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滿族民歌的民俗文化與傳承

2022-11-06 12:05董諭
藝術科技 2022年20期
關鍵詞:非遺民俗文化傳承

摘要:滿族音樂大多源于東北地區,是極具特色的少數民族音樂,滿族音樂在不同歷史時期伴隨著生產勞動而產生,其內容和形式十分豐富,是滿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記錄滿族生活的載體。從音樂中窺探民俗文化,基于民俗視角解答音樂問題,挖掘音樂中潛藏的民族風格,用音樂學和民俗學的方法剖析其中的民俗文化。滿族民歌跨越幾百年的歷史征程,已入選吉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承與發展這一“非遺”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使命,也是保護我國優秀歷史文化的責任?;诖?,文章對東北滿族民歌的民俗文化進行分析,并提出傳承與發展滿族民歌的策略。

關鍵詞:滿族民歌;民俗文化;“非遺”;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20-0-03

1 滿族民歌概述

滿族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居第三位,擁有較為完整的語言體系,滿族人口主要集中生活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這四個東北省份,也有人說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是滿族的故鄉[1]。滿族在發展中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古時滿族人民愛好歌舞騎射,歌舞文化也隨著民族復興而不斷更新。滿族地區獨有的地理自然環境、物質文化結構、傳統技藝、儀式活動等,都在滿族民歌中有所體現,讓滿族民歌文化更具特色。

滿族民歌題材十分廣泛,包含絕大多數社會生活內容,有描寫戰時生活的征戰歌曲,有“無市井城郭,逐水草為居,以射獵為業”的勞動歌曲,有反映婚姻受到封建禮教束縛的愛情歌曲,有與他族交融卻獨具風俗特色的民族習俗歌曲,還有記錄民族歷史的歌曲。且形式多樣,有搖籃曲、兒歌、情歌、勞動歌、風俗歌、山歌、小調、喜歌、戰歌、敘事歌等。

2 滿族民歌分析

2.1 小調《小妹拜年》

《小妹拜年》這首歌曲屬于滿族民間小調,主要采用口頭傳播方式記載流傳。歌曲旋律配合歌詞具有互動性,旋律走向跟隨漢字音調運動,根據中國音調韻律中平低仄高的發音,音隨字走,展現了中國語言音調與音樂的結合。

歌詞中所描述的場景體現了滿族人民對禮儀的看重,如“小妹跪在姐姐前”,且滿族尊老敬上的傳統更為明顯,晚輩每日早晚要向父輩、祖輩問安,途中遇長輩要讓路,吃飯時長輩先坐、先吃?,F在有些煩瑣的禮節已被簡化。如歌詞中的“左手拉,右手攙……一奶同胞拜的什么年”的禮節已有所簡化,人們的觀念也從理性轉變為感性。歌曲中表現的時間點為大年初一,歌詞第二句“你上炕,我裝煙”中提到的“炕”和“煙”都極具滿族特色,火炕在滿族一直盛行,它不僅是寢息的設施,還可供人取暖?!度泵藭帯酚涊d:“其俗依山谷而居,聯木為柵,屋高數尺,無瓦,覆以木板,或以樺皮,或以草覆之。墻垣籬壁,率皆以木,門皆東向。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與寢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敝两駯|北農村依然會使用火炕,但城市中已采用暖氣替代。

在過去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東三省,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十七八的姑娘叼個大煙袋,養活個孩子吊起來?!边@表明滿族人素有吸煙的傳統。在過去,滿族人民抽旱煙,因為物質資源匱乏和生活條件艱苦,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用煙袋鍋抽煙,煙袋通稱煙袋鍋;而女性吸煙選用的煙袋鍋是比較講究的,銅質的煙袋鍋,嘴為玉石、翡翠、瑪瑙等,身份、地位高貴人家的煙袋往往造價高昂,因此大姑娘叼煙袋、抽旱煙,便成了那個時代獨樹一幟的一道風景線。

滿族民歌的創作手法以寫實為主,歌詞展現了禮節文化已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且輩分等級分明,這是一種對群體文化的認同,人們對“禮”保持著文化認同,所有人都受禮節文化的影響,也是滿族人民精神的體現。

