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慕課時代下高校公共人文課程的教學路徑探索
——從“雨課堂”有效應用到SPOC教學模式的構建

2022-11-24 01:12仵宏慧
牡丹江大學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雨課堂人文教學模式

仵宏慧

(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眾說周知,高校的公共人文課程是以完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拓寬大學生的人文知識內涵,提升哲學、美學、文學素養和綜合能力為開設目的的綜合型人文知識普及課程。然而,近年來隨著社會對“高”“精”“尖”人才的需求度加大,對專業技術性資格證的認可,使得高校學生對這類時效性“慢”,應用性“差”,與各類資格證獲取關聯性不大的課程漸漸失去學習興趣,偶爾被授課教師精彩的教學內容所吸引,也因為該類課程缺乏吸引學生的實效性目的,而使得學生學習的動力不足,只能保持三分鐘熱度。同時,由于教學條件有限,高校的公共人文課程采用大班授課模式,經常是幾個專業的學生同時上課,這也造成了學情上的良莠不齊。一部分學生對知識內容因不熟悉而不感興趣,導致學習興趣不濃、學習內容不能深化;另一部分同學又會因為內容過淺,缺乏深度亦失去了學習興趣。因為授課教師很難準確把握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掌握情況而出現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的尷尬教學現狀,成為高校人文公共課程改革之路上的又一大難題。針對以上兩點問題,本文從高校公共人文課程中利用“雨課堂”教學工具構建SPOC教學體系的可行性和實效性研究出發,將翻轉教學模式和“雨課堂”教學工具相結合,探析解決高校公共人文課程這兩大教學難題的有效途徑。

一、后慕課時代下的SPOC教學模式

如今的網絡教學,已經從“微課時代”的個別性、局部性、碎片化的單一個體教學內容的教學改革模式進入到了“慕課時代”的體系性和結構化建設研究階段。不可否認,大型的慕課網絡教學平臺給學生們最大限度地提供了學習機會,讓“想學就能學到”“不會就馬上學”的普及化學習成為了可能。慕課教學的包容性、廣泛性和跨越時間、空間局限性等特征,使其成為了網絡教學的主流模式。國家教育部在早已頒發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 (2011—2020年)》中也已經指出:“為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和資源信息建設,推動信息技術與高校教育相融合的速度,促進教學內容、手段、方法和原則的現代化發展,創新人才培養、高??蒲泻蜕鐣漳J?,進行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一種有效途徑也是符合‘互聯網+’發展的新模式?!盵1]慕課的時代正式到來,對教育思路的沖擊不亞于任何一次教育史上的思想革命。特別是在2020年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慕課教學更是成為了主流教學模式。但是,隨著慕課教學的廣泛應用,一些教學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其大規模的泛化性、大眾化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訴求,同時對于一些專業性強、操作性強、動手能力訓練要求較高的課程,慕課教學也呈現出技術操作展示性功能較弱、師生互動條件資源匱乏、教學效果驗證速度慢等短板現象。

針對這一問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院的阿曼德??怂菇淌诼氏忍岢霾⑹褂昧薙POC教學模式?!癝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早在2013年,哈佛大學對三門課程進行了SPOC實驗,效果良好,并于2014年再次上線。相對于慕課而言,SPOC的學生規模一般限制在幾十人到近百人,同時對學生設置限制性準入條件,達到要求的申請者才能被納入課程?!盵2]SPOC課程完美地規避了MOOC教學中存在的泛化性問題,將“以學生為中心”的因材施教理念通過技術層面的實施手段得以實現。故此,我國也在積極嘗試SPOC教學模式。2014年清華大學的慕課《電路原理》課程在校內課堂中開展了基于混合式學習和翻轉課堂的SPOC實踐,自此之后我國的SPOC課程蓬勃發展,特別是在高校公共課程教學中,這種新型的在線課程更是對教學改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意味著更具個性化、專業化、多元化的后慕課時代的到來。

