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太平軍圍攻桂林之役及其戰略意義

2022-11-16 07:11林志杰
廣西地方志 2022年3期
關鍵詞:洪秀全太平軍清軍

林志杰

(廣西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1852年4月18日,太平軍在永安州破圍大勝后,乘勝北上,對省城桂林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圍攻戰役。這場持續33天、“歷水陸二十四戰”的攻城戰雖最終未獲成功,但太平軍在攻城中所運用的各種戰斗方法,特別是其開啟了從無戰略方向的被動防御,到有戰略目標的主動進攻的戰略轉折,在太平天國前期戰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有著深遠的戰略意義。對此,崔之清、彭大雍、朱哲芳等專家曾從不同的角度做過研究[1],本文擬在此基礎上,再做進一步的探討,以幫助人們更清晰地了解和認識此役之過程及其意義。

一、“乘勝長驅,逕撲桂林省城”

1851年9月25日,太平軍攻占永安,并封王建制,使太平天國政權初具規模。但由于“孤守一城,地狹糧少,四無應援”[2](P1),城防最終出現了危機。為此,1852年4月4日,洪秀全發布破圍詔令,2萬多軍民趁雨夜分批輕裝撤出州城,向東北方向突圍。在從古蘇沖到龍寮嶺“三沖”約30公里的崇山峽谷中,三晝夜經歷了三場大戰,太平軍與清軍展開了激烈的血肉搏斗,終于取得了破圍戰的勝利。

永安突圍后,太平軍在昭平縣大垌結集。9日,根據楊秀清的命令,太平軍“不行昭平、平樂”,而是北上南垌,經三妹瑤區,走天平坳的山僻小路,到達荔浦縣境。進入荔浦后,洪秀全、楊秀清發現清軍布防嚴密,拿下縣城殊非易事,而在北上桂林的縱深腹地,清軍的防御卻較為空虛,于是太平軍占領馬嶺圩,然后向陽朔縣之高田、白沙推進。16日,前鋒抵達臨桂縣六塘,擊潰廣西巡撫鄒鳴鶴清兵;另以一軍直上離城25公里之雁山圩,打退了以文翰、唐岳為首的千余團練的伏擊,并“乘勝長驅,逕撲桂林省城”。

17日,羅大綱率數百太平軍先頭部隊抵達桂林城下,他們用繳獲的旗幟、服飾,喬裝向榮清軍,企圖賺開城門。誰料“率大隊星夜取捷路入省城”的向榮此刻正登陴巡守,義軍露出了破綻,清軍向城外開炮。太平軍見智取不成,奮起還擊,由此,一場規??涨?、歷時月余的攻城作戰拉開了序幕。

桂林位于廣西東北部,地處“湘桂走廊”西南端,往北沿官道可通湘鄂,向南順漓江直達潯州、蒼梧、廣州,為湘桂交通要沖。其屬山地丘陵及典型喀斯特地貌,四面奇峰林立,河湖環繞。城垣依山傍水,易守難攻。在清代,它還是巡撫衙門駐地,廣西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因此,桂林的軍事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清代兵要地志專著《讀史方輿紀要》對它是這樣的描述:“府奠五嶺之表,聯兩越之交,屏蔽荊衡,鎮懾交海,枕山帶江,控制數千里,誠西南之會府,用兵遣將之樞機也。昔秦兼嶺外,此為戍守重地?!保?](P4813)

桂林雖為形勝要地,但由于清朝“諸軍在外”,當時的城防守備卻十分空虛,“省中大炮皆早運赴永安”[4],團練有名無實,守城的兵勇差役少得可憐,所謂“時省城無兵,僅鄉勇四百名。自中丞以下,莫不惶懼”[5](P369),省垣岌岌可危。為此,廣西提督向榮“帶兵兼程星夜趕救省城”,他一進入城內,立即下令封閉西、南兩面大小城門,將“城外民房焚毀凈盡”,同時強迫居民登城燃燈以助守望,并將從昭忠祠地下掘出的前明遺存鐵炮20余尊,架設于東、西、南各城口,借以虛張聲勢,助威壯膽。數日后,劉長清、和春等清軍陸續由北門入城,城內緊張氣氛才稍為緩解,人心得以粗安。

