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節日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2022-12-04 14:22福建省福清市城關小學薛志瑩
青年心理 2022年17期
關鍵詞:傳統節日中華傳統

福建省福清市城關小學 薛志瑩

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育更需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方向,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形式,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優質內容,從傳統節日入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傳統節日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

2014 年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在小學低年級教育中應使學生知道中華民族重要傳統節日,在小學高年級教育中要使學生明白重要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在此背景下,諸多學校及教師響應教育號召,自覺肩負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責任,開展將傳統節日教育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研究。

傳統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學生群體,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接受精神文明傳承的重要時期,處于建立思想文化素養的基礎階段?,F今網絡發達,各種各樣的文化和價值觀念充斥在日常生活之中,這會對學生的意識形態造成一定影響。

傳統節日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更接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弘揚傳統節日能夠使學生樹立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培養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傳統節日教育能夠更好地將傳統文化和語文知識相互結合,通過傳統節日多元化、多樣性的表現形式,使學生在接受傳統節日教育的同時,也能更好地獲取語文知識,通過節日背后的故事、風俗、情感豐富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從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思想文化和語文素養的協同成長。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節日教育的難點

(一)對傳統節日認識不深

小學生的生活閱歷較少,對中華傳統節日的認識并不深刻,只是淺顯地了解相應節日的概念,甚至會難以區分中國節日和外國節日,如將萬圣節、感恩節、圣誕節等外國節日視為中國節日。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描述,現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節日共7 個,包括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一般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視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在傳統節日教育中,不僅學生對傳統節日認識不深,教師和學校對傳統節日的認識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對中元節、重陽節對應的節日活動了解不深厚,或是在語文教學中鮮少提及四大傳統節日外的其他節日,這都會導致學生對中華傳統節日的了解與學習不足。

(二)缺乏過傳統節日的積極性

小學生過傳統節日的積極性主要來源于放假,大多是對慶祝傳統節日感興趣,享受假期帶來的快樂,卻并不了解傳統節日本身具有的文化內涵,也無法將對傳統節日的熱情付諸傳統節日的意義上。大多數重要節日都會放假,而傳統節日教學大綱又并非準確地與節日契合,這都會加劇學生對傳統節日教育的忽視。

基于此,教師應調整教學內容,盡可能讓課程貼近節日,然而,這依然存在一定局限。如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2020 年,端午節對應的公歷為6 月25 日,2021 年則為6 月14 日,前后有11 天之差。這會加大調整課時的難度,部分教師會選擇提前講解端午節相關的內容,等到了端午節時,學生對節日知識和活動的記憶就已經開始模糊了,這會導致學生很難將知識與實際內容相互結合。

(三)教學忽視傳統節日

學校及教師在開展傳統節日活動或教育教學時,雖然能夠通過寫板報、舉辦活動等形式表達對傳統節日的慶祝,但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忽視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讓教育教學流于表面,最后,學生只知道這個節日,卻不知道節日的起源、文化、活動等。而教材受篇幅的影響,并不能完整介紹傳統節日的內容,這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擴展傳統節日教育內容,深入研究傳統節日背后的淵源。

(四)缺少對傳統節日的引導

雖然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傳統節日的社會影響也在增強,但是對傳統節日慶祝以及引導學生認識傳統節日的行為終究還存在缺陷,需要教師以及學生家長積極參與進來。

新世紀的發展已經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社會建設的中流砥柱,相比傳統節日,部分新奇的外國節日對年輕人來說,反而更具有吸引力。如圣誕節來臨之際,商家會擺放圣誕樹、掛燈帶吸引顧客,在這樣的日常生活中,學生會受到絢麗裝飾的吸引,對外國節日產生更濃厚的興趣。當然,我們并不反對學生了解優良的外國文化,而是要探究在日常教學與學生生活過程中,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宣揚和引導是否存在不足之處。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節日教育的策略

(一)提升教師傳統文化水平

教師擔負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提出要在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內容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比重,加強面向全體教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訓。這說明了教師對中華傳統節日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用。

在傳統節日教育中,如果教師對傳統節日的了解不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不足,自然難以向學生傳遞傳統節日具有的意義。因此,要提升教師傳統節日知識和文化素養的儲備,以此為基礎教授學生傳統節日文化,并在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節日教育的工作。在素質教育以及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政策要求下,傳統填鴨式、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正在普及、推廣。

教師要清楚傳統節日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需要在每個節日不斷更新已有的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潛移默化地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積累。并且,小學生也比較適合這種長期的教育模式。

例如,在部編版二年級下冊“傳統節日”中,只粗略地提及了傳統節日,此時,教師無須過多提及文化內容,但可以嘗試性提出“除了文章提及的節日外,你還知道哪些中華傳統節日”引導學生思考、回憶其他節日;在學生回答時,教師需要明確告知學生該節日是否屬于傳統節日。如教師節雖然是我國的法定節日,卻是在1985 年正式確立的,并不屬于傳統節日。這要求教師必須清楚各個節日的起源,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中華傳統節日。