高校開設的公共人文基礎課程,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高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拓展需求,以培養學生的思想哲學、人文審美能力為目的,并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但是,由于我國各個高校的學生需求方向性不同,接受能力的差異性較大,各高校也有著屬于自己的人文教育理念上的差異,這就使得選擇統一的慕課課程并不適用于每所高校。如何立足于本校的人文教育理念,有傾向性、有針對性地開展本校的人文公共基礎課程是高校人文課程教學研究的方向,一味地引入外校名師的知名慕課,未必能達到提升本校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故此,建立本校自有的SPOC人文課堂,結合本校實際教學情況,有傾向性和側重點地建設符合本校人文教學理念和融入思政思想的人文基礎課程,才是實現課程改革目的的關鍵。那么,如何構建有效的SPOC教學體系,同時又能保證實現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呢?“雨課堂”給出了一個很好地解決方案。

二、“雨課堂”:SPOC教學模式的有力支撐

“雨課堂”是清華大學2015年9月在線教育重點課題《可擴展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的成果之一,是一款基于網絡時代環境下的課堂教學輔助工具綠色插件,并于2016年6月16日正式對外發布。通過下載“雨課堂”可實現 PPT 和手機的即時連通,并可以發布習題、PPT、投票、視頻、試卷等各種教學資料。截止到2018年9月5日,深度使用“雨課堂”的師生超過 498 萬,開課教師數超過35萬,是國內最為活躍的智慧教學工具?!盵3]

(一)“雨課堂”的教學優勢

SPOC教學模式的最大優勢特征便是可控性,在人數有限的可控性課堂中,最大限度地實現專業化、針對化和互動性。在目前已知常用的SPOC教學模式體系中,操作最為簡單的便是“雨課堂”。通過課件中的輔助插件,可以直接實現師生互動學習的目標。

局域環境下的有針對性課前預習,讓學生帶著腦子來上課?!坝暾n堂”是借由微信來溝通師生之間的交流,利用微信的普及應用性,無需另行安裝軟件,便可以做到師生間溝通無障礙。課前,授課教師可以通過“雨課堂”,將本節課所講內容的相關輔助學習資料提前推送給學生,學生隨時隨地便可以通過微信,接收文件,并點開閱讀。同時,可以設計一些提前預習的作業和一些思考問題,“雨課堂”具有檢查作業完成情況的功能,教師可以在課前便掌握學生的預習情況,并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適時調整課程重難點,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學生通過有效的課前預習,對新課內容有了一個前期學習,也不會對課上老師所講內容茫然無知,接受新知識的速度亦會有所提升。

可控范圍內師生同步、精準答疑,教學效果一目了然。在上課中,“雨課堂”為師生建立了一個交流平臺,通過掃描二維碼師生可以直接進入課堂,教師可以隨時將PPT、課堂習題、課堂測試推送給學生。學生可以直接與老師進行互動,對于不懂的地方,可以第一時間做好標記,老師便能實時接收到學生們對于某一教學內容是聽懂還是沒聽懂,并通過“雨課堂”反饋的學生聽課效果,合理微調教學內容與教學節奏。同理,課堂習題和測試,教師也能第一時間收到學生做得正確與否的信息,學生也能看到自己和其他同學的做題時間和正確與否,在這整個過程中,大大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課堂上隨時監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精準的課后復習,方便快捷。課程結束后,“雨課堂”還可以對教學效果進行有效的檢查。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相關的課后作業,教師對作業的完成情況一目了然。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使得“課后作業”和“預習作業”不再留于形式化的“應付”。

(二)“雨課堂”在人文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高校的公共人文課程人數多、專業廣、對人文知識掌握能力良莠不齊的生源狀態歷來是讓授課教師倍感撓頭的一大問題?!坝暾n堂”的應用,大大緩解了這些教學難題。

提前預習并了解人文背景,熟悉基礎知識。高校公共人文課程采用大班制授課形式,學生文理皆有,有的文科生由于個人興趣加上學科特性,對于哲學、文學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良好,對于作家作品所處的社會人文環境了解甚多;然而,有些理科生由于受到學科限制,加上本身對人文知識并不太感興趣而所知甚少,這就造成了學生對同一知識要點接受程度參差不齊。通過“雨課堂”的課前干預,教師推送相關人文知識背景材料,讓學生中了解這些內容的同學可以選擇性略過,不熟悉這些內容的同學可以認真閱讀并掌握相關資料,讓學生們在課前通過預習的方式拉齊接受人文知識的水平線,有效保證了學習效果的實現。

