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思慧能的“自性”
——從體、相、用出發

2022-11-08 10:15任珈瑄
湖北社會科學 2022年1期
關鍵詞:自性因緣本性

任珈瑄

禪宗與一般的印度佛教相區分,也與一般的中國佛教相區分,是中國智慧對于印度佛教最具創造性解釋后的獨特產物。禪宗“以心傳心”的特質決定了這一宗派的核心在于“心”?!白孕浴弊鳛樾牡囊环N新的概念,在禪宗的歷史上也經歷了一個演變。最初在達摩這里,心被具體化為“如來藏藏識”。他依據《楞伽經》將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統一起來,以此作為人的內在佛性。這一佛性擁有染凈不離的二重屬性,貫穿于禪宗整個思想脈絡體系之中。與此同時,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也把如來藏思想和唯識學相結合,并做了進一步的發揮。他將佛、覺、理、智等早期佛教概念,全囊括到了“一心”中,且這“一心”為一切眾生所具足。這一思想標志著對佛的外在偶像化的崇拜開始轉向內在,將“心”的覺悟看作是人唯一的成佛之路。此后,二祖慧可和三祖僧璨延續了達摩的思想,四祖道信將《楞伽經》的“諸佛心第一”與《文殊說般若經》的“一行三昧”融合,作為入道的方便法門,提出了禪宗特有的“直須任運”的解行思想。弘忍在此基礎上,以傳《金剛經》為要,強調“自心即道”以及“守本真心”的教義,慧能則是繼承該思想的集大成者。

慧能把傳統佛教理論中的佛性、真如等概念具體化為人心,認為“萬法諸在人性中”。在此,一方面他否定了外在化的他佛的崇拜,并且認為佛性是人本就具有的,“即心即佛”;另一方面,他將“人心”進一步明確為人的“自性”,人“明心見性”就可成佛。同時,在修行的方式上,慧能揚棄了過去以身體修行為方式的“看心觀靜”的傳統的坐禪方式,提出以“無念”法門達到“一行三昧”的覺悟境界。禪宗的禪也由禪定之禪,被進一步規定成了智慧之禪。

一、何謂自性?

“自性”這一語詞的關鍵在于“性”,因此在思考何謂自性的本性前,讓我們回到語言的本源來對“性”進行追問。在漢語的說文解字中,“性”的解釋為“人之陽氣性善者也。從心生聲”。由此可以看出,性與人相關,并且它還更多地關乎于人的本性。同時,這一本性是“善”和“惡”的層面,屬于道德意義上的規定。而在西方的語言中,對“性”的本性規定更為本源?!靶浴笔恰皀ature”,指本性。何謂本性?本性是一個存在者作為其自身而存在根據和原因。這個存在者既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事物。它的規定不是以“善”或“惡”等外在因素為根據,而是以自身的存在為根據。通過以上對“性”的追問可以發現,“自性”就是存在者自身的本性。自性不僅讓一個事物與其他事物相區分,而且還讓一個事物成為這一個事物,即一個特別的存在者。

與一般的語義不同,在佛教思想中“自性”有更具體含義,通常分為六種。第一種,在印度古代的數派論(Samkhya)中,自性(Praktri)與神我(Purusa)以一種二元關系構成了宇宙的起源。自性是萬物的本體,神我是精神的本體。在這里本體具有西方形而上學的意味,即實物的背后有一個規定性的衡常性的“一”。第二種,大乘佛教中觀宗中,認為一切法皆由眾緣所生,都是“無自性”。這意味著與“無自性”相對的“自性”也是一個恒常不變的實體。第三種,在大乘佛教瑜伽宗,自性指一切法在當前所顯現的相狀。第四種,諸論中與“他性”相對的自性。如“無常法與他性為因,復與后念自性為因,是因緣義”。第五種,《明因論》中稱宗的主詞為自性,如“聲是無?!弊?,“聲”是自性。第六種,就是《壇經》里所說的自性。