此時,太平軍正乘勝北上,由于沿途有不少群眾踴躍參軍,故主力抵達桂林時,人數達到了2.5萬人,其中能作戰的精銳部隊約五六千人。太平軍占領象鼻山、牯牛山、隱山等高地,以此作為監視和控制城內的制高點;同時將主力部署在訾家洲、陽家背、花園里、將軍橋、頭塘、五里圩沿線。40余艘戰船則停泊在訾家洲、象鼻山背江面及斗雞潭里,“婦女輜重俱在其中”,傳言洪秀全、楊秀清等也在船中。這樣,就對桂林形成了一個自東向南往西的弧形包圍圈。

為攻打桂林城垣,太平軍在象鼻山麓之云峰寺設立指揮部,負責指揮前線的攻城作戰。其作戰計劃原是從東、南、西三面進攻,北面因有鐵封山、鸚鵡山等天然屏障,太平軍干脆網開一面,以誘使清軍由此棄城循逃。但是,因清軍迅速將漓江船只撤去,并將溝通漓江東西兩岸的浮橋“毀爛”,從水路進攻東門已不可行。在此情形之下,太平軍遂決定把主力部隊部署在南、西兩面,主攻方向為南門、文昌門和西門,同時在象鼻山、牯牛山上監控城內清軍動向,其余兵力則駐扎將軍橋、頭塘、官橋和西外街至五里圩沿線。

二、“竭力攻城,百道俱進”

由于桂林的地位十分重要,故太平軍在整個攻城行動中,始終是高度重視,并全力以赴。從4月18日發動進攻至5月19日主動撤離,太平軍在33天的攻城作戰中,“歷水陸二十四戰”,調動了全軍上下所有力量,甚至動員了軍中婦女、兒童(童子軍)積極參與,在戰斗中更是用盡了各種攻城的方式和方法,可謂“竭力攻城,百道俱進”[6](P359)。

(一)圍城打援。如上所述,太平軍主力在抵達桂林后,即著手開展了圍攻省垣的布局,構筑了一個弧形包圍圈。18日攻城戰打響后,太平軍從西、南兩面發動了進攻,并在麗澤門擊斃了清參將長明。但因偵知有一支清援軍正自南而來,故當天的戰斗是以“圍城”為主,并沒有盡全力強攻城池,太平軍作戰的重點是放在城南1.5公里的將軍橋一帶,即準備在此迎敵“打援”,消除南面清軍增援的威脅。

翌日午刻,清廣州副都統烏蘭泰率800輕騎自陽朔起程,經臨桂六塘往北,“兼程來援”。當他進至南溪山下的將軍橋附近時,埋伏于橋北的太平軍放炮轟擊,頃刻之間,彈矢如雨,喊殺聲、槍炮聲、馬嘶聲,響徹云霄。烏蘭泰倉惶失措,“策馬過橋”,被一炮擊中左膝,傷勢極重(20天后斃命)。千總李登朝及以下官兵300余人在戰火中喪生,太平軍圍攻桂林的第一戰役告捷。

(二)云梯攻城。將軍橋之戰的勝利,擊斃了“忠勇為諸將冠”的烏蘭泰,清軍從南面的威脅基本解除,這樣,太平軍就得以集中兵力,全力以赴攻打城垣。而在攻城戰中,自古以來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架云梯攻城。太平軍此前在攻打首座城池—永安州城的戰斗中,就曾充分運用此戰法,在永安西南城角架設云梯,沖入城中,擊潰守城的官兵,占領了城池。為此,太平軍在攻打桂林時,優先使用的攻城戰術,自然也是已駕輕就熟且實踐有效的“云梯攻城”。

21日,太平軍集中兵力,再次猛攻南門、西門和文昌門,表現得十分的英勇。在進攻中,戰士們“造云梯數十架,分置各門,黑夜潛登”[7],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矢石,攀爬云梯,多次強行登城,驍勇者甚至“從云梯扒上城垛”。而清軍在高厚城墻的掩護下,用槍炮、箭矢、滾木、擂石等武器拼死護城,甚至用滾油、開水、熱粥等潑向云梯。太平軍雖然奮不顧身,反復沖殺,但畢竟城垣高達10米,清軍依恃堅城,負隅頑抗,云梯攻城未能成功。

(三)火炮轟城。云梯攻城之所以未能奏效,一個重要原因是清軍在城上,居高臨下,占有優勢;而太平軍在城下,向上仰攻,處于劣勢。為此,太平軍將一尊尊千斤重的鐵鑄豬仔炮扛上象鼻山,在山頂布下火炮陣地。象鼻山是一座相對高度50多米的喀斯特地貌石峰,它在漓江與桃花江匯流處,與東南面城墻僅一水之隔,太平軍在山上架炮,“皆能俯瞰城中,高據建瓴之勢”,文昌門、南門、巡撫衙門皆在火炮的射程之內,這樣,就充分地發揮了其所居地形的優勢。

