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科學能力框架構建和培養路徑研究

2022-11-28 13:05黃金霞
農業圖書情報學刊 2022年9期
關鍵詞:數據管理技能科學

肖 曼,汪 煊,3,王 昉,黃金霞,3*

(1.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北京 100190;2.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智能情報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90;3.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圖書情報與檔案學系,北京 100190)

1 引言

開放是科學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要求。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學研究范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以 “自由、開放、合作、共享” 為理念的開放科學運動在國內外蔓延,呼吁打開知識之門。2021 年中關村論壇上,13 家國內外知名機構牽頭成立“開放科學國際創新聯盟”,并發出 “開放科學實踐北京倡議”。第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orld Laureates Association Forum)開幕式上,國內外科學家聯合發布《開放科學:構建開放創新生態》倡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大會第41 屆會議審議通過《開放科學建議書》(以下簡稱《建議書》),標志著開放科學邁入全球共識的新階段。中國將開放科學列入法律條文,于2021 年底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明確提出 “推動開放科學的發展,促進科學技術交流和傳播”。從 “開放獲取” 邁向“開放科學”,構建中國開放科學創新生態[1],推進開放科學范式的變革,正當其時。

要推進科研范式真正變革培養科研行為主體具備開放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至關重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放科學建議書》提出7 個主要目標和行動領域,其中包括投資于開放科學的人力資源、培訓、教育、數字素養和能力建設。要轉變科學實踐以適應21 世紀數字時代的變化、挑戰、機遇和風險,需要就新技術所需的技能以及開放科學的理念和實踐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教育和培訓?!督ㄗh書》鼓勵會員國考慮就開放科學的概念和實踐開展系統和持續的能力建設;商定一個與具體學科相匹配的開放科學能力框架,并制定公認技能與培訓計劃,以助獲得這些能力;投資并促進數據科學和數據管理領域的高等教育與職能專業化等[2]。歐洲六大科研組織(G6)聯合發布開放科學聲明,強調支持向開放科學過渡并促進卓越研究的6個優先事項,其中之一為促進必要的技能培訓,即研究人員和支持人員必須學習開放科學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必須在研究與發展組織的工作人員中引入新的角色,如數據管理人、數據工程師和數據基礎設施管理人員[3]。2022 年1 月,法國大學圖書館館長協會(Association des Directeurs de Bibliotheques Universitaires,ADBU)和歐洲研究型圖書館協會(Association of European Research Libraries,LIBER)表示將共同開展題為 “開放科學和知識——探索學術界需要具備的開放科學技能和能力” 的研究,以探究開放科學范式下科研人員所需要具備的技能和能力[4]。

當前科研人員和相關行為主體對開放科學的理念和知識有所了解,但由于普遍缺乏適當的培訓和指導,開放科學范式在科研實踐活動中并未成為常態。本文旨在通過研究,鑒別開放科學范式下科研行為主體所需要具備的理念、知識和技能,構建開放科學能力體系框架,探究開放科學能力培養路徑,以促進科研人員和相關行為主體擁抱并參與開放科學,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開放科學實踐,使開放科學理念深入人心、開放科學成為新的行為規范。

2 國內外相關研究及動態

2.1 開放科學概念相關研究

“開放科學” 一詞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DAVID 首次提出[5],其內涵和要素隨著開放科學的發展不斷演進和豐富。歐盟委員會[6]認為開放科學是一種協作科研的新方法和通過數字技術和新型合作工具傳播知識的新方式。世界經濟合作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7]認為開放科學是努力使公共資助的科研成果(出版物和科研數據)以數字形式最大程度地提供給科學群體、商業部門或更廣泛的社會公眾。歐洲開放科學云(European Open Science Cloud,EOSC)強調開放科學是信息、通信和技術(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工具和傳統科學事業間的交互,并基于ICT 框架提出開放科學框架,旨在通過社會、創新和政策3 個要素,驅動研究開放存取、新研究方法、社會參與和科研合作[8]。FOSTER(Facilitate Open Science Training for European Research)提出開放科學分類體系,包括開放獲取、開放數據、開放可重復性研究、開放科學定義、開放科學評估、開放科學指南、開放科學政策、開放科學項目和工具[9]。LIBER 提出開放科學的3 個核心標準分別是透明度、可持續性和協作性,七大核心領域為學術發表、FAIR 數據、科研基礎設施和歐洲開放科學云、衡量指標與獎勵、開放科學技能素養、研究誠信度和公民科學[10]。歐盟開放科學監測器(Open Science Monitor)提出開放科學的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包括開放科研數據、開放出版和開放學術交流。

