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公園綠地林水空間格局營造技術研究
——以上海張家浜楔形綠地為例

2022-11-19 08:32
建筑施工 2022年8期
關鍵詞:堆土林冠楔形

王 杰

上海市園林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0083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旅游,欣賞到了各種美好的自然山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靚麗新生景觀,提升了人民的對環境品質的要求和欣賞水平。當下的公園綠地設計,已不再局限于以往較簡單的要素堆積的景觀設計,更講究自然生態循環構建、特色人性化功能和數字化賦能等內核塑造[1-2]。

上海地區屬于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自然條件優越且地勢平坦。在上海全力推進公園城市建設和環城生態公園帶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張家浜楔形綠地作為上海八大規劃楔形綠地之一,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占地面積約3.44 km2。四限北側為金橋,南側為張江高科技園區,西側毗鄰陸家嘴功能區,東側到外環高架。

作為上海最大的楔形綠地,通過秋水山林的營造打造出再見江南的韻味。以生態理念為引領,設計堆山造型,水體營造,配以各種鄉土色葉樹種混交林的方式打造都市中秋水山林景觀特色的綜合性森林公園,讓城市深呼吸。

1 山水塑形構建基底大框架

1.1 基底框架塑造

張家浜楔形綠地林水空間塑造過程中,山體最高堆土高度達10.5 m,高度7~8 m的堆坡也有數個。周邊有新開挖的龍東湖和原有張家浜、馬家宅河、友誼河等眾多水系。且圍繞著這些山水,植物配置需要非常注重林冠線的完整和優美。

1.2 堆山技術

因張家浜楔形綠地所處區域地下水位較高,且地表下的第3層淤泥質粉質黏土和第4層淤泥質黏土含水量很高[1],場地內明暗浜較多,故高堆土(堆土高度超過5 m)施工前需對地基進行處理,并利用分層堆土的施工方式確保堆土安全。

1.2.1 堆土地基處理

施工前先對場地進行清理,如有暗浜需先進行處理,將淤泥清理干凈后用素土夯填至原標高。除此之外不得擾動原狀土,確保土基穩定。

清理完成后,堆土區域內需設置排水層將地下水進行引導排出,排水層豎向利用塑料排水板(長度20 m)將現狀地表下的第3層淤泥質粉質黏土和第4層淤泥質黏土進行排水處理,橫向鋪設排水砂墊層作為水平排水通道,砂墊層與土層間用土工織物進行分隔。

1.2.2 土方填筑工序

土方回填時將土方卸于堆土范圍以外,用挖掘機將土翻至堆土區域,避免因開挖卸土坑擾動土基。

堆土時應中間高四周低,保證排水順暢。土方每層堆筑厚度控制在0.3 m,每層回填整平后,壓路機應至少碾壓3~4遍,碾壓1個來回為1遍,每遍碾壓間隔時間不少于4 h,碾壓搭接寬度不小于0.3 m,相鄰碾壓遍間采用正交行駛方向交錯碾壓。

堆土施工應根據設計要求逐步推進,壓實1層并達到壓實度后方可開展下一層施工,特別到接近頂坡時,應充分留有沉降時間(至少15 d),確保堆土結構安全。

1.2.3 堆坡造型

造型應盡可能地以自然造型為主,有主有次,做到飽滿圓潤,不可拔尖突兀,也不可扁平塌陷。優美的造型是后期山林營造的關鍵,應重點加以推敲。

1.3 水系開挖

張家浜楔形綠地周邊水系眾多,有張家浜、友誼河、馬家宅河、外環運河等,除新開挖龍東湖外,其他水系基本保持現狀。龍東湖開挖時充分考慮了水體平衡、水質凈化的需求,并結合堆土疊山的景觀需求,水岸線柔和曲諧,營造出山水環繞、相得益彰之美。

綠地除梳理原有水系外,還開挖了龍東湖,水域面積約28萬 m2,新開挖水系不僅根據水體凈化需要設置了沉淀區、凈化區、觀景區等功能區,還在各區之間設橋梁,水系邊界以曲線布置,周邊配置起伏的地形,將龍東湖打造成一個雖由人做卻似天然的完美水系。

