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實踐研究

2022-11-23 01:24閆丙娜
山西青年 2022年9期
關鍵詞:藝術設計文化遺產物質

閆丙娜

寧夏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1

一、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的優勢

(一)專業優勢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通常設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聲樂、美術與設計學科,在漫長的學科建設過程中,高職學校積淀了大量的民間藝術教育經驗與科學研究經驗。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師強調技術教育,老師在給學生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特別強調實際技術的教育,這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教育是一脈相承的。因此高職學校也可借助學科優勢,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納入日常課堂教學,以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做出貢獻,并進一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理論研究。

(二)人才優勢

和政府部門、知名企業、歷史文化博物館等單位一樣,高職學校在師資方面也有著巨大的資源優勢。學科教師除具有相應的專業、科研能力和文化素質之外,還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相應的深入研究,為高校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進行專門的理論指導與實踐輔導提供便利。高職學校擁有比較規范的培養模式,可以很好地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素融入專業課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也較強,可以更有效地傳承與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地緣優勢

受地域經濟發展與文化交流的共同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明顯的地域特點。高職學校能夠融入本土文化,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的實地考察。由于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中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學生和老師主要來源于本地,因此在學生們接觸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對學生有某種熟悉感和本能的親近感。有研究者認為“故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支點”,而高職學校就可發揮這一地緣優勢[1]。

(四)資源優勢

與政府部門、工商企業、歷史文化博物館等單位比較,高職學校在教育資源配置上有著較明顯的優越性,院校內普遍設置了圖書室、檔案室、校園網等硬件設備。高等職業學校的藝術設計類學科,還建有各種實訓室、展覽廳和名師工作室等,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傳播、展示與展覽,創造了比較專業的場地。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傳承的需要

高職學校肩負著傳遞知識、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所以,在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教育過程中,應該讓學校和師生認識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從而積極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加以保護與研究。在高等職業院校的藝術設計類學科課程設計中,教師應當根據自身能力,進一步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并完善課程設計。

(二)人才培養的需要

社會各界日益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方面的人員相對短缺。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若能培養出具備強烈非物質文化遺產觀念的藝術人才,則必將在我國經濟社會中起到關鍵作用。同時高職學校也應當意識到人才培養的稀缺性,并積極開展藝術設計教育課程設計改革,以培育熱愛非物質文化遺產、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優秀人才。

(三)學科研究的需要

高職學校應注重人才培養與科學技術進步的相互作用,并加強與健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建設,使該校的科研成果更為突出。意識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才是最受歡迎的財富,繼續推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與研究,既是教育的需求,又是科研的需求。所以,高等職業學校應當根據自身藝術設計教學特點,建立合理的教育學科改革方案,以強化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三、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措施

(一)教學內容

1.開設非遺課程

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應當在開辦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學科實際,廣泛開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公選課。一是把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納入專業課程中,使學生在修習專業課程的同時,廣泛接觸民間藝術、當地歷史以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并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例如,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就面向通道侗族自治縣進行了定向扶貧,并引導學校各專業的教師把通道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納入專業課程。學生們在專業教學的同時提高了對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二是為全體學生開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或實踐有關的選修課,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中國經典選讀、民間藝術等課程。以提高學生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的認識[2]。

2.加強本土化特色的校本教材建設

教師是課程體系構建的主體,是課程實施的主導者。目前,具備學科針對性的校本課程還是非常稀缺。作為地方院校,要積極收集整理全國各地優質的富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做好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教學的基礎研究建設。按照具體的培訓目標,建立教育實踐教學大綱,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和民俗工藝美術名師指導,由專職老師撰寫適合于本地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思路的特色講義和教學參考書,記載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各種民俗工藝制作的人文背景和復雜流程,進一步發掘了民俗工藝美術的隱性含義、魅力與精髓,進一步凸顯課程的實用性與專業性,并以此提升藝術設計專業的特色課程水準,完善課程體系,使之成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傳承和發展的系統科學保障。

3.將地域文化融進課程教學中

為推動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高職學校應該做好專業人才的培育,而課堂教學設計也勢在必行。學校應該根據自身環境,根據特色課程優勢,建立地域文化教育特色課堂。各個地方都有自己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底蘊,學校還應進行文化教育實驗研究,以發掘本區域特有的地域民俗文化,并開辦相應課程,以增強教學。如在大一的課程中,可引導學生實地參觀當地的傳統民俗文化;在大二的課程中,學習者能夠獨立設計富有社會主義人文特點的藝術作品,增強藝術設計教學的實效性。如陶藝美術、傳統剪紙美術、扎染美學等均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二)教學模式