實時解析美學、哲學的抽象理念,不懂就問。課堂中,教師由于本身即從事本專業人文知識學習和教學多年,常常存在想當然的情況,以為學生對某些基礎概念相當熟悉而忽略對其的詳細闡述。但恰恰相反,美學、哲學、文學上的很多概念性問題是十分抽象的,如果是沒有相關基礎的同學,理解起來是十分困難的。比如,“文學是顯現在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盵4]這個對于文史類的學生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文學概念,如果是一名理科生,其首先就會對“話語蘊藉”產生疑惑,對“審美意識形態”也是一知半解。那么,借由這個文學概念而生發出來的一系列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鑒賞文學的核心要素,便都會產生疑惑。通過“雨課堂”,學生可以隨時推送對PPT內容的不懂信息,教師就可以有效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節奏,對相關抽象概念加以解釋,將不懂的地方弄清楚,也就不存在因聽不懂,而不想聽下去的教學尷尬。

課后有效擴充知識范疇,提升對人文知識了解的全面性。人文知識理論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有些知識點無法與實際的生活產生強烈而緊密的連接性。學生接受速度慢,理解能力跟不上,對經典理論的解析不能夠與教學同步。所以,課后的知識拓展訓練便必不可少,利用“雨課堂”實時推送與課程相關的拓展資料和相應的思考問題,可以給那些沒有完全理解或是想要對該知識點進行深入探究的同學提供相應的研究方向;同時,也為高校的公共人文課堂創設了一個相對寬松和自由的學習氛圍,給學生以充分的學習自由,讓感興趣的學生深化知識,不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和學習其他知識的時間和空間。

(三)最為便捷的SPOC教學模式體系的建立方式

SPOC課程雖是一種局域化的教學模式,但仍然需要大量的網絡技術支撐,并非是一名或幾名公共課程主講教師就可以獨立完成的。而“雨課堂”填補了這一技術難題,通過微信平臺,建立一個近似SPOC的小規模在線平臺,上傳相應為微課視頻,同時通過“雨課堂”的在線問答功能、限時習題功能,以及學生互評功能實現了在實體課堂教學才能解決的回答學生問題,了解學生已經吸收的知識情況,以及摸清學生未能有效吸收的知識內容,有效提升師生互動性,將傳統教學的優勢與網絡教學的便捷性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SPOC的教學模式。

高校公共人文課程理論接受難度大、學情復雜、人數眾多,單純的翻轉課堂形式是完全無法做到教師與每一位同學進行合理有效互動的,這也就失去了翻轉教學的功能意義。然而,“雨課堂”的加入,扭轉了這一劣勢。學生通過“雨課堂”可以直接與老師建立雙向溝通,對于老師提出的思考問題可以用手機直接作答,不僅大大地節省了課堂交流時間,也讓內向靦腆的同學有了“開口發言”的勇氣。有效地監測和干預,使得教師能夠實時掌握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依托于微信所建立的網絡交流平臺,有效緩解了實體課堂教學模式單一而造成授課效果的枯燥與乏味;更重要的是將知識內容有效分解,以任務驅動的形式將其分散在課前、課上和課后三部分中,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程參與性,也有效地緩解了課堂教學壓力,一舉多得。

三、教學相長:“雨課堂”帶來的教學新思路

高校公共人文課程教學中最大的難點在于如何讓學生真正喜歡上課,明白這些課程的價值和內涵,知道學習它們的真正意圖和目的,而不是出于被動的接受一些思想、哲理和審美教育。所以,如何讓學生愛上人文公共課,喜歡去探究人文知識,并主動將其應用于自己的生活實踐中去,這才是高校人文課程真正應該思考的問題也是改革的核心方向。所以,這一切的根源便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這也恰恰是教學上最難的地方。優美的語言、縝密的邏輯、生動的例證、教師的激情的確可以引起學生一時的學習興趣,但是在今時今日這樣一個網絡發達、信息爆棚的時代當中,僅僅擁有這些是不足以維持零零后學生的長久學習熱情的。唯有通過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和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持續給學生帶來新鮮感,挑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才有可能真正上好一門公共人文課程?!坝暾n堂”帶給教師的不僅是輔助性的工具作用,更是一種教學思路的革新。

