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天然纖維資源產業發展研究

2022-11-09 09:57劉運王琛曹建楊博柴捷徐玉才吳泉峰張志權王平任偉王崇東
中國纖檢 2022年10期
關鍵詞:羽絨安徽安徽省

文/劉運 王琛 曹建 楊博 柴捷 徐玉才 吳泉峰 張志權 王平 任偉 王崇東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之一。實現鄉村振興,關鍵靠鄉村產業發展。我國鄉村地區廣泛存在著天然纖維資源,作為一種可再生經濟資源,其產業發展的傳統性、安全性和舒適性是其他資源無法替代的。雖近年產業結構出現較大調整,但仍不失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安徽省天然纖維資源種類豐富,總量和質量均居全國前列,對安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作用日益突出;隨著社會文明進步,環境保護意識日益增強,發展提升天然纖維可再生資源型產業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愈發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為助推天然纖維資源型經濟發展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實現鄉村振興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安徽省纖維檢驗局牽頭對全省天然纖維產業現狀開展了資源專題研究。希望通過對安徽天然纖維產業資源的調查和研究,進一步摸清全省天然纖維資源的分布情況、產業的發展狀況,厘清天然纖維資源型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推進安徽天然纖維資源型經濟發展的意見建議,為各級政府宏觀決策提供參考,讓安徽天然纖維資源型經濟在鄉村振興、環境保護、推進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纖維資源概況

安徽省天然纖維的種類很多,但占主導地位主要有棉、絲、羽絨等(具體分布如表1所示)。安徽棉花產量占全國的1.5%,主產區集中在安慶、合肥、蕪湖、六安和池州;繭絲年產量占全國的3.5%,主產區集中在六安、安慶、合肥、宣城和黃山;羽絨產量約占全國的70%,主產區包括六安、宣城、蕪湖,其中,六安約占75%以上。

表1 安徽省天然纖維資源分布

二、產業發展現狀

(一)棉紡織業依舊是安徽省主導產業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安徽約有50 萬人在經濟發達地區從事紡織服裝的生產、貿易,近幾年不斷回流到安徽省,由此構成安徽紡織服裝產業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生產規模、產品質量及經濟運行總體水平始終保持全國同行業第10 位左右。

安徽棉花種植有著悠久歷史。棉花傳入中原并廣泛種植,史書記載得益于朱元璋的推廣。安徽地形地貌呈現多樣性,氣候獨特,自古棉花種植跨淮河、長江流域?;春右员钡貏萏故庍|闊,為華北大平原的一部分,為較早大面積種植區域;中部江淮之間,山地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崗沖相間,屬零星種植區域;長江兩岸和巢湖周圍地勢低平,屬于著名的長江中下游平原,特別是沿江區域的無為、望江、宿松三縣被列為全國優質棉種植基地。在相當一段歷史時期,全省廣泛種植棉花,加工廠、棉麻公司遍布江淮大地?;幢泵藁óa區主要包括阜陽、宿州、蚌埠、亳州以及淮北5個市;江淮棉花產區包括六安、淮南、合肥以及滁州4個市;沿江棉花產區包括安慶、蕪湖、池州以及銅陵4個市??傮w看,沿江棉區的棉花品質優于淮北棉區,產量占全省90%以上。2017年,安徽省政府發布《關于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實施意見》,明確在全省劃定棉花生產保護區面積為100萬畝。

安徽省棉花種植有明顯的潛力區位優勢。安徽地跨長江和黃河兩大流域的優勢區域,適宜種植面積近1000萬畝。通過加強棉田水利設施建設,選育和推廣應用優良品種及配套高效栽培技術,棉花增產仍有較大潛力。近年來,紡織業被列為安徽省主導產業之一,安徽省明確了“東向發展”的戰略取向,積極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培育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在產業政策帶動下,安徽省棉紗產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由1993年的20.5萬噸上升到2018年的127.3萬噸,年均增長20.0%,占全國棉紗的比重為2.0%~4.3%(見圖1)。安徽省紡織服裝業也已形成以棉紡織為主體,絲綢、化纖、麻紡為特色,服裝、印染、毛紡、家紡、針織化纖和紡機等行業全面發展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安徽紡織服裝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培養了較多的掌握熟練生產技術的工人及經營管理人員,省內亦有多所大中專院校培養紡織服裝專業人才。

