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小學樂理習得的有效策略
—— 以『力度』教學為例

2022-11-21 13:55潘蕾蕾
中國音樂教育 2022年8期
關鍵詞:樂理力度教材

潘蕾蕾

小學音樂教材中的樂理內容廣泛鋪陳于具體的音樂作品中,如音符、時值、節拍、體裁等基本要素。由于現行大部分教材是根據人文主題編制單元內容,各條脈絡均蘊含其中,因此,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若不能找到恰當的方法,容易產生教學“碎片化”問題。筆者基于以上情況,“析因探源”窺探問題成因,借用圍棋對局經驗來“妙手解困”。

一、析因探源究根本

(一)教師高頻輸出,學生低效吸收

在小學音樂教材中,隱性樂理知識十分豐富。從中翻開一首作品,其音樂的主題、旋律、文字、配圖等內容都非常直觀,可以盡收眼底。但是要把作品表達準確或理解到位,則需要大量的樂理知識輔助。

以二年級教學內容《快樂的啰嗦》為例,該作品篇幅僅占兩面,除了標題、演奏形式、作者等信息以外,只有卡通圖片。根據教材要求,學生只需要跟著音樂做幾個舞蹈動作即可。但細究作品,其樂理內容極為豐富。首先,題目下方標明“彈撥樂合奏”。那么,何為彈撥樂呢?圖片中的樂器又是什么呢?怎樣的表演形式可以稱為合奏呢?其次,“彝族”是一個怎樣的民族呢?這個民族的音樂有何特點呢?基于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給予都會遠遠大于學生的習得,而如何使這個不等式平衡,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思考。(見圖1)

圖1

(二)認知程度淺表,運用能力缺失

在日常教學中,音樂教師教學的重點主要集中在演唱歌曲、欣賞作品、練習器樂和認知樂理等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先要把教材教完,繼而再教好、教透。但大部分教師基于種種原因僅停留在“教完”這個層面,就如芬蘭的教學理念——“現象教學”(teaching by topic)中的A 程度。(見圖2) 在現象教學教育理念中,學習分為三個程度:A 程度為學科的零散知識點,B 程度為通過學習產生的知識關聯,C 程度體現了教育的理想層次——創造性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最先接觸知識內容,比如聲音的強弱特性,達到學習的初級程度;其次經過深度學習,學生對知識點產生關聯,比如由單純的強弱遷移到中強、中弱,再到漸強、漸弱,達到學習的主動關聯;最后進入C 程度后,學生對聲音的強弱不再是書面化的掌握,而是可以在某一樂句的演繹中,產生個性化的強弱表達。

圖2

(三)識得卻不會運用,習得卻過目就忘

在樂理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基本樂理的掌握起步于書面認知,實踐于演唱表現,形成于不斷重復。而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僅止步于書面認知。長久以往,就形成了學生“識得卻不會運用,習得卻過目就忘”的惡性循環。

舉一個筆者聽課過程中的課堂實例:在一節展示課中,教師為教授f、p 等基本音樂力度記號設計了很多環節,如聆聽對比、認知符號、虛擬書寫等。在提問環節,學生也回答得十分精彩,對于強弱記號認知準確、聽辨正確。但是在最后演唱時,學生們還是出現了對力度記號“視而不見”的情況,導致歌聲中絲毫沒有體現之前“費時費力”教學的成果。

(四)成因

通過分析以上現狀,筆者將成因主要歸納為以下三點:

第一,教師碎片化教學,學生淺嘗輒止。大多數音樂教材在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中都有自己的樂理側重點,并配以相應的一至兩首歌進行訓練。教師如果僅基于教材表面進行教學,那么涉及基本樂理時便會出現“碎片化”現象,使學生很難通過一兩首歌曲的練習,達到技能的養成。

第二,教師無持續教學,學生無聯系學習。知識點的碎片化是可以通過人為安排成體系化教學的,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極少有教師會進行冊內甚至12 冊教材的體系化教學。技能的形成要依靠不斷的重復,倘若教師無持續輸出行為,那么學生必然學而忘之、久而廢之。

第三,教師忽視樂理,學生弱化習得。音樂學科的學習特點是實踐先于理論,即先由實踐感知學科的特性,再由理論輔助實踐的完善。因此筆者認為,對于音樂技能的準確學習應該建立在完整的樂理知識基礎上。

二、妙手破局達目標

在新課程理念的視野下,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是教學引領。就像棋局中對弈的雙方一樣,雖學者有優劣之分,但師者如布局者,要對教材的掌握了然于心,既有眼前的碎片知識,又有長遠的體系規劃,能謀全局、巧布局、解困局。

