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事件中公眾媒介素養提升的背景、特征與路徑

2022-11-23 02:55周如南
至愛 2022年8期
關鍵詞:媒介公眾素養

文|周如南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中山大學廣州大數據與公共傳播重點基地副主任,廣州市社會創新中心理事長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公共危機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是政府責無旁貸的公共事務,但這并不意味著危機日常管理和緊急應對只是政府的事情。作為公民的公眾,在保護防護自我免受疫情影響之余,信息冗雜和信息過載成為本次公共衛生危機之外的次生負面效果。公眾面對漫天遍地、良莠不齊的資訊,如果媒介素養不足,就難免產生信息過載、信謠傳謠、心理焦慮等后果。新媒體時代,作為信息受眾的公眾應如何提升自身媒介素養,有效辨別信息真偽?

當前移動互聯時代,公眾媒介素養為什么重要?

媒介素養是指在人們面對不同媒體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當前移動互聯時代,公眾媒介素養為什么重要?

一是媒介主體發生重大變化。符號傳播開始于人類進化早期,之后歷經口語、文字和印刷時代。隨著通訊科學技術的發展,媒體形態不斷迭代發展?,F代信息傳播主體實現從報紙到廣播到電視到互聯網再到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和區塊鏈的迭代變革。新媒體時代,傳統線性信息傳播模式讓位于網絡化傳播模式。這是一種多元主體交互、去中心化的傳播路徑,由此專業化媒體組織傳播發生變革,多主體交互傳播、媒介融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相設置議程成為常態。

二是媒介模式發生革命性變化。首先,傳播權力發生變化。以信息技術、新型通訊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快速發展,帶來某種程度的“技術樂觀主義”。一種觀點認為,“技術賦權”將抹平數字鴻溝,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將信息公開權賦權給普通公眾。其次,傳播角色發生變化。公眾不再是傳統媒體時代的受眾和觀眾,而同時是信息接受者和傳播者,“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正在到來。再次,傳播路徑也發生變化。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路徑由封閉不對稱轉向公開透明信息共享,信息內容傳播實現從精英主義的 PGC(專業生產內容)到大眾主義的 UGC(用戶生產內容)的轉變。

三是媒介傳播環境發生快速變化。隨著現代社會發展和人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公民基本素養得到很大提升。公民普遍具有比以往更強的知情權、監督權和表達權意識?!皣^改變中國”意味著公權力和公共事件遭遇到比以往時刻更多的問責和審視。在公眾基于新媒體環境變化而擁有更好的公共表達時,也同時出現大量新舊問題。比如“人肉搜索”“商業軟文”“網絡暴力”“有償新聞”“惡意炒作”等,從而帶來巨大網絡安全隱患,甚至危害到人們和國家利益,帶來社會不穩定。因此,與此同時國家的輿論治理也會不斷規范和完善,從而在公民表達權益維護和國家秩序穩定維護之間尋找動態平衡。

新媒體時代的媒介信息傳播有什么特點?

一是信息場域多元分化。一方面,新媒體時代,信息渠道多元而復雜,并因內容生產方和受眾差異而逐漸形成不同場域。比如專業與非專業、官方與民眾信息場域的區隔,從而形成“部落化生存”。也就是一些信息往往在小圈層內發生強傳播,從而帶來社群內部認同的強化,形成新媒體時代的“亞文化現象”和“亞文化社群”;另一方面,一些重大公共性議題卻能“破次元”和“破壁”,可以穿越不同的職業、地域、年齡人群的“朋友圈”,但是這些議題往往在傳播、閱讀和理解過程中發生基于受眾價值觀差異的分化和扭曲。

