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居家場景轉換的下肢失能康養家居設計研究

2022-11-06 06:07于瑾濤王紅雨楊軼
藝術科技 2022年20期

于瑾濤 王紅雨 楊軼

摘要:文章以下肢失能人群居家康養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梳理現階段康養家居設計國內外的研究內容,提煉在居家場景中下肢失能人群活動行為場景轉換的康養輔具需求,歸納居家活動行為場景的分類,分析“雙康養”特征的產品需求與下肢失能人群完成不同活動行為的居家場景轉換情況,進而結合下肢失能人群大幅增長的現實提出未來家居產品的設計方向,設計一款適用于居家起居場景的下肢失能人群康養輔具,以便探索與康養設計融合的設計模式,找到一種“以養為手段,以康為目的”的生活方式,為康養家居設計體系的創新融合起到借鑒與促進作用。

關鍵詞:康養家居設計;居家場景轉換;居家康養體驗;融合設計模式;康養輔具;下肢失能

中圖分類號:TS6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20-0-04

0 引言

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各類失能人群總數高達8296萬人,占總人口的6.34%;中國康復醫學會于2006年統計的大腿截肢患者達到1725萬人,約占肢體殘疾總人數的71.5%[1]。由此可見,針對殘疾人的康養服務已經成為一個當今社會無法回避的話題。與日俱增的失能人群對康養服務的需求逐步增加,使本就處在“成長期”的社會康養體系陷入更危險的境地,居家康養應運而生。

以位置地點為劃分標準,如今的康養模式主要分為居家康養模式和專業性醫療機構康養模式兩種。隨著居家康養的日益發展,家庭式的康養醫療環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2]。但現階段的康養家居面臨著同質化的問題,具有“雙康養”特征的康養家居極少,且達不到在居家起居場景中活動行為場景轉換的連貫銜接要求,無法真正實現“雙康養”目標。目前,對康養家居進行活動行為場景轉換的理論比較匱乏,場景轉換的需求沒有具體到康養家居的設計,難以為康養家居設計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1 下肢失能人群的需求分析

下肢失能人群是指下肢存在先天或后天功能障礙的人群,下肢失能的具體表現與狀況主要包括下肢殘缺并癱瘓、下肢殘缺但未癱瘓、下肢完整但長期癱瘓、下肢完整短期失能、下肢力量較弱等[3]。肢體功能障礙患者的康復需求,大致可歸納為肢體康復的需求和心理康復的需求[4],需要從多角度看待下肢失能人群對康養家居的需求,從而使其個性化的需求得到滿足。

1.1 生理特征

由于年齡的不斷增長和下肢失能人群本身存在的身體缺陷,肢體的各項機能也在隨之衰退,包括腿部肌肉萎縮、關節型退化、動作協調性降低等。下肢失能人群的身體缺陷導致其難以做出健全人的一系列活動行為,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包括下肢的肌肉骨骼狀態與思維系統感知衰退,以及無法進行正?;顒有袨閳鼍暗霓D換。

一方面,下肢失能人群的肌肉骨骼狀態與思維系統感知衰退是指下肢失能人群由于身體的變故和年齡的增長,肌肉骨骼的某些功能喪失、肌肉骨骼運動能力萎縮,無法自主完成一些生活活動。另一方面,下肢失能人群無法進行活動行為場景的轉換。肌肉骨骼狀態和思維系統感知的衰退,致使下肢失能人群普遍存在動作緩慢、狀態不穩、運動障礙、反應能力差的行動特征[5],因此無法實現自主的行為活動。在居家起居環境中,下肢失能人群需要完成休息、去衛生間等活動行為,這些活動行為對應著床、衛生間等居家場景,但由于下肢失能人群存在下肢功能障礙,無法自主完成這些活動行為場景的轉換,需要多名護理人員的輔助才可完成,且不當的護理容易造成下肢失能人群病情加重。因此,必須設計出專業且能輔助下肢失能人群實現自主行為活動的康養家居,從而滿足下肢失能人群的基本生理需求。

例如,下肢失能人群使用的康養輪椅設計,該產品能幫助下肢失能人群完成一部分正?;顒有袨?,其將人機工學理論引入設計中,將下肢失能人群的生理需求作為設計核心,多元化地解決該群體因生理缺陷帶來的問題。其堅持“功能就是設計的第一生產力”。

1.2 情感特征

下肢失能人群在情感方面特別脆弱,易出現孤獨感、空虛感、失落感、自卑感等情緒[6],因此,在設計產品的過程中要照顧到使用者的情感需求。下肢失能人群由于自身存在的缺陷,往往會產生自卑感,與社會漸漸脫節。同時,身體機能的退化,會讓下肢失能人群產生自己是累贅的想法,其期望個人價值的實現和社會的認可。如果這樣的情緒長期存在,就會產生空虛感、孤獨感、失落感。下肢失能人群情感特征具體如圖1所示。

