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數民族手工藝品經濟效益轉化路徑探究
——以平寨村為例

2022-11-23 19:53聞靜鄭松華潘偉華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品牌研究 2022年21期
關鍵詞:手工藝品經濟效益銷售

文/聞靜 鄭松華 潘偉華(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平寨村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東南部的五龍壯族鄉。這里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文化體系,有著“十里不同族、五里不同俗”的民俗文化特色,其中的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品更是一種特殊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從新時代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維度來考量,如何不斷推動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品高質量發展,并把資源優勢持續地轉化為經濟優勢,已成為迫在眉睫且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一、探究平寨村手工藝品經濟效益轉化路徑的背景和意義

(一)研究的背景

從新時代的維度來看,黨的十九大以來,共同富裕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要實現共同富裕,其重點、難點則在于鄉村振興。2020年,中國歷史性地解決了現行標準下的絕對貧困問題,贏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但脫貧攻堅成果如何持續鞏固,如何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如何結合農村地區現有優勢資源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加快共同富裕的建設步伐,成為這個時代和未來必須要解答的問題。

鄉村能否振興,將成為整個國家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所在。鄉村振興中文化的振興成為整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云南省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其民族文化的振興勢必能夠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手工藝品是一種特殊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把這種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并不斷推動其高質量發展,已成為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必要環節。

(二)研究的意義

平寨村憑借自身文化資源優勢,抓住發展機遇,相比于周圍其他村寨較為成功地實現了傳統手工藝品經濟效益的轉化問題。但在發展過程中,平寨村同樣也遇到了發展的瓶頸。如果以平寨村為典型案例,對其傳統手工藝品經濟效益轉化的優勢、瓶頸和出路進行探究,就能夠為其他少數民族村寨手工藝品的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二、平寨村手工藝品經濟效益轉化的優勢分析

(一)擁有一批優秀的民族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人

平寨村擁有一批優秀的技藝傳承人,她們是村寨中手工技藝的主要傳承者,有著自己一套精湛的技藝手法。她們是婦女手工藝品工作站的主要負責人,既負責手工藝品的設計與制作,也把關著手工藝品制作的質量。

這些技藝傳承人多是沒有讀過書的家庭婦女,年紀稍長,因其承擔著照顧家庭的責任,因此更愿意在家門口工作。這樣既能在農忙時幫助家庭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也能在農閑時為家庭收入貢獻自己的價值。

(二)具有豐富的合作經驗

從2001年開始,來自香港理工大學、中南大學、云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等大學的師生開始研究和探索中國農村地區的發展問題。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和北京大學社會科學系在平寨村成立了碩士課程實習合作點,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云南“綠耕”城鄉互助社,同時它也是中南大學——香港理工大學云南社會工作站。這些大學生一進駐工作站,就積極組織村民成立手工藝小組和社會活動中心,建立生態種植基地。

在與“綠耕”合作的過程中,婦女手工藝品發揮出了極大的優勢,她們精湛的技藝使得產品遠銷國內外。為了能夠把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融入現代社會,她們曾到北京大學、云南大學參觀學習,為此后作品的創新帶來了很多的益處。

(三)有相關項目依托

從村寨外部來看,可依托的項目有鳳凰谷生命文化主題公園、南丹山風景區、菌子山、“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節以及羅平、普者黑兩條自駕游主干道,通過文旅融合賦能手工業的發展。從村寨內部來看,以生態種植、生態養殖等項目為依托,借助“綠耕”互助合作社在城市社區開設公平貿易店,從而打通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購銷渠道,實現經濟效益轉化。

三、平寨村手工藝品經濟效益轉化的瓶頸

(一)影響手工藝品經濟效益持續轉化的內部因素

1.技藝傳承難,人才空心化嚴重

傳統手工技藝講究精巧細致,這在客觀上導致技藝傳承耗時長、難度大,出現了技藝傳承斷裂的風險。同時,在生存壓力和傳統手工藝品低經濟效益轉化率的雙重擠壓下,人們只能外出打工,這使得村寨人才空心化問題更加嚴重,給手工藝品創新型的轉化和發展帶來了困境。

2.產品結構和功能單一,文化附加值不高

傳統手工藝品的繡片制式常以花草、動物為主,多用在服飾、配飾以及生活用品上,無論是在結構上還是在使用功能上都很單一。同時,其高度同質化也消解了其本身所特有的文化價值,削弱了市場競爭力。