二是傳播效果呈現四化。讀屏時代,人們的信息閱讀時間日益碎片化。碎片化時間的信息接收往往帶來淺層化的信息理解和信息生產需求,從而使得媒介內容生產出現迎合受眾媒介使用習慣的娛樂化信息表達傾向,最終出現大量“標題黨”“雞湯文”以及“眼球效應”。當前一些新聞資訊聚合平臺基于大數據算法和用戶行為分析的信息定制化推送,也因缺乏傳統大眾媒體時代的專業媒體“把關人”功能,從而不斷建構和加劇了當今浮躁而情緒化的輿論生態。

三是網絡輿情群體極化。網絡輿情呈現出重要變化。首先,“后真相”時代到來。當前輿論場中容易盛行假新聞和謠言,深層社會和心理意義上的解讀是在當今轉型時代,伴隨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諸如貧富差距、環境污染、治理失效等問題,人們需要情緒宣泄口和解壓閥。公共事件容易成為公眾基于某點進行情緒宣泄、觀點表達和立場站隊的導火索,且這種訴求大過于對真相的追求。其次,網絡輿論場并非公共溝通和理性啟蒙的良好場域,這里客觀中立的觀點往往不如喧嘩甚至偏激的聲音更能吸引注意力。在非黑即白的輿論場,事件翻轉甚至再翻轉成為新常態。輿論表達呈現出觀點先于事實,感性取代理性,情緒過剩、事實稀缺的特征。

新媒體時代如何提升我們的媒介素養?

第一,要提升媒介信息獲取能力。一是高效閱讀,同時避免信息過載。信息過剩時代,我們的閱讀效率要提升,但這絕不意味著全盤接收和過量接收。二是先看信息來源,看新聞資訊是否有明確發布機構和作者、多閱讀專業媒體報道和專業公眾號內容。信息源求證是判斷信息真偽的重要前提,可以判斷其可信性和專業度。一些非專業新媒體渠道往往會采用不夠嚴謹和規范的寫作方式進行表達。三是有信息交叉證實意識。比如對某事件通過閱讀不同媒體渠道的信息進行互證,通過搜索看某存疑消息是否已有辟謠等。

第二,要提升媒介信息分析能力。一是判斷媒介信息是否符合事實,與常識是否沖突。一些假消息我們通過常識對比即可發現其荒謬性。二看事件因果關系、相關性是否符合邏輯。文章邏輯是否通順,能否邏輯自洽,既體現作者功底,也是判斷信息可靠性的依據。三看作者立場、意圖和觀點??次恼聲r不妨對作者進行了解。比如看作者所在機構,搜索作者其他文章判斷其立場和風格等。有些文章不排除是觀點先行或者是公關行為。四要關注作者使用的數據、證據和材料的來源可靠性。從內容上分析看作者表達觀點背后的支撐論據是否過硬。

第三,要提升媒介評價能力。媒介使用時一定不能對其傳播的信息內容不帶思考和批評地全盤接受,要時刻保持思考,對信息內容保持質疑批判能力。多問幾個為什么,避免信息控制和信息依賴。

第四,要不斷提升媒介傳播能力。一是對來歷不明的消息不輕易采信傳播;二是對無法證實的存疑消息慎重對待,暫不轉發;三是不泄露事件當事人的隱私信息,慎用“人肉”;四是對疑似虛假信息進行多方求證和提醒,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

當然,新媒體時代媒介素養的提升,并非僅僅公民個體責任,也是政府和市場的責任。國家要通過法律完善、制度建設、部門作為等方式有效提升全民媒介素養,將其納入國家治理能力建設體系。通過教育、宣傳等方法手段全面增強公眾媒介素養提升意識?;ヂ摼W平臺要加強自律和他律,實現行業監督和自我監督相結合,保障客觀真實、符合導向的信息內容生產和傳播,有效對不良信息進行篩選,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猜你喜歡
媒介公眾素養
微信公眾號
抓住本質重理解基于素養活應用
公眾號3月熱榜
多思少箅彰顯素養
公眾號9月熱榜
公眾號5月熱榜
辨析與判斷:跨媒介閱讀的關鍵
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內容的確定
一節踐行核心素養的數學拓展課
書,最優雅的媒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