圖1 1993—2018 年安徽省棉紗產量及其占全國的比重

安徽省棉花科技力量不斷增強。近年來,安徽省在原有科研平臺的基礎上,農業農村部、省農業農村廳和省科技廳先后建設安徽省油菜棉花產業技術體系(2016—2020 年)、安徽省雜交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為安徽省棉花生產提供了堅實的科技平臺支撐。2009—2018年,安徽省共審定棉花新品種47個,安徽省育種單位育成并通過國審棉花新品種8個。安徽省主持制定NY/T1734—2009《雜交棉人工去雄制種技術操作規程》等國家農業行業標準3 項及20 余項安徽省地方標準,涵蓋棉花生產各關鍵環節,實現了標準化、體系化。

(二)安徽省一直是全國十大繭絲綢主產區之一

近年來,隨著十大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蠶桑產業的比重逐漸下滑,但截至2018年,安徽省蠶繭產量仍然達到15771噸,占比2.32%,全國第8位。目前,安徽的繅絲和織綢生產規模分別位居全國第3位、第9位。

安徽是一個老蠶區,早在殷商時代就開始了栽桑養蠶。唐代,安徽絲織工藝已經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1918至1926年是安徽省蠶桑業發展的全盛時期,青陽、貴池、涇縣、銅陵、宣城、當涂為全盛時期蠶業最為發達地區,5個地區蠶繭產量可達約42000擔。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安徽積極恢復和建立蠶種場,1987年全省產繭21.99萬擔,并保持了10年連續增長勢頭,躍居全國第5位。安徽省蠶繭主產區集中于皖南山區和大別山區,根據1987年統計數據,這兩個產區桑園面積占全省桑園面積80%以上,蠶繭產量占全省總產量87%,是重點生產基地。2017年全省蠶繭產量達到了2.89萬噸,其中六安、安慶、合肥、宣城、黃山等5個地區蠶繭產量占全省的88.3%。

安徽絲綢加工業發展優勢明顯?!笆晃濉逼陂g,國家實施的“東桑西移”工程,使安徽省的蠶桑產業得到了提升。未來幾年 ,資源加工型的蠶桑產業將加速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安徽省憑借良好的區位優勢,將繼續成為承接絲綢加工業的首選地區之一,安徽省與東部的江蘇省、浙江省鄰接,可以形成蠶桑大區域的交流與合作,促進蠶桑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安徽省現有1個國家級、20個省級蠶桑產業化龍頭企業,16個省級示范蠶桑專業鎮、專業村,198個蠶桑專業合作組織,其中有6個省、部級示范蠶桑專業合作組織。以潁上縣為中心的皖北優質繭基地也正在穩步推進,覆蓋從源頭蠶桑生產到絲綢終端產品的所有環節,產業鏈比較完備。皖南山區和皖西大別山區的優勢蠶桑產業帶已基本形成。

全省繭絲產業鏈運行績效不斷提升。全省采用自動繅絲機的比重由2005 年的45%提高到目前的全覆蓋,使生絲平均品質提高1.5 個等級。六成以上的繅絲企業建設了污水處理項目,使廢水循環使用率超過90%。以京九絲綢、桐城雙龍、太湖絲路花語等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加大了市場營銷,絲綢系列產品已遠銷國內外,“華詩雅第”“源牌”“云?!钡认群螳@得安徽省名牌產品、安徽省著名商標、安徽出口名牌等多項榮譽稱號。以蠶絲被為代表的家紡產品迅速被消費者接受,市場銷售前景看好。

(三)安徽已發展成為全國羽絨最大供應基地之一

2010年以來,安徽六安市已成功舉辦6屆中國(六安)國際羽絨博覽會、舉辦2次國際羽絨羽毛局年會,吸引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400多人參加。成功創建國家級“中國精品羽絨出口基地”“國家羽絨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被國際羽絨羽毛局授予“國際知名羽絨產地”。

