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柏應理《致路易十四的書信》看儒學在歐洲的早期傳播*

2022-11-22 09:05梅謙立ThierryMeynard
國際漢學 2022年1期
關鍵詞:路易十四孔夫子基督

□ [法]梅謙立(Thierry Meynard)

《中國哲學家孔夫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1687)以 柏 應 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致最信奉基督的國王——偉大的路易十四的信》(“Ludovico Magno Regi Christianissimo Epistola”,以下簡稱“《致路易十四的書信》”)開始。在信中,柏應理感謝了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對該書的支持。他還想象,如果孔子能復活,他一定會發現,路易十四便是他一直所期待的理想君王。這樣的想法也許會讓今天的讀者感到驚訝,甚至于迷惑——柏應理似乎是在諂媚路易十四。為了理解柏應理《致路易十四的書信》的意義,我們需要討論當時柏應理和耶穌會的歷史處境,如此才能明白柏應理的最終目的其實是要維護耶穌會在中國的“適應政策”。第二部分分析這封書信何以被歸為“君王鏡”(specula principum)這樣的文體:以孔子為鑒,可知路易十四的君主制度。在比較孔子和路易十四時,柏應理過分強調了思想的正統性和統一性,因此,在結論中我們會反思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包含的開放性。(1)柏應理著,汪聶才譯:《致最信奉基督的國王——偉大的路易十四的書信》,見《中國哲學家孔夫子》,鄭州:大象出版社,2021年,第1卷,第1—5頁;Prospero Intorcetta, Christian Herdtrich, Fran?ois Rougemont, Philippe Couplet, Eds,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 Paris: Horthemels, 1687, pp. 191—194。關于《中國哲學家孔夫子》研究可參閱:孟德衛(David Mungello)著,陳怡譯:《奇異的國度:耶穌會適應政策及漢學的起源》,鄭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梅謙立(Thierry Meynard):《從邂逅到相識:孔子與亞里士多德相遇在明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一、歷史處境

(一)儒家經典在歐洲出版的困境

1687年《中國哲學家孔夫子》能在巴黎出版似乎很偶然。之所以如此說,主要基于以下兩點:第一,除了1616年在里昂出版的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及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1577—1628)《利瑪竇中國札記》(Histoire de l’expédition chrétienne en Chine)之外,法國的漢學幾乎一片空白;第二,法國耶穌會士從來沒有參與儒家經典的翻譯工作。柏應理是弗拉芒人,他在中國傳教20多年,被選為耶穌會中華省的代表(procurateur),被派遣回歐洲匯報中國的情況,并且尋求支持。他曾參與郭納爵(Ignatius da Costa,1599—1666)在江西建昌出版的《中國的智慧》(Sapientia Sinica,1662)的相關工作,包括《大學》及《論語》前半部分的編譯工作。1666—1671年,他在廣州再次參與翻譯儒家經典“四書”。意大利耶穌會士殷鐸澤(Prospero Intorcetta,1626—1696)最初考慮在阿姆斯特丹出版儒家經典的拉丁文譯本,但他在歐洲訪問時沒能實現這一計劃。十幾年之后的1684年,柏應理去了羅馬,但那時傳信部(Propaganda Fide)依然對耶穌會持敵對態度,這使他不便在羅馬出版這些儒家經典的拉丁文譯本?!吨袊軐W家孔夫子》能夠在巴黎出版則有三個方面的機緣:第一,路易十四剛剛推行了他的東方政策;第二,弗拉芒耶穌會士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邀請法國耶穌會士到北京參與天文學工作;第三,1684年,柏應理到達巴黎,面見路易十四,落實派遣法國耶穌會士的計劃。由此,柏應理最終決定在巴黎出版《中國哲學家孔夫子》。

(二)路易十四的東方政策

法國分別于1668年打敗西班牙、1678年打敗荷蘭之后,路易十四成為當時歐洲最有權勢的國王。因為法國在亞洲的貿易晚于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路易十四隨即開始關注東方。1686年,暹國大使訪問法國,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接待他們。路易十四對東方的興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外交、貿易、文化、傳教。