22日,太平軍在象鼻山頂的火炮陣地,居高臨下,發炮猛轟文昌門、南門和巡撫衙署各處。頓時,“內外炮聲,響震山谷”,巡撫衙門的瓦墻被打塌,旗竿被打折。鄒鳴鶴嚇得六神無主,躲避到水東門附近的新安會館,常于“夜間焚香自禱”,惶惶不可終日。此后一周間,太平軍在象鼻山及西側之張氏宗祠,連日用巨炮攻城,并于夜間進攻南門及文昌門,蕭朝貴、羅大綱則策馬親臨前線,指揮戰斗。

(四)穴地攻城。太平軍雖不斷炮轟各城門,并在城郊發動了新一輪的進攻,但由于桂林城墻高厚,清軍不斷增援城內,省垣始終未能攻克。為此,洪秀全、楊秀清決定另辟蹊徑,賺取城池。在太平軍中,有一支約3,000人的“礦工鐵軍”,他們主要來自貴縣龍山銀礦和桂平白沙鐵礦,在秦日綱的率領下,這批“礦徒”曾在永安保衛戰中以擅長挖壕筑壘而屢建奇功。為了盡快奪取省垣,太平軍特組織起這批礦工出身的士兵,充分發揮他們“掘地道”的特長,在攻城戰中首次嘗試了“穴地攻城”的戰法。

22日以后,在象鼻山猛烈炮火的掩護下,太平軍開始在西門、文昌門外“嘗掘地道謀以火藥轟毀城垣”[8](P288)。但由于桂林有宋建明擴之“雙城雙壕”,三面臨水,城池堅固,特別是其喀斯特地貌,“城根多堅石”,結果在文昌門“掘之累旬不能入,隨即飏去”[9](P601),西門外的地道好不容易有些進展,但再往前掘進即被地下水淹沒,前功盡棄?!把ǖ毓コ恰彪m未成功,但其獨創的“穴地攻城術”卻在一個月后,在攻取全州城的戰斗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并奠定了后來太平軍建立“土營”的基礎。

(五)使用“秘密戰具”呂公車。在攻打省垣的戰斗中,太平軍用盡了各種手段,但均未獲成功。在堅城久攻不克之下,太平軍決定啟用新的攻城“秘密戰具”—呂公車。呂公車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大型攻城器械,車起樓數層,內藏士兵,外蔽皮革,以牛拉或人推,可出其不意推至城下,因與城同高,可直接攀越城墻,與敵交戰。太平軍所造之呂公車,其構造諸書多有記載,方志說車“寬長丈余,下用四輪,中貯火藥,外施板障,上排云梯,高與城齊”[4]。而《云谷瑣錄》的記載則比較具體,說太平軍“造呂公車數架,內藏賊匪多人,并火藥、火罐以及攻城器具”[7]。

5月6日,太平軍首次將呂公車用于攻城,“于文昌門外搖旗擊鼓,推挽而來”,清軍借助城墻頻施槍炮,并用長竿縛火炬焚燒戰車。15日,太平軍在猛烈炮火的掩護下,推挽多架呂公車再次進攻文昌門、南門。多架戰車酷似幾座移動的碉堡,“乘夜直撲城下”“勢極兇猛”。但因清軍早有戒備,所以當太平軍推車靠近城墻時,守城兵壯“槍炮頻施,火罐如雨”。未幾,清軍一個火藥包投進車里,引發車內火藥爆炸,車毀人亡,攻城以失敗告終。

三、圍攻桂林之役的戰略意義

在圍攻省垣33天的戰斗中,太平軍是前所未有地舉全軍之力,施展了各種各樣的戰術——圍城打援、云梯攻城、火炮轟城、穴地攻城、呂公車攻城等,冷兵器與火器并用時代的攻城手段幾乎都用上了。不僅如此,太平軍還動員婦女、兒童參戰,據清方報告,太平軍“曾用白足蠻婦擔米入桂林城探信”[10](P160),“凡臨陣攻城,亦慣用童子為倡”[10](P307),故時人有“疑陣縱橫參婦女,戰聲遠近雜兒童”[11](P185)之詩句。洪秀全、楊秀清對攻城之所以如此投入,是因此役是自首義以來首次有明確目標的戰略攻堅。在此,有必要對太平軍興初期的動向做一個回顧。