盛小平等[11]指出開放科學、開放共享、開放數據存在三位一體的邏輯關系,即開放數據是開放共享和開放科學的物質基礎,開放共享是開放數據與開放科學之間的橋梁,開放科學是開放數據和開放共享的最終目標。劉桂鋒等[12]認為狹義的開放科學是指最大程度地開放實驗過程、實驗方法、實驗數據和實驗結果,及時、自由、免費地供他人獲取使用,形成交流與合作的新局面,而廣義的開放科學則上升到理論高度,體現一種開放式的科學文化與學術氛圍,同時指出開放科學體系包括開放科學政策、開放獲取、開放數據、開放資源、開放同行評審和開放教育資源。溫亮明等[13]提出,開放科學內容體系可以分為開放科學內容、開放科學形式、開放科學效果3 個層次,即開放科學政策、開放資源、開放科學數據、開放筆記本、開源軟件、開放實驗室、開放科學會議屬于開放科學的內容層次,開放同行評議、開放獲取、眾包、公民科學屬于開放科學的形式層次,科學2.0 屬于開放科學的效果層次。根據聯合國《開放科學建議書》[2],開放科學被定義為一個集各種運動和實踐于一體的包容性架構,開放科學框架包括開放式科學知識、開放科學基礎設施、科學傳播、社會行為者的開放式參與以及與其他知識體系的開放式對話。

2.2 開放科學能力建設相關研究

建設開放科學能力框架是推進開放科學的重要議程。2017 年7 月,歐盟開放科學教育和技能工作組提出開放科學能力框架,包括開放獲取出版技能、數據管理和開放數據技能、專業研究技能和公民科學技能[14]。歐盟委員會于2019 年發布 “開放科學的8 個目標”,指出 “歐洲的所有科學家都應具備應用開放科學研究日常和實踐所需的技能和支持”[15]。EOSC 技能和培訓工作組于2020 年成立,旨在建立EOSC 能力和技能框架[16]。LIBER 提出,研究圖書館員和研究人員的開放科學技能是所有向 “開放” 發展的關鍵。2017 年11月,LIBER 發布了《2018—2022LIBER 發展戰略:研究型圖書館在數字化時代推動知識可持續發展》[17],提出三大戰略方向:“創新性學術交流” “數字技能和服務” 和 “研究領域基礎設施建設”。2018 年7 月,LIBER 發布《開放科學路線圖》,提出開放科學的七大核心領域,其中包括開放科學技能素養[10]。2019 年,LIBER 圖書館工作人員和研究人員數字技能工作組啟動項目研究,旨在鑒別實踐開放科學所需要的真正能力。該研究通過文獻綜述,以及對開放科學現有能力框架和已有培訓資源如DigComp 2.0、FOSTER+以及LIBER 開放科學路線圖重點領域等進行研究,繪制開放科學能力可視化結構圖,設計學術出版、科研誠信、公民科學、FAIRE Data 和計量獎勵5 個維度和34 個指標[18]。黃金霞通過對國際開放科學路線圖的發布、內容、效果評估等特征進行分析,構建基于路線圖的國家開放科學進程決策模型,覆蓋開放科學實施前、實施、實施后不同階段的決策內容,設計開放科學道路決策的 “三步法”,并提出中國可以進一步部署的工作,其中包括支持國家層面的開放科學教育與培訓計劃,以推進開放科學的嶄新局面[19]。