歌詞中小妹向姐姐拜年,姐姐屬于女性角色,在滿族這個時期,農業生產、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而農耕經濟的發明者主體為女性,顯然這時的女性已在社會上受到尊敬,并獲得相應的地位,這也表明這首民歌的創作時間可能為母系社會時期。例如,滿族中的“姑奶奶”,北京有句老話“沒出門兒,大三輩兒”,“姑奶奶”在滿族家庭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出閣的“姑奶奶”娘家如有大事也會叫其回家商量,在婆家“姑奶奶”通常都要當家。清朝末期有句諺語“雞不啼,狗不叫,十八歲的大姑娘滿街跑”,是指姑奶奶不僅可以隨時出門,還可以去娛樂場所男女混坐,彰顯其在當時的地位。滿族管母親叫奶奶,管奶奶叫太太,所以歌詞“一奶同胞”的“奶”是指現在的媽媽。由此也可印證,當時的等級制度嚴苛,仍處封建社會,姑奶奶可以隨意出門,而其他女性反之。人們受到封建禮教的影響,階級的劃分屬于群體無意識行為,封建思想深入人心,延續宗族傳統。

2.2 風俗歌《哭九場》

《哭九場》是一首滿族風俗哭喪歌曲,風俗歌在滿族以薩滿神歌為代表,是祭祀活動中薩滿演唱的歌曲,因薩滿活動大部分保留著原始形態,所以早期的滿族民歌多數為薩滿神歌。這首歌曲采用了中國民族五聲調式,表現出一個女兒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節拍采用4/4拍。歌曲采用分節歌的形式創作,以慢速哭訴的形式為基調。多采用無限延長記號,烘托演唱者悲痛的心情。音樂一開始采用了小字一組的A,對應歌詞“媽呀”,表現出女兒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滿族喪葬儀式中,要有鼓樂班奏樂,由兩支大嗩吶、堂鼓、小鈸、包鑼等樂器組成對棚演奏。本首歌曲是在滿族老人死了入殮時,由兒女哭唱此歌九遍,傳說這樣能讓死去的親人免罪,歌名《哭九場》也是源于此。

歌曲主要描寫滿族喪葬儀式,融入了許多滿族文化元素。歌詞中多次出現“九”,“九”在古代社會代表著適度,人們常說十全十美,“十”意味著“滿”。同時中國文化認為,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熬拧敝C音“久”,有著“長久”的寓意,從而受到古人的喜愛。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因此稱作重陽,取長久之意,這也是歌曲體現出的文化內涵,反復使用相同的數字揭示人們精神文化的共識性。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封建思想濃厚。這里的“九”可作為一種寄托人們情感的符號,它代表著群體對另外一種精神世界的追求,用符號來傳遞情感信息、信仰文化,也暗喻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寄托。

唱詞中出現了龍王廟,舊時龍王廟是專門供奉龍王的廟宇,民眾到龍王廟燒香祈愿,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在清初到新中國成立時期,山東人闖關東來到東北,將山東的文化帶入東北地區。筆者曾在江帆老師的課堂中聽過山東文登禿尾巴老李和遼寧喀左李龍王趕香煙的故事,雖然地區不同、民族不同,但有著同樣的“龍王”信仰,可見“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獨特精神標識,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象征。滿族薩滿教信奉“天神”,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龍王在滿族人民心中是能夠引領方向的“天神”,同時也體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天人感應的境界。龍王廟也包含著女兒對母親的眷戀、期盼,以及子輩對父輩的孝心。

歌詞“好給你亡魂買路錢”[2]“金橋下面常流水”“銀橋下面餓鬼嚎”等,都表明滿族人民接受了佛教和漢族民間俗神信仰的影響。明朝時期,滿族與遼東地區接壤,先進的漢族農業文化對滿族人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并誘發其宗教信仰的演變。漢族人民信仰佛教文化,供奉佛祖、觀世音菩薩等的神像,佛祖、觀世音菩薩等很快在滿族薩滿教中占據重要地位。宗教融合對滿族人民影響深遠,薩滿教包容并蓄,為滿族人民帶來了新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并適應了同時期的社會發展需求,與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實現了貫通融合。

唱詞中記載了滿族喪葬習俗,金幡、銀幡、金童玉女等是滿族家里老人去世時準備的用品,滿族喪葬禮儀大致分為停靈、報喪、服喪、哭喪、入殮、出殯、祭奠這幾項。這些習俗體現了對逝者恭敬孝順的態度,希望長輩在另一個世界能夠安息。