慧能的“自性”與前五種自性相區分。它既不是本體論意義上的自性,也不是與一個他者相對的自性,而是指的“佛性”?!白孕浴痹凇秹洝分幸还渤霈F了104 次。在《壇經》中,自性(self-nature)不是指物的自性,它特指人的自性,也就是人作為自身存在的根據和原因。對這一根據,慧能在《壇經》的開篇就做了根本性的規定:“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span class="footnote_content" id="jz_3_96" style="display: none;">原文參照:“our essence of Mind(literally,self-nature)which is seed or kernel of enlightenmen(tBodhi)is pure by nature,and by making use of this mind alone we can reach Buddahahood directly.”Philip B.Yampolsk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7.人的自性本來是清凈的,但人的心有迷有悟,當人的心迷時,人的自性就會被遮蔽。當人的心悟時,人的清凈自性就會被開顯。因此,當人好好運用此時此地的這一顆心時,人會從迷轉為覺悟,也就是成佛。

在此規定中,“自性”與“心”“佛”三個語詞彼此之間構成了一個特殊的關系。首先,在“自性”和“佛”的關系上,佛就是人的清凈自性未被遮蔽時的狀態?;勰苷f:“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北娚敲哉`者,佛是覺悟者。而眾生與佛的區別,就在于自性的迷與悟。自性若悟,則眾生當下就是佛。自性若迷,則佛當下就是眾生。在這樣意義上,眾生就是佛,佛就是眾生。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眾生就是佛”不是指眾生已經是佛,而是指眾生有成佛的可能性。因為,只有當迷誤的人通過修行而回復到自性本有的清凈狀態時,才是真正的佛。

而要說明“自心”和“自性”的關系,首先要對“自心”進行規定。首先,自心是人的心,具體而言就是真如心。真如心人人俱有。它不僅無染無凈、無形、無相、離念、不可言說,而且無一個恒常不變的體性。其次,自心被染著后,會產生妄心,是真如心被染著時的狀態。它因人的一念無明而產生,伴隨著生滅、染凈。具體而言,妄心因染著程度還分為細染的形態和粗染的形態,并包含了一個心由細變粗、凈變染的動態過程。而這一過程就是人由悟變迷的過程。最后,雖然妄心是自心的染著形態,但二者是一體不二的。這是因為,“凈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闭嫘氖乔鍍舻捏w,而妄心是染著的用。真心就存在于妄心之中,不能離開妄心去另覓真心。因此,真心和妄心都是自心的顯現。

那人的“自心”和“自性”是什么樣的關系?一方面,自心和自性是不同的?!靶氖堑?,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弊孕允且幎ㄕ?,自心是被規定者。同時性和心也是相互作用的,性生發了心,心生發了性。在這里,自性是體,而自心是自性的種種相用。此時,“自性”就是無染亦無凈的真如本心,而“自心”則是在有染的阿賴耶識的意義上使用的。另一方面,自心也等同于自性?!暗谧孕某F鹫?,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碑斪孕牟槐粺缐m勞染著,并常生起正見時,就是見到了人的自性。此時,自心就是自性,自性就是自心,它們是在一個意義上使用的。

在慧能這里,“自心”大多是在“自性”的層面上使用,二者并沒有截然的分別。我們既可以說“萬法盡在自心”,也可以說“自性能含萬法”。因此,在《壇經》中,自性作為人的本性就是佛的佛性,也就是人的自心。它本是清凈的,但因一念間的迷誤而被遮蔽。成佛就是要去除遮蔽,由迷轉悟,從而回復到人本有清凈本性。

二、自性的特點

在明晰了“自性”的規定以及與“自性”相關的語言家族后,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自性有什么特點?在《壇經》中,慧能對自性的特點從“本自清凈”“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這五個方面進行了規定。這五個方面的規定實際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就自性的本性而言,它是“本自清凈”“本不生滅”“本自具足”的。一方面是從自性和萬法的關系上,它是“本無動搖”“能生萬法”的。以上的五個特點,皆是從自性的獨特性而言。但除此之外,自性還有根本性的特點,即真空、假有和不二。佛教理論中的“體相用”思想,就是將其貫穿起來的理論基石。