數字技能被視為開放科學能力框架的核心組成部分。OECD 提出要為數據密集型科學建立數字勞動力能力和技能,指出數字技能包括專業技能和基礎技能。專業數字技能需求因科學領域而異,并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以響應學科發展以及新技術和政策要求?;A技能更為通用,且變化較慢,理想情況下應該嵌入本科科學教育,并包含有關開放科學和科研社會責任的更寬泛的理念和過程[20]。歐盟認為,數字技能包括數據科學技能和數據管理技能:數據科學技能可以理解為通過采集、處理和分析數據并從中汲取見解的能力,可能包括來自計算機科學、軟件開發、統計、可視化和機器學習等領域的知識,此外還涵蓋計算基礎設施以及信息建模和算法知識;數據管理是確保數據在整個研究生命周期和后續存儲中得到妥善管理、共享和保存的技能,可能涉及數據清理以消除數據不一致、組織和結構化數據、添加或檢查元數據以及解決數據管理問題,還可能包括為其團體或更廣泛的社區定義標準、最佳實踐和互操作性框架[21]。吳建中指出,開放數據和開放科學能否順利開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專業隊伍的支持,當務之急是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培育一批既懂得數字技術、又善于數據管理的人才,為推進開放數據、促進開放科學、助力開放創新打下堅實基礎[22]。胡卉等通過剖析國內外代表性的數據素養核心能力體系,梳理了嵌入科研工作流和數據生命周期的數據素養核心內容體系,繪制了研究人員應具備的數據素養能力框架[23]。余維杰則構建出基于雙生命周期下的研究生數據素養評價體系[24]。

作為開放科學的關鍵行動者,圖書館員數據能力框架建設備受關注。2016 年6 月,北美研究圖書館協會(ARL)、歐洲研究圖書館協會(LIBER)、加拿大研究圖書館協會(CARL)和開放獲取知識庫聯盟(COAR)共同頒布《研究數據館員能力框架》,指出研究數據館員職業核心能力包括具備提供對數據的訪問能力,具備數據管理的倡導和支持能力,和具備管理數據集能力3 個方面[25]。LISA 等認為,圖書館數據服務能力框架包括數據技能,編程、軟件和技術技能,科學技能,圖書館管理員技能和人際交往能力五大類和41 項技能[26]。

2.3 勝任力模型理論研究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David·McClelland)于1973 年首次提出 “勝任力”(Competency)概念,并建立了勝任力模型(Competence Model)——冰山模型。他認為,勝任力是指能將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與普通者區分開來的個人深層次特征,它可以是動機、特質、自我形象、態度或價值觀、某領域知識、認知或行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測量或計數的并且能顯著區分優秀與一般績效的個體特征[27]。冰山模型將人員個體素質的不同表現形式劃分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 和深藏的 “冰山以下部分”?!氨揭陨喜糠帧?包括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現,是容易了解與測量的部分,而 “冰山以下部分” 包括社會角色、自我形象、特質和動機,是內在的、難以測量的部分(圖1)。R.博亞特茲(Richard Boyatzis)基于麥克利蘭的理論,提出了 “洋蔥模型”。洋蔥模型,是把勝任素質由內到外概括為層層包裹的結構,最核心的是動機,向外依次展開為個性、自我形象與價值觀、社會角色、態度、知識和技能(圖2)。

圖1 冰山模型Fig.1 Iceberg model

圖2 洋蔥模型Fig.2 Onion model

柏雪基于勝任力模型將數據館員職業能力分為知識、技能和個人綜合素質3 個維度[28],構建了由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溝通與協調、領導與管理、工作態度、認知能力、個人特質7 個維度31 個勝任特征指標組成的數據館員勝任力模型[29]。楊利超從基本能力、應用能力、意識態度3 個層面構建了圖書館員科學數據素養能力的描述框架[30]。調研發現,目前暫時未有基于勝任力模型的開放科學能力框架相關研究。

