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雜病論》“陽氣”實質探析

2022-12-06 10:19范繼東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2年9期
關鍵詞:表里內經傷寒論

范繼東,谷 松

(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847)

“陽氣”是醫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書中多次引用“陽氣”這一名詞,正確理解“陽氣”的內涵對仲景學術的研究至關重要。但由于《傷寒雜病論》成書至今已經1 800余年,其中很多名詞術語的含義已經發生演變[1],而且仲景作為經方的傳承者,其學術思想傳承自經方學派,而非醫經學派。而后世醫家對于“陽氣”這一概念的解讀,更多的是基于醫經學派理論的著作《黃帝內經》,進而將其解釋為陽熱之氣[2]。學者楊紹伊、錢超塵等強調了《傷寒雜病論》與《內經》理論體系的不同,不得以《內經》觀點去闡釋《傷寒雜病論》[3]。仲景書中的部分名詞確實具有其獨特含義,如“胃”包括胃與大腸、“膀胱”指代下焦、“腳”指小腿等[4]。由此可見,以現在所公認的概念以及《內經》中的觀點去理解1 800年前的《傷寒雜病論》,很可能對仲景本意造成錯誤的解讀?;谀甏兓皩W術流派的不同,筆者認為,應當從《傷寒雜病論》原文進行探究,才能闡明仲景“陽氣”的本義。

1 胡希?。骸瓣枤馐墙蛞骸?/h2>

近代經方大家胡希恕對《傷寒雜病論》中的陽氣的概念進行了重新解讀,提出了“陽氣是津液”的觀點,引起了學術界的巨大反響。胡希恕認為“仲景書本與《內經》無關”,“陽氣”在《傷寒雜病論》中有其特殊含義,指津液而言,而非陽熱之氣[5-6]。筆者對此觀點表示贊同,但是《傷寒雜病論》中陽氣與津液兩個名詞并存,兩者的含義是否完全一致,并無區別?對此,筆者將《傷寒雜病論》中與陽氣、津液的相關條文進行整理和分析,以進一步探討《傷寒雜病論》中陽氣與津液之間的聯系。

2 陽氣為表之津液

《傷寒雜病論》中“陽氣”與“津液”共存,“亡陽”與“亡津液”并見,若二者含義完全相同,仲景沒有必要用兩個詞來表達同一內容,反而易混淆后人眼目。筆者將兩者相關原文進行對比研究,從兩者損傷途經、損傷表現、虛證禁忌等異同,得出“陽氣為表之津液”的結論。

2.1損傷途徑不同——汗出傷陽與汗、吐、下、利傷津 《傷寒雜病論》中的陽氣損傷,絕大多數為汗出過多所致。無論是誤用發汗之法,或是病情自身原因導致的汗出過多,皆會導致陽氣的虛衰。如《傷寒論》38條大青龍湯證,在其方后注中提出過服大青龍湯發汗,會導致“汗多亡陽”;《傷寒論》30條“證像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陶弘景《輔行訣》中“小陽旦湯”即為《傷寒論》“桂枝湯”,本條或許因其桂枝湯發熱、汗出、惡風的類似癥,而錯將病證辨為桂枝湯證,而誤用桂枝湯攻表,又加附子增其溫散之功,使汗出傷陽[7];《傷寒論》122條“此以發汗,令陽氣微”,211條“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283條“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皆明確提出了誤汗、過汗會導致陽氣的亡失。由上可見,仲景認為,汗出過多是陽氣亡失的重要方式之一。經筆者統計,《傷寒雜病論》中,陽氣損傷除《傷寒論》246條“胃氣生熱,其陽則絕”一處之外,皆由汗出導致。

《傷寒雜病論》中除了有汗出傷陽還有大量汗出傷津的記述,如“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沉為在里,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等,從以上條文可以看出汗出也是津液損傷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有學者認為仲景所說的陽氣即是津液[6]。甚至有學者認為陽氣與津液兩者沒有差別,兩者并見是因為《傷寒雜病論》原書已經亡佚,而經后人整理之后摻雜了《內經》理論的緣故[8]。

《傷寒雜病論》中,津液損傷的途徑較多,汗、吐、下、利小便皆可導致津液外泄?!秱摗?03條“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鞕”,213條“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218條“沉為在里,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以上皆是誤用汗法或病情本身汗出過多,造成津液從表而越;《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治》“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提示小便過多亦可以造成津液損傷[9]?!秱摗?33條“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陽明里熱迫津外泄,本有汗出,再用汗法,津液從表而傷,小便通利,更傷津液,故仲景言“津液內竭”;《傷寒論·辨不可下病脈證并治》“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提出誤用下法,可導致津液從大便而泄;《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提出汗、吐、或消渴病導致的小便頻數、或因便難重用下法,都可以導致津液的損傷[10]。