以統一設計原則為基礎,將更多的人文關懷融入其中[7],即并不是單純的生理護理康養,更重要的是照顧到其心理護理康養??紤]到下肢失能人群的使用心理,加上護理者與下肢失能人群之間的關系,以及需提升下肢失能人群的隱私性、舒服度等,應從“造物關系”上著手,如穿衣、洗浴、用餐等,照顧下肢失能人群的心理或情緒變化[7]。

1.3 下肢失能人群康養家居分析

目前的康養輔具設計主要分為補償代償護理者能力的康養輔具、補償代償功能障礙的康養輔具和康復訓練的康養輔具三類。適配原則一:“先適配后評估”。適配原則二:“能補則補、不能補則代、不能代則適應”[8]。補償代償功能障礙的康養輔具是基于下肢失能人群肢體器官的功能性退化而產生的功能障礙,來補償或代償其功能障礙的康養輔具設計,可以降低失能程度;而補償代償護理者能力的康養輔具則是實現輔助下肢失能人群自主完成行為活動的康養輔具。

考慮到既要照顧到下肢失能人群對生理上自主行為活動的需求,又要照顧到下肢失能人群心理上渴望成為獨立人的需求,最佳的康養輔具設計就是補償代償功能障礙的康養輔具。針對下肢失能人群對“雙康養”的需求,其在生理上渴望自主完成居家生活中的一些行為活動,強調減少護理人員的數量,因此,設計要以居家起居場景轉換為切入點,完成下肢失能人群的活動行為場景的轉變。同時,在情感方面,下肢失能人群容易產生孤獨感、空虛感、失落感、自卑感等情緒[6],這就需要讓其在居家生活中獨立完成居家起居場景中的一系列活動行為,讓其產生“自豪感”,以填補其因下肢缺陷產生的情緒。自由切換居家活動行為場景的康養輔具設計是下肢失能人群迫切需要的,而作為下肢失能人群最經常休息的場景,康養病床的設計以活動行為的時間相對較長的優勢在眾多康養輔具中脫穎而出。

2 居家起居場景分析

2.1 居家起居活動行為場景歸納

下肢失能人群和健康人有著同樣的居家生活需求,由于本身存在的肢體缺陷,其不能像健康人一般自主完成居家生活行為,但康養家居的快速發展正逐步解決下肢失能人群的這些問題。對下肢失能人群來說,在居家起居場景中有不同的活動行為場景,其中包括康養病床的休息場景、康養沐浴凳的清洗身體場景等,不同的活動行為場景轉換形成了“以康養病床為核心,以輪椅為樞紐”的活動行為鏈。如今的康養輔具只能輔助下肢失能人群完成具體的活動行為,無法完成不同活動行為場景的銜接,這使得下肢失能人群在一天中往往要使用多種康養輔具才能保證正常的居家生活需求,這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2.2 居家起居場景轉換

“場景化”設計中主體要素(人)最為關鍵[9],通過前期的歸納法梳理現階段下肢失能人群在居家起居環境中所產生的不同活動行為,并對各種活動行為所需要的康養輔具進行歸納。在下肢失能人群所能參與的居家起居活動行為場景中,產生了“以康養病床為核心,以輪椅為樞紐”的活動行為鏈,究其原因,是下肢失能人群的主要活動行為場景總是處于居家起居的康養病床環境中。無論下肢失能人群要切換哪種活動行為,進行居家起居場景的轉換都要以起居環境中的康養病床為起始點,進而做出一系列的活動行為。從下肢失能人群的角度出發,必須在保證其自主完成行為活動的同時,照顧到病患以及護理者的切身體驗,確保居家起居活動行為場景轉換的連貫性與安全性,并有充分的預見性。

2.3 模塊化融合設計模式

康養輔具模塊化融合設計模式將設計目標轉移到功能多樣化、結構多層次上,優化模塊化融合設計模式下的主從關聯性??叼B輔具模塊化融合設計是將傳統的家居產品的功能模塊重新組合,以滿足對康養輔具的“雙康養”功能,滿足產品多樣化的設計需求。將“以康養病床為核心,以輪椅為樞紐”的活動行為鏈融合在一起,將初始的功能模塊作為標準化接口,以求設計與功能模塊相結合[10]。既能照顧到下肢失能人群的“雙康養”需求,又能讓下肢失能人群自主完成居家起居活動行為場景的康養輔具設計,是以融合設計的模式將傳統的康養病床與輪椅融合在一起,成為模塊化輪椅病床。

居家起居環境對康養輪椅病床設計影響較大的因素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在醫養結合模式下的“集中康養”,高昂的醫療服務費用成為家庭的“心病”。二是具備能夠良好使用康養輔具的居家場景,方便下肢失能患者自主活動。三是設施條件的影響。家居空間的大小與可改造程度,對家用康養輔具產品的設計都會產生影響[11]。另外,在原有的家居產品上進行結構和功能的改良設計也為不便改造的起居環境提供了支持。