綜上所述,開放科學運動促進開放科學內涵不斷豐富,要素組成不斷拓展。國內外目前關于開放科學能力框架構建的理論研究尚在起步階段,開放科學能力、數據科學能力和數據館員能力均有所關注,但尚未形成統一的框架和準則。本文通過全面梳理開放科學構成要素,并基于于此構建開放科學能力框架、推進開放科學能力建設,以促進中國開放科學范式變革,建設開放科學創新生態。

3 開放科學能力框架構建

本文基于勝任力洋蔥模型對開放科學能力框架進行設計,將開放科學能力由內到外概括為層層包裹的結構,其中最核心的是擁抱開放科學價值觀和科學理念,向外依次展開為基于開放科學要素組成的開放科學知識習得,嵌入科研生命周期和數據生命周期的開放科學技能建設,具體如圖3 所示。從擁抱理念到具體技能習得,越向內層越難以評價和習得,越向外層越易于培養和評價。

圖3 開放科學能力框架Fig.3 Open science capability framework

3.1 擁抱開放科學價值觀和理念

開放科學能力深層次內容主要包括科研行為主體的價值觀,對開放科學的態度和動機,是否擁抱開放科學的理念,是否具備開放科學思維[31],是否愿意將開放科學范式貫穿科學研究始終,從首次提出研究想法的起始階段到研究成果出版或傳播的完成階段。根據聯合國《開放科學建議書》,開放科學的核心價值觀應包括:質量和誠信,即開放科學應接受嚴格的審查檢驗并有透明的評估程序;集體利益,即開放科學理應為人類所共有并造福全人類,科學知識及成果應普世共享;公平公正,即開放科學應確保知識生產者和消費者能夠平等地獲取科學知識;多樣性和包容性,即開放科學應接受知識體系的多元化,支持知識的多元化表示?!堕_放科學建議書》認為開放科學實踐應遵循的指導原則包括:透明度、審查、批判和可證偽性,即應在科研工作的各個階段提升開放性;機會均等,即所有開放科學利益攸關方皆均等享有參與、助推和受益于開放科學的機會;責任、尊重和問責,即開放程度越高,所有開放科學行為者肩負的責任就越重;協作、參與和包容,即經常在科學研究進程的各個層面開展協作,邊緣化社群應充分參與;靈活性,即鼓勵采取不同途徑向開放科學過渡和踐行開放科學;可持續性,即開放科學基礎設施的組織和供資應立足于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愿景。核心價值觀和指導原則為科研行為主體踐行開放科學提供理念指南[32]。

3.2 基于開放科學要素組成的開放科學知識習得

根據UNESCO《開放科學建議書》對開放科學的定義[2],FOSTER 開放科學定義和分類體系[9],以及歐盟開放科學監測器(Open Science Monitor)中的對Open Science “Wheel” 的定義,本文研究確定開放科學的基本組成要素,并將需要習得的開放科學知識分為3 類。

(1)開放科學基本知識:包括開放科學定義、倡議、最佳實踐、意義。

(2)開放科學主要組成要素:包括開放獲取,開放數據(科研數據、政府數據、產業數據)、開放科技報告、開放教育資源、開放科學基礎設施(虛擬和物理)、開放源代碼、開放可重復性研究、開放同行評議、開放科學評價、公民科學[33]。

(3)開放科學政策:在推進開放科學的過程中,政策自上而下宏觀調控發揮積極推進作用。按照政策發布機構劃分主要包括國家和地方政府政策、資助機構政策、科研機構/高校政策、出版機構政策、非政府組織政策和協會社區政策;按照政策主題劃分可包括數字包容政策、開放科技合作政策和開放科學知識政策,具體如圖4 所示。