歌曲主要涵蓋了滿族孝道文化,孝親敬長,尊祖敬宗。歌詞也展現了滿族喪葬活動中薩滿宗教和佛教的融合,體現了文化的融合互通,認證了滿族文化對外族文化的包容并蓄。

2.3 兒歌《烏鴉》

滿族非常注重兒童教育問題,流傳至今的兒歌數量較多?!稙貘f》的歌詞貼近兒童的心理與審美情趣,從側面表達出人要懷有感恩之心,繼承孝順父母的優良傳統的主旨。歌曲以“烏鴉”為中心,“烏鴉”“喜鵲”是滿族神話傳說中的重要對象,依托于古老的烏鴉崇拜[3]。許多民族都將烏鴉視為惡神,認為見到烏鴉會帶來霉運,但滿族將烏鴉譽為“天神”,對其生活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滿族人民在薩滿教的“天神”論的影響下,認為宗教的主持者擁有超自然能力,能與神靈直接交往,并知曉未來。由此,滿族人民有著顯著的圖騰崇拜,結合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狀況,人們尚處于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漁獵經濟時期,人們只能依賴大自然的饋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認為自己擁有的一切都來自大自然的饋贈,從而孕育出人們的精神文化信仰,但這種崇拜還未褪去動物形態的軀殼,仍帶有濃厚的原始性。再回到兒歌中,選用烏鴉為主角,是記錄滿族薩滿教的鴉鵲崇拜,更是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可。

滿族兒歌主要以傳播知識和民族倫理道德為重心,將民族文化、民俗特色融入歌曲中傳遞給兒童,簡單的音樂盡數刻畫出滿族人民對后代的期望。

3 滿族民歌的傳承與發展

滿族民歌主要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后將其制譜記錄,這樣的傳承方式致使滿族民歌在傳播過程中出現“偏差”。筆者有幸參與過滿族民歌《白家大院》的口述史整理工作,在整理過程中,這種“偏差”使得學者必須對資料的準確性加以考證。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大多數民間藝人缺乏成體系的專業知識結構,僅依靠師父的口口相傳,會使部分歌曲逐漸失去原本面貌。針對當前的滿族民歌,應讓其回歸本真,盡可能發掘文化遺產的特色。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要傳承與發展,還要挖掘和探索。滿族民歌文化的背后不僅是音樂曲藝類文化,更體現了民俗社會等文化信息,正如上文介紹的三首民歌一樣,它們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滿族民歌是主觀意識的產物,也是滿族文化受社會發展變化影響的具體體現,還表現了當時人們的思維方式與世界觀,這些共同影響了歌曲的最終呈現效果。因此,研究滿族民歌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和人文價值。

相較于其他“非遺”項目,滿族民歌的優勢在于曲目量較大,流傳地區較廣。對于滿族民歌的傳承,一方面在于曲譜的記載,另一方面要注重藝人的培養。滿族民歌不僅依靠專業院校的師生演唱、傳承,還需要具備一定滿族文字文化知識儲備的人士,實現專業的學習與傳承?,F今滿族民歌的傳承人老齡化現象嚴重,后繼乏人,致使滿族民歌的傳承方法和手段不能滿足發展需要,滿族民歌難以受到新時代年輕人的關注,阻礙了滿族民歌藝術價值的體現。滿族民歌的傳承形式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僅靠民間藝人的自發性保護與專業人士的重視是不夠的。因此,打通傳承的途徑和渠道顯得尤為重要。

應加大對滿族民歌文化的宣傳力度,將民歌以多樣化的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保留其純真的味道。擴大受眾群體,定期開展相關演出活動,提高群眾認知度。開設藝術人才培訓項目,鼓勵群眾參與到滿族民歌文化活動中,從而推進滿族民歌的快速發展與傳播。滿族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想要實現突圍,需要更多相關工作者的不斷努力,從而促進滿族民歌蓬勃發展。

4 結語

滿族歷史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中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使滿族文化豐富且獨具特色。滿族民歌具有紀實性,記錄了滿族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將宗教信仰、精神文化、民風民俗等以不同方式融入民歌中,既展現了滿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激發了人們對研究滿族音樂的興趣。

關于東北地區滿族民歌民俗文化的研究,應從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民族志等角度探索和展開具體分析;同時,也應基于當下“新文科”的理念和多學科交融的理論研究方式,開展全新的音樂理論研究,開展從現象到本質、從外部到內部的學術研究。從研究音樂到研究音樂背后的人,拓寬視野、發散思維,促進民歌研究更加生動立體。

滿族民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要拓展傳承與發展途徑,將民族性的音樂文化以現代的方式傳播至更多的地方,展現滿族民歌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并將有效的理論研究成果應用到今后的學術實踐中,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曲藝文化。

參考文獻:

[1] 滿族:歷史沿革-清代之前[EB/O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link?url=U088j2vObkbC50hOYKecxw-eq3EjiZNhX0gjySEJHRSwY_KyYSVAwk_wPcP7JzEFLyGENMfYJWXDSkrxpTaeE8mENE1OoGVG_OFdmTZw9ki,2022-09-05.

[2]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編委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遼寧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1990:644-706.

[3] 劉小萌.滿族的社會與生活[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364.

作者簡介:董諭(1997—),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民俗學。

猜你喜歡
非遺民俗文化傳承
家鄉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談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兩岸民俗文化薈萃福州
《詩經》宴飲詩中的民俗文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