又如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專門講述中華傳統節日的單元,教師應當深入講解每個節日的來源、故事背景、歷史發展、文化習俗等,加深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識。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文章《北京的春節》《臘八粥》等,都是與節日習俗相關的文章,教師可以將當地的習俗與傳統的習俗進行對比講解。如福清春節前會進行筅堂——年前大掃除,還要“搓圓”吃,置辦的年貨則有灶糖、年糕和米齋等。因此,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傳統節日,以提高教育質量。

(二)創設傳統節日教學情境

中華傳統節日大多起源久遠,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節日教育,也應從歷史背景入手,通過設置傳統節日教學情境,加深學生對傳統節日氛圍和文化的理解,使學生在具體的事物中感受傳統節日。

教師在課程開始前或者臨近節日時,可以事先布置相關教學資源,如在中秋節來臨前,在教室中擺放月餅、懸掛帶有謎題的字條等,烘托中秋節的氣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一一展示有關中秋節的素材,包括圖片或視頻等,讓學生繼續深入中秋的節日情境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中秋的習俗嗎?”大多數學生都會基于自身經驗,回答與“闔家團圓”有關的內容,此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中秋節的起源——一開始,中秋節屬于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后來才調至八月十五,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講解中秋節的含義: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上古時代甚至還有祭月的習俗。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秋節具有的思念與祭拜文化內涵,可以結合一些詠月的詩句,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讓學生充分領會到中秋節在古代文化發展中所形成的傳統文化內容,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知識,更容易體會傳統節日文化具有的含義。

教師在每個學期都可以單獨利用一個課時的時間,專門營造講解傳統節日的環境,如在四個學期分別針對四大傳統節日,開展專題類課程,全方位分析傳統節日的文化習俗、歷史背景、現代影響等,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傳統節日。此外,教師還可以開展相應的活動,如清明節踏青、制作鼠曲粿;端午節包粽子、做蛋品、一起玩“立蛋”,增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傳統民俗活動中,親身體驗傳統節日活動帶來的樂趣,從而真正認識并愛上傳統節日。

(三)豐富傳統節日教學資源

中華傳統節日的教學資源較為豐富,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積累和歷史文化帶來的傳承。目前,在開展傳統節日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十分豐富,合理運用,可以有效豐富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增進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識。

首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先掌握學生對傳統節日認識的程度,在了解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掌握情況后,針對性地選擇教學資源,補充學生對傳統節日認識的不足。受民俗風情影響,一些地方、地區的節日習俗可能與其他地區不同,而學生往往意識不到這種不同,此時,就需要教師為學生補充一些普遍化、全國性的知識,如福清地區將春節稱為“做年”,表示慶賀一個生產周期的成果。對此,教師既要向學生講解“做年”的含義,也要向學生講授平?!斑^年”的內容,以便學生對傳統節日形成自己的理解。

其次,要加強日常教學中傳統節日教育的滲透,只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才能使學生在無意識時也能學習傳統節日文化。教師可以通過班級文化墻、黑板報等形式不定期宣傳傳統節日文化;學??梢岳脧V播、宣傳板、校園活動等方式普及傳統節日,加大宣傳力度,在學校形成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

最后,要展現傳統節日的民風、民俗,教師可以收集當地的傳統節日習俗,將其傳授給中高年級的學生。以福清拗九節為例,拗九節是福清地區特有的傳統節日,其以民間流傳的《目連救母》為歷史背景,教師可以講述民間傳說故事,豐富學生對拗九節的認識。此外,福清方言道“七興八敗難過九”,福清人認為“九”是個坎,所以要吃拗九粥和太平面,才能“過九”。教師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深入中華飲食文化、歷史故事,將中華傳統節日與地方傳統節日進行對比,使學生對兩者都有深刻的認識。

(四)擴展傳統節日教育范圍

現階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節日教育的主要難點是節日本身難以與教育契合。上述內容對傳統節日教育的方式進行了闡述,證明了言傳身教是將傳統節日教育滲透進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方式。而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具有法定節假日的傳統節日,則難以在教學過程中開展?;诖?,教師要擴展傳統節日教育的范圍,從課堂教學向課外教學延伸,盡可能使傳統節日教育全面覆蓋。

一方面,教師要積極運用互聯網的優勢,借助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與學生進行聯系,通過微信群、公眾號等,在節日來臨之際宣傳傳統節日的文化內容和習俗,恰到好處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另一方面,教師要與學生家長進行交流聯系,讓家長也重視傳統節日教育,帶領學生了解傳統節日文化、參與傳統節日活動、觀看傳統節日表演等,逐步加強學生在校園外的文化素養,從而幫助學生對傳統節日形成完整的認識。在學生回到語文教學課堂時,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學習將得到進一步的鞏固,教師也能更好地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開展傳統節日教育,深化傳統節日文化。

綜上所述,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節日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弘揚傳統文化習俗、傳承民俗文化精神。教師只有具有豐富的傳統節日知識,通過多樣化、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擴展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識,才能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

猜你喜歡
傳統節日中華傳統
還有哪些傳統節日呢?
還有哪些傳統節日呢?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鄭國明 立足傳統 再造傳統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清明節的傳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