1.構建研討型學習模式

傳統的高職教學模式一般通過案例教學法或者任務驅動法進行設計類專業教學,由老師先講解課程,再給學生布置具體的教學任務,以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了解,單調的教學方法易讓學生對課程形成抵觸。而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課程,將把傳統的教學方法轉化為討論式教學模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指導教師,一般是藝術界的資深實踐者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成績優秀的傳承人。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有助于形成平等的指導與互動關系。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好奇心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內容,并相互交流。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出問題,學生可以相互學習和討論問題。這種教學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興趣,進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例如,當老師讓學生們學習“傳統插花”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學生們往往會好奇傳統插花與現代插花之間的區別。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在社會文化中就產生了各種風格和類型的插花樣式,如皇室插花、文人插花、寺院插花等,而老師與學生都能夠共同演示和掌握不同的樣式。在一起練習與探討的過程中,學生們不但能夠了解預期的課程內容,還可以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引導學生在業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從而促進學生的藝術素養和非物質文化表達能力的提高[3]。

2.借鑒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融入藝術設計學科實踐課程,首先要解決的是人才培養模式問題,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項目在現代社會中逐步微弱的主要因素是傳承人的缺位。藝術學生必須具有良好的中國傳統文化基礎與藝術修養,而一旦學生能夠和合適的藝術教學環境融為一體,就能夠將學生培育成為藝術下一代的傳承人,從而改變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無藝術傳承人的尷尬局面。因為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的延續就是人類精神企業文明的延續,傳承的過程中往往是經過與人類的精神溝通,如口口相傳、思想教育、社會觀念的傳播等形式。但是,在當前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這些傳統的口頭與個人傳承形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求。所以,如何把現代院校辦學特點和傳統手工業人才培養模式相結合,傳承與創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是必須探尋的新興人才培養模式。

在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時,要充分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用性和人文性,以解決傳統培訓方式的弊病。高職學校也應該積極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積極促進校企合作。同時還可以吸引我國的各類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傳承人定期到高等院校授課或開辦大師工作室,在大師的引領下,將企業項目帶入高校,從而形成以企業項目為基礎的工學融合現代學徒制培養創新模式,能更有效引導廣大學子利用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進行藝術創作,也可以直接促進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

3.建立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體系

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雖然擔負著繼承和發揚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社會責任,但同時更應該重視自身教學任務的實現和專業教育的質量。由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研究,需要學習者具備良好的藝術基礎和藝術表現力。因此為了提高藝術教學的實效性,高職學校就應該調查分析教學群體的藝術基礎實力,從而全面了解學習者的專業學習基礎,建立分類教學系統,并對不同學習基礎和藝術接受能力的學習者,提供差異化的教學內容。該課程系統的建設能夠讓每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淀自身的專業知識,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優化教育資源的分配,使學生掌握傳統專業技能,并融合現代社會的藝術設計理念,從而推動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教育總體目標的達成。

(三)實訓基地建設

1.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校園系列活動

高職學校還可把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系列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校園交流活動,和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性教育活動相結合,形成標準化、規?;?、有影響力的藝術教學體制改革創新活動。截至目前,已有多所高職學校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刺繡、扎染、木雕、傳統剪紙、東巴畫等進入校園進行展覽展示,并開展現場教學和實踐體驗,對教學成果進行展示,展品內容充實、有趣、富于表現力,反映了優秀的實際教學成果,在學生中引發了很大的反響,對促進專業建設、學風建設和校園文化氛圍建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班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與中華民族傳承文化交流的良好橋梁,為學生創造了認識與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機遇,為學生開啟了民族民間藝術文化之路。學生們在課程上的教學積極性也非常高漲,以好奇與贊賞的目光觀察并記住了傳承人的技藝表現,并利用自身的經驗將其技藝轉變為產品設計或創意思路,而傳承人的角色也將由民間藝術家轉化為教學老師。老師需要將實踐經驗轉變為教學理論,并將之傳授給學生。而對于這個身份的轉換,傳承人也需要提升自己的教學理論修養和話語組織能力,把傳統口頭語言和心理傳遞的民間技術轉變為一個有規范記錄和規律可循的教學理論方式[4]。

3.“學”與“分”聯系,規范管理

高職學校把學生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校園”活動列入學分考核,按照學生參加課程、作品制作效果、參加設計比賽等狀況進行學分鑒定,出勤率、作品創作情況等均有定量考核。傳承人可以按照學生的掌握狀況授予學分,從而有效地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傳承人的教學嚴謹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堅持做好每一件作品,在學習技能的同時培養意志力和創造力,為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效的學分制管理保障。

4.建設生產型校內實訓基地

基于對傳統手工業的藝術特色與人文內容的傳承,高職學校藝術設計教師們應該強化對學科建設和企業發展的協作,探索并形成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另外,還可以在校內設置一些和企業環境一樣的生產性實習基地或工廠,幫助學生熟悉企業產品的運營流程與企業文化內容,做到“無縫對接”于高校人才培養和公司人才需求。

四、結束語

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應當充分利用地域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根據地方民間藝術特色,建立學科培養模式,通過靈活調整教學結構體制,強化校企合作,突破院校學科設置的局限性,充分發揮區域特點,使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與非物質化遺產資源持續健康發展。

猜你喜歡
藝術設計文化遺產物質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Task 3
湖南師范大學作品
物質至簡,精神至盈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遺產是“價值富礦”
聚焦物質的分離與提純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質推斷題
書封與現代藝術
河北師范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