1851年1月13日,金田起義后的第三天,太平軍即移營東進,揮師大湟江口,一要在此商埠解決軍需補給;二要接應“洪馮兩族人及在粵之信徒”;三要會合廣東信宜凌十八友軍,并收編附近天地會武裝。為此,清廷從各地調來了萬余兵勇,從東、西、南三面向大湟江口進逼。2月18日,太平軍在牛排嶺痛擊來犯之敵,之后,又在屈甲洲大敗官軍,從而挫敗了清廷“一舉擒渠掃穴”的企圖。

為沖破清軍的包圍,移地就糧,并“招齊拜上帝之人”,3月10日,太平軍再次移營,西進武宣東鄉、三里圩、靈湖、臺村一帶,并兩度主動出擊,打敗萬余清軍的圍堵,取得了三里圩之戰的勝利。23日,洪秀全在東鄉“登極稱王”,建立五軍主將制。但是,太平軍“由紫荊竄入武宣東鄉,仍是據險之意”[12],并無明確的戰略方向,故當與凌十八會師受挫及鹽糧緊缺后,其即北上象州,占領百丈、新寨、中平等地。6月8日,太平軍在梁山村、獨鰲山及馬鞍山一帶,與清軍再次展開激戰,最終以少勝多,凱旋而歸。

太平軍雖在中平打了勝仗,但由于軍民一體,行動緩慢,不僅未能迅速奪路北上柳州、桂林,反而被尾隨的清軍捷足先登,切斷了去路。7月2日,太平軍撤出象州、武宣,回師紫荊、金田,實行第三次移營進軍。清軍尾追而來,攻占豬仔峽、雙髻山,紫荊山屏障洞開,加上食鹽缺乏,傷病員增多,8月15日,洪秀全在茶地發布詔令,太平軍進行第四次移營,部隊全部轉移回到金田、新圩一帶。

太平軍重返老根據地后,清軍分隊從四面發動了新一輪的進攻。太平軍困處金田—新圩平原,硝彈鹽糧告罄,四面受敵,形勢十分嚴峻。但太平軍沉著應戰,一方面利用當地有利的地形狙擊清軍;另一方面則制造假象,迷惑敵人。9月11日,太平軍毅然撤出新圩,東進平南鵬化里,并在官村嶺擊潰向榮清軍主力,從而扭轉了長期被圍追堵截的局面。之后,太平軍水陸兩路乘勝北上,25日,一舉攻克了自起義以來的首座城池—永安州城。

從金田起義至攻占永安,在8個多月的時間里,面對數倍于己的清軍之進剿,太平軍先后4次移營進軍,輾轉了5個戰場,與清軍發生了10多場戰役。期間,太平軍利用清將帥不和、急于速戰又事權不一的矛盾,在牛排嶺、屈甲洲、三里圩、中平、新圩、官村嶺等地打了不少勝仗,并一舉攻占了永安州城。但是,太平軍此期間所進行的一系列軍事行動,所參與的各場大小戰役,卻大多是在被動的狀態下—為了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或為了求生圖存而進行,換言之,其總體上還屬于無明確戰略方向的被動防御作戰。

在太平軍轉戰紫荊、金田、新圩時,洪秀全在“茶地詔”中第一次提出了建立“小天堂”的理想和口號。進入永安之后,由于有半年多時間的休整及謀劃,洪秀全在封王建制的同時,先后頒布了兩道詔令,再三地描繪了“俟到小天堂”“上到小天堂”后的前景。在當時,雖然“小天堂乃是太平天國、天朝這些政治名稱的宗教化的概念,并沒有明確的具體的地理位置”[13](P211),但是,通過這兩通詔旨,“小天堂”被賦予了實質性的內容,并提上了戰略的高度,它成為了太平軍的戰略目標。在洪秀全、楊秀清等人的心目中,“小天堂”是一個能開創天朝大業的基地,而此基地顯然不是“蕞爾山城”永安所能承載,它應該是一個比較富庶的大城市或者省會。

