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文獻計量的國內完全學分制研究現狀及趨勢

2022-12-02 13:23周雪梅
終身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關鍵詞:學分制學分改革

□楊 英,周雪梅

一、引言

完全學分制是將必須取得的畢業總學分作為畢業標準,以彈性學制、學分計量、選課制、導師制、績點制、免修制、重修和輔修制、學分轉換與認定、課程地圖等為基本特征,真正踐行“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打破了學分制和學年學分制在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的剛性要求,賦予學生更多時間來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課程和老師,幫助其實現從“要我學”的“踏步走”“齊步走”的被動狀態,到“我要學”的“邁開步子樂享學”的主動狀態的轉變,同時也倒逼高校人才培養體系重構、教學管理系統改革、教師學科素質能力提升等。

當前,高質量發展訴求下教育教學改革對新時代學分制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完全學分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作為高等學校實現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的重要路徑,充分體現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能夠很好地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個性化和多元化人才培養的需求,有助于真正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服務理念和以課程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形式。

近年來,北京、上海、廣東、江蘇、陜西、內蒙古、海南等地多所高校相繼開展了完全學分制的探索。2019年云南省提出推動高校完全學分制試點改革[1],2021年起遼寧省在全省普通高校全面實施完全學分制改革[2]。目前,相關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成果已陸續顯現,及時對該領域的研究現狀進行系統分析很有必要和價值。本研究通過對國內完全學分制研究現狀進行量化分析,為持續推動完全學分制改革的理論探討和實踐探索奠定基礎。

二、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收錄的文獻為樣本源,以“完全學分制”為篇名進行精確檢索,截至2022年8月31日,國內公開發表的關于完全學分制的學術論文有507篇,剔除其中重復發表和資訊類論文,最終得到495篇作為本研究分析的有效樣本。

研究中主要運用文獻計量和內容分析法,對國內完全學分制研究的年度發文量趨勢、文獻來源期刊分布、研究機構分布、高頻關鍵詞、高被引論文、實踐研究主題分布、課題資助類型等進行系統分析,并結合布拉德福定律、Zipf定律、Bicomb2.0軟件等文獻計量學原理和方法對國內完全學分制相關研究的特征及規律進行解釋。

三、數據統計與分析

1.年度發文量趨勢

國內記載的首篇關于完全學分制的研究是在1992年,以王緒芬為代表的研究者認為帶有開放性高等教育性質的學校應是不規定修業年限的,修滿某專業課的全部學分就應準予畢業。[3]至此,國內正式拉開了完全學分制研究探索的序幕。具體年度發文數據見圖1。

圖1 年度發文量統計

1978年,教育部提出有條件的院??梢栽囆袑W分制,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綜合性大學積極響應號召,率先開始試行學分制;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要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實行學分制和雙學位制”,為國內完全學分制研究探索奠定了基礎;1988年,《廣播電視大學暫行規定》(已廢止)中規定,“廣播電視大學舉辦的學歷教育實行學分制和學年制,并逐步向完全的學分制過渡”[4],“完全的學分制”概念在國家層面被首次提出;1989年,國家教育委員會《高等學校試行學分制座談會紀要》中指出,要“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積極推行學分制的施行,培養出符合我國經濟改革新時期的人才”,完全學分制的種子在我國落地生根。

1992—2000年間,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共計19篇,但多為“初探”“淺析”“芻議”“設想”“構想”等基礎性理論探討,為國內完全學分制研究的孕育萌芽階段。2001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職業學院進行學分制試點工作的意見》[4]發布,明確要求在職業學?!皩嵭蟹诸愔笇У脑瓌t,逐步推行學分制”,并建立與實行學分制相適應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5],該領域得到越來越多關注,研究逐漸深入,成果持續顯現,完全學分制研究邁入穩步發展階段。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要求,高等教育“推進和完善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6],多所高校陸續開始了完全學分制的實踐探索,該領域研究的成果量達到第一次峰值,年發文量37篇;2011—2015年間,相關理論產出較少。2014年,《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根據學徒培養工學交替的特點,實行彈性學制或學分制,創新和完善教學管理與運行機制”[7]。此階段,國內有多所高校在實踐領域開始試行完全學分制改革,為完全學分制研究的實踐探索期。