除此之外,張家浜楔形綠地還設置了數量眾多的雨水花園,使地表降水滲透至地下,減少城市化建設過程導致的地下水不足的問題。

雨水花園采用不同模式,有聚攏式也有旱溪式,或在山地起伏間,或在園路一側,通過優美的邊界線設置加疊形狀各異的景石,并配置不同的植物。雨季賞水景,旱季觀花石,也是對常規綠化的極大補充。

2 秋葉山林

2.1 色葉林營造

根據上海市委對上海市綠化的“四化”要求,綠化要做到綠化、彩化、珍貴化、效益化[2]。張家浜綠地在色葉林營造方面,堅持體現“秋色十景”,彩化是本項目的綠化亮點和點睛之筆。

項目充分依托色葉喬木和開花灌木等植物特色,以大規模大體量的色葉樹種,因地制宜營造花壇花境,打造色彩斑斕,綠黃紅相互交錯的秋色十景,形成獨具魅力的城市公園綠地景觀。

2.2 植物選種模式

在張家浜綠地中,采用自然種植為主的多元種植模式,豐富色葉品種,構成層次豐富、季相鮮明的林地風景,營造更具景觀價值和區域個性的廊道空間。在造林之前運用現有的科學技術來對造林地的立地條件和樹種的適宜條件進行分析,科學選擇適合的樹種。

基地內設計多個植物組團區,分為常綠闊葉林、常綠針葉林、落葉闊葉林、觀花林。種植方式主要有“井”字形(圖1)、 “品”字形(圖2),前者空氣容易從中通過,后者對空氣的阻擋作用強于前者。本次設計在寬度較寬處,采用“品”字形種植方式,在綠帶較寬處局部采用“井”字形種植方式。

圖1 “井”字形種植

圖2 “品”字形種植

2.3 色葉喬木選擇

在張家浜綠地中,優先選擇鄉土樹種,做到適地適樹;合理引入優良的外來樹種,豐富本地區物種,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選擇的黃色系列秋葉品種有銀杏、無患子、白蠟樹、鵝掌楸、黃山欒樹、墨西哥落羽杉、水杉、黃連木、中山杉等,紅色系列秋葉品種有烏桕、美國紅櫟、雞爪槭、楓香、三角楓、元寶楓等。

3 豐富林冠線

林冠線是勾勒優美城市公園綠地秋水山林天際線的重要元素。植物方面突出綠林主線,綠化帶通過高低起伏的林冠線變化、灌木搭配地被品種,春景秋色的植物搭配,達到綠色空間中季相色彩豐富變化的觀賞需求。

3.1 林冠線配置

3.1.1 樹種選擇

林冠線的營造,不應只追求花開花落,追求熱鬧繁密一次成形,更應考慮植物的生長空間和長期效果。在植物品種選擇上,按生長速度可分為速生樹種、中生樹種、慢生樹種。

充分考慮苗木高度、生長速度及植物的相互關系,充分保證植物的生長空間,在有地形塑造要求并需要保證林冠線效果的區域,自上而下對苗木的高度進行著重要求,對喬木的生長速度有充分了解,設計時不僅考慮眼前效果,更應考慮中遠期的植物造景效果。

3.1.2 地形保障

將堆坡區域的主景樹選為該區域高度最高的,一般選用速生或中生的,以保證后期效果。堆坡的兩側根據等高線的設置選擇相應高度的苗木,以落差1 m選擇高度差20~50 cm為宜,實際種植時以現場調整為主。

堆坡區域的視線正前方也參照這個標準,避免中間隆起的情況出現。

3.2 苗木種養

3.2.1 苗木高度控制

根據苗木的設計要求,采購的苗木需符合設計要求,不可低于設計標準,但也不可隨意高于設計要求,需要掌握分寸,適當偏大或者該苗木不與其他苗木搭配和協調的情況下是可行的,反之需慎重。例如在混交林施工時,選擇常綠樹香樟比設計規格胸徑大了10 cm,滿眼都是樹干,毫無美感可言。

