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園城市理念下城市綠地系統溯源與發展探析

2022-11-06 11:54劉藝琳
藝術科技 2022年20期
關鍵詞:公園城市上海生態

摘要:文章梳理公園城市的內涵及其中外發展史,探討新時期城市綠地系統內涵的拓展與延伸,明確其作為公園城市營建介質的新功能轉換的新要求、新思路,并基于上海城市綠地系統的發展演變之路進一步闡明公園城市理念,公園城市在解讀城市和自然協調共生關系時遵循的是有機統一的時空觀,本質上是其自然系統價值的轉化,并成為公園城市發展背景下綠地系統搭建理念改變的核心動力,指引著新時期城市綠地的轉型升級。

關鍵詞:公園城市;城市綠地系統;生態;上海

中圖分類號:TU98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20-0-03

自古以來,哲學家們就從自然山水中感悟人生智慧,也為華夏大地上城市營造的審美啟迪智慧?!疤烊撕弦弧钡淖匀粚徝烙^明確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必要性,關于城市的選址與布局應據周圍環境的特點來確定?!吧剿鹊隆币缘赖碌难酃饪创匀伙L光,連接著人的精神世界與自然山水。然而,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21世紀的人類社會面臨著溫室效應、氣候變化、森林減少、生態環境惡化等全球性環境問題[1],改善生態環境在近幾十年來已是全球議事日程上迫在眉睫的大事[2]。

“公園城市”是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成都天府新區調研時第一次提出的概念,“一定要規劃好建設好,特別是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肮珗@城市”是由“公”“園”“城”“市”四大系統聯合構成的,核心是“以人民為中心”,同時強調了城市綠地共有的生態價值。響應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有效緩解中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措施[3]。

1 公園城市理念的前世今生

1.1 西方緣起霍華德“田園城市”

1898年,英國學者霍華德(Howard)首次提出了田園城市的概念,認為城鄉二元對立是城市畸形發展、鄉村衰落的根本原因,希望通過城鄉一體化的田園城市模式改善現狀。田園城市理念不僅成為現代城市規劃的基本理念,還對綠地系統的規劃產生了直接的影響[1],它在當時前瞻性地集城市和鄉鎮于一體。在19至20世紀,現代城市設計理念逐漸發展完善,更加關注自然環境與城市的關系,同時不斷開拓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城市綠地系統設計??梢哉f,公園城市規劃的理念即源于此[4]。

1.2 我國城市理論發展之路

1.2.1 中國古代城市營建思想

中國古代許多城市的規劃都有公園城市理念的影子[4]。中國傳統的城市通常具有明顯的整體性,區域內的自然景觀與整個城市結構相關聯。通過幾千年的演化,中國古代城市建設觀也不斷變化,但因為社會制度未發生大的改變,城市整體空間規劃格局具有延續性、獨特性[5]。

(1)“左祖右社”禮制思想。中國古代城市最早形成于夏商時期。西周時嚴格規定城市建設,如《周禮·考工記》中記載“左祖右社,前朝后市”,這種建構思想反映了社會等級觀念和宗教祭祀的制度意識、取向、數量等。唐代,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的長安,其建設是對《周禮·考工記》中城市建設理念的繼承和再現,呈軸對稱,包括外郭城、皇城、宮城,是中國古代城市的典范,成為東亞許多國家的城市原型[5]。

各朝都城的空間和布局體現了封建社會森嚴的社會等級制度,在城市營造的手法上通過中軸、對稱、平衡、層次、向心等要素的組合來控制格局,城市建筑物、構筑物的數量體現了中國古代數字的象征意義。同時,我國古代城市融合了許多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如方形城市與圓形建筑的結合體現了古人對天圓地方的認識,反映了建設形態與宇宙現象之間的對應關系,而園林的建造又體現了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隨著城市園林體系的成熟,中國古人對山水美學的認識也更為深刻,尤其是唐宋時期出現了許多山水詩、山水畫等藝術作品。一方面,人們吟詩作賦以贊美自然山水,另一方面,詩詞中的意境也深深影響著城市、園林建造師的審美觀。