“體相用”的思想一直貫穿于佛教思想中,并與中國傳統的“體用”思想相區分。鈴木大拙曾說道:“佛教的本體論分三層‘體’‘相’‘用’。所謂‘體’相當于實質,‘相’相當于形色,‘用’相當于力量或作用。佛教學者認為,大凡實際,都可以分為這三個層次?!边@一理論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一個是隱含在佛典中的階段,另一個是在《大乘起信論》中被有意識地提出形成專門理論的階段。那么,何謂體相用?一般而言,“體”指一個事物的體性?!跋唷敝敢粋€事物在感官上所呈現的樣態?!坝谩敝敢粋€事物的功用。而在佛教思想中,體、相、用是真如心所顯現的三個不同的層面。首先,真如的體性是“空”。這個“空”不是一無所有,而是指真如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體性”?!翱铡本唧w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空是“性”,即空是事物的本性。另一方面,空是事物存在的“體”,事物是以空為體而存在,在此“‘體’和‘性’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說,‘如是性’和‘如是體’是同一‘空’的兩個方面”。其次,真如的相,指的是真如在因緣的作用下所顯現的種種樣態,這些樣態的聚集就呈現為一個個具體的事物,即萬法。相與體的同一性在于,相雖然會顯現為一個具體的事物,但它的性與體一樣,是“空”性的;它們的差異性在于,體的性雖空,但它是具有恒常性的;而相有生滅,會隨著因緣的變化而變化。最后,真如的用,指的是因緣的用,即真如在因緣下所顯現的功用。真如的體是無形、無相且不可言說的,需要借以自性的相和功用來說明。

在明晰了一般意義上的“體相用”和它在佛教理論中的含義后,我們需要思考,為什么可以用“體相用”的思想對自性進行分析,即“體相用”思想的運用何以可能?這是因為,一方面慧能所說的自性就是真如,因此真如的體、相、用同樣也屬于自性的三個維度。另一方面,在《壇經》的文本中,已有以體用來解讀自己思想的表述。如,慧能在反對傳統的“由定生慧”的看法時,借“體”和“用”來對定慧的“一體不二”進行了說明。他認為:“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定時定在慧,即定之慧時慧在定?!币虼?,基于以上的兩點,以“體相用”思想為依據來對自性的特點進行分析是成立的。同時需要說明的是,究竟意義上自性的本體是“空有不二”的,它不僅無形、無相且不可言說,連相和用也與它是一體的。但非究竟意義上,自性既有與“有”相對的“空”,也有與“空”相對的“有”。而此處,是以與“有”相對的“空”來分析自性的體性,以相、用的角度來言說自性的“有”,三者最終會回歸于究竟意義上“空有不二”的一體之中。

那么回到開始所探討的問題,在《壇經》文本中,自性從體、相、用三個維度有何特點?

1.自性“體”的體空性?!笆廊嗣钚员究?,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被勰苷J為,人的奇妙心性本來就空,沒有一法可以得,自性的真空也是如此。

那什么是自性的空?要回答這一問題,首先要回答什么是“空”?!翱铡辈坏嵌U宗的核心思想,而且也是整個佛法體系中的核心思想。一般而言,“空”一方面容易被理解為“空無”,即什么都沒有,即“頑空”。另一方面容易被理解為“色后空”?!吧罂铡笔侵敢磺猩ㄊ孪葘嵱写嬖?,后來敗壞了消失了。

但真正意義上的“空”,既不是指什么都沒有的“頑空”,也不是先有后無的“色后空”,而是“緣起性空”。所謂的緣是指事物得以存在的條件。一切事物都是因條件的相互作用而構成的。同時,所構成的事物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這意味著,當條件俱足時事物就會存在,當條件消散了事物就不存在。由此看來,一切事物的生和滅都是由因緣條件的聚與散所規定的。也正是因為如此,依條件而存在的事物并沒有一個恒常不變的自性,它都是隨緣而運動變化的。而事物存在的這種“無自性”性,就是“空”。在這樣的意義上,人自性的體空就體現為“無自性”性。自性是人最根本的規定,但并不意味著它是一個恒常不變的“一”。它是緣起性空的,無一個恒常不變的本性。

正因為自性的空性,所以它在感官上也具有無形無相的特性?!靶牧繌V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弊孕约葲]有時間上的限制,也沒有空間上的限制。它不但超出了一般的時間和空間的邊界,而且從根本上是沒有時間性和空間性的。同時,自性作為一個不在具體時間和空間中的存在,是沒有任何感性特點的,因此它是既無形也無相的。

2.自性“相”的假有性。自性既有“空”的一面,也有“有”的一面。但這一有并不是“實有”,而是建立在緣起性空上的“假有”?!凹僬?,之借義,諸法各無實體,借他而有,故名假”?!凹佟痹诜鸾趟枷胫胁皇恰疤摷佟钡囊馑?,而是“假借”。而“有”具體指的是在自性之上所升起的種種萬法。在這樣的意義上,“假有”就是自性假借萬法來體現自身的妙用。自性的“假有”具體表現為:“自性能含萬法,萬法盡在自性中?!庇纱丝梢钥闯?,自性假有的特性,是通過萬法和自性的關系來顯明的,或者說自性假有的特性,就是萬法的假有的特性。因此,要說明假有性的問題,就需要回到萬法與自性的關系中。