3.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力度不足

傳統手工藝品具有獨特的辨識度,這是它的優勢,但也給產品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帶來了難度。傳統手工藝品如何做到既要保持其“原真性”,又具有創新性,是傳統手工藝品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影響手工藝品經濟效益持續轉化的外部因素

1.融合發展難,無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

文化產業具有較強的融合性,不僅表現在文化間的相互融合,還表現為文化領域與其他領域的融合。從平寨村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市場參與度弱,無法推動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資本供給鏈不穩固、不安全,輔助支持力量薄弱;在政策制度上,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尚未真正內化于產業的發展,無法持續地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持。這些問題凸顯出地區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困境,它直接導致傳統手工藝品的生產、制作、品牌打造、宣傳、銷售、質量監督、收益分配等各個環節相互脫節,無法形成有效的互動來推動產業的發展。

2.規?;a難,銷售體系薄弱且單一化

平寨村目前的生產模式以家庭小作坊式分散經營為主,手工藝產品市場化程度低,市場規模小,無法形成規?;a。其銷售體系薄弱主要體現在被動式的銷售渠道上。僅以“綠耕”項目為例,一旦社會工作者撤出,村民便沒有渠道或者沒有更好的方法和顧客保持良好的溝通。其銷售方式單一化,主要體現在固守傳統的銷售渠道和銷售方式上,沒有整體性的營銷策略,互聯網資源利用率較低。

四、平寨村手工藝品經濟效益轉化路徑探析

(一)從內部挖掘手工藝品經濟效益轉化的動力

1.注重傳統手工藝品的保護與發展

對傳統手工藝品這類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一直繞不開保護“原真”這一話題,但保持“原真”并不意味著靜態的維持原貌,而是要活態傳承,這是“有別于傳統傳承理念的一種更適合現今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工作理念”[1]。要反對兩種傾向:一是完全剝離傳統手工藝品的發展歷史和所蘊含的獨特民族文化價值,實施完全同質化發展;二是一味地強調其“原真”,將民族傳統手工藝品的價值內涵狹窄化。目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出現了一種新的態勢,即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實現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機發展,它有助于推動傳統文化保護機制的建立。

2.加大引流人才回鄉的力度

人才問題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問題。針對技藝傳承難的問題,應建立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和政府保障機制,重點培養年輕一代的手工藝人,這是防止優秀傳統文化斷裂的重要舉措。采取將民族手工藝傳承人與地方高職院校傳承基地相結合的形式,積極引文化、引企入校,將課堂轉變為工作室,以學生又是學徒的方式展開職業教育。針對人才空心化的問題,需要激活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通過提高報酬等手段,吸引人力資本要素在村寨中合理流動。

當前中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同步實現共同富裕和現代化成為我國新的戰略目標,因此新時代鄉村的振興勢必會向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逐步提升鄉村治理的現代化,以產業的興旺為發展重點,開創鄉村共同富裕的新格局。這一發展趨勢為鄉村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引流人才回鄉,要落實到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上來,結合學校和企業,為鄉村產業革命和管理革命的到來儲備人才。

3.豐富產品構成,深化品牌意識

在解決產品單一的問題上,增加梯級產品構成,把產品定位出高、中、低三個層次,這樣能夠適應多種銷售路徑。

高檔的產品(純手工制品)要增加其文化和工藝的深度,應對的是高端銷售,這部分產品要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情況下和現代文化藝術相結合;中端產品(半手工制品)面向的是旅游團隊、網絡銷售等梯隊,價格適中;低端的產品(機械制品)為快銷品,在旅游文化節、集市、網絡銷售中都可以進行銷售。這不僅可以解決產品單一的問題,還可以解決規?;a與手工藝產品投入時間價值不對等的問題。

品牌意識是產品進入消費市場后,消費者對產品最為直觀的整體印象,它有助于地方產業最大限度地提升市場的競爭優勢。因此,在完善產品構成的過程中,應注重深化品牌意識,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從品牌自身來看,應該維護自身品牌的質量和文化傳承;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則是通過廣告宣傳來加強消費者對其產品的印象和認知度。品牌的核心價值是文化附加值,因此,增加產品的文化附加值是建立品牌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4.推動傳統手工藝品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少數民族手工藝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正是應對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問題,通過對傳統資源的合理轉化來實現文化資源在現代的價值,以此促推傳統文化向更高層次飛躍,形成適合現代生活的新興文化形態。創造性轉化,關注的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轉化,通過對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整理,對其做出現代化的解讀,才能賦予傳統文化的現代性和時代性。創新性發展,關注的是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再創造和更高層次的發展。傳統手工藝在新的社會環境中,需要不斷更新自身工藝技術,學習新的生產經驗,擴展傳統手工藝品在現代社會的適用范圍,只有提升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力度,優化其功能,打破民族手工藝品用途和地域的限制,以適應消費者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才能推動傳統手工藝品資源和市場良性互動。