2016年,《教育部關于辦好開放大學的意見》中提出,要“完善注冊學習制度,保證每一位學習者可隨時注冊入學,完善自主選課制度,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8],完全學分制再度引發學界研究熱潮,該領域研究的成果量達到第二次峰值,年發文量達41篇;2017年,《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要求高等教育“完善學分制,實施靈活的學習制度,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法”。[9]2019年,《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中指出,“支持高校進一步完善學分制,擴大學生學習自主權、選擇權”[10];2020年,《國家開放大學綜合改革方案》中明確要求,“國家開放大學開放教育包括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主要采用非全日制教育形式,實行注冊入學、完全學分制”[11],“完全學分制”的概念在國家層面上被首次提出,開放大學施行完全學分制改革成為應然要求??梢?,國內完全學分制研究在整體上與國家教育宏觀政策導向緊密相關,系統加快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是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完全學分制改革成為新時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

2.文獻來源期刊分布

文獻來源期刊通常能夠代表論文的學術水平和影響范疇。通過統計得知495篇樣本文獻來自297種期刊,其中載文量在6篇及以上的12個期刊累計載文量107篇,約占樣本總量的21.62%,見表1。此外,該領域核心期刊(含CSSCI來源期刊)載文共45種,累計載文量72篇,約占樣本總量的14.55%,根據布拉德福定律,完全學分制研究核心區域所載論文量應達到495/3=165篇,而實際核心期刊(含CSSCI來源期刊)的載文量72篇遠低于165篇的理論值,表明關于完全學分制的高質量研究成果較少。

表1 文獻來源分布

3.研究機構分布

對發文作者所在機構進行統計有助于明晰作者分布,通過作者來源可以追溯有哪些機構已經組織實施了完全學分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隨著國家對學分制改革的大力推進及國內研究者對完全學分制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多所高校陸續組織實施了相關實踐探索,研制了完全學分制改革工作方案、實施細則、管理辦法等。通過對發文機構統計可知,研究者來自249個不同的機構,其中作為第一機構發表成果的有236個,發文量不少于7篇的機構有11個,主要來自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渤海大學、北京聯合大學、淮海工學院、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蘇州大學、西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江蘇大學、中山大學南方學院、西安理工大學等已經或者正在開展實施完全學分制改革實踐探索的高校。但同時也發現其中的跨機構合作成果僅有23篇(約占4.65%),可以說明完全學分制的跨機構合作研究較少。

按照發文數量,第一發文機構可分為三個區域,見表2。比較三個區域的數據,得到發文機構數比值為11∶62∶163≈1∶6∶15,機構分布基本符合集中與離散的Zipf定律:僅占4.66%的1區的11個機構集中發表了30.30%的論文,而占據69.07%的3區的162個機構發表33.13%的論文??梢?,國內完全學分制研究與實施改革實踐與創新發展的高校有較大聯系,整體關注度不高,影響范圍尚需擴大。

表2 發文作者機構及發文量分布

4.高頻關鍵詞

通過統計分析關鍵詞可以了解和判斷該領域的研究熱點。運用Bicomb2.0軟件對樣本文獻的關鍵詞進行統計,共得到754個關鍵詞,累計頻次1 754。經人工篩查對部分關鍵詞(高校和高等學校、高教和高等教育、教改和教學改革等)進行合并后,將頻次排前2%認定為完全學分制研究的高頻關鍵詞,得到閾值大于等于13的共15個高頻關鍵詞,基本代表了目前國內該領域研究的熱點,累計約占全部關鍵詞總頻次的44.41%,見表3。

表3 高頻關鍵詞分布

完全學分制是學分制發展適應新時代需求的新階段,是學生能力素養提升的創新路徑,學年學分制向完全學分制的轉變是高校的一場漸進式的、全面的革命[12],作為完全學分制改革實踐的主戰場,也是該領域學術研究的主力軍,目前有綜合性大學、應用型大學、高職院校、獨立學院等不同類型高校均開展了相關實踐和研究,其中以完全學分制下的教學管理改革研究居多,包括管理平臺設計與開發、管理能力與效率提升、管理模式或路徑探析等。學生管理工作紛繁復雜,也是完全學分制改革研究的重要內容,從學生注冊入學到畢業和獲得學位的所有環節都需要重新規劃設計。

5.高被引論文

高被引論文是指具體研究領域的前1%的高水平學術成果,一般具有創新性高、結構性強、指導價值高、可讀性強等特征,本研究不做自引和他引之分,共得高被引論文共5篇,其中3篇為來自核心期刊,見表4??傮w而言,高被引論文均具有較強的實踐指導價值,為后續研究者的深入探索奠定了良好基礎。

