緣”狀態。一方面,自古盤桓南北盤江、紅水河流域的布依族處于華夏的邊緣;另一方面,婦女在布依族人群內部又處于邊緣地位。這種“邊緣狀態”表現在布依族婦女由于傳統強勢話語常常被隔離于正式情境之外。也就是說,在儀式或決策等正式、嚴肅的場合中,布依族婦女都無法直接參與進來。例如,鎮寧扁擔山羅村布依族的“送寧”儀式,“在儀式過程中,除了送、迎銅鼓人家的女性在旁幫忙招待外,儀式現場沒有其他女性”[1]。再如六盤水發耳陸村布依族“三月三”山神祭儀,女性不僅不可以去祭山,甚至連神樹和神石都不能靠近。在民族形象中,布依族婦女常常穿著民族服飾,男性則穿著漢族服飾,女性代表傳統與落后,男性則代表現代與先進,可見女性被邊緣化??傮w來說,在布依族文化中,女性總是處于邊緣地位。

隨著社會發展與思想開化,當代布依族婦女的地位表現出了“去邊緣化”的特點。第一,女性在家庭中的作用逐漸得到重視;第二,女性的經濟收入來源增加;第三,時代的發展與社會文化的變遷使性別平等思想逐漸深入人心。上述三大原因使布依族女性地位提高,逐漸走向家庭、社會的核心,在一些關鍵事件上,逐漸能“說得上話”。尤其是從技藝與生活方面來看,當代布依族婦女的“去邊緣化”特點非常突出。

1 傳統布依族婦女的技藝與生活

在傳統社會中,布依族屬于男耕女織的農耕經濟文化類型,婦女在農耕文化中由于體力方面的弱勢,始終依附于男性和家庭,處于從屬地位。在家庭方面,婦女負責的事務以家務或較輕松的田間事務為主,復雜多樣的手工操作培養了她們靈巧的手和眼睛[2]。她們取材于大山和森林,大自然就是她們的材料庫[3],依靠自然制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裝飾。經過長期的發展,織布、蠟染、刺繡等技能逐漸形成,并發展成一門技藝,是每一名傳統布依族婦女生活的必備手藝。

使用這種技藝制作出的精美民族服飾,常常用來滿足生活、婚嫁、特定文化及部分的經濟需求,但最主要是為了制作在正式場合穿著的服飾。例如,布依族服飾在節日中就能得到充分的展現。節日即將到來,每家都制作新衣,到過節時就打扮一新,節日成為服飾的展覽機會,服飾成為節日內容的組成部分,為節日增添光彩、渲染氣氛[2]。在“玩山”“趕表”等傳統文化活動中,布依族少女可以通過向心儀對象贈送自己制作的手帕來傳達心意,蠟染、刺繡、紡織技巧越高,越能表現出她們的賢惠能干。不僅如此,在布依族地區,結婚是一生置辦傳統服裝的主要機會,服飾在婚姻中是財力的象征,更代表男方對女方家庭及親屬的尊重,扁擔山地區布依族女子結婚時以所穿裙子層數多少表示福氣與財力大小,最多有9層,少則3~5層[4]。而且,服飾技藝越精美,婚嫁雙方家庭越有面子。

在布依族傳統社會文化背景下,織布、蠟染、刺繡技藝的高低對于婦女來說十分重要,有時甚至決定其婚嫁的對象與地位的高低。

2 當代布依族婦女的技藝與生活

當代布依族婦女的技藝與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布依族少女不再從小學習織布、蠟染、刺繡等傳統技藝,她們和其他孩子一樣被送入九年一貫制學校上學,完成全民義務教育。然后讀高中、大學,或去職校,或外出務工。相較在家務農織布,打工能夠給家庭帶來更多的收入,就算想將手工制品作為商品售賣,也因為價格高昂、需求少、銷售渠道窄等原因放棄。只有部分布依族少女會因為要親手制作婚嫁服飾學會了織布、蠟染、刺繡等手藝,而大部分都會選擇購買或由老一輩代勞,或者直接舉辦現代式婚禮,女性們不再必須掌握傳統技藝。當代經濟生活已經成為布依族婦女的生活重心,傳統技藝逐漸被她們遺忘、忽視。

如今國家開始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在“文化軟實力”“非遺”等話語的影響下,布依族獨特的服飾和制作技藝迎來了復興,得到了重視與保護。在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文化產業后,布依族的傳統技藝可以轉化為經濟收入。布依族的織錦、蠟染、刺繡紛紛進入“非遺”行列,許多熟練掌握這些技藝的布依族婦女成了“非遺”傳承人。她們不必外出務工,就能通過“非遺”技藝創造經濟收入。一些村寨會依靠“非遺”來達到鄉村振興的目的,得到官方的資助和支持。