初步形成羽絨產業發展集聚區。目前,我國羽絨產區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湖北、福建、江西、山東、江蘇、四川、河南等9個省份,平均年產可用毛絨20萬噸左右。安徽是全國羽絨主要供應基地,國內羽絨制品70%的原料產自安徽六安、無為、宣城等地。六安素有“白鵝之鄉”“羽絨之都”的美譽。皖西白鵝羽絨以朵大純白、蓬松度高、透明度好而名冠全球,享有“世界羽絨之最”的美稱,截至2019年6月,共有24個羽毛(絨)交易市場、142個羽毛(絨)收購站和數萬家羽毛(絨)商販。綜合產值達200億元、占全市農業產值20%以上,羽絨產品年出口創匯超過1億美元、占全市出口創匯30%。六安市現有羽絨羽毛制品加工企業124家,規模以上企業48家,出口羽絨加工企業超100萬美元的共17家。

近年來,六安市裕安區固鎮現已形成以羽絨制品、羽毛球和羽毛工藝品加工為主體的產業體系。全鎮擁有50多家羽絨羽毛企業,被中國羽絨工業協會授予“中國羽絨名鎮”稱號。無為羽毛羽絨產業始于上世紀70 年代,逐步由粗加工向精細加工,單一羽毛加工向生產高檔水洗絨、羽絨制品方向發展,由“中國羽毛第一村”——無城鎮董橋村,輻射10個周邊鄉鎮。目前,全市已有羽毛、羽絨生產企業100余家,規模以上企業26 家。2020年4月無為波司登工業園項目正式簽約落地。被中國羽絨工業協會授予“中國羽毛羽絨之鄉”稱號。2019年以來,宣城現代服務業產業園區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機遇,與杭州市蕭山區共建宣城新塘羽絨產業園,高質量承接蕭山區新塘街道優質羽絨及其制品產業整體轉移。羽絨園一期19個工業項目全部建成投產,以羽絨制品為主的二期開工建設,羽絨產業園將以銷售收入100億元為目標,爭取成為國內乃至世界最大的羽絨特色產業集聚地、中國最大的羽絨原料加工供應基地、中國最大的羽絨及家紡制品出口加工銷售基地。羽絨產業在安徽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和出口創匯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初步形成了國際羽絨交易平臺。安徽省各級各部門一直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廣交會、華交會、中國羽絨發展論壇等,積極宣傳推廣羽絨產品。六安市依托企業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設立羽毛絨產業“科技專家大院”4個,相關企業主持及參與制定特色產品國內外標準3個,獲得各類國際認證49個,17家企業達到歐盟出口標準。研發生產的知名羽絨產品“吊吊絨”為世界首創,“環保型雙車低衡、還原復制水洗羽絨”和“皖西白鵝羽絨生產及采集技術”均獲“安徽科學技術研究成果”證書。羽絨服、羽絨被、鵝毛扇等各種羽絨、羽毛制品遠銷日本、美國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有力促進革命老區的脫貧致富。六安市屬于革命老區,一直是脫貧攻堅重點地區,六安羽絨產業在帶動脫貧致富上起到積極作用,通過建立“龍頭企業+示范基地+貧困戶的”產業模式,每家基地直接帶動重點貧困村4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從事白鵝養殖,每戶年純收入增加7500元以上,并形成持續增收能力。截至目前,六安皖西白鵝產業直接從事養鵝的有2.57萬人,農民人均年增收2800元。全市39家農業產品化骨干龍頭企業中有7家從事白鵝產業企業,羽毛絨企業職工總數達5.6萬人。