因此,路易十四逐漸親近法國耶穌會士,1675年,他選擇拉雪茲(Fran?ois de La Chaize,1624—1709)擔任他的告解神父。法國耶穌會被派遣前往中國,這與法國的天文學研究有密切關系。如同藍莉(Isabelle Landry-Deron)所說,最初的推動者是弗拉芒耶穌會士南懷仁。由于1666年路易十四所建立的法國科學院(Académie Dessciences)聲名遠揚,1678年8月15日,南懷仁在北京寫信呼吁法國耶穌會士赴華填充傳教團的空缺。這封信在1681年寄達巴黎,并促成法國海軍國務大臣柯爾貝爾(Jean-Baptiste Colbert,1619—1683)召見法國耶穌會士和天文學家洪若瀚(Jeande Fontaney,1643—1710)并準備召集赴華團隊。(1)Ferdinand Verbiest, Epistola R. P. Ferdinandi Verbiest, vice provincialis Missionis Sinensis, Societatis Iesu, anno 1678, 15 augusti, ex curia Pekinensis in Europam ad socios missa。參見藍莉(Isabelle Landry-Deron):《1685年路易十四遣華耶穌會傳教團信件中的廣州》,《西學東漸研究》第8輯,第52頁。從此,法國皇室跟法國耶穌會便開始有計劃地把傳教士送到中國。不過,因為葡萄牙對中國教會有保教權(Padroado),計劃很難落實。1684年9月25日,拉雪茲安排柏應理與路易十四見面。此后,法國赴華的傳教活動很快得到重大突破:1.五位法國耶穌會士將隨同暹國大使回國,繼而從暹國繼續前往中國;2.他們的官方身份不是傳教士而是法國科學院會員,或所謂的“國王數學家”。1685年,這五位法國耶穌會士向中國出發了。

(三)路易十四在科學和文藝傳播方面的貢獻

柏應理很快便決定在巴黎出版儒家經典譯本,正逢路易十四大力推動科學研究、發揮人文學科之時,這就吸引了整個歐洲的文人和藝術家來巴黎?!吨侣芬资牡臅拧诽峒奥芬资牡摹安豢蓜儆嫷乃囆g和科學的書院”(2)《致最信奉基督的國王——偉大的路易十四的書信》,第4頁。。因此,路易十四被從遠東而來的孔子學說所吸引。另外,法國學者德維諾(Melchisédech Thévenot,約1620—1692)在其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按照尼古拉斯·杜(Nicholas Dew)的分析:1672年,德維諾曾經出版殷鐸澤的《中庸》譯本,這是首次在歐洲出版儒家經典。1684年,他擔任法國皇家圖書館館長,當得知柏應理有在羅馬出版其他儒家經典的計劃時,他用外交關系要求這本著作在法國出版。(3)Nicholas Dew, Orientalism in Louis XIV’s Fra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205—233.一開始,柏應理答應德維諾寄給他其所寫的《中國編年史》(Tabula Chronologica Monarchiae Sinicae)。柏應理或考慮到法國科學院和洪若瀚對這本書一定會有興趣,因為在這本書里,他考察了中國所記載的天文異象,如日食、月食等。隨后,柏應理決定把《前言》及儒家經典的譯文都交給德維諾出版?!吨袊軐W家孔夫子》最終由法國皇家圖書館出版,這個事件反映出法國耶穌會和路易十四在學術上的合作?!吨袊軐W家孔夫子》在巴黎的出版標志著法國漢學的起點和基礎。

(四)基督宗教的動機:保護宗教,反對異教

在17世紀,耶穌會與揚森派(Jansénisme)之間發生嚴重的爭論和權力斗爭,不過,從1660年開始路易十四排斥揚森派,親近耶穌會士。另外,從1661年起,路易十四認為宗教必須統一,這促使他鎮壓新教徒,強迫他們皈依天主教。1685年10月,在經過20多年對新教的鎮壓之后,路易十四最終宣布廢除1598年他祖父亨利四世(Henri IV,1553—1610)的南特敕令(édit de Nantes)。他以為這樣就可以展現國家的政教合一:所有臣民一律服從國王和天主教,而國王自己服從天主。