那何謂萬法?萬法指一切法,是自性所產生的種種相。它既包括世間法,也包括出世間法。同時,萬法的產生也有一個過程?!白孕阅芎f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p>

對于萬法的分類,佛教的瑜伽行派最為細致。它提出五位法,把一切法分成了五類,即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應法和無為法。其中,心法只是萬法意義上的一種。但慧能主要采用了大小乘通用的三科學說,分別是五蘊、十二入和十八界。三科進一步說明了萬法的形成和彼此之間的關系,幫助迷誤的眾生破除對“心法和色法具有恒常不變的本性”的執著。同時它們各有重點。五蘊最為略,重在破除人們對心法有我的執著。十二入持中,重在破除人們對于色法有我的執著。十八界最為廣闊,重在破除人們對于色法和心法一起有我的執著。

除三科法門之外,慧能還言說了三十六對法。第一類,是五對自然界的法。無情物就是自然界的事物,即無生命的事物。第二類,是十二對法相和語言。這類法是描述諸法的現象,或諸法的語言。第三類,自性的用的層面的十九對法。這類法是以自性升起作用而成的事物。自性啟用時,則有這些事物。自性不啟用時,則沒有這些事物。

以上是萬法作為“有”所顯現的樣態,那么在《壇經》中,自性與萬法是什么關系?這個關系就在于:萬法是自性的顯現。這看似簡單的關系中,實際上包含了三個層面。首先,萬法由自性生?!白孕阅芎f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比f法就在人的自性之中。這意味著萬法生于人的自性。也正因為如此,萬法需要通過自性才能得以顯明。其次,萬法的變化也在于自性?!叭舨凰既f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才?!毙缘钠鹦膭幽顣斐扇f法的變化。好的念頭則會生成好的法,壞的念頭則會生成壞的法。但在這一過程中,同樣需要有因緣的作用。當因緣俱足時,萬法則生。當因緣散去時,萬法則滅。這是在于,萬法雖因自性而起,但它是緣起性空,有生有滅的。所以不同的因緣會造成萬法不同的變化。最后,自性與萬法是相互依存的?!澳钫?,念其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其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弊孕允侨f法的體,萬法是自性的用。萬法作為用并非是自己獨立存在,而是因為依于自性才得以存在。反之,自性也要依于萬法才能顯現自身。自性的體是無形無相的,只有通過相才得以顯現自身。也正因為自性和萬法是一體的,是同時的,所以自性也是萬法之一。

3.自性“用”的不二性。如果說“空”是自性的“體”,而萬法是自性所顯現的“相”的話,那么“不落二邊”就是自性的“用”。

何謂不二?慧能說:“不二之性即是佛性?!狈鹦曰蜃孕允遣欢??!岸笔嵌獙α?,指事物因分別對待而有對立相反的兩面?!安欢?,一般而言指事物因無分別對待而沒有對立相反的兩面。即,它既不是一般語言所斷定的某一方面,也不是這一方面的對立面,當然也不是這兩者的綜合而產生的第三者。它是一。

但禪宗的“不二”不是“一”?!安欢辈⒎怯幸粋€“一”可得,它是連“一”都不存在的。因為如果有“一”的話,就有“非一”?!耙弧迸c“非一”仍然處于分別對待之中,是不圓滿的。因此,究竟意義上的“不二”不是“一”。它超越了一切二邊,是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

在這樣的意義上,自性的不二就體現為它非空非有、亦空亦有?!胺◣熤v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徽呱?,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狈鸱ɑ蜃孕允遣欢?,它既非常非無常,也非善非不善。但也正因它非常非無常、非善非不善,所以它既可以常也可以不常,既可以善也可以不善。同理,自性即非空非有,也亦空亦有。

那“不二”在自性“用”的層面是如何體現的呢?這在于,自性生一切法,但不染著于萬法。自性雖與萬法一體,但它能保持自身的清凈,不被萬法所染。這里所保持的清凈不是與染相對的清凈,而是一種絕對清凈。在這種絕對清凈中,心既不會執著于“凈相”,也不會執著于“染相”,而是出于自性自身的絕對清凈之中。因此,它能分別諸法相,但不被諸法相所轉,故于第一義而不動。