另外,可以通過建立小作坊來建設民族特色旅游景點的村寨,打造民族服飾生產鏈,把傳統技藝轉變為文化產業,將傳統的蠟染等手工技藝產品變成面向世界的商品[5],推動當地發展,給當地婦女帶來就業機會。如此一來,在家待業的婦女有了新的收入來源,越來越多的婦女重新開始學習傳統服飾制作技藝。

筆者曾到貴州省鎮寧扁擔山開展調研,當地的布依族織錦、蠟染“非遺”傳承人在政府的資助與支持下舉辦了大型織錦培訓活動,僅附近村寨就有50余名布依族婦女報名參加了培訓活動?;顒硬扇〖信嘤柕姆绞?,以“能上崗就業”為培訓的結果導向,保障培訓的實用性和有效性,而且將這次培訓作為崗前培訓,完成培訓學業后,擇優選擇具備上崗條件的25名人員,由傳承人負責的蠟染廠與其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提供就業崗位或幫助其提高收入。

活動開設了“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實踐課程”三類課程:基礎課程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法律法規、安順布依族傳統服飾文化傳承與發展、安順布依族傳統織錦技藝文化傳承與發展;拓展課程包括“非遺”傳統工藝文化元素的現代產品設計、“非遺”手工傳承與現代服裝設計;實踐課程包括布依族織錦實操、蠟染實操、刺繡實操。主要采用專家集中授課、現場觀摩、現場演示、現場實操等方式開展教學。據了解,傳承人邀請了高校的教師負責理論課集中培訓,自己則負責實操部分,手把手教授學員織錦、蠟染、刺繡技藝。

培訓首日舉行開班儀式后,培訓班負責人帶領全體學員開展從采麻、收麻到紡麻的實踐教學。第二天,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潘老師為學員們講解了布依族服飾的配色,向學員展示了扁擔山地區布依族服飾的經典圖案,使培訓班學員對布依族服飾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三天,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桑老師為學員們講解了布依族服飾的裁剪,演示了裁剪技巧,并邀請學員作為模特展示裁剪效果。第四天,暨南大學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高老師帶領學員們學習了布依族刺繡及文創產品相關知識,向學員展示了精美的刺繡作品,最后還向學員介紹了一些刺繡訂單。培訓第五天,告別理論學習,學員們跟隨布依族蠟染、織錦“非遺”傳承人伍老師進入實操課程階段,在伍老師的帶領下,學員們進入靛藍草種植基地采摘靛藍草葉作為染料原材料。第六天,在伍老師的帶領下,學員們進行了刺繡實操。伍老師主要講解了數紗繡的具體操作方法,然后安排學員進行實操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培養學員熟練運用圖案及合理搭配顏色的能力。第七天,伍老師指導學員們制作染料,學員們親自體驗了野梨的采摘、錘搗流程,現場制作了三桶染料。第八天,伍老師帶領全體學員進行織錦實操,首先詳細講解織機的使用方法及技巧,然后進行操作演示,最后由學員親自操作織機。在伍老師的逐一指導下,學員們逐漸掌握了織錦的基本操作及圖案的紡織技巧。第九天,學員們跟隨伍老師進行了織布實操。課上,伍老師向大家詳細講解了織布的流程及細節技巧,特別是如何織出絲線均勻的布依布。隨后學員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一塊60米長的精美布依布。第十天上午,伍老師向學員們傳授了靛藍泥的制作方法,指導學員進行實操,在靛藍泥完成之前還帶領學員漂染絲巾,染出淡淡的青綠色;下午,培訓班全體學員分別展示自己的培訓成果,包括圍巾、刺繡、蠟染、文創工藝品等。培訓班完成結業典禮后,正式宣告本次培訓活動結束。

這樣的培訓活動不止舉辦了一次兩次,筆者到鎮寧扁擔山調研兩次,兩次都遇到了“非遺”技藝的培訓活動。第一次去的時候是蠟染培訓,當時還有不少社工參與了培訓活動的輔助工作。筆者進入蠟染廠時,迎面看到數十個布依族婦女坐在塑料凳上專心致志地聽傳承人伍老師講授蠟染技巧。因為都是布依族婦女,還有許多60歲以上的老人前來學習,不少上年紀的布依族婦女無法使用普通話進行正常交流,所以伍老師使用布依語講述課程內容。筆者不會布依語,沒有聽懂培訓內容,卻感受到了當時歡快活躍的課堂氛圍。講解結束后,布依族婦女們在自己的工作臺上進行蠟染實操,伍老師則游走四處,隨時指導。第二天,筆者過去的時候遇到社工們準備舉辦評選活動,讓學員們準備好自己的蠟染作品,次日評選出一、二、三等獎,雖然獎金只有兩百元,但學員們熱情高漲,都興致盎然地制作蠟染作品。