關于廢除南特敕令,法國耶穌會士如拉雪茲則比較謹慎:盡管耶穌會士原則上不允許異端的存在,但耶穌會依然會顧及廢除異端所帶來的不良后果(1)Harro H?pfl, Jesuit P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133—139.。但當路易十四宣布廢除寬容政策時,大部分法國天主教徒,包括耶穌會在內,都贊揚路易十四的決議。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教宗依諾森十一世(Innocent XI,1611—1689,1676—1689在任)卻批評了路易十四,認為不應該用武力強迫新教徒回歸天主教。在國內,路易十四保護了“真正的宗教”,在國外,他則派遣法國耶穌會士去東方傳教。雖然他們——如同上文已經提到的那樣——名義上是“國王數學家”,但事實上他們——如拉雪茲所說——是傳教士。(2)參見維吉爾·畢諾(Virgile Pinot)著,耿昇譯:《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La Chine et la formation de l’esprit philosophique en France, 1640—1740),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43頁。

在《致路易十四的書信》中,柏應理把路易十四稱為“最信奉基督的國王”(rex christianissimus)。由于法國與天主教會的特殊關系,從13世紀起,法國國王便得到了這個稱號。柏應理也把法國稱為“世界上基督宗教國家中最信奉基督的國家”。柏應理熱烈贊揚路易十四廢除南特敕令的決議:

反對古老信仰和繁榮國度的異端思想被厭惡、踐踏、摧毀……曾經異端思想借以茍延殘喘的法令被廢止,寺廟被推倒,其名字本身被埋葬……成千上萬感激的靈魂被幸福而又堅定地從原先的錯誤中帶回到真理,從毀滅帶回到救恩……在您的領導和支持下宗教對異端思想所取得的勝利——以前從來沒人敢這樣做,甚至想都不敢想,而后來的人也很難相信,這個勝利受到怎樣的重視和贊美都不過分。(3)《致最信奉基督的國王——偉大的路易十四的書信》,第3—4頁。

事實上,路易十四本人并沒有聲稱什么勝利,而只表示新教基本上被消滅了,因此可以宣布國家在宗教方面已統一。

(五)柏應理用路易十四作為保護傘

其實,柏應理把《中國哲學家孔夫子》奉獻給路易十四不僅僅是為了感謝路易十四的支持,也是為了保護耶穌會在華的傳教政策,即所謂的“利瑪竇策略”。從1630年代起,道明我會士和方濟各會士便進入了中國,并且開始批評利瑪竇把基督宗教儒家化,也批評耶穌會士認可中國禮儀(祭祀、祭孔、祭天)。1666—1671年,道明我會士閔明我(Domingo Navarrete,約1610—1689)及方濟各會士利安當(Antonio de Santa-María Caballero,1602—1669)在廣州攻擊利瑪竇的傳教政策,也反對中國禮儀。柏應理本人也參與了這些爭論。1684年,柏應理回到法國,那時他應該知道前一年康布(Sébastien Joseph Du Cambout,1634—1690)已經出版了《耶穌會的實踐倫理學》(La morale pratique des jésuites)第二卷——這本書基于閔明我的批判寫成,其中批判了耶穌會在中國的傳教政策?!吨袊軐W家孔夫子》的主要目的就是為利瑪竇的“適應政策”辯護,駁斥閔明我的批判。除了在《中國哲學家孔夫子》的內容論證上下功夫之外,為了增強該書的權威性,柏應理還將其拿到皇家圖書館出版,撰寫了《致路易十四的書信》,并在封面上表明這本書是應路易十四的命令出版的。這一系列的舉動很有策略性:他將路易十四作為自己的保護傘。這樣,教會內外沒有人敢直接批判這本書。而后來的事實也證明柏應理的這些舉措很有必要,因為1700年巴黎大學神學院在審查耶穌會士李明(Louis Le Comte,1655—1728)《中國近事報道》(Nouveaux mémoires sur l’état présent de la Chine)時,沒有提及《中國哲學家孔夫子》。

二、文體和內容分析

(一)《中國哲學家孔夫子》作為“君王鏡”