綜上可見,汗、吐、下、利皆可導致津液的損傷,而陽氣除“胃熱陽絕”外,皆由汗出而亡,亦可知陽氣與津液的區別。

2.2損傷表現不同——津虧則二便不利、陽虛則厥逆惡風 《傷寒論》陽明病篇多處說明,津液亡失可以導致大便難,如“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鞕”“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津液內竭,雖鞕,不可攻之”“津液越出,大便為難”等,皆是津液受損而腸道干涸導致糟粕內結?!秱摗?30條:“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解也?!睘闅鈾C郁滯、津液疏布不利,不能下入腸道,導致“不大便”,因此“可與小柴胡湯”,調暢氣機使“津液得下”,則津液還入腸中而便通,可見津液輸布不利所導致的腸道津液相對不足,亦可導致便難[11-12]。

其次,津液不足可導致小便不利,如《傷寒論》59條“大下之后,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為汗下之后津液從表里而亡,津液重傷,而無水可下?!督饏T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提出了五臟病導致水氣病的臨床表現,其中脾水的表現為“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說明津液化生不足亦可以導致小便難,并明確提出了脾臟功能低下可以導致“津液不生”,闡明了津液化生之源[13]。

此外,《傷寒論》49條“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尺脈主侯里,表證誤下,而出現“身重、心悸”及“尺脈微”的里虛之脈癥,為誤下之后,津液不足,體表之津液即陽氣,無以支援,則無法作汗而解表,亦不可強發其汗,需待里氣恢復,表里之津液充實,方有自汗而解之轉機,可見津液不足亦可造成汗出乏源。此外津液不足還可以表現為口渴、口鼻干燥、身體枯燥、頭眩心悸等癥狀,如《金匱要略》“此亡津液,故令渴也”,《傷寒論》“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干,頭眩心悸也”。

從仲景原文中津液不足所產生的癥狀,可以看中津液的作用。津液賴脾以化生,布散周身,潤澤臟腑、官竅,外可以走表而作汗,內可入于腸道與膀胱而通利二便,既能滋養濡潤機體,又能外泄廢濁之氣。從陽氣不足所產生的癥狀來看,“汗多亡陽遂虛,惡風”,“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陽氣,即表之津液,主司溫煦滋潤肌表。綜合以上陽氣與津液的損傷途徑及損傷之后所表現出來的癥狀,可以看出陽氣與津液的區別和聯系。陽氣本質屬于津液,又專指表之津液。

2.3誤汗傷陽(表)與誤下傷陰(里) 《傷寒論》153條“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虛”,《傷寒論·辨脈法》“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從這兩句原文來看,仲景認為誤汗則傷表,誤下則傷里,汗與下雖然皆損傷人體之正氣,但是因兩者作用趨勢不同,正氣損傷路徑有別,汗從腠理而亡專傷于表,下從魄門而瀉專傷于里,而表為陽、里為陰,故仲景有汗傷陽、下傷陰、汗下之后表里俱虛、陰陽氣并竭的說法。

《傷寒論》286條“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陽虛、表之津液不足,故不得發汗,而侯里氣的尺脈出現弱澀之象,說明里、陰不足,故亦不可下,以防誤下傷里、傷陰。此中的陽與陰包含表里之義,指表里之津液,而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陽氣和陰液。明確仲景表里、陰陽的含義,有助于對“陽氣”與“津液”的正確認識。

2.4虛證禁忌不同——陽虛禁用汗法與津虧禁用下、利 《傷寒論》27條“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286條“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與教材認為“無陽指陽氣虛”不同,筆者認為“脈微”為體表津液不足之象,故不可發汗損傷體表之正氣。故仲景對于陽虛多言不可汗、而不言不可下,因為誤汗傷表,誤下傷里,表之津液不足而再發其汗,更傷表氣[14]。

如果陽氣與津液的概念相同,則仲景對于陽虛不僅應禁汗,還應禁下、禁利小便,但在《傷寒雜病論》原文中,并無陽虛禁下、禁利之語。禁下與禁利,反而出現在津液不足的禁忌之中,如《傷寒論》233條“此為津液內竭,雖鞕,不可攻之”,《傷寒論》224條“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等。從陽虛與津液不足的禁忌亦可看出,陽氣與津液二者是有區別的。陽氣實屬于津液,但不完全等同于津液,而指的是在表之津液。

