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入傳統文化,豐盈小學語文課堂

2022-11-19 17:21
讀與寫 2022年9期
關鍵詞:傳統語文文化

高 笑

(江蘇省泗洪明德學校 江蘇 宿遷 223900s)

在西方文化的強勢影響下,國人對傳統文化的依賴感持續降低,傳統文化不斷被忽略,對小學生的影響尤為顯著,作為教師,應當警惕這一現象,及時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引入小學語文課堂,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根植傳統文化的基因。我國歷史發展悠久,中華上下五千年,沉淀的不僅僅是歷史,還包含了各種層面的優秀傳統文化。優秀的傳統文化奠定了我國現代文化的發展基礎,也為文化發展趨勢提供了一個發展的大方向,作為青少年,祖國未來的棟梁,有責任和義務熟知優秀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傳承,發揚下去。振興中華和民族復興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持。作為精神食糧,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非凡,教師作為知識的傳遞者,應當將傳統文化寓意于知識教學當中,一并教學,使課堂教學實現增值,并且有效地傳播了優秀傳統文化。

1.小學語文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重要意義

1.1 實現課堂升值,打造現代化教學課堂。在新課程標準改革的教學大環境下,教育部門與社會對于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能夠展現現代化教學的風采與特點,在一中肯特的教學的同時,使學生實現多樣化的共同發展。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值得現代學生學習借鑒地地方,無論是傳統美德,傳統精神,歷史典故等等,都能夠促進學生在其他方面的成長,尤其是小學語文。小學語文中包含了寫作的部分,傳統文化的內容能夠拓展小學生的文學知識面積,讓學生有更多地文學累積,在寫作中展現出更多奇思妙想。二者相結合的教學,能夠實現課堂的升值,打造出1+1>2的教學課堂,讓小學語文的教學更加有力度。小學語文的教材中,有許多能夠彰顯出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深挖小學語文的教材內容,與傳統文化進行關聯,給二者建立一個互通的橋梁,讓學生在頭腦中進行聯想,將知識記住的同時,也會將傳統文化進行記憶。比方說,小學語文知識天地的教學中會有關于對聯的學習,讓學生根據對聯內容,來猜一些傳統節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做一些解說拓展。上聯:占得清秋一半好,下聯:算來明月十分圓。這對聯所形容的是中秋佳節,每逢中秋佳節,天上的月亮都是非常圓的,高高的掛在空中,而學生會和家里人一起吃月餅賞月,這是中華的傳統節日習俗,也是闔家團圓的象征。上聯:延年暢飲菊花酒,下聯:避惡遍插茱萸枝,這幅對聯形容的是重陽節的時候,人們會在門前插滿茱萸,寓意美好。在小學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也提到過:“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边@首詩與對聯能夠對應得上,插茱萸,登高等都是傳統節日中的傳統習俗,現在仍有許多人都在堅持著這個習俗。在西方節日的沖擊下,中國傳統的節日也收到的一定的沖擊與影響,除了春節這類的重點節日,重陽節等都在漸漸的被一些零零后學生遺忘,為了能夠喚醒當代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了解,可以通過傳統節日與古詩詞,對聯等相結合,進行教學。在一般情況下,小學生學習語文主要可以劃分為四個重要的學習模塊:1.語文生字詞的認讀與拼寫;2.課內外文章的理解分析;3.傳統古詩詞的背誦與默寫;4.作文寫作能力的培養,在這四個大方向的學習當中,學生利用六年的時間進行循環學習,不斷地加深加強。新課程標準改革以后,對于教師教學的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學要基于教材,高于教材,也就是說,需要進行拓展式教學,學生在學習一項知識的時候,要具備同時掌握多種知識的能力,實現更高層次的學習。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課堂進行學習,能夠拓展學生學習語文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語文世界,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也會有更多可以依據的教學內容。

1.2 傳播優秀傳統文化。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是發展的延續與內在動力,少年強,則國強?,F在經濟與社會的飛速發展,有許多的傳統文化都在漸漸的消融,這是一種不良的現象。為了能夠降低優秀傳統文化的流失,我國也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手段,來讓人們進行傳統文化的復興。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的教學工作中,能夠增加傳統文化在大眾眼中的曝光度,讓傳統文化被更多的青少年熟知,才能夠在未來更好的傳播與發揚傳統文化,實現生生不息的延續。

1.3 使教師的教學方式趨向于多樣化。雖然教育相關部門大力倡導實施多樣化教學,力圖給學生打造一個趣味的學習課堂,但是在一些實際的教學當中,教師并沒有更好的踐行多樣化教學的教育理念,而是以傳統的教學方式去教學,這對于現代社會的學生顯然是不適用的。傳統的教學理念具備滯后性,在以往的社會背景下,可能是適用于當時的學生,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學生的心理也在發生著變化,教師的教學方式也要做到與時俱進,靈活多變,不僅僅要結合當代學生的心理,還要結合社會發展的趨勢。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引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師在引入的過程中,為了不讓傳統文化顯得突兀,與課堂格格不入,會采取一些教學引入的策略,精心設計課堂,讓教學更加有趣味,使教學方式趨向于多樣化,有助于打造現代化的教學課堂,讓教學更加有質感。