按照慣例,柏應理應該要寫正式的“作者獻詞”(dedicatio),然而他選擇了比較親切的“書信”(epistola),因為他和路易十四并不陌生,他們見過幾次面,作為耶穌會士的柏應理跟國王關系密切。(1)另外,柏應理在皇家圖書館工作了一年時間來準備《中國哲學家孔夫子》的出版,并得到了國王的報酬。據尼古拉斯·杜統計,柏應理從皇家圖書館得到了5000里弗(livres);Dew, op. cit., p. 225.然而,《致路易十四的書信》也可以被歸類為一種叫做“君王鏡”的文體,即君王身邊的文人或顧問所寫的一種書,以此為鏡展示理想的君王形象,特別是他的美德。這種文體在古代的西方已經有了,在中世紀獲得了很大的發展。(2)塞內加(Lucius Annaeus Seneca,公元前4—65)給尼祿(Nero Germanicus,37—68)皇帝寫了《論憐憫》(De clementia)作 為 鏡 子,參 見Aliénor Cartoux et Sarah Orsini, “Introduction—Le miroir du Prince dans l’Antiquité: le paradoxe d’un genre inexistant ?,” in Interférences Ars scribendi 11 (2018),https://journals.openedition.org/interferences/6381;最后訪問日期:2021年10月28日。它的主要目標不是如同哲學一樣展示理論上的真理,而是要在世俗世界中實現真理,其關鍵在于在政治上捍衛真理。對信奉基督的君王而言,他的信仰和美德都來源于宗教,而他的特殊任務就是在政治上體現和實現宗教的功能。

因此,柏應理要陳述路易十四與孔子的關系,亦即孔子和路易十四的“互鑒”:以孔子為鑒,可知路易十四的君主制度;以路易十四為鑒,可知孔子的政治思想。柏應理認為,如果孔子當時能復生,他一定會以為路易十四符合他曾經期待的理想君王的形象。按照柏應理的敘述,路易十四在軍事上實力強大,在藝術(如他所建的皇宮)與科學(如他的地理發現)上都有重要成就,不過按照柏應理的設想,更吸引孔子的應該是路易十四對正確宗教信仰的維護。

1662年,路易十四選擇太陽為其標志,后來被稱為“太陽王”。他希望他的榮光普照天下。1678—1684年,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建造了著名的鏡廳(galerie des glaces)。他在此接待暹國大使之后,感到通過出版《中國哲學家孔夫子》也可以“接待”孔子本人,因為孔子會被太陽王“吸引”過來:“他將對您的智慧廣加贊譽,并且會承認,他自己的智慧——不管在他的同胞那里享有怎樣難以置信的聲望和擁戴——和您的比起來,也只是如同星星面對太陽?!?3)《致最信奉基督的國王——偉大的路易十四的書信》,第2頁。對柏應理而言,最值得羨慕的事情就是教導的實現,而在這方面,孔子并不成功,沒有實現他的政治理念。因而孔子及其思想的引入,就像是為路易十四提供了一面鏡子,以孔子為鏡,他的榮光可投射到全世界。

(二)作為預言家的孔子

耶穌會士比較容易肯定孔子,因為孔子本人多次表示他沒有什么神通,只是一般人,也要學習修行。例如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保ā墩撜Z·述而》)另外,在談及“圣人之道”時,孔子不僅探察過去,而且期待未來,如柏應理所說:

我想,這位孔子將堅持他的第一印象,喜悅地贊賞陛下。他會宣稱終于發現了這樣一位君王——他熱切盼望卻一直徒勞無以得見的君王。這位出色的孔子在頭腦中設想出、在其著作中展示出最卓越的帝王,不過,在歷代先王中,他找不到任何與他愿望相符的君王??鬃又缓梅艞墝嵗?,回溯到那個最完美君王的絕對形式和理念,并說出這樣一句話:“待其人?!币馑际牵航K于有這樣一個人要來,他具有神圣和超凡智慧的天賦,而且他要滿足我們所有的心愿,無論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4)同上。

這里,柏應理引用了《中庸·二十八章》中的“待其人而后行”一句。在《中國哲學家孔夫子》的《中庸》譯文部分,殷鐸澤翻譯如下:

這樣的美德是如此的精微且難以擁有,必須等待擁有這樣至高德行的圣人來臨,然后才能期待在那位領袖及導師身上,如此出色的德行能轉換為行動并成就所有人的功業。(1)梅謙立主編,羅瑩譯:《中庸》,見《中國哲學家孔夫子》第2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21年,第276頁。需要注意殷鐸澤接著寫的評語:

哲學家在這里談論的那個人究竟是誰,人們(如果他們愿意的話)自由決定。我不敢斷言,是否圣靈借助它的效力使孔夫子說出這些話,正如它促使女預言家(Sibillae)預言了基督的降臨,但我想很難否認他說過這樣的話。在中國一直都存在著這樣的觀點,正如孔夫子常說的一句話:“西方有圣人”,意思是在西方有(或者將會有)一位圣人,而對中國來說猶太就在西方。(2)同上,第276—277頁。

