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傷不只是“求關注”

2022-11-21 08:38北京教育學院思想政治教育與德育學院林雅芳
大眾健康 2022年10期
關鍵詞:王女士心理咨詢痛苦

文◎北京教育學院思想政治教育與德育學院 林雅芳

兩次咨詢,兩種說法

王女士最近非常憂慮。上周,她在不經意間發現上初二的女兒小Q 的手臂上布滿了細小的劃痕。她又驚又怒,心疼地詢問女兒,但女兒不僅什么都沒說,還怪她不敲門就進了房間。無奈的王女士只好求助于心理咨詢師。

心理咨詢師指出王女士忽視了女兒小Q 的成長需求,并告訴王女士,當前青少年自傷行為很常見,青少年自傷并不是以結束生命為目的,更多的是想要得到他人的關注,建議王女士不要過分在意自傷這件事情,而是要多關注小Q 的需求。

王女士聽完這番話,感到既內疚又有點不服氣。為了小Q 的學習,她幾乎什么家務都不讓孩子干,況且孩子衣食豐足,還有什么需求沒有滿足呢?另一方面,小Q 讀五年級之后就不怎么跟爸爸媽媽溝通了,她怎么能猜到小Q 的需求是什么呢?

為了更好地幫助小Q,王女士又找了另一位心理咨詢師。這位心理咨詢師聽完王女士的描述后,憂心忡忡地表示,小Q 的問題很嚴重,有可能會帶來自殺的風險。她建議王女士盡快帶著小Q 來咨詢,以免問題變得更嚴重。

這次咨詢之后,王女士感到更加迷茫了。兩位心理咨詢師的說法是有矛盾的,她到底要不要關注自傷的問題?而且,她一直沒有弄明白女兒為什么要用極端的方式傷害自己,作為母親的她又該怎么幫助女兒。

自傷行為不容忽視

自傷是自我傷害的簡稱。廣義的自傷包括兩大類別。第一類是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和意圖,高發于青少年人群中。非自殺性自傷具體是指個體直接而刻意地傷害自己的身體,以反復性、蓄意性、間斷性為特點,以用利器劃傷四肢,用雙手砸玻璃,用火燒傷自己的皮膚、毛發等為主要表現。這種行為和意圖旨在應對生活的壓力,并不以結束生命為目的。第二類是自殺嘗試,包含了有明確自殺意圖的自殺行為、自殺意念、自殺嘗試、完成自殺、失敗的自殺嘗試和被中斷的自殺嘗試。

兩者的核心區別是動機不同。狹義的自傷通常指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盡管自傷的主體沒有自殺意圖,且傷害的致命性較低,但其仍可能表現出自殺的傾向和態度,這一點需要認真評估。不僅如此,有研究表明,非自殺性自傷是個體隨后出現自殺想法與行為的最可靠的預測因子,有自傷歷史的人在之后出現自殺想法與行為的可能性是無相關歷史人員的2~5 倍。

從這個結果可以看出,第二位心理咨詢師給王女士的建議有一定的道理,忽視自傷行為的建議是不可取的。但青少年自傷現象較為常見卻是不爭的事實,研究報告顯示,中學生群體非自殺性自傷人群占比在12%~37%。

看不見的傷口更疼

針對自傷原因的研究多種多樣,包括神經醫學機制研究和心理機制研究。心理機制研究中最被認可的觀點是:自傷是一種不良的心理應對機制,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起到緩解不良心理的作用。

缺乏情緒調節技能、對痛苦的容忍度較差、情緒強度過高無法調節等原因,都會使個體產生回避痛苦的渴望,并以自傷行為來暫時降低情緒的強度,或者擺脫無法忍受的情緒感受。

1.回避不良情緒

自傷的感受回避模型詳細說明了自傷調節情緒的原理:缺乏情緒調節技能、對痛苦的容忍度較差、情緒強度過高無法調節等原因,都會使個體產生回避痛苦的渴望,并以自傷行為來暫時降低情緒的強度,或者擺脫無法忍受的情緒感受。個體在遇到生活中的刺激事件引發消極情緒體驗后,自傷行為帶來的生理痛苦會迅速轉移個體的注意力,傷口和血液會使個體感受到生存的威脅。這種威脅占用了原本用來體驗心理痛苦的認知資源,使個體可以在短期內有效回避心理痛苦。

此外,自傷引發的疼痛會促進大腦產生內啡肽,帶來一定的舒適感。這種短暫的舒適感會強化自傷行為,久而久之,自傷行為成為一種自動化地、條件反射般地應對情緒喚起的方式。同時,自傷的短期效果會導致個體減少學習情緒調節的技能、提升痛苦容忍度的動機,不斷重復自傷行為的發生。

除了情緒管理,有些個體的自傷原因與人際交往有關系。他們渴望用這種方式向別人展示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多糟糕,當然也不能排除個別人以自傷的方式來尋求刺激。