3 產品功能定義與設計實踐

3.1 基于場景的需求分析與設計方案確定

梳理現階段康養家居國內外的研究內容,對目標用戶進行研究,以居家起居活動行為場景的切換為切入點,對居家康養模式下的用戶信息、需求特點進行篩選與提煉。

在一般性的居家起居場景和具備完善居家使用功能的康養輔具的居家起居場景中,下肢失能人群對居家康養安全性的需求是一致的。在一般性的居家起居場景中,由于基礎設施輔助下肢失能人群的功能并不完善,因此在舒適性、操作性、對病情的幫助、居家空間需求等方面對下肢失能人群并不友好。而具備完善居家使用功能的康養輔具的居家起居場景,可以輔助下肢失能人群適應家中不同活動場景的轉換與使用。

基于居家起居場景的康養輔具設計,目的是在節約醫療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前提下,輔助下肢失能人群進行自主行為活動,促進病人康復。然而,在居家場景中,下肢失能人群的病情復雜程度和護理人員的專業程度等方面不同于醫院[11],為滿足居家康養需求,對康養家居的設計應提出更高要求。

3.2 設計實踐

產品外觀及使用場景,如圖2所示。對康養輪椅病床的床架、支撐架構、床板、扶手、轉向部件、阻滑裝置以及關鍵零部件進行結構分析,并針對下肢失能人群完成從病床到輪椅的一系列行為活動的身體操作進行了機構設計和動態模擬分析。借助數據分析和動態模擬分析了機構的動力學和運動學,驗證了位姿變換的平穩性,滿足了下肢失能人群的日?;顒邮褂眯枨蠛蛯喴尾〈驳姆€定性需求[12]。為增強居家起居活動行為場景轉換的靈活性,新的輪椅病床改變了傳統病床的外觀形式特征,采用了萬向輪的移動方式,同時,阻滑裝置的加入確保了使用者的安全??叼B輪椅病床的整體造型流暢輕便,以簡約為設計理念,主要采用符合醫療產品色彩定位的白色和木質色。

依據下肢失能人群的需求、特點和已確認的產品設計方案,擺脫了傳統大量護理人員才能照顧失能人群且照顧不當可能造成患者病情加重的問題,實現了節約醫療資源情況下的下肢失能人群的自主活動行為。依托“產品-環境”設計思維,形成了“人-產品-康復信息”之間的聯系,實現了交互的有形化,優化了“人-產品-環境”之間的交互過程[11],為用戶提供了良好的交互體驗。

3.3 產品功能架構設計

對康養家居的功能架構進行設計,將不同的功能模塊進行整合處理,從多功能的角度思考產品設計,將康養家居的輔助與護理人員的輔助相結合,以構建產品的整體運行架構[10]。根據目標用戶的人群特點和不同的生理、心理需求對康養家居進行整體化架構設計,使用流程包括從產品的放置到產品的展開使用,再到最后的產品復位組合,具體架構如圖3所示。

4 結語

隨著居家康養理念的盛行,醫養結合模式下的新型康養將不受地點位置的限制與約束,面向居家起居環境的康養輔具設計也將迎來蓬勃發展。本文對居家起居場景進行了歸納,延伸探討了下肢失能人群在不同的居家起居活動行為場景的轉換鏈。根據下肢失能人群的需求與特點設計的康養輔具,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居家康養模式,而將原有家居產品進行康養化改良設計,能夠實現使用者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雙康養”??叼B輔具遵循“雙康養”的共同作用,既能照顧用戶情感上的波動,又能準確滿足用戶基于人機工學的生理需求,讓產品更具人文關懷,給予用戶更舒適的使用體驗。

參考文獻:

[1] 李鋒,王天潤,張德帝,等.智能電動助力膝關節控制系統研究[C]//2019第四屆應用數學與信息技術國際會議論文集. 2019:44-53.

[2] 楊思奇,張帆,唐夢雪,等.基于人性化的醫療家具創新設計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7(5):20-23.

[3] 林子川.下肢失能者個性化代步工具設計研究[D].沈陽: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8.

[4] 郭晶,徐釗,何蕊,等.適應肢體功能障礙患者的康復空間設計方法探析[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6(11):54-55.

[5] 郭武,鄺蕓,張鑒隆.老年人用品在工業設計創意設計中的實踐意義[J].人文之友,2020,6(6):26.

[6] 王朝陽.情感化設計在助行康復機器人中的應用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

[7] 劉昆,張月睿.嵌入式養老產品中的“情”與“理”[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6):31-33.

[8] 羅椅民.適老輔助器具與現代養老康復護理[J].標準科學,2018(5):59-62.

[9] 劉自春,耿幼明,鄭李興.居家養老的“場景化”智慧策略[J].住宅產業,2021(9):48-50,88.

[10] 田沁艷,王鳳珍.基于模塊化方法的家居設計研究[J].科技與創新,2014(8):113-115.

[11] 范志君,張桂義,劉和山,等.面向居家場景的股骨干骨折康復輔具設計[J].包裝工程,2020,41(8):30-35.

[12] 曹元.智能輪椅床設計與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9.

作者簡介:于瑾濤(1976—),男,山東淄博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可視化、康養設計。

王紅雨(1998—),男,山東東營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康養設計、信息可視化。

楊軼(1998—),女,山東淄博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康養設計、情感化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