這里殷鐸澤比較矛盾,說明他很難判斷孔子指的是誰,然而他引用《列子·仲尼》:“孔子動容有閑,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焙髞?,道家認為“西方之人有圣者”是指老子,佛教則認為指釋伽牟尼。殷鐸澤暗示,也許孔子指的是耶穌基督。這里,孔子所擔任的角色類似于《舊約》中的先知,他們預言上帝要派遣人光復以色列,繼承大衛王的寶座。按照基督宗教,先知們預言耶穌基督的來臨,不過,他要建立精神上的王國,而不是世俗上的王國;在以色列之外也有人預言了耶穌基督的來臨,如同殷鐸澤提到的在古希臘圣殿的西比爾(Sibillae)。因此,殷鐸澤不能完全排斥孔子得到了某種啟示這種可能性,這使他能夠預言耶穌的來臨。

在《致路易十四的書信》中,柏應理沒有必要提這么棘手的問題,他只需要表示在世俗政治上孔子有預言就夠了。當然,這樣的預言不能從字面上去理解,而是要用修辭學的方法去理解。

(三)“攻乎異端”的解釋

柏應理繼續堅持利瑪竇以來的“適應政策”,認為孔子憑自然理性認識了上帝,如同他在下文所寫的那樣:

在孔子看來,沒有任何事情比徹底推翻外來的教派和教義更重要。他常說,這些教派和教義使山河破碎、王朝覆滅。他有句話至今仍名聞中國,“攻乎異端”。意思是:攻擊異端思想。(3)《致最信奉基督的國王——偉大的路易十四的書信》,第3頁。

“攻乎異端”出自《論語》第2章第16條。朱熹在其《四書章句集注》中認為“攻”的意思是“專治”,意思是說,人們不要攻習非圣人(如楊朱和墨子)之道?!吨袊軐W家孔夫子》在《論語》部分翻譯得比較正確:

那關注外來的、與圣人教導的教義不同的人,會大膽地用這些教條去教導其他的人。類似這樣的創新者,很容易對他自己和整個國家造成危害。(4)梅謙立主編,齊飛智譯:《論語》,見《中國哲學家孔夫子》第3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21年,第40頁。

不過,在《致路易十四的書信》中,為了使其觀點與正統相一致,柏應理將“攻”的意思解讀為“攻擊”,這在歐洲有其特殊的意義,但與孔子的意思相去甚遠,因為在孔子那里的消極勸誡(不要學習)變成了很強勢的命令(要攻擊)。柏應理的解釋并不符合歷史,因為孔子在世時,他的教導只是“百家”之一,孔子也沒有想到,他的教導后來會變成統一思想。柏應理所展示的孔子是漢代以來的官方儒家,是為意識形態而服務的。

柏應理把“攻乎異端”解釋為“攻擊異端”。這意味著孔子本人不是多明我會士和方濟各會士所說的異端徒,即無神論者或唯物主義者,而且他本人相信有“神”(即四書五經所講的上帝)。這里隱含的另一層意思是,與佛教不同,基督宗教不是外來的宗教,而是與儒家一樣建立在自然理性的基礎上。如此,孔子可以完全接受它。柏應理繼續說明,孔子所謂“攻乎異端”的呼聲在路易十四那里得以實現:

確實,國王啊,如果孔子能活到恩寵的法律的幸福時代,您在保護和擴大宗教、鏟除異端邪說、促進虔誠傳播方面的操勞,會給這個最喜愛虔敬的人帶來多少歡欣??!(5)《致最信奉基督的國王——偉大的路易十四的書信》,第3頁?!岸鲗櫟姆伞敝咐^承梅瑟法律的基督法律。

柏應理所言即前面討論的路易十四廢止南特敕令,驅逐在法國的新教教徒的做法。柏應理暗示:在法國內部,路易十四通過法律打敗了異端分子;在歐洲,他通過武力打敗了非天主教國家荷蘭;現在,他派遣法國傳教士在中國攻擊異端,去實現孔子所尋求的真理。