從以上三個部分的分析看來,自性自身就有“體—相—用”之分?!绑w—相—用”是貫穿于整個自性之中的,而不是預設一個體系對自性進行分析。因此,這種區分不是一種割裂式的區分,而是以“體—相—用”思想對其進行邊界的劃分,最終又歸回成一個整體,構成了一個“分—合”的結構。在分的層面,它的特點可以分為體、相、用三個部分。在體的層面,它是空的,是無自性性的。在相的層面,它能生萬法,是假有的。在用的層面,它不僅能生一切法遍一切處,而且還能不住不染于一切法,避免落入二邊中的任何一邊。同時,它有“分”的形態的同時,也具有“合”的形態。合的形態就在于這些特性都是“一體”的,即它們都來于自性之中,最后也歸回到自性之中,形成一個整體。就如同佛教“萬法唯一心”,但它也可具體分為種種形態,不能因“一心”和“空有不二”的形態是根本性,就否定它具體所分的形態。

三、自性的遮蔽形態

在《壇經》中,慧能在揭示了自性是什么的同時,也揭示了自性的假象。假象指一個事物看起來好像是這樣,但實際不是這樣,它往往導致事物的本性被遮蔽。而慧能通過對自性五個假象的否定,還原了自性的真實性形態。

第一,否定了離念空境為真如自性?!坝猩e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瘞熉勚唬骸速饰疵餍牡?,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蚴疽毁试唬骸菽軟]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痹谶@里,慧能以“不斷思”否定“斷百思”,以“對境心數起”否定“對境心不起”。這是因為,無念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不染于一切境界并離開于一切境界。臥輪禪師不僅把自性念頭理解為是死的,而且落入“思”與“不思”、“起”與“不起”的二元對立中。這種對自性的誤解不僅不能見性,而且還遮蔽了自性自身。

第二,否定了將自性的不動看作身體的不動?!懊匀酥ㄏ?,執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師示眾云:‘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誥訶。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闭嬲牟粍硬皇巧眢w的不動,而是真如心的不動。即面對一切善惡境界時,心的無取舍、無愛憎的狀態。

第三,否定在見聞覺知之外去尋找自性?!罢嫒缱孕云鹉?,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比说囊?、聞、覺、知作為能觀的功能,都是依第八阿賴耶識的能和所建立,并因根、塵、識和合才產生的。因此,它作為能觀的心必然有所觀的境界,是與自性相區分的。但它和自性是一體的,是自性的相和用。

第四,否定了有染凈二分的凈是清凈的本性?!按碎T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凈,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凈,人性本凈,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凈。起心著凈,卻生凈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凈無形相,卻立凈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凈縛?!鼻鍍舻谋拘?,是就人與一切境界之間的關系而言的。當人不論面對清凈的境界還是染垢的境界時,這一心能不被轉。這一心就是“清凈心”。它是絕對的,超越染凈二分中的“凈”的。

第五,否定了將鑒覺作為自性的覺?!靶牧繌V大,遍周法界;用了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行性自用。一真一切真?!边@里的“了了分明”即鑒覺。鑒覺是第八阿賴耶識的覺,它以真如自性為體,是真如自性的用。這種鑒覺與自性的覺相區分。鑒覺的覺是能觀上的“知”,與它相對的有所觀的“被知物”。因此,這種“覺”是落入二邊的“覺”,它需要起心動念才能產生,是因緣而生的生滅法。但自性的覺既不需要起心動念,也不需要因緣聚集,是先于起心動念前的存在。這樣的自性覺一方面能照見一切事物,另一方面超越了“知”與“不知”,是非知非不知的。而這種對自性覺的誤解在于,它執著于“能觀的知”而排斥“所觀的境界”,從而導致因對“知”的執著而落入二元對立。在此,自性的遮蔽在否定下得以顯明,但這里的遮蔽形態與自性不是相異的,而是一體的。

四、如何見性?