筆者真切感受到了布依族婦女們學習傳統技藝的熱情??梢?,當代布依族的傳統技藝已然復興,越來越多的待業婦女投身傳統技藝的學習,并期望以此增加經濟收入。筆者曾訪談過一名布依族婦女,她提道:“反正在家也只是帶孩子和贍養老人,沒有收入,來培訓的話有一點補助,還可以自己制作一些成品來賣,補貼家用?!闭绻P者所看到的那樣,許多來培訓的婦女還用背篼背著嗷嗷待哺的孩子,也有許多老人身邊跟著孫子,小孩子不會胡亂干擾培訓,而是湊在一塊玩樂,或安靜睡覺,或站在旁邊觀摩學習。

3 當代布依族婦女的“去邊緣化”

從技藝與生活的角度來看,當代布依族婦女目前正處于“去邊緣化”的過程中。具體表現為布依族傳統服飾制作技藝復興、布依族婦女的經濟收入提高、地位提升并獲得一定的話語權等。

從筆者調研的布依族蠟染、織錦“非遺”傳承人的家庭結構來看,有“女主外男主內”的趨勢。傳承人的丈夫承擔了更多的“非遺”活動培訓幕后工作,許多書面文件、培訓策劃、安排都由其丈夫負責,該傳承人則負責課程培訓活動。該培訓班的許多成員都通過培訓、制作成品出售以及其他臨時勞務,獲得了不少收入,而且承擔著家務、照顧老人小孩的重任,而男性如果只通過農作,每年收入還不如家里的兼職婦女。如果外出打工,常年不歸家,家里大小事務也都由在家的婦女承擔。布依族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顯著上升,也有部分布依族青年夫妻一同外出務工,相對來說承擔了同等的家庭經濟壓力。

如果是超過60歲的布依族夫妻,男性基本沒有了收入來源,而婦女依然可以通過技藝獲得一定收入。例如,據扁擔山地區石寨的一名老人所述,他“在冬季每月的收入不足2000元,多數為老伴制作織錦出售而得”[6]。不僅是布依族,筆者曾到黔東南地區調研,一些侗族婦女在承擔家務的同時,也制作刺繡作品出售。在蓋寶,一個坐在門前刺繡的奶奶說:“平時閑下來我就做點東西賣,腰帶、背篼等,專門來定制的都有,前后三個月,還是什么都不做,一有空就繡,一個背篼能賣一萬多塊錢呢,只是現在眼睛不好了,看不清。附近我知道的就有很多人專門做這個來賣?!笨梢?,在當前“非遺”“民族文化”等話語下,婦女們的傳統手藝已經轉化為經濟收入。不少婦女為此成為“非遺”傳承人,有學者對她們做專訪,進行口述研究,她們逐漸能夠“發出聲音”,不再于“雙重邊緣”沉默。

4 結語

研究布依族婦女的技藝與生活變遷可見,傳統社會文化下布依族婦女必須掌握熟練的服飾制作技巧,蠟染、織布、刺繡等技能貫穿她們的人生。新中國成立后,經濟快速發展,布依族傳統服飾制作技藝逐漸式微,經濟生活成了婦女們生活的重心。當代,在“非遺”“文化產業”等話語的影響下,布依族婦女通過學習與應用傳統技藝,提高了經濟收入、社會與家庭地位,逐步改變了她們在傳統社會中的邊緣地位,加快了“去邊緣化”進程。

參考文獻:

[1] 羅正副,王代莉.儀式展演與實踐記憶:以一個布依族村寨的“送寧”儀式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08(3):40-45.

[2] 馬啟忠,王德龍.試論布依族服飾文化[J].貴州民族研究,1991(3):105-112.

[3] 鹽野米松.留住手藝[M].英珂,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4] 胡文蘭.布依族婦女傳統蠟染服飾變遷的“真假”之喻[J].廣西民族研究,2019(1):75-81.

[5] 吳承旺.布依族農耕文化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生產方式的歷史演變[J].貴州民族研究,1993(4):99-106.

[6] 胡文蘭.西南民族地區農村人情異化的人類學考察:以貴州鎮寧石寨為例[J].安順學院學報,2018,20(5):89-93,135.

作者簡介:張姚(1999—),女,貴州盤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族史、歷史人類學。

猜你喜歡
布依族女性技藝
非遺技藝絨花的傳承與創新
貴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識的覺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為例
治理的技藝:三代王官學新說
技藝精湛 星光燦爛——來自歐洲的Herrmans
論女性的可持續發展
技藝并舉 厚積薄發
布依族古村落平寨
基于GIS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態旅游規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