(2)明清時期的城市營造思想。明清時期,城市營造繼承了中國傳統城市建設理念,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擴建。由于建筑技術的日益成熟,北京成為當時城市規劃建設的杰出代表。它采用中軸線對稱的方形布局,包括皇城、宮城、外城、內城。中軸線全長達8千米,沿軸線布置有天壇、皇宮、拱門、華表、廣場等,體現最高皇權及天人合一思想?!白笞嬗疑纭钡乃枷朐诔鞘胁季种幸灿忻黠@體現。此外,城市營建融入了自然景觀,挖護城河、堆假山,堅持“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追求[5]。

中國大多數城市都基于風水的構想選地。自唐代出現楊筠松等一大批風水家以來,明清風水專著吸收了歷代流行的風水理論,更加復雜神秘。在城市布局上,城鎮、住宅等建筑物的朝向與選址應以“尋龍”為首,以山脈為龍,登高望遠尋山脈之勢,繼而“察砂”,體察與龍脈相對應的諸山,確認空間的圍合關系,而后須“觀水”,理清地域內運輸生氣,再“點穴”,找出龍脈與水脈的出穴,最后“立向”,綜合“龍穴砂水”四要素確定朝向。風水理論將城市營造理法一一說明,其智慧在現代城市園林的建造中仍具實用性,體現了中國古人的超前智慧。

大多數人認為,風水思想是建立在城市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占領國防和水利的優勢而發展起來,并被納入系統中。其本身的目的是通過選定良好的環境,努力實現富足、和平、健康和長壽的生活,并使子孫后代繁衍生息[6]。因此,人本思想也是由此孕育而生的。

1.2.2 新中國的城市發展理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思想造就了當今的生態文明思想,而新中國的綠地建設就在這樣的環境中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在追求快速實現工業化的背景下,中國的綠地建設為生產而服務,強調綠化與生產相結合。當時的城市建設工作強調“普遍綠化”,而后到毛澤東主席提出“園林化”,體現出對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園林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從1971年提出“生態城市”的概念到改革開放以來迫在眉睫的環境改善問題,于是1990年錢學森提出更加系統化的基于中國古典園林技術的“山水城市”。之后到1992年住建部提出的創建“園林城市”,再到2004年住建部提出的建設“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等[7],這些理念的逐步提出體現了從城市到城鄉一體化、從生產到生態綠地系統建設的思想轉變,同時體現了中國人生態文明意識和人本理念的逐步覺醒。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更是達到了全新的境界,逐步產生了愈發科學完善的、更加富有哲理的理論體系,而“公園城市”理念的提出為我國的綠地系統規劃開啟了新的篇章。

2 公園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綠地系統

2.1 城市綠地系統是公園城市營建的介質

公園城市理念需要在人們對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中體現。在公園城市體系中,城市綠地系統作為自然與城市之間的過渡空間,協調了土地建設開發和生態環保間的矛盾,作為高品質、多樣化的空間,為人們提供了開展日?;顒?、感受自然的場所。城市綠地系統還保障了生態環境物質和能量的流動,它能使脆弱的城市生態系統更加穩定,修復已被破壞的生態平衡,為生活在其中的人類提供貼近自然的環境資源。只有構建結構合理、功能高效、關系協調的綠地系統,才能打造出生態系統健康、生態格局穩定、形態格局優美、文化格局豐富、心態格局安全的可持續的人居環境。所以,城市綠地系統成為建設集人類、生態系統于一體的公園城市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載體[7]。

2.2 公園城市理念是對城市綠地系統建設的新詮釋

公園城市理念本質上是對城市綠地系統與公園系統的體系優化、質量提升及內部升級,對城市綠地系統建設的要求是更“系統化”“網絡化”“生態化”。

2.2.1 構建一個更系統化、網絡化的生態基礎系統

系統化是指公園城市綠地系統的建立,包括城市日常綠地系統和景觀游憩生態系統。網絡化是指城市綠地通過生態廊道實現內外連接,通過道路、濱水綠地等線性通道與公園等中心綠地形成整體,與城市周邊綠地和自然景觀連接,形成網絡。在新的理念指導下,我國對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與建設能更好地滿足國人對美好生活的環境需求。

2.2.2 注重生態化

生態化是指公園城市綠地系統具有綜合生態的功能價值,以提升綠色基礎設施的價值、平衡綠地生態產品的供需。一方面,要以游憩服務為基本功能,服務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居”活動;另一方面,要構建城市綠地“綠色+”的發展路徑,引導產業功能、生活文化服務、品牌建設等發展,立足區域生態環境的改善,完善區域綠地系統的形態與功能,豐富綠地系統的文化內容,提高其藝術水平,最終實現適于人居、服務于人的目標,要使有限的土地面積盡可能發揮綠地系統的生態、社會和經濟價值[8],進而營造人類、環境、產業相協調的生態均衡的公園城市。