(二)從外部探索手工藝品經濟效益轉化的出路

1.多元力量共同參與,融合發展資源

多元力量(企業、政府、社會組織和村民)的協同參與,能夠形成一股合力,助推鄉村產業鏈的建立和發展。從企業層面來說,要積極引導手工藝企業進入市場,市場的作用在于能夠快速地進行資源配置,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利益的最大化,要讓“市場在所有能夠發揮作用的領域都充分發揮作用,推動資源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讓企業和個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間去發展經濟、創造財富”[2]。

在充分發揮市場優勢的同時,政府進行有效的戰略引導必不可少。按照“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要求,政府相關機構應該在引領、監督、服務和推動上下功夫,整體規劃布局產業鏈的發展,結合相關發展政策因地制宜地制定發展模式,積極監督和服務市場,消除產業政策同企業之間的梗阻,推動產業向著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社會組織是我國社會、經濟管理的重要力量,“要在加快實施政社分開的過程中‘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并特別強調要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3]。社會組織能夠結合發展局勢、開展有效的鄉村調研,圍繞發展的重點,提出確實可行的建議,為鄉村產業的發展銜接國家政策和企業資本,能夠迅速、靈活地回應少數民族地區手工業發展的現實問題。

村寨的發展最終要落在每一位村民身上,“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體現,只有全面實現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受益主體、建設主體和治理主體地位,才能更好地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使鄉村振興戰略行穩致遠”[4]。手工藝品產業的發展首先要明確的是產業的發展是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更不能在發展的過程中剝離村民參與發展的權利。

2.優化傳統銷售模式,拓展銷售渠道

傳統手工藝品一旦進入市場,就需要慎重考慮產品銷售問題,不僅僅要轉變營銷理念,而是還要對工藝品市場進行細化研究。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消費心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產品單純的功能訴求已經不能滿足現在消費者的需求。隨著消費者消費結構的升級,對于文化產品的需求更加注重其是否能夠表達傳統文化的內涵。

因此,只有進一步了解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方式,充分注重銷售這一環節,才能真正實現手工藝品經濟效益的轉化。

以平寨村傳統手工藝品銷售為例,一方面是拓展銷售平臺。通過發揮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的作用,能夠在設計、創新、銷售等方面對平寨村的手工藝品進行合力推廣,拓寬銷售渠道,打開手工藝品的知名度,進而把文化資源轉換為經濟收入。充分利用旅游業搭建傳統文化體驗和參與平臺,傳統文化技藝有觀賞的價值,同時也具有參與價值,比如設置簡單的刺繡項目,就能讓人們感受少數民族文化。依托項目聯通城鄉互動,讓城市居民下鄉體驗傳統民俗文化。

另一方面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促推傳統銷售模式的改變。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銷售渠道,能夠加快傳統手工藝品經濟效益轉化的速度和方式,可以有效彌補傳統銷售渠道的不足。當然,改變傳統銷售模式并非是摒棄傳統銷售模式,而是融合其他銷售渠道,實現同步互補營銷,實現傳統手工藝品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五、結語

傳統民族手工藝品經濟效益的轉化,面臨著人才、保護和繼承、市場競爭力、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等問題,本文從五龍鄉平寨村傳統手工藝品發展瓶頸的內外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嘗試著從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人才的培養、產品的構成、多元力量的參與和融合、傳統銷售模式的改變等方面探尋出路,進而能夠為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手工藝品的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猜你喜歡
手工藝品經濟效益銷售
經濟效益分析在大型醫療設備購置方面的應用
提高建筑經濟效益研究分析
精品意識是手工藝品價值的基礎
新常態下會計與經濟效益關系辨析
給人帶來快樂的襪子,一年銷售1億美金
賣手工藝品
12
銷售數字
品牌銷售排行
品牌銷售排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