2.利用漢字教學,傳播傳統文化

作為表意文字,每一個漢字身上都銘刻著深深的烙印,清楚地告訴我們文化是什么、歷史是什么、過去的人們又以怎樣的方式生活。因此,要想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就應當從漢字開始,通過識字教學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如在教學《紙的發明》這篇課文時,筆者運用多媒體展示“社”字的甲骨文,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學生發現“社”字的右半部分是“土”,其形狀猶如一片嫩葉破土而出,充滿了力量感和生命感。筆者此時為學生引入“社”字的本義——在遠古時期,人類為了感謝土地滋養萬物、賦予生命,用祭祀的方式向大地之神表示謝意。和“社”字密切相關的另一個字是“稷”,“社稷”這個詞經常在古裝劇中出現,很多學生誤以為“社稷”指的是江山。其實,“稷”主要指谷神,我國自古以禮儀為重,在儒家的禮儀中,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封建社會的帝王在即位以后都會舉行祭祀土地社火的儀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才發現原來“社稷”一詞有這樣豐富的意思,根本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簡單。教師在講解生字時,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這個漢字如何拼讀及書寫,而是應該重點為學生剖析漢字中的文化基因,讓學生了解漢字的來源,知道它最初的意思是什么,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記住漢字。

3.利用解詞環節,滲透傳統文化

語文學科最有價值的內容往往隱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間,也就是一篇文章中最為經典、最引人深思,同時最值得深入品讀的重要詞句。如果教師在教學中積極發掘這些重點詞句,不僅能讓學生了解詞句好在何處,還在合適的時機嵌入一些經典名句,讓學生了解這些詞句背后的文化元素,無疑會帶給學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學《陶罐與鐵罐》一文時,筆者讓學生聯系上下文,試著判斷“驕傲”在原句中的意思。就此問題筆者開展了課堂互動,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認為:原句中的“驕傲”指的應該是“自豪”,因為比起陶罐,鐵罐無疑更加結實,肯定為自己的長處高興。有的學生認為:原文中的鐵罐總是看不起陶罐,認為陶罐沒什么了不起的,“驕傲”一詞在文中應該指的是這一層含義。筆者適時總結:鐵罐確實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比陶罐結實,所以看不起陶罐。感謝兩位善于思考的同學,老師真心為你們驕傲,請同學們一起讀一讀這一段經典的句子。隨后,筆者在課堂上嵌入《古今賢文》中的經典語錄:以己之長比人之短,越比越驕傲;以己之短比人之長,越比越虛心。并讓學生試著讀一讀這句話,思考哪里符合鐵罐,哪里符合陶罐。這樣既滲透了傳統文化精髓,還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課堂教學應當將最經典、最深刻、最具文化意蘊的內容帶給學生,這樣才能落實課堂教學的目的。教師在講解詞語的內涵時,不僅需要調動學生思考,還可以適時穿插經典名句,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不僅僅包含古詩詞與傳統精神,還包含了傳統的特色建筑,每個地方都有許多的古建筑,不同地方的古建筑有著不同的建筑特典,彰顯古代的建筑之美。教師可以開展研學的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親自去往一些富有傳統文化的特點的地方,進行研學旅行。江蘇省是一個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地方,省會南京市六朝古都,而蘇州市的蘇州園林素來有園林之王的美譽。教師可以提出一個研學旅行的主題,讓學生在旅行的過程中觀察所見到的景象,將一些景色特點通過文字進行描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也可以在校園內組織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的活動,比方說在元宵節以后舉行猜燈謎,在課堂教學中也要談一些關于傳統故事的典故,激發學生學習了解傳統文化的興趣,讓學生在課上以及課下都能夠主動探索傳統文化,進行學習,做到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在小學教學中,經常會有小學生奧數比賽,珠心算比賽等等,而鮮少開展語文相關的比賽,教師與學校應當增加語文比賽開展的頻率,加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語文的比賽也可以非常多樣化,基于本文所論述的是傳統文化在語文中的滲透,故主要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去進行論述。傳統文化的表現為很多種,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等等,都是傳統文化的類別,而在于小學語文中,也有許多的表現形式,比方說傳統的古詩詞等等,教師可以舉辦傳統文化專題的競賽,鼓舞全校的學生進行參與,參與的種類不限,可以是有關優秀傳統文化的演講,但是演講稿需要表達自己對于傳統文化的看法,不得抄襲,來鍛煉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需要組織力?;蛘呤枪旁娫~的創新演繹,用現代的故事來重新演繹古詩詞中的故事,加強了學生深層次地了解古詩詞……類似于這樣的比賽有許多可以選擇的項目,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只要貼合比賽的主題,便可以參加比賽,并設定一定的比賽獎項,增加學生參與比賽的積極性。