3 公園城市理念指導下的綠地系統規劃——以上海為例

3.1 上海綠地系統的發展演變過程

3.1.1 起步階段

民國時期,上海的綠地建設零散、缺乏規劃,且集中分布于租界內。到新中國成立之初,工業化是國家發展的重點,上海的園林綠化百廢待興。在普遍綠化、綠化與生產相結合、大地園林化的背景下,上海為植樹增綠建造了一些公園綠地、濱江綠化帶等。雖然人民群眾對于綠化建設的熱情高漲,但由于“文革”和經濟蕭條,幾十年來的綠地建設舉步維艱,人均公共綠地僅0.47平方米[9]。

3.1.2 穩步前進階段

改革開放以后,上海不僅積極實踐綠化增量的國家方針政策,為將來的生態建設打下基礎,而且開始思考綠地的價值和功能。那時我國的“綠化”與“園林化”都還旨在實施單線條的植樹造林,人們對綠地系統作用的理解還處于起步階段。程緒珂等上海園林綠化專家提出城市“生態園林”理論,指導上海城市生態空間建設,為形成生態網絡鑄就良好的基石,努力實現從綠化的無序增量到逐漸質變的轉型。上海綠地系統建設穩步推進,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地系統,人均綠地面積達1.15平方米[9]。

3.1.3 飛速發展階段

1994年,鄧小平指出,上海要做到“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在山水城市和園林城市理念的背景下,上海迅速發展,大力建設生態城市。1994年,編制了《上海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上海人民不再盲目進行普遍的綠化植樹,而是更加重視科學規劃和高質量發展,從更加宏觀、長遠的角度去思考城市綠地系統的建設,開始了上海特色綠地系統建設道路的探索。經過幾十年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努力構建了系統的綠地網絡,為祖國的國土空間綠地系統規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3年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2009年底上海人均綠地面積達到13平方米,2010年也舉辦了振奮人心的上海世博會[9]。

3.1.4 融合轉型階段

2009年,上海市編制《上海市基本生態網絡規劃》,形成“環、楔、廊、園”全面促進的生態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的思想體系日益完善。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公園城市”的政策號召下,上海計劃在長江三角洲構建生態網絡,向“韌性生態之城”的更高目標邁進[9]。

3.2 從城市綠地系統走向城市生態系統

從“綠化”到“生態園林”再到“生態型城市”,并提出“韌性生態之城”的更高目標,上海市生態空間建設在公園城市理念的指引下,不斷提升綠化服務品質,將更“人民”,不斷構建區域生態網絡;將更“生態”,不斷進行科技創新,將更“上?!?。

4 結語

公園城市在解讀自然和城市的協調與共生關系時秉持的是有機統一的時空觀,本質上是其自然系統價值的轉化,它成為公園城市背景下綠地系統發展理念改變的核心動力。由單一的綠地建設轉向綜合綠地生態系統和人居環境建設,指引新時期城市綠地升級轉型,進而加快建設美麗宜居的公園城市。

參考文獻:

[1] 許浩,谷康,申世廣,等.城市綠地系統規劃[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1-10.

[2] 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 2版.

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1.

[3] 傅凡,李紅,趙彩君.從山水城市到公園城市:中國城市發展之路[J].中國園林,2020,36(4):12-15.

[4] 王浩.“自然山水園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園”:公園城市規劃建設討論[J].中國園林,2018(10):16-21.

[5] 許浩.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理論與技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22-24.

[6] 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42-43.

[7] 徐海順,陸曉.城園共融:基于公園城市理念的城市綠地建設研究[J].園林,2020(10):82-87.

[8] 田國行.綠地景觀規劃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4-5.

[9] 臧亭,李曉策,張浪.從城市綠地系統到城市生態系統的生態文明思想進化歷程:以上海為例[J].園林,2021,38(2):25-30.

作者簡介:劉藝琳(2002—),女,安徽蕪湖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猜你喜歡
公園城市上海生態
上海電力大學
“生態養生”娛晚年
上海之巔
上海諦霖鄒杰 Hi-Fi是“慢熱”的生意,但會越來越好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