表4 高被引文章統計

6.研究主題分布

通過梳理研究主題分布可以了解該領域的實踐探索熱點和關注重點。聚類分析后發現,目前國內完全學分制的實踐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完全學分制下的課程改革研究。完全學分制的本質是課程模塊化[13],大平臺課程是特色,全面選課制是核心[14],課程體系重構和課程資源優化是關鍵。徐媛媛認為,高校完全學分制應該堅持個性化、開放性原則進行課程體系建設和優化[15];武秋通過4RC優化路徑構建了高校完全學分制課程設置模式,并在實踐中取得顯著成效[16];王國東提出了農業高職教育完全學分制的五環式課程模式,并建立了課程生成、實施和評價管理機制[17];陸道明提出了拓展和充實高職院校課程資源建設的措施,以便為建立完全學分制管理體系奠定基礎[18];鐘麗萍認為,高校應該建立和完善適應完全學分制的課程管理機制,包括建立課程管理委員會、開展課程評估和建立選課咨詢中心等[19]。針對不同類型高校學生學習需求和選課傾向性,研究者從不同維度進行了探討,但全面適應完全學分制的課程體系建設、學生完全自主選課、課程學習路徑管理等,仍是目前高校完全學分制改革和學界研究的主要難題。

二是完全學分制下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人才培養模式決定人才培養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和發展方向,積極探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新路徑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旋律,從思想解放到體系建構、從模式開發到制度設立、從資源建設到學生管理,完全學分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國內仍有較大異議,尤其是在當下普通高等學校以學科設置院系的發展模式下難以全面實施。李道江認為,完全學分制下的實踐教學體系將指導和引領學生的創新實踐活動[20];侯愛榮指出,完全學分制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21]。也有研究者指出目前國內高校在實施完全學分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如梁宏中對目前國內高校難以順利推進完全學分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原因進行了剖析[22]。因此,完全學分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既需要頂層設計的高瞻遠矚,也需要中觀層面的謀篇布局,更需要全體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努力。

三是完全學分制下的教學管理改革研究。教學管理是人才培養的保障,實施完全學分制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和最大的挑戰就是教學管理改革,需要更加科學、更加精細、更加有效、更加現代化,以促進學生發展更加個性化、更具創新性,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用人的持續性變化的需要。馮汐認為,完全學分制是豐富的教學資源、高水平的師資隊伍、高素質的教學管理團隊共同推進的結果[23];于翊平認為,高校應當從教育觀念、課程體系、導師制度、文化建設等方面入手改革現有的教學管理體制[24];針對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李玲認為,目前的教學管理在數據傳輸及審查、管理理念、信息化建設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難以匹配完全學分制的要求[25]。

四是完全學分制下的教師發展改革研究。完全學分制下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特色等會直接影響選修該門課程的學生數,甚至影響能否達到開課要求,因此教師必須解放思想,轉變教學理念,具備足夠強勁的競爭力,成為自身專業領域專家型教師。趙丹指出,實施完全學分制在實現學生學習自主性和能動性的同時使得高校教師獲得了新發展契機和提升空間[26];姜寶華認為,完全學分制視域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要從擴充師資數量、強化教師綜合素質和建立完善的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入手[27];趙志斌探索了完全學分制下教學管理模式給高校輔導員工作帶來的挑戰[28];曾明認為以人事制度改革為背景推進完全學分制改革是高校學分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29]。完全學分制改革要求教師必須足夠“懂自己”的同時也足夠“懂學生”,如何提升教師在完全學分制改革中的適應度及教師如何扮演好朋輩導師角色等也是目前研究關注的重點[30]。

四、研究發現

推動完全學分制改革已經成為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相關研究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部分高校得到了一些關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體熱度不高,研究力度和支持度較弱。

第一,從演進時間線來看,國內完全學分制的緣起脈絡基本明晰。完全學分制的雛形最早可追溯到德國的選課制,后在美國以學分制形式得到推廣發展,19世紀初學分制的概念開始引入國內。我國完全學分制主要受美國改革經驗影響較大,經歷了從學分制、選科制、學年制到學年學分制的曲折漸進演化[31],正在逐步轉軌完全學分制。近年來國內各類高校陸續開展了完全學分制改革探索,并已積累大量實踐經驗。

第二,從基礎理論研究來看,完全學分制的概念內涵、主要特征、改革條件、實踐路徑、行動邏輯(運行機理)、現實困境等在學界已經基本達成共識。已有研究對學分制、學年制、學年學分制和完全學分制等概念及其特征進行了厘清和比較分析,并從實際改革經驗出發系統剖析了實施完全學分制的現實條件和困境,為后續實踐探索提供了一定理論指導。

第三,從研究關注熱度來看,國內完全學分制理論研究熱度在經歷兩次峰值后有所降溫。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學生的多元多樣化需求推動著完全學分制的發展,但整體來看國家宏觀教育政策對其有著重要導向作用,完全學分制改革是在高等教育“內張+外壓”共同作用下的結果。隨著國家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整體趨勢推進,完全學分制實踐成果的理論化步伐有待進一步加快。