同品種苗木選苗時注重植株高度,苗木選擇前,需對苗木預種植區域進行實地查看,熟悉苗木種植的位置和現場施工員對苗木的要求。若采購數量較大且現場施工人員需考慮林冠線種植要求,應擴大采購范圍,同一品種可考慮從不同地域的苗圃進行采購,同一地域也需從不同苗圃采購,因不同地域苗木生長環境不一,不同苗圃種植和管理方式不一,這些都可以導致苗木的生長形態不一致,有些偏瘦高、有些偏矮胖。采購時可以將上述2種形態苗木均加以選擇,以方便種植階段具備合理調配的可能。

在苗木選型控制達成一致意見后,還應就苗木的土球形狀、大小、起挖時間、運輸方式、吊裝方式等進行確認,以保證選中苗木能符合種植要求,從而增加苗木種植成活率。

3.2.2 栽植過程控制

苗木采購到場后,施工員需對苗木進行檢查,檢查內容包括苗木長勢、規格、土球大小和完整性、病蟲害情況,若遇不合格的應退苗,不能繼續種植。苗木驗收合格后,施工員應對種植班組長進行現場交底,將圖紙和設計意圖交底于施工班組長,由各班組長指揮種植人員將設計意圖貫徹到位。

交底內容包含該苗木生長習性、種植手法、種植基底處理及后續養護措施,其中如涉及林冠線的應著重加以強調,要求班組長在種植時加以重視,強調內容應包含林冠線的視角(現場從哪些角度可看到林冠線)、組成林冠線的區域和苗木品種、林冠線的線形。

結合經驗對組成林冠線的苗木品種進行探討,討論林冠線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因苗木的生長速度不一、不同苗木對該區域的土壤環境的適應性不一,對苗木的生長需要充分了解,如土層深的區域更適應深根性苗木生長,后期長勢更為良好,土層淺的區域深根性苗木后期長勢將受限,根據實地情況進行研判,若需調整種植方位應與設計方進行溝通,在滿足設計要求的前提下合理進行調整。

根據適樹適地的原則,將到場苗木根據要求運到指定種植位置,并合理地吊運至種植穴邊。應對林帶或樹叢中心位置的苗木加以重點栽植,因上述位置的苗木后期更換難度較大,重點栽植時,應對苗木進行系統修剪,對種植穴進行深翻、基層更換等處理,保證透水性和生長肥力要求,也可通過加透氣管等措施保證植株透氣要求。

吊運前,施工人員應對所有苗木株高進行復核并觀察苗木長勢,將植株高度較高且長勢良好的苗木吊至林冠線的高處,并根據高度要求按順序合理放置,以保證種植高度合理。如同高度苗木,則應將長勢更好、更健壯的植株種植于高處,也可將種植穴內適當填土,將長勢好的植株抬高種植,保證林冠線的完整。

3.2.3 養護保證措施

苗木養護人員還應加強種植養護管理和養護過程中的林冠線監護,對局部生長不良的苗木加以重點養護,對導致生長不良的環境因素加以分析并針對性地加以解決,確保養護過程中林冠線的完整性和可視性。

4 結語

城市公園綠地營建過程中,往往選址在地勢平坦區域,因此,在公園綠地中塑造起伏變化的林水空間格局,將打破城市景觀一覽無遺的缺憾。

本文通過張家浜楔形綠地工程案例,對地勢平坦地區的堆坡造型,苗木種植技術進行了研究,營造了林水空間各級豐富的優美林冠線,達到城市中師法自然的目的,將自然山水還于人民群眾,使人們不出遠門即可享受到山水之樂。

猜你喜歡
堆土林冠楔形
校園里的那堆土,到底該怎么搬?
河道疏浚底泥堆土鎘污染修復技術分析
History of the Alphabet
赤水河上游柏木林冠層持水特征比較研究
鋼絲繩楔形接頭連接失效分析與預防
次生常綠闊葉林群落林冠結構對林下植被的影響
油田用鎢合金鍍層腐蝕性能評價研究
Eight Surprising Foods You’er Never Tried to Grill Before
意外堆土對高架橋結構安全性評估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