4.利用“素讀”模式,感悟經典魅力

教師應當倡導學生仿效古人“素讀”之法,親近文學經典,親近傳統文化。所謂“素讀”,指的是不刻意理解、不生硬剖析,而是通過誦讀將所讀內容爛熟于心,做到熟能成誦。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課文《古人談讀書》由三則文言文構成,記錄了古人有關學習、讀書的言論,分別選自《論語》《童蒙須知》《曾國藩家書》。筆者在教學時效仿古人,讓學生通過“素讀”來親近這些經典。首先,筆者和學生一起梳理文中的生字詞,為學生的“素讀”夯實基礎;接著,筆者運用多媒體播放了一首古琴曲《鳥鳴澗》,為學生創造“素讀”的氛圍;然后,讓學生沉下心來,全身心地投入這三則文言文中,通過響亮的、清晰的、字正腔圓的方式,讀出這些文言文,不求逐字逐句理解,但求熟能成誦。通過“素讀”的方式,學生真正地走進了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在課堂上開展“素讀”模式,教師務必精選傳統的經典文集,這是開展“素讀”的前提條件。不要求逐字逐句理解,只要學生可以熟能成誦,便完成了“素讀”的目的。課堂鑒賞和課外閱讀相結合,學生就能夠獲得相對豐富的素材,為其習作奠定基礎。素材來源于平時的點滴積累,需要從低年級開始展開規范化的課外閱讀,否則到了高年級就會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教師要善于借用經典的力量,為學生的習作增色添彩。在經典誦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還要指導學生在誦讀中領悟經典的語言魅力和寫作技巧,關注經典名句創作的妙處與規律,并設置相關訓練錘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如通過仿寫來實現對經典名句的消化與寫作技巧的感悟,進而提升寫作能力。在教學白居易的《暮江吟》時,筆者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了和諧寧靜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其中所用比喻的新穎巧妙。還將詩題修改為“春江吟”,讓學生與家長合作通過換詞換景的方式完成仿寫。學生的仿寫熱情高漲,其中不乏一些高質量的作品,如:“千道丹陽鋪水中,半江青碧半江紅。尤知暖意春風日,花似含苞草正蔥”,雖然在用詞上有欠工整,卻頗有幾分名詩的風范。在教學散文《四季之美》時,筆者選用其中的經典語句進行了解構式賞析,以使學生能把握文本創作妙處,用于習作練筆中。并將“春天最美是黎明……”一句設為例句,讓學生仿寫“夏天最美是早晨……”,這樣的題目既緊緊扣住了文本特色,又鍛煉了學生運用素材的能力。有學生這樣寫:“夏天最美是早晨,天空如披著朦朧的粉紅色面紗,迎著飄然的云朵,散溢愈加熱烈的陽光……”通過仿寫,學生在想象中構建出一幅唯美或詩意的圖景,這既是對寫作技巧的淬煉,更是對寫作思維的啟發與藝術化熏陶,最終實現從仿句子到仿技巧到仿意境,再到獨立創作。這是學生習作素養培養的優良途徑。

5.強化課外閱讀,吸收傳統文化

在小學階段,想要讓學生了解更多傳統文化,不能只依賴于課內教材,還需要從課外閱讀中獲取相應的素材。通過課外閱讀,學生可以了解到豐富的內容和有趣的知識。教師應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推薦一些課外閱讀素材,并教會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提煉課外閱讀素材中的文化因子,讓學生愛上傳統文化。例如,在教學《盤古開天地》一文時,筆者發現學生對中國傳統神話故事非常感興趣,因此特意為學生推薦了《山海經》這部古代典籍。一方面,很多神話故事來自《山海經》;另一方面,《山海經》中包含了大量地理、歷史以及文化知識,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很有幫助。然而,《山海經》抽象晦澀,小學生閱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此,筆者為學生制訂了閱讀策略。全書共18卷,內容極其豐富,其中奇植異獸占據了大量篇幅。筆者引導學生發揮畫畫的長處,抓住書中的關鍵詞,用怪誕的圖形和鮮艷的色彩展示他們讀到的神奇異獸和植物。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山海經》,筆者對書中的內容進行了篩選及主題匯總,讓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去閱讀。如以治瘧疾的奇植異獸為類目進行閱讀指導,讓學生閱讀《山海經》中的“祝余”“類”等描寫。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古代典籍,并指導學生閱讀,從而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積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愛上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

結束語

總之,傳統文化是一個博大和溫暖的話題,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小學階段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培植傳統文化基因。中華優良傳統文化滲透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夠豐富課堂內容,更重要的能讓現在嬌生慣養的孩子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讓他們懂得禮儀、懂得孝道。因此優良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越來越重要。作為青年教師,肩負著培育未來接班人的職責,更應該將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進行傳統文化的了解,進而傳承,將二者進行融和,從而實現學生的語文水平與傳播傳統文化的雙發展。

猜你喜歡
傳統語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鄭國明 立足傳統 再造傳統
誰遠誰近?
我的語文書
語文知識連連看
語文妙脆角
語文知識連連看
清明節的傳統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