圖4 開放科學政策體系Fig.4 Open science policy system

3.3 嵌入科研生命周期和數據生命周期的開放科學技能建設

目前,科研生命周期和數據生命周期得到業界廣泛重視,許多機構和學者開展相關研究。英國聯合信息系統委員會(JISC)提出的科研生命周期包括研究靈感、組建研究團隊、撰寫項目書、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發表5 個階段;數據生命周期嵌入科研過程,包括數據產生、數據管理、數據分析和數據共享4 個階段[34]。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圖書館將數據生命周期分為數據計劃、數據采集、數據描述、數據處理和分析、數據發布和共享以及數據保存6 個階段[35]。李文文則將科研生命周期分為4 個階段,分別是科研啟動階段、科研計劃階段、科研實施階段、成果發表階段[36]。綜合國內外學者研究,本文將科研生命周期分為4 個階段,分別是項目啟動階段、項目進展階段、成果發表階段和共享傳播階段,數據生命周期與科研生命周期同步,包容數據產生、數據管理、數據分析、數據共享和數據存儲5 個階段。開放科學的技能建設嵌入科研生命周期和數據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圖5),詳細如下。

圖5 嵌入科研生命周期和數據生命周期的開放科學能力體系Fig.5 Core competencies of open science embedded in research lifecycle and data lifecycle

(1)開放學術交流技能。開放學術交流技能貫穿科研活動整個生命周期,從項目啟動到成果共享傳播。項目啟動階段,進行" 預注冊式研究設計" 和制定數據管理計劃;項目進展階段,掌握開放數據和開放實驗室/筆記本相關技能,以實現可重復性研究;成果發表階段,需要了解科研機構和資助機構的資助政策,選擇合適的期刊(期刊質量如何、APC 是否合規),與出版商談判技能,以及選擇預印本、金色OA 或綠色OA 形式發表。此外,科研人員還可參與開放同行評議。共享傳播階段,選擇論文存儲方式比如機構知識庫等,選擇何種開放共享協議共享論文和數據等。開放學術交流技能主要涉及科研人員和科研支持人員(圖書館員)。

(2)數據科學技能。開放科學環境下數據密集型科研范式廣泛建立,數據成為科學發現的核心和科研活動的驅動力。研究數據的管理和開放需要新的技能,并催生了新的職業。按照科研數據生命周期理論,各個環節涉及數據科學技能主要包括:數據管理規劃(DMP),是開放科學實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研究開始制定周密的數據管理規劃,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對科研機構/資助基金/國家的數據政策以及Fair Data 原則有相關知識儲備,在確保參與研究者的權利、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促進數據的共享和重用。數據管理能力:包括對數字館藏和數據集的元數據、永久唯一標識符(ORCID、ISNI、URN、ISBN)、大數據集等的管理能力。數據分析能力:數據處理軟件、模型和算法的能力,數據分析與可視化、數據和文本挖掘、關聯數據(Linked Data)和數據互操作的處理能力。數據共享能力:數據管理與發布、數據再現和重復使用等相關能力。數據存儲能力:數據的存儲、保存和歸檔能力。數據科學技能涉及的對象包括兩類,一類是各學科的科研人員,另一類是專注于數據科學的有計算機、數學、統計、軟件知識背景的計算機科學家/ 數據科學家/ 數據分析人員/ 數據管理人員/ 數據軟件工程師等。

(3)科研素養技能。開放科學涉及眾多利益相關者,科研成果、科研數據和科研過程的開放共享帶來科學治理領域的挑戰和風險。作為應對之策,應幫助科研人員培養開放科學環境下的科研素養技能??蒲泄芾砑寄苤缚蒲腥藛T的領導力、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和溝通能力等。在開放科學環境下,科學家具備領導力,引領和推進科研范式的變革;具備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推進開放科學范式下科研活動規范進行,促進科研創新;具備與科研社區以及社會上其他利益相關者溝通協調的技能??蒲姓\信和道德素養主要是指如何面對開放科學所倡導的開放共享給科研人員帶來誠信和倫理方面的挑戰。信息和數據便利獲取會增加剽竊和造假的風險,科研人員在引用前人研究成果時需予以引用和正確說明,對共享的敏感數據(如患者信息)應進行合適處理。法律知識和技能主要是指知識產權和版權相關的法律知識,如開放共享時使用何種開放許可協議、如何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進行共享數據,使用其他科研人員共享的數據和用戶數據(如患者)時需要遵守的知識產權原則和規避的風險??蒲兴仞B技能涉及的對象包括科研共同體中所有科研行為主體。