三、存在主要問題

安徽天然資源型經濟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年來的發展也取得很大成效。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的支柱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主要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在棉花產業發展方面,機械化、規?;?、品牌化和附加值等水平還較低。棉花產業鏈包括棉花種植、軋花、紡織加工三個主要環節。由于安徽省是著名的糧食生產大省,棉花生產經營模式較為分散,棉花加工附加值不高,棉花價格政策補貼機制等不夠完善,棉花產業發展一直處于徘徊不前的狀態。產業鏈上游的棉農生產,規?;潭鹊?,機械化水平低,品質意識也不夠強;產業鏈中游的軋花廠,為了減少加工的成本,不愿也很難做到將棉花分品種進行軋花,棉花品質提升受到一定影響;安徽紡織業許多原材料靠域外采購,還沒有和省內棉花種植業形成利益共同體。目前,安徽棉花產業鏈上中下游主體之間相互獨立,產業鏈短且松散,棉花生產與紡織企業需求不相吻合,沒有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另外,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高附加值的產業鏈尚未形成,影響了安徽棉花產業發展。

在繭絲綢產業發展方面,行業發展的整體水平不高,種養技術的科學化、加工工藝的現代化、規模養殖的品牌化、自主品牌的國際化等亟須提高。與滬蘇浙等地相比,安徽繭絲綢總體上集中度偏低,產值過億元的企業占行業總產值不到1/4,產業集聚、集群還未成形,散、小的局面尚未整體改觀。龍頭企業實力不強、帶動力弱,深加工工藝及設備落后,產品結構單一,附加值不高。當前,安徽省繭絲綢產業主要還是集中在繅絲、織綢前段等傳統工序,印染、平整、提花等后整理加工能力弱,絲綢制成品更是稀少,無法獲得更多的產品高附加值。理念上跟不上社會經濟的發展,絲綢的文化內涵沒有在產業發展中得以體現,絲綢行業與產品的定位和絲綢所具有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不相匹配。絕大部分村民在進行蠶桑的種養殖時,缺乏科學化種養殖技術,這在有一定規模、種養殖量相對較大的養蠶“大戶”中顯得尤為突出。信息渠道缺乏,信息不對稱,導致繭價或高峰或低谷的時候,農戶被動跟著市場走,浪費了資源,打擊了從事蠶桑種養殖的信心。絲綢產品缺乏自主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優勢,企業創新能力差,市場競爭力不強,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在羽絨產業發展方面,養殖的規?;?、標準化、產業化水平不高,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深加工拳頭產品。受傳統養殖理念影響,養殖戶長期采用傳統飼養模式,規?;?、標準化養殖程度不高,產業化水平較低。受羽絨企業整體資金實力限制,自主品牌影響力弱、市場占有率低,不少企業不得不為他人打工、為大品牌做貼牌生產,長期位于產業鏈的底端,利潤空間低。以六安為例,其多數企業以賣羽絨原料為主,全市48家規模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僅2%;科技研發投入不足,關鍵技術研發緩慢,與國外尤其是日德的羽絨羽毛產業相比,在水洗羽毛用專用化學品等研發上,差距較大。全省大大小小的羽絨加工企業零散分布、各自為戰,缺少高標準、高起點的園區載體,不利于提升產品品質,也缺少產業集聚效應。

四、發展政策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結合安徽省天然纖維資源產業發展現狀,調研組進行了認真研究分析,提出以下政策舉措,并通過政協提案方式積極推動各級各主管部門予以落實。

(一)編制天然纖維資源型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強天然纖維資源型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通過規劃,統籌各級力量,形成發展合力,全面挖掘保護如旌德苧麻等曾經暢銷國際市場的天然纖維資源產品,更好地發揮天然纖維資源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支撐作用。一是合理規劃布局。政府在更高層面做好規劃布局,組織相關部門和業內專家,編制各級天然纖維資源產業發展規劃,引導提升市場示范和監管力度,建設優質產業基地,打造產業品牌優勢、地域優勢、資源優勢和發展優勢。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結合產業扶貧政策,優化產能布局,在加工資格認定取消的情況下,適當發揮政策引導作用,促使企業優勝劣汰避免低水平無序競爭。通過政策引導,加大對清潔能源、環保高效除塵技術改造力度,實現智能化加工生產線技術裝備突破。突破產品質量指標快速檢驗技術,完善產品質量標準和技術規范。三是推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根據當地天然纖維資源特色,與生態經濟開發結合發展,建設集觀光旅游、生態建設、資源發展于一體的休閑觀光綜合經營的體系,用旅游業來促進天然纖維資源產業的發展,從而形成產業多元化的模式。