(一)謀全局——梳理教材脈絡,建立體系教學

研究教材有如圍棋之道,貴在謀全局。面對小學階段 12 冊教材,教師需要立足自身教學需求,梳理教材脈絡,建立體系教學。

1. 梳理教材脈絡

現行大部分教材的特點是根據人文主題編制單元內容。因此,教師若不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則容易在教學中產生教學內容“碎片化”現象。以音樂要素“力度”為例 :“力度”作為一個明確的知識點,出現在一年級“祖國您好”一課中。對此,教材設計了“試著用溫柔的或憤怒的語氣說句話”“隨著老師鼓聲的強弱變化走一走”兩種力度體驗,前者是要求學生自己發出聲音感知聲音中的力度,后者則要求學生通過聆聽辨別聲音。同時,音樂記號f、p 還出現在二年級“跳動的音符”一課中,教材設計了“用f 和p 的力度唱一唱歌曲《音樂小屋》的前兩句”。

面對教材編寫的這一特點,教師們要做的不只是作品備課、單元備課,或是整本教材通讀,而是要對12 冊教材內容進行分析整合,明確小學各階段不同樂理知識出現的單元、作品、頻次等。這樣,從“點”到“面”進行相關整合,才可以使學生習得最大化。

2.建立體系教學

“體系”一詞,在本文中是指教師的個性化備課,“體系”的設定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以及教師對教材的深度學習。從同一個“點”出發,每個教師可以編織成的“面”是不一樣的。那么,如何使“面”更大、更合理呢?以“力度”教學為例,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實施。

(1)強化初次記憶

當力度在教材中第一次出現時,教師應該對學生強化這一知識點,比如讓學生唱一唱強弱、聽一聽對比、做一做形體、找一找生活中的聲音等。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先快后慢進行強化記憶,能有效減緩遺忘。

(2)延展學習載體

第一次接觸力度概念后,若后續沒有相關學習要求,那么音樂教師應該產生體系意識。由于學生最終的學習成果呈現即是教師教學形態的折射,如何延展教學載體就體現了教師的“體系意識”。對此,教師可以在學生初次接觸力度這一概念后,在接下來的課程中選擇一首歌曲進行實踐。

譜例1 《動物說話》

針對《動物說話》的教學,教師可以如此設計:第一,要求學生用不同的力度來演唱樂句,感受音樂強弱變化帶來的趣味感;第二,讓學生用弱于演唱的聲音來拍手或者跺腳,這樣既可以避免因肢體聲音帶來的嘈雜,又可以進一步感知力度的微妙;第三,讓男生、女生分開演唱,或者分角色演唱,這樣既可以對比男生、女生的音色特點,又可以感受“嘰”和“嘎”的自然聲力度差異。

對于一個知識點的教學載體的選擇,是需要教師充分運用教學智慧的。在《動物說話》這一課中,教材并沒有對力度做出教學要求,但是作為一名有“體系意識”的教師來說,應該做到善于運用作品,有效鞏固已學知識。

(3)遷移相關樂理

學習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它廣泛地存在于知識、技能、態度和行為規范的學習中。任何一種學習都要受到學習者已有知識、經驗、技能、態度等的影響,可以說只要有學習,就會有遷移。遷移是學習的繼續和鞏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學習的條件,可見學習與遷移不可分割。

在力度教學中,音樂符號的書寫表達是f、p 等,而強弱作為符號出現則是在二年級下學期,如果期間教師沒有任何的教學強化,相信待到二年級學習該符號時,學生對于力度概念的認知將幾乎為零。但仔細翻閱教材后就會發現,關于強弱的音樂符號標記,在一年級下冊教學內容《布谷》中就已出現。

譜例2 《布谷》

盡管該單元沒有任何關于力度的教學要求,但作為一名具備整合能力的教師,應該把這首作品作為一個很好的載體。原因有三:其一,p 為弱的含義首次出現,因此強化首次記憶十分重要,可以為之后的f、p 學習進行合理鋪墊。其二,在本首歌曲中出現了四年級教學內容中的“漸弱”,教師可以通過該部分力度變化,深化學生的力度認知,讓他們知道力度不是只有強和弱兩種色彩,且力度之間的轉換是有梯度的。其三,在本首歌曲當中,還出現了音樂速度“漸慢”要求,如果不進行第一步和第二步教學,學生就易出現認知混亂。若以圖示來表示“體系教學”理念,可參見圖3。

圖3

(二)巧布局——面向全體學生,走向共同進步

圍棋中的每一枚棋子都是平等的,暫時抑或是局部的勝利都不等于最終的勝利。教學亦如此,面向全體學生是課程標準始終強調的,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教學理念之一。學生最終體現出來的學習差異,除了一部分是由個人能力因素引發外,教師繁重的工作致使其無暇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也是其因。在每次調研中,我們總能發現極小部分的“困難戶”、絕大部分的“中堅力量”和一部分“高質骨干”。教師經常會說:花在幾個“困難戶”身上的時間可以提優出一群“高質骨干”。面對費時、費力、低收效的困局,教師需要巧布局,下好“三手棋”,這樣共同進步就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1.先手——下好“提低”大棋