1852年4月初,太平軍向清兵力較薄弱的永安州東北突圍,其軍事意圖除了粉碎敵人“聚殲”的陰謀,主要還是為了轉移出“蕞爾山城”,到大城市或省會去開創“小天堂”。突圍至昭平大垌后,太平軍曾有東進昭平,再下駛梧州、廣東的打算,因此時艇軍任文炳部已控制梧州戎圩,其與太平軍一直密切聯絡,可恃之為友軍;而凌十八正駐扎廣東羅定州的羅鏡圩,是會師的大好良機;加上洪秀全信使江隆昌率洪馮族人及教眾在清遠谷嶺起義失敗,也需要前往接應。而此三地與昭平都比較靠近,東進之后可一舉三得,奪取富庶的大城市也比較容易。

為了阻遏太平軍“東進圖粵”,清欽差大臣賽尚阿調兵遣將,在平樂、昭平布防重兵,扼守險要“絕賊由平、昭東下赴梧之路”[14](P57)。東進道路被清軍堵塞,太平軍不得不改變行軍路線。4月14日,太平軍由山間小道北上荔浦馬嶺,然后“乘勝長驅,逕撲桂林省城”。這樣,桂林就成為了太平軍爭奪的第一個戰略目標,同時也成為了洪秀全、楊秀清等人寄托“上到小天堂”“開創新朝”的夢想地。

因為桂林已成為首個戰略目標,故太平軍在攻城中是竭盡全力,施展了各種各樣的戰術。但是,由于桂林東、西、南三面臨水,且有重城,城墻高厚,加上清兵勇劇增至2萬多人,“嚴行堵御”,太平軍多次攻城,“百道攻之,竟未得逞”[10](P290)。5月15日,秦定三率清軍渡過漓江,在貓兒山北扎營,張釗水勇又偷襲在城南斗雞潭的船隊。太平軍在江東的活動受到牽制,輜重及首腦備受威脅,加上圍城曠日持久,傷亡較重,而糧食、火藥又接濟不上。為此,19日深夜,太平軍巧設疑兵之計,分兵兩路全部撤離,持續33天的攻城戰告終。

“梯懸取月真成夢,走車轟雷莫奏功”[11]。太平軍圍攻桂林之役雖然未能取勝,但是,該役在太平天國前期戰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太平天國由無戰略方向的被動防御階段,上升到有明確戰略目標的主動進攻新階段的轉折點,對此后進軍長沙、武昌、南京都產生了直接的積極影響。由于進軍“小天堂”,或者說奪取省會城市成為了既定的戰略目標,因此,太平軍在撤出桂林后的進攻方向就十分明確,軍事行動也相當果斷,挺進兩湖勢如破竹。

9月11日,太平軍進攻湖南省會長沙,歷時80日,大小數十戰,不克而退。1953年1月12日,太平軍攻占湖北省會武昌??顺呛?,由于領導集團已把“小天堂”的目標與南京聯系起來,“風聞偽示有定都金陵之語,江南富庶,賊所覬覦”[15](P4182),故太平軍在武漢駐留不及一月,即揮師東下,向著既定的戰略目標進發—“指日揚帆東下,直趨小天堂”[16](P138)。3月19日,太平軍一舉占領了兩江總督衙門駐地南京,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與清王朝相對峙的農民政權。定都后,由于已把“小天堂”與天京劃上了等號,至此,太平天國也算是圓了“上到小天堂”的夢想。

綜上所述,在太平軍興初期,曾進行了以金田為中心的轉移與突圍,但由于無明確的戰略方向,數度移營,輾轉5個戰場,雖在一些戰役中取得了勝利,但卻未能扭轉被動防御的局面。在永安期間,洪秀全在封王建制的基礎上,提出了“上到小天堂”的戰略口號。永安突圍后,省城桂林成為了第一個戰略目標,為此,太平軍在33天的圍城中,用盡了各種攻城戰術,全力以赴攻城作戰。此役雖未最終獲勝,但它是從無戰略方向的被動防御,到有明確戰略目標的主動進攻的轉折點,在太平天國前期戰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對此后進軍兩湖、定鼎天京產生了直接的積極影響,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猜你喜歡
洪秀全太平軍清軍
清軍中火器的來源、使用情況與作用
洪秀全為何承認“下凡”
淺析后金軍(清軍)攻城方略
昆山與太平軍有關的建筑
太平軍童子營:殺人放火是本業
近代早期先進人士的復興中國夢之路
由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中《資政新篇》評價內容引發的思考
安慶出土的英制舊式加農艦炮
清末紹興知府廖宗元死亡之謎
洪秀全宗教思想對太平天國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