在對自性進行規定和去除其遮蔽形態后,我們需要討論,人如何才能見性?見性,指人由迷轉悟,覺悟到自己的真如自性。而有見性就有非見性,非見性是自性被遮蔽的迷誤的狀態。在這里,非見性就是迷,見性就是悟,由非見性到見性的過程就是由迷轉悟的過程。

在慧能那里,人的自性是本自性清凈的。由此,人的心經歷了清凈—迷,迷—悟兩個階段。首先,是人的心從清凈到逐漸被遮蔽,而走向迷的階段。人的迷誤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心的迷失。心的迷失的根本在于起念。起念起的不是一般的念,而是邪念。佛教的邪念不是其他的什么念頭,而是貪嗔癡三毒。貪嗔癡作為邪念,不僅會通過人的身語意將其轉化出來,而且還會造種種業相。因此,當人的自性生起這三種邪念時,自性清凈就隱而不顯了。

在這個過程中,本心的意向朝向于外在事物。當朝向外在事物時,意味著心開始遠離自身,被外物所役。此時,心喪失了它的本性,走向迷失。具體劃分來看,心的迷失分為兩種,一個是著境,一個是在學佛的道路上迷失。前者指的是心攀附于外在的事物并受其影響,即外迷著相、內迷著空。后者是人雖然發現了自己迷誤且試圖返回自己的性,但在此過程中也會不經意外迷著相或內迷著空。這兩種迷失經常是同時發生,交錯進行的。

佛教作為佛陀的言教,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在于讓人由染還凈從而覺悟。因此,在心經歷了由清凈轉迷的階段,也必然會有由迷轉悟的階段。那如何才能由迷轉悟?需要借助般若智慧,來消除心的迷失。

般若在一切處所,在一切時中,能生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有其特殊性。而慧能言說了最上乘第一法門,他言道:“‘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边@里的智慧,指的就是心色如一空有不二的智慧。它空有雙運,以空破有,以有破空?;勰軐⒋酥腔鄯ㄩT表述為“無念”法門。

“無念”法門具體表現為:“屏息諸緣,勿生一念”,是禪宗最根本的修行法門?!盁o念”法門有三個方面的具體規定,“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三者之間既有同一性也有差異性。同一性體現在:一方面,“宗”“體”“本”都是指事物的根本,是同一含義的不同表達。另一方面,它們都被“無”所規定,具有否定的特性。三者的差異性則體現在:無念重在心念、無相重在法相,而無住重在行為。

那么,回到要思考的核心問題:如何借助“無念”法門來做到屏息諸緣一念不生?關鍵在于——“無”。一般而言,在日常的語言中,人們對無的使用通常指一個事物不存在,與“有”相對,即“沒有”。同時,在中西方思想史中,關于無的思想同樣很多,如海德格爾的“虛無”,再如老莊的“道之無”等。盡管“無”具有多種形態,并且可以有多重意義,但在思想中無主要是兩個方面的意義:一個是動詞性的,一個是名詞性的。動詞性的無主要是否定,也就是否定“有”。名詞性的無是一種存在樣態,即它不是一個作為“有”的存在者的形態。但禪宗的無與日常語義相區分,指的是空無??諢o不是指的一無所有,而是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

而在慧能這里,更加地凸顯了動詞性的“無”最根本的特性:否定。那它否定什么呢?否定的是人的自性所受到的遮蔽,具體體現為對念、住、相的否定。

首先,是對念的否定。念是心的每時每刻的活動。心會不間斷地產生多種念頭,念念相續,在時間中延續。雖然一念的時間極短,如同閃電般短暫而迅速,但它可以決定迷悟,決定生死。一般而言,人會將“無念”或“一念不生”理解為沒有念頭,即人如同草木一般沒有任何心靈活動。但“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人只有死亡的時候,才能不思百物,一念不起。因此,這種理解是對無念真實意義的遮蔽。事實上,無念否定的是特定形態的念,即雜念。雜念是心著境而被外物污染的念。當念是雜念的時候,無念就是否定這種念頭來達到清凈的念。同時,“無念”除了作為動詞,還可以作為名詞。正因為無念不是一念不生,所以它依舊會起念。但這個念不是被染的念,而是“于諸境上心不染”的真如念。在這里,真如和念構成了一種體用關系,即“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是念的體,念是真如的用,二者是同一的。在這樣的意義上,當“無念”作為名詞時,它就是真如念,是對于真如念一詞的遮詮。它非凈非染,但可凈可染。