(4)公眾科學技能。隨著開放科學的推進,公眾科學成為開放科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公眾科學技能不僅包括科研人員促進公眾參與科研的能力,還包括公眾參與科研的興趣和技能??蒲腥藛T在科研設計和開發過程中充分考慮公眾,并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與公眾交流、解釋和討論研究成果;進行科普宣傳,向公眾宣傳普及科技進展和研究成果,讓公眾獲得知識和技能;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及時回應公眾期待、為公眾解答疑惑,正向引導輿論、解決公共危機,與社會建立信任關系。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包括參與科研的興趣和熱情以及具體參與過程中研究數據收集和分析能力。公眾科學技能涉及的對象包括科研人員和公眾科學家。

4 開放科學能力培養路徑

FOSTER 發布《科研機構實施開放科學培訓實踐的路線圖》,路線圖概括了科研生命周期中各利益相關者可以影響和支持向開放科學實踐過渡的3 個重要途徑:通過提倡技能獲取和學習來促進變革;通過獲取培訓材料和課程來支持變革;通過提供相關認可和獎勵來激勵變革[37]。OECD 提出建立具有數字化技能的研究隊伍的5 個關鍵行動領域,包括定義技能需求、提供培訓、建設社區、職業規劃和激勵機制、提升數字化勞動力能力的更廣闊助力,確定國家和地區政府、研究資助機構、專業科學協會、研究機構和基礎設施以及大學5 個關鍵參與者并分別提出行動建議[20]。綜合以上分析研究,對開放科學生態系統中的領導者和決策者、科研人員和科研支持人員的開放科學能力培養路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4.1 制定政策法規和戰略規劃

發布國家層面的政策法規和戰略規劃,制定國家、地區和機構開放科學路線圖對于推進開放科學實踐至關重要。將開放科學能力建設的要求和內容納入國家開放科學政策體系以及科研機構和高校教育機構的教育培養目標。2021 年月,法國發布的第二個《國家開放科學計劃》提出在法國普及開放科學,使開放科學成為默認原則。要轉變日??蒲袑嵺`,應將開放科學培訓貫穿科研人員所有研究培訓計劃中,從學士、碩士階段到高級研究人員。尤其是博士階段應作為戰略重點,為博士生定義開放科學培訓的參考框架,設立開放科學論文獎,以及提供《開放科學護照》的專題小冊子。提出考慮將數據素養作為關鍵技能納入學位課程范圍,強調重視與管理數據生命周期和開發源代碼相關的技能和職業。將開放科學相關能力納入研究人員、教師研究人員、研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的能力框架[38]。

中國已將推進開放科學寫進相關法律,但暫未出臺開放科學戰略規劃和路線圖。國務院于2021 年6 月發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 年)》,指出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大幅提升,2020 年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并提出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2025 年超過15%的近期目標和2035 年達到25%的遠景目標[39]。2021 年11 月,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發布《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40],提出要順應數字時代要求,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2025 年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達到發達國家水平,2035 年基本建成數字人才強國。國家現有相關政策暫未明確對開放科學能力培養的具體要求,建議呼吁相關決策者和政策制定者將開放科學能力建設和要求納入日程。與此同時,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博士生教育、新從業研究人員入職教育的培養原則和目標以及各級研究人員晉升發展的職業能力框架,都應明確開放科學技能和能力的相關要求。