(二)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品牌,推動天然纖維資源型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通過爭創中國質量獎和各級政府質量獎等途徑,加快培育一批知名度、美譽度、信任度高的“皖美”品牌天然纖維龍頭企業。一是著力培育龍頭企業。進一步健全“龍頭企業+示范基地+農戶”產業模式,圍繞產權股份化、經濟規?;?、產業高度化、經營集約化、產品創新化進行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積極推進企業戰略性改組,組建紡織集團,形成合力,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同時加大天然纖維系列產品開發力度,積極開發服裝服飾等終端消費品。二是推動行業集群式發展。發揮政府鼓勵引導作用,提供基礎設施,健全法律法規制度,提供培訓、會展、信息等公共服務,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發揮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橋梁作用,推動行業自律、維護公平競爭,搭建溝通交流平臺。企業通過集群降低生產、交易、物流、融資成本,提升創新能力和合作水平,促進品牌建設。三是擴大宣傳營造氛圍。借力各級政府門戶網站、各種新聞媒介、各地知名旅游景點等,加強宣傳,擴大影響,推動纖維資源型經濟快速發展。積極培植天然纖維特色文化,強化龍頭企業自主創新和品牌意識。鼓勵企業加大研發和創意,開發具有安徽特色的文化產品,逐步形成一批中國名牌。

(三)開展天然纖維資源型產業建鏈補鏈固鏈延鏈強鏈行動,推動天然纖維產業一體化融合式發展。充分利用當前“雙招雙引”有利時機,加快建立完善天然纖維資源型產業鏈供應鏈。一是實施天然纖維產業鏈建設工程。制定棉花、蠶繭絲、羽絨、麻類等天然纖維加工產業鏈,在挖掘本地潛力同時,繪制天然纖維產業鏈圖譜,開展精準產業鏈招商,建鏈、補鏈、固鏈、延鏈、強鏈,推動天然纖維產業鏈向深度和廣度延伸,催生“鏈”式效應。二是推動線上線下相融合,建立天然纖維產品產地交易市場。積極建立天然纖維資源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形成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的交易市場。建設特色天然纖維產業園,形成各具特色的產地交易中心、銷地交易中心,逐步形成若干有影響力的天然纖維資源交易平臺。三是加速產學研政金合作,加快推進天然纖維產業鏈提檔升級。聯合相關高校、科研機構加大對種養殖技術、加工、原料應用、品牌建設等的技術支撐,實現從低端資源型產業向高端產業鏈的升華,實現天然纖維資源產業特色化、高端化。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工藝、產業業態、商業和金融模式創新,促進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物聯網等新技術的轉化應用。

(四)強化市場監管和生產服務,進一步推動天然纖維產業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天然纖維資源主管部門和市場監管部門的職能作用,寓監管于服務之中,為天然纖維資源型經濟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一是加強質量公證檢驗。引導建立棉、絲、麻、羽絨公證檢驗等公共服務平臺。開展質量監測,建立健全質量追溯體系。有效整合應用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國家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數據資源,實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二是加強產業服務。建立天然纖維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協調機制,由單一部門主導、多部門參與,統籌推進各項工作。推廣和實施企業標準,增強企業競爭力,助力企業品牌建設。以紡織需求為導向,保障纖維資源有效供給,提升產業競爭力,推動安徽省天然纖維產業高質量發展。三是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加工秩序,落實加工企業責任,促進企業加強內部質量管理,提升纖維品質,適應各類市場需求。建立加工企業“黑灰名單”,加快構建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機制,建立加工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發揮社會信用監督作用。

猜你喜歡
羽絨安徽安徽省
成長相冊
靈感躍動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
街頭羽絨也時髦
羽絨棉沒有絨
安徽醫改自我完善主動糾錯
安徽藥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諸多方面走在前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