其次,是對住的否定。住,指停留。無住就是指對住的否定,指心的念頭不要停留于某一事物上,產生附著。這一事物不是某個實體性的事物,而是指的諸法?!白 钡木唧w表現為,當心面對一切諸法時,附著于諸法上,且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續不斷。而“不住”具體表現為,念念不住,對境心數起但不在任一法上做停留。因此,住與不住邊界就在于,是否因停留而使心對一切法產生束縛。同時,因為法的空性導致諸法無常,所以法自身也無所住。因此,應該“因無所住而生其心”。當無所住時,也就達到了“一行三昧”的境界。此時,人的心顯現為直心,此心不僅在時間上無間斷,而且在空間上也是無限的。

最后,是對相的否定。一般而言,“相”通常指一個事物所顯現的樣態,它由人的感官來感知。在佛教,這些感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而“相”就是真如在因緣的作用下所顯現的種種形象,即色、聲、香、味、觸、法。無相,就是否定以上種種相。但這種否定不是指沒有相,而是“于相而離相”。在這里,“于”等于“即”,和“離”構成了一對反義的動詞結構,“于相而離相”就是“即相而離相”。作為動詞,“于”指面對或正對一個事物?!半x”指遠離一個事物并與它保持距離?!坝谙喽x相”意味著人要面對因緣法所起的相,但不能膠著于這個相。因為,相是緣起性空,虛妄不實的。所以,“無相”一方面要肯定相的假有形態,另一方面也要否定住相。當“無相”時,也就達到了一行三昧的境界。

由此看來,如果想通過無念法門得以見性,就必須做到無念、無住、無相。對無、無念、無住、無相的分析可以發現,“無”貫穿了慧能見性的核心思想。

在此,無構成了四個環節。就自身而言,最先顯示為否定,通過否定去掉自性的遮蔽。但無有否定的一面同時,也有肯定的一面,并且通過否定來到達肯定。這體現為,妄念和妄相雖然遮蔽了自性,但另一方面也顯現了自性。同時,無也是悖論之無。悖論之無是指它所否定的事物同時也是它所依賴的事物,這在于,“無念”雖然是對念的否定,但離開念就沒有“無念”,相跟住也是如此。最后,無對自身也進行了否定,無是無無念、無無住、無無相,自性最終也是“無自性性”。它否定一切有為法,通過對念、相、住的否定,來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

五、結語

由于《壇經》文本是以對話錄的形式呈現,導致“自性”這一語詞的使用并不明晰,通過文中分析可以發現,自性與自心、佛性的語詞使用多有混淆,并構成了多種關系。在“自性”和“佛”的關系上,佛就是人的清凈自性未被遮蔽時的狀態。在“自性”與“自心”的關系上,一方面,自心也等同于自性。另一方面,自心和自性是不同的。它體現在“自性”是在無染亦無凈的真如本心的意義上使用,而“自心”則是在有染的阿賴耶識的意義上使用的。在慧能這里,“自心”大多是在“自性”的層面上使用的,并沒有截然的分別。我們既可以說“萬法盡在自心”,也可以說“自性能含萬法”。

在《壇經》的文本中,一直隱含著佛教的“體—相—用”理論,但在前人研究中并未單獨提出。結合對文本的分析可以發現,自性在“體”的層面上,它是空的、無自性性的。在“相”的層面上,它是“假有的”、有生有滅的。在“用”的層面上,它是“心不染境”、不落二邊的。在究竟意義上,它是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空有不二的。但它在究竟意義上都是“一體”的,即它們都來于自性之中,最后也歸回到自性之中。同時,慧能否定了對“自性”的五種錯誤認知。他否定了離念空境為真如自性;否定了將自性的不動看作身體的不動;否定在見聞覺知之外去尋找自性;否定了有染凈二分的凈是清凈的本性;否定了將鑒覺作為自性的覺。以上的種種否定使自性在不斷的去弊中顯示自身。

最后,慧能探討自性最終的目的是讓人明心見性,他提出的明心見性法門就是無念法門。通過回歸對“無念”存在自身的分析可以發現,無念核心在于“無”,即否定。這一否定包含了三層含義:否定之無、悖論之無和絕對之無。

猜你喜歡
自性因緣本性
《相宗絡索》箋解續一
禪悟·自性·高山流水
以榮格原型理論分析《天之驕女》中馬琳的悲劇
淺論榮格心理分析的自性觀
從《心經》看佛教的“空”觀念
《八月之光》中喬安娜的人格原型分析
羊質虎皮
本性最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