2.消極經歷反芻

有研究者在情緒研究的基礎上,增加了認知對自傷的影響。他們認為,個體對已有經歷(尤其是創傷經歷)的消極反芻是自傷產生的原因。反芻是指重復地、長時間地、復發性地對自我、感覺、個人關注的問題和令人不安的經歷進行消極思考。反芻思維是一種對痛苦的應對模式,包括反復而被迫地注意痛苦的情況、相關緣由和這些癥狀的消極結果。反芻思維往往被負面情緒和信息觸發,不會使個體采取積極的問題解決方式來改變現狀。相反,反芻思維狀態下的人們會保持與問題以及這些糟糕感受之間的穩固聯系,自傷也會變成持續、反復的行為和意圖。

3.其他外部風險因素

此外,也有研究者認為自傷是個體在解離狀態下無法整合認知、情緒和感受時,不得不改善這種情況的一種應對機制。

有些因素雖然不會直接導致自傷的發生,但會增加個體自傷的風險,包括個人經歷的負性事件、消極情緒體驗,或者受限于年齡或經驗的無法準確表達的能力;人際上的親子關系不良、校園欺凌、不良同伴榜樣;網絡的不良影響、媒體的不良宣傳等。比如,有些青少年明知自傷行為有風險,仍會選擇與同伴類似的行為來獲得同伴的接納。有些青少年也可能模仿網絡用自傷行為來表達忠誠,如以劃傷、刻字等方式向伴侶表達愛意,最終導致雙方均出現自傷行為。每個人自傷的原因往往并非單一因素,因此在干預自傷時也需要多角度思考。

不管是情緒調節、認知影響還是改善狀態,自傷本身都被視作一種不恰當的心理應對機制。長期反復自傷可能是某種心理問題的外在表現,個體用這種方式提醒身邊人(主要是父母),他遇到了較為嚴重的心理困擾,需要得到幫助。因此,王女士需要增強親子溝通,改善親子關系,尊重并了解小Q 的問題癥結,激發小Q 解決問題的動力,更好地幫助小Q 糾正自傷行為。與此同時,尋找小Q 自傷的風險因素并進行調整,也是改善自傷的重要途徑。如果小Q 的自傷是由其他心理問題導致的,那么尋求專業人士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專業評估 系統幫助

從自傷的心理機制和風險因素可以看出,減少自傷行為往往需要專業評估和系統幫助。

以小Q 為例。首先,王女士要正視孩子的現狀,不能諱疾忌醫,更不能自以為是地認為孩子只是“求關注”那么簡單。王女士需要以母親對子女的疼愛為出發點,主動與小Q 討論她的心理狀態。如果小Q 拒絕交談,那么可以選擇寫信、發郵件等方式進行溝通。如果小Q 非常排斥王女士,那么就請小Q 選擇信任的人或者求助專業人士來打開心扉。只有了解小Q 自傷背后的原因和真實的心理需求,才能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后續工作。

其次,王女士可以請專業人士對小Q 的心理狀態和自傷行為進行評估。專業評估的目的包括找到自傷的原因,了解影響自傷的因素,評估自傷的嚴重程度,鑒別是否存在潛在的自傷風險,尋找小Q 現有的資源和社會支持。這些內容不僅有助于了解小Q 的現狀,更有助于對小Q 開展后續的支持。

再次,借助家庭和專業力量改善小Q 的心理問題和自傷行為,包括培養小Q 的情緒調節功能,改善小Q 的人際關系,增加小Q 的親子溝通,幫助小Q 改善外部環境或消除誘發事件等。針對青少年的自傷行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調控他們的情緒:一方面是向上調控,即幫助個體停止空虛感、麻木感、解離感和人格解體感;另一方面是向下調控,即幫助個體停止或降低壓倒性的痛苦情緒體驗。如果小Q 的心理問題較為嚴重,則需要考慮醫療介入。

最后,任何問題的改善都需要時間,降低或消除小Q 的自傷行為,需要她本人、家庭、學校和專業人士的共同努力,不能急躁冒進。

對青少年而言,自傷問題重在預防。加強家校合作與溝通,做好兒童、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和健康教育;加強篩查和監控,盡早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做好家校社聯合,提升每個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斷拓寬孩子的求助途徑,發揮積極向上的榜樣力量等,如此多方協作,共同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長。

猜你喜歡
王女士心理咨詢痛苦
降低“支付痛苦”
誰痛苦,誰改變
貼心的“健康日歷”
分擔痛苦
法科大學生心理咨詢案例研究
心理咨詢:架一座心靈的彩虹
痛苦力
捅破“窗戶紙”,癌癥不可怕
司機摸女乘客腿:就想知道褲子上有洞冷不冷
高校心理咨詢課程教學改革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