弈者為奪取勝利,必須在戰斗中取得主動權。為了爭取主動,取得勝利,每下一子都要使對方必應,其為先手。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參照,每個班幾乎都有5——10 個“困難戶”,這些學生的共同點是:平時上課“身在神游”,自動屏蔽所有上課內容;復習鞏固時則“刀槍不入”。之所以稱其為“大棋”,是因為這區區幾個人會極大地“破壞”班級的平衡,因此下好“提低”大棋意義非凡。

由于這類學生長期處于班級低水平層次,導致他們體會不到學習的喜悅。事實上,他們比其他學生更需要得到教師的指導,因此教師的“先手”尤為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主動地去適應他們,并且迫使他們應對。比如,針對他們進行分層教學,以此提高他們的課堂習得;對他們的提問方式可以設計得更直白、更淺顯些;可以基于他們的理解能力去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提問,幫助他們獲得更多的成就感,激發學習的能動性。以“力度”的提問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請你們在書上找一找力度記號;在這首樂曲里,哪幾個樂句需要適當加強力度呢?務必做到教師每走一步,都能引發他們的回應。

此外,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個性化評價也尤為有效?!癤X 成長手冊”是我校的一項特色評價系統,就音樂學科而言,每一項考核內容都有針對性,力求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并形成清晰的形成性評價。一個個小印章,代表了學生的每一次“高光時刻”。這種“高光時刻”可能是一次課堂回答,可能是一次簡單的吹奏表演,也可能是某次上課特別認真、筆記做得及時準確。待學期結束后,沒有一個學生的成長冊上是“雪白”一片,所收獲的學習成果更令他們倍感珍貴。

2.本手——建設“擴中”隊伍

本手意為掌握一般分寸的合乎本分之著手?!氨臼帧钡淖置嬉馑紴楸痉值囊皇?,常常形容在棋局當下選擇中庸的一手,但中庸并不等同于“平庸”。

在一個班級中,數量最多的永遠是“中堅力量”。這部分學生的特點是學習努力、成績中庸,各方面能力均衡,可以算是合格的優秀學生。一般來說,這部分學生得到教師的關注相對較少,但鑒于他們對學習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可以營造班級濃厚的學習氛圍、提高班級的課堂習得,因此“擴中”建設至關重要。

由于這部分學生同樣需要表現機會,因此教師可以適當體現學習遷移。比如,在教授歌曲《西風的話》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樂句以mp 的力度開始,結尾漸弱,表示一個樂句的結束。除了這樣的書面表達外,你還有其他適合的設計嗎?

譜例3

很多學生會在第一小節的第三或第四拍設計一個漸強符號,使樂句起伏得更為豐富。由占比較大的“中堅力量”帶動整個班級的學習激情,最為快速有效。因此,不要讓他們的優秀成為教師忽視的理由。

3.手筋——用好“頂端”人才

手筋是“靈感之下的妙手”的意思,指棋手處理關鍵部分時所使用的手段和技巧。手筋是在局部把一顆棋子的功能發揮到極致,是本手和妙手之間的一種紐帶和橋梁。

每個班級的文藝骨干即為“手筋”,他們的音樂素養較高,可以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平時,學生在學校期間除了上音樂課外,鮮少有人會翻閱音樂教材。教師可以根據座位布局,或者能力搭配,引導學生組成音樂學習小組,利用飯后、課間時間來組織項目化學習,加強音樂課堂習得。同樣,以力度教學為載體,教師可以制訂以下課后任務學習單。(見表1)

表1

以上關于力度教學的課外任務單,前兩點體現了課堂的基本要求,第三點體現了音樂技能的形成,第四點是音樂素養的落地。此外,教師還可以指派小組長為其組員打分,能達到6 分及以上可以得到相應印章。若是達不到,可以根據成員的組成情況適當延長時間,或適當降低要求。這樣,組成課外學習小組不僅能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還可以提高課堂教學實效。(見圖4)

圖4

三、小 結

在新發布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音樂學科內容包括“欣賞”“表現”“創造”“聯系”四類藝術實踐,涵蓋14 項具體學習內容。無論是完成哪一項學習內容,都少不了樂理知識的輔助。重視和強化樂理教學可以夯實學生的學科“地基”,幫助他們形成并提高演唱、演奏、聽辨和賞析的能力,最終實現“落地核心素養”的音樂教育理念。

猜你喜歡
樂理力度教材
教材精讀
加大電商幫扶力度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加大建設推進力度 確保按時建成達效
重視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圓錐曲線點線距
高校樂理與視唱練耳整合課程的多樣化教學
題在書外 根在書中——圓錐曲線第三定義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滲透
李克強:對排污違法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
加大授權力度中科院先行一步
藝術考生如何將視唱練耳與樂理知識相結合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