4.2 加強開放科學宣傳和培訓

要實現開放科學范式轉變,需加強對科研人員、科研工作管理者以及科研支撐人員的宣傳培訓,促使科研人員行為真正持久地轉變。歐盟是開放科學理念與實踐的積極推動者與踐行者,2014 年啟動了FOSTER 項目,在歐洲28 個國家開展了100 多場培訓活動,覆蓋開放存取、開放數據、開放可重復研究以及開放科學定義、政策、工具、評估等諸多內容。2017 年,在前期項目基礎上啟動了FOSTER Plus 項目,與生命科學、社會人文等學科專家合作開發針對特定學科的指南和培訓內容,便于各學科的科研人員直接應用于其日??蒲袑嵺`中。FOSTER 項目事實上極大促進了歐洲科研人員對開放科學的認知和理解,以及歐洲研究區(European Research Area,ERA)參與者對開放存取的采用[41]。美國開放科學中心(Center for Open Science,COS)通過開放科學培訓提升研究人員開放科學實踐技能,培訓內容包括可重復性、工作透明度、OSF 工具使用方法等[42]。英國圍繞科學數據生命周期設計科學數據管理培訓體系,開發內容豐富的科學數據管理(RDM)培訓課程,研究機構和研究支持機構協同合作聯合開展培訓[43]。在中國,復旦大學從2007 年起開設數據科學討論班,2010 年開始招收數據科學博士研究生,并從2013 年起開設研究生課程《數據科學》,2014 年開始舉辦數據科學家訓練營,2015 年開始正式招收數據科學專業研究生以及本科第二專業學位[44]。2021 年6 月,上海外國語大學俄羅斯東歐中亞學院與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在上外 “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應用實驗室” 聯合舉辦“數據科學家訓練營”[45]。

4.3 提供貫穿科研全流程的全面支持

圍繞科研全流程提供全面支持,推進各科研行為主體通過開放科學實踐活動提升開放科學能力。對重大科學問題開展集智攻關,統籌跨領域學科專家、計算機科學家和數據科學家等專家力量攻克人類面臨的難題,在學術社區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為研究人員提供來自數據管理員、IT 技術人員、數據科學家、法律專家、特定學科的數據管理員和圖書館員的專業支持。提供開放科學基礎設施[46],包括高速數據中心、數據存儲庫和虛擬平臺等;提供用于數據創建、存儲和共享的軟件等技術工具幫助研究人員進行開放科學活動;在所有研究項目中促進和推動數據管理計劃的使用。設置獎勵和激勵機制,讓研究人員意識到開放科學實踐的價值,包括個人層面的職業機會和職業發展,和社會層面的開放科學對整個社會的價值。

5 圖書館與開放科學能力建設

5.1 圖書館是實施開放科學能力建設的關鍵行動者

圖書館是信息素養教育的主要陣地,開展開放科學能力培訓和素養教育是其基本的職能和責任。2017年,COX 等在《大學圖書館研究資料管理的發展:對研究資料服務成熟度的理解》中提出:“由于培訓對于學術圖書管理員來說是一個已經建立的、成熟的服務類別(在信息素養等領域),并被視為現有的工作人員聯絡角色的關鍵組成部分,因此圖書館也許能相對容易地將數字化技能培訓與現有的培訓活動結合起來”[47]。同時,圖書館作為海量資源的聚集地和學術信息的交流平臺,在服務科研一線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使之成為開展開放科學素養教育的不二人選。LIBER認為,開放科學屬于圖書館的專業領域,圖書館員被認為是開放科學技能培訓者、開放獲取出版支持服務提供者、FAIR 數據管理員和公民科學協調者。LIBER對歐洲21 個圖書館案例分析表明,圖書館是開放科學技能培訓專家和協調者。圖書館與專業人士(研究支持服務、版權服務、IT 服務)合作形成 “知識中心”,開放科學技能和實踐培訓是圖書館的明確職責。其中15 個圖書館的開放科學培訓通過圖書館團隊管理和協調,圖書館負責與數據專家、研究管理人員和教學團隊合作推進開放科學培訓服務。也有少量案例顯示由研究人員和圖書館員合作推進培訓。分析表明,圖書館參與機構或國家科學決策過程,并積極推進對員工和科研人員的培訓,能有效促進相關科研主主體開放科學能力提升[48]。