不過,路易十四“最信奉基督的國王”的稱號其實相當諷刺。1683年,奧斯曼帝國攻擊了神圣羅馬帝國及維也納,而路易十四不僅拒絕加入神圣聯盟(奧地利、威尼斯、波蘭、俄羅斯)抵抗異教徒的攻擊,反而聯系奧斯曼帝國表明其中立的立場,即不會干涉,甚至希望他們攻擊神圣羅馬帝國。1683—1684年及1688年,路易十四趁機兩次攻擊神圣羅馬帝國以擴展法國東部的領土。教宗依諾森十一世組織神圣聯盟以維護天主教,并最終打敗了奧斯曼帝國。在這件事上,“最信奉基督的國王”支持了非天主教國家攻擊天主教國家,把法國擴展領土放在宗教之上。

三、結論:政教統一的困境

柏應理介紹的孔子思想主要反映出儒家的政教合一,并且在路易十四的專制王權方面得到了落實。誠然,儒家的意識形態在康熙年間得到了增強,內閣大學士熊賜履(1635—1709)在他的《學統》(1662)中,用程朱理學重新建立了儒家學統,以正統理學系統敘述先秦至明代學術代表人物,以程朱為正,王陽明為雜,視老莊、道家、釋氏為異。而同樣,路易十四為了統一思想,試圖將天主教教權居于王權之下。那么這種中西交流究竟是只能使彼此的國度更加趨于專制主義,還是能帶來多元的火花?在這樣密不透風的意識形態當中,中西文化交流其實裂開了某種縫隙。從遠東來的思想之所以受到法國路易十四的歡迎,是因為可以借此強調二者背后政治體制的共同點,孔子的思想也可以為法國維持政治秩序作辯護。同理,康熙對西學的歡迎也是為了增添皇室的光輝。即便如此,這樣的交流一旦發生就一定會裂開某種縫隙,外來思想由于它的他性(alterité)或可挑戰正統的意識形態。事實上,許多儒家士大夫很難接受康熙讓外國傳教士進紫禁城,在欽天監工作;同樣,揚森派也很難接受路易十四在法國宣傳孔子思想。柏應理在《致路易十四的書信》當中,贊揚了路易十四,并肯定了其統治的合法性,而這樣的合法性不僅依靠歐洲傳統的宗教和思想,也依靠外來的文化和思想??鬃拥乃枷肱c路易十四的主張相契合,孔子好像路易十四的一面鏡子,路易十四可以從中認識自己,然而,鏡子本身即意味著某種永遠不能消弭的距離和他性。打個比方,路易十四可以自詡為太陽王,但他終究不能成為太陽。

在《致路易十四的書信》的結尾處,柏應理提到,若他返回中國的話,應該會得到中國人的歡迎:

當他們知道,他們自己的孔子受到陛下如此重視和贊許,把他的書收進皇家圖書館中,他們會多么開心??!當他們知道您愿意把他的著作翻譯成拉丁語,附上孔子的圖像、關于他們君王的書籍和事跡一起出版,他們會多么高興??!而且,所有這些,不是刻在中國人用的木牘上,而是刻在漂亮的銅板上。當他們知道,您愿意讓迄今僅在中華帝國聞名的這位孔子的書在高盧傳播,而且從高盧遠播到整個歐洲,乃至世界各地,他們會多么感謝陛下??!他們會在各處贊揚您,為您祈禱。新教友競相為您的安全以及您的一切努力的成功而祈禱!他們難道不希望為繁華的王國和天主教的美好未來而祈禱嗎?(1)《致最信奉基督的國王——偉大的路易十四的書信》,第5頁。

不幸的是,柏應理乘船在途經印度洋時遭遇暴風天氣,他本人被未固定好的箱子壓到,于1693年5月15日去世。上面的文段里,柏應理指出,不僅是路易十四的君主制度可以在孔子之鑒中得以映照,孔子的思想也可以映射在路易十四身上。經由《中國哲學家孔夫子》,儒家思想的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它不再僅限于中國或東南亞,而是擴散到了法國,并進一步傳向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鬃铀枷朐谖鞣絿业玫搅诵律托聝群?,成為一面面向中國的新鏡子。

猜你喜歡
路易十四孔夫子基督
圈里事兒
“新生兒版”基督誕生
皇帝寫的“詩”
法國大革命的三個重要起因
羅斯拯救記
凡爾賽宮助路易十四集權
試論路易十四的歐洲爭霸歷程及其歷史啟示
孔夫子關于“君子”究竟說了些什么
論三種變形中的巨龍
與小人為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