(一)任務驅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新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早在上世紀初,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就已經提出了“學生中心論”,改變傳統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教師中心論”。高校教師面對的是思想已經趨于成熟的青年大學生,他們更需要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然而,真正做到這些又談何容易,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知識,而不是一味填鴨式的灌輸,需要一種好的教學媒介的配合?!坝暾n堂”的出現,為教師們帶來了福音。通過課前、課中、課后的引導式學習過程,教師設置任務,由學生自主學習,充分還學生以學習的自由空間。同時,“通過‘雨課堂’的‘不懂’功能,學生在課前或課中遇到有疑問的時候,可以在相關 PPT 頁面點‘不懂’按鈕,教師便可以在后臺及時接收到信息,教師可以根據‘不懂’知識內容人數的多少,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節奏,或者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單獨指導?!盵5]如此,便大大提高了人文公共課程的教學質量,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學習節奏中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從而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體”,也讓學生在這種“自由”的學習氛圍中減少對抽象、枯燥的人文公共課程的學習抵觸情緒。

(二)推陳出新:多手段調節課堂氣氛,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校教育的授課對象是擁有獨立判斷能力的成年人,當代青年人在接受知識時會依據自身的發展需求而有所取舍,同時也會依據個人的興趣喜好有所側重。公共人文課程本身的知識魅力的確可以吸引一部分學生,但如果想擴大受眾學生群,讓更多的學生喜歡上人文課程,接受人文課程,并且真正形成人文課程的知識體系,就需要教師們不斷地推陳出新,使用新興的教育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微課、慕課、SPOC、“雨課堂”、翻轉課堂等等,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使得抽象的課堂講解變得形象、具體,使得理論性很強的人文類課程的課堂不再枯燥、單調;同時,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定制”教學在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也使得教師面對不同的學生,有了相應的教學對策。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這才是使用這些教學手段的最終目的。

四、教學突破:多維度發展的新思路

“雨課堂”作為一種教學媒介和手段,其真正的內涵價值是讓教學方式豐富起來,其所展現的針對性和多樣性也在另一個層面上開啟了教學者的改革思路,那就是在教學中不僅需要通過外在的教學手段讓公共人文課程變得豐富多彩,而是要從內涵上提升人文課程的價值性和實踐性,用豐富的藝術形式和新興的技術手段去解構人文哲學內涵的深邃,讓抽象化的人文哲學理論變得具象化,生動化。通過圖文、影像資料和視頻,解析文化內涵的外化形式,運用SPOC的局域教學個性化優勢引導學生的個性化思維發展,讓學生在更為自由、自主的學習環境中全方位體驗人文藝術之美,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藝術修養。

同時,作為人文公共基礎課程,運用新型網絡教學手段,通過大眾化的人文思想滲入,做成學生真正受益的人文課程并同時兼具大眾化傳播效果;既滿足高校人文公共課程的個性化體系需求,也符合高校教育管理者對公共基礎課程的“突圍”意愿。將高校公共人文課程的在線教學體系進行合理化改革,優化課程并加強大眾傳播力度是突破的方向,這也是將教育主體進行轉換,加強人文教育的必然選擇。真正的變革是從思想開始,外在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本質卻始終如一。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教育始終在朝著更好、更優、更精良的方向發展,由微課到慕課,再到如今后慕課時代下大行其道的SPOC課程,信息化發展浪潮下新型的手段與方式正在改變著我們的教育。

猜你喜歡
雨課堂人文教學模式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樸素的人文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思”以貫之“學、練、賽、評”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認知-遷移”教學模式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雨課堂在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提高《電工基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
雨課堂在經管類本科經濟法教學中的微應用
人文社科
5E教學模式對我國中學數學教學的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