5.2 中國圖書館積極參與開放科學能力建設和素養教育

中國高校圖書館在開放科學能力素養教育中具有天然優勢。清華大學圖書館的 “十四五” 規劃中明確提出開放科學支持計劃,該計劃的4 項主要任務之一是開放科學素養教育,該計劃也將作為 “促進科技開放合作” 的子計劃列入清華大學2030 創新行動計劃。北京大學連續舉辦3 屆 “全國高校數據驅動創新研究大賽”,提升學生數據素養和技能,培養學者開放科學素養[49]。復旦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9 所高校圖書館于2014 年共同成立中國高校研究數據管理推進工作組,以每年一次學術會議的方式搭建專家學者與業界同行的交流平臺,探討圖書館科研數據管理與服務的問題和策略。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以下簡稱 “文獻中心”)在開放獲取和開放科學的實踐和推進中發揮引領作用。自2013 年起至今,文獻中心年度舉辦中國機構知識庫培訓班、中科院開放資源建設實務研討會、數據館員培訓班[50]等多項培訓,提升科研成果倉儲、開放資源建設、數據管理實務的建設和應用能力。2020年,文獻中心發布《中國科學院作者發表OA 論文指南》,介紹如何發表OA 論文、可享受哪些APC 減免優惠、發表OA 論文注意事項等內容。2020 年和2021年分別舉辦開放獲取專員培訓,向中國圖書館界、科研人員介紹開放獲取政策、開放出版轉換實施機制分析、中國開放出版轉換實踐、開放存儲與預印本的有效實施和可持續運營,培訓旨在進一步加強開放獲取的研究與實踐,培養中國開放獲取人才。舉辦中國FAIR 原則與數據管理工具與方法培訓,以迎接數據管理與服務的挑戰,提供數據跨學科和跨倉儲的交流平臺,促進科學數據服務于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提高相關研究和從業人員在數據管理、分析、應用和服務方面的能力,實現數據管理的FAIR 原則目標。2021年,文獻中心在其 “十四五” 規劃中提出 “設立數據館員”,從數據管理的能力、數據倫理的交流、數據增值的業務3 個方面著手,助力中國科技創新。與此同時,建立開放科學研究室,著力研究開放科學理論和政策,構建中國科學院高端學術交流平臺[51],設計開放科學素養及技能培訓課程,參與培養適應開放科學的人才,征集開放科學實踐的典型案例,推進開放科學范式轉變。

5.3 中國圖書館應積極主導設計科學合理的開放科學培訓體系

當前開放科學培訓面臨諸多問題,培訓活動缺乏系統框架和整體規劃,培訓內容分散或重復。在推進開放科學進程中,針對科研人員、教育者、公眾、政府管理人員等開放科學知識和技能不足的現狀,基于開放獲取、開放數據、開放科學治理等開放科學基本要素設計科學合理的培訓體系,研發開放科學技能培訓課程內容,培育具備理論和實踐能力的新型開放科學人才。在培訓體系設計策略上,深刻理解當前國家對人才的方針政策和新需求,把握開放科學對人才能力要求的內涵;在培訓過程中,確定先立后補的策略,先搭建培訓框架和體系,已有成熟課程或研究成果的內容可先行進行培訓,其他內容可后續不間斷補充;建設培訓內容持續更新機制,根據培訓評估效果、專家意見和用戶反饋進一步更新完善。同時,加強提供開放科學技能培訓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協調合作,以解決開放科學培訓的分散和重復問題。

6 結語

要推進開放科學范式的真正變革,需切實提高科研生態系統中利益相關者和參與者的開放科學能力,以助在各學科領域推進開放科學實踐。在開放科學運動的推動下,更好地了解開放科學所必需的能力素質并進行能力建設培養已成為許多科研機構和高校日程上的重要事項。本文通過研究嘗試對開放科學能力框架和培養路徑進行探討,但由于當前開放科學能力相關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受條件限制本研究尚存諸多不足之處。后續將繼續對開放科學能力進行深入研究,細化能力指標,為中國圖書館設計開放科學培訓體系、推進開放科學培訓提供理論依據和借鑒。

猜你喜歡
數據管理技能科學
企業級BOM數據管理概要
定制化汽車制造的數據管理分析
航發葉片工藝文件數據管理技術研究
女生總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勞動技能up up!
數據挖掘在學生成績數據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數據挖掘在學生成績數據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拼技能,享豐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