第四,從文獻來源分布來看,國內完全學分制研究成果的質量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目前,全面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完全學分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的理論基礎尚顯不足。從高頻關鍵詞來看,研究者對完全學分制相關要素和概念的探索尚且不夠廣泛和深入,不利于該領域理論體系框架的整體構建。

第五,從研究機構分布來看,多數研究是依托具體高校實施的教學改革規劃和實施方案,案例分析居多,理論創新較少,在跨學科研究方法、跨學科合作研究、跨學科領域探索、跨區域合作、跨機構合作等方面都顯現出一定的局限性,研究延續性較弱,尚未得到廣泛關注和探討。

第六,從研究主題分布來看,國內完全學分制的實踐研究主要集中在課程改革、教學管理改革、人才培養改革、教師發展改革等方面。近年來,隨著該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化和細化,對完全學分制下的平臺建設、實踐教學體系、教學質量評價、教學質量保障、文化建設、學風建設、思政(德育)工作等已成為實踐探索的熱點。

第七,目前完全學分制教學管理改革需加快重點解決的問題有:架構能夠支撐完全學分制改革運行的教務教學一體化管理平臺;開發能夠滿足優質課程資源及模塊迭代擴充的課程體系;完善以課程為中心的自主自助選課系統及相關制度規范和保障;研制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支持服務手冊幫助用戶順利完成學業“通關”;圍繞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要求創新設計學分績點制評價體系;系統研制現代化學籍管理系統以真實記錄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全流程數據等。

五、完全學分制研究的未來展望

盡管目前高校完全學分制改革存在各種爭議,也面臨重重難題,但面對新時代高校學生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學習和發展需求,完全學分制改革和實踐研究是大勢所趨,也將有效推動高等教育實現新突破。

首先,學科課程規劃與設計研究應更受重視。課程質量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32]模塊化海量課程建設與管理是開展完全學分制的前提,靈活的選課制度和智能化課程學習平臺是基礎,全面深化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33]沒有模塊化海量課程體系只能是非完全學分制改革,與真正意義上的海量、自選、靈活、優質有著較大距離。目前研究者已從理論層面上提出了一些管理方略和優化路徑,后續還需在課程地圖規劃與設計、課程內容系統論證、自主式選課系統開發和個性化學習路徑與學生畫像自動生成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依托于模塊化海量課程體系建設的學科大類招生是實施完全學分制的重要特征,但同時也給教師個人學科素養和專業能力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快完全學分制下教師角色轉化、工作模式調整、學科素養提升等是關注重點。

其次,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研究需持續加強。大平臺是完全學分制賴以實現的載體和基礎,有效運用日益成熟的大數據、人工智能、教育機器人等數據挖掘和深度分析的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科學技術,記錄學生從注冊入學到畢業的全流程全維度數據,有助于對教與學全過程進行質量監控,及時給予學業幫扶和學習預警。因此,需加快研究并設計開發涵蓋學籍管理、教與學、綜合實踐、教務管理、在線考試等模塊化和系統化功能的一體化平臺。同時,應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要求,構建完全學分制下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和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明確質量監控和提升的關鍵控制點,運用科學配套的制度文件、流程規范和技術手段等對教學質量生成過程進行持續監控和改進;評價的導向是迭代優化,加大對教與學過程性和結果性評價的力度,研制評價指標體系和模型,明確指標要求及評價方式與機制。

最后,學分質量和學分銀行建設研究有待加快。完全學分制是一種創新型教學管理制度,也是學分的科學排列組合及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與轉換,多指學分的“量”,而學分績點和學分質量則是學分“質”和“量”的綜合體現。學分質量表征學習成效,學分質量差異是影響學分認定與置換和學分銀行建設進程的重點和難點?,F階段學分銀行建設研究多集中高等學歷繼續教育、非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在普通高校學歷教育下的完全學分制改革中應用研究較少,不利于高校廣泛順利開展完全學分制實踐改革的探索和發展。因此,加快構建學分認定與轉換的標準體系,研制和完善契合普通高校完全學分制改革的學分銀行制度,加強校際、省際和國家級學分銀行間的協同聯通,調動完全學分制下各利益相關者提升學分質量的主動性,這些都將是該領域研究需要持續突破的難點。

猜你喜歡
學分制學分改革
學分制模式下的學生到課率
如何用學分幣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改革之路
學分美食
高職教育學分制實施策略研究
改革備忘
改革創新(二)
學分制與高校教學管理體制改革探析
頸部淋巴結超聲學分區
瞧,那些改革推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