3 陽盛當汗、誤下則結胸證明陽氣為在表之津

《傷寒論》46條“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為典型的太陽傷寒證,當用麻黃湯發汗。若汗出不解仍有“發煩目瞑”的癥狀,仲景認為是“陽氣重”的原因。其所指之陽氣并非陽熱之氣,而是津液,陽氣重并非是陽熱盛,而是因寒氣閉郁、津液充斥凝滯于體表[15]。因此不需要苦寒清熱,亦不需要大青龍湯用石膏兼以清熱,而是用麻黃湯開泄腠理,宣散在表之津液,即《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麻黃發其陽”之義[16]?!秱摗?8條,本為太陽病,發汗為正治之法,但若汗后“太陽病證不罷”,為“陽氣怫郁在表”,仍然“可發小汗”,以解體表津液之怫郁。體表之津液為陽氣,發于體外則為汗,故仲景言“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17]。陽氣并非陽熱之氣,因此陽盛并不是熱盛,治療原則也不是“熱者寒之”的清法。48條與46條一輕一重,從仲景陽郁當汗、陽氣重當汗的治療原則上,也證明了陽氣是體表之津液這一觀點。

《傷寒論》134條“表未解也……陽氣內陷,心下因鞕,則為結胸”,若表證未解,陽氣充斥于體表不得發越,而經歷了誤下,體表之津液就會乘虛內陷,而出現心下硬滿疼痛等結胸證的表現[18]。而傷寒論136條明確提出結胸為“水結在胸脅”,水從何來,正是體表充斥之津液因誤下而內陷,故仲景言“陽氣內陷,心下因鞕,則為結胸”。

陽盛當汗、誤下則成結胸兩個例證,皆為陽氣是體表之津液的有力證據。

4 從“絕”字證明陽氣在表、與里相連

《傷寒論》245條“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候表的陽脈出現實脈代表津液充斥于體表,即陽氣重,因此需發汗治療。但如果汗出太過,非但表之津液亡失,在內之津液亦因之外越,腸道干涸而便硬?!墩f文解字》云“絕,斷絲也”,段玉裁注曰:“斷之則為二,是曰絕”,本意為將絲線一刀兩斷,不再相連[19]。陽氣與津液,本是一體相連,表里相接?!瓣柦^于里”,正是因為汗出太過,里之津液外越而衰少無以輸送于體表,而造成表之津液即陽氣無里之津液以接續、充養。同樣,《傷寒論》246條“胃氣生熱,其陽則絕”,說明津液化生于胃中,疏布于體表者為陽氣,胃中熱盛,津液枯涸,無以外達,陽氣之源斷絕,故稱“其陽則絕”,也證實了陽氣與津液表里相連、陽氣賴津液以充養的觀點。

陽氣為表之津液,根源于里。汗出過多,表津先虛,里津繼傷。如《傷寒論》29條與30條,若汗出太過而形成厥逆之癥,當以甘草干姜湯以固其津、復其陽,可“厥愈足溫”;若汗出太過,陽亡太過而傷及于根本,里之津液外越,而有化燥成實之勢,則以調胃承氣湯和其胃氣,以防燥熱更盛,再傷津液?!秱摗?9條與30條的病情動態變化及仲景“隨證治之”治療方案的轉變過程,很好地體現了仲景的陽氣津液觀[20]。

《傷寒雜病論》中提到陽氣之處較多,而與之相對的陰則提到較少,筆者大膽猜測津液、陽氣、陰氣三者的關系,“津液”為體內正常水液之總稱,陽氣為表之津液,陰氣為里之津液,津液化生于里,疏布于表,以發揮溫煦濡潤之功,陰氣與陽氣表里相接,相互支撐,汗出本傷陽,過多則里之陰氣亦亡不能濡潤于里而二便難。誤下本傷陰,但下過則表之陽氣亦虛而不能作汗而表不解?!秱摗?37條“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表里之津液本為一體相連,若陽氣受損或邪氣阻滯造成里之陰氣不能外接于陽,皆可造成表之陽氣不足而出現厥逆之癥[21]?!瓣柺t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陰陽二氣皆為津液,故陰陽俱虛則津液大傷而身體枯燥。

5 《內經》中“衛氣”與“津液”在生成、輸布及功用上相似

為了避免不同學派之間的干擾,對仲景的本意造成誤讀,以上皆是基于仲景原文所得出的結論??梢?,《傷寒雜病論》中的“陽氣”與“津液”之功用有相同之處,甚至導致有學者認為仲景所說的陽氣與津液完全一致。而在《內經》中的“衛氣”與“津液”兩者的功能亦有相似的描述,如《靈樞·本臟》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靈樞·五癃津液別》曰“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兩者皆有溫煦肌肉、充養肌表之功[22];《靈樞·五癃津液別》:“谷入于口,輸于腸胃,其液別為五……故上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薄鹅`樞·營衛生會》:“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出于中焦,衛出于上焦?!盵23]。從《內經》以上兩段原文可以看出,衛氣與津液,在生成上,皆化生于水谷,在輸布上,出于上焦,兩者在功能上又具有相似性。

盡管在學術體系上,《傷寒雜病論》具有其獨特性,與《內經》體系有別。但《傷寒雜病論》中的“陽氣”與“津液”和《內經》中“衛氣”與“津液”,這兩對概念之間的聯系,是具有相似性的。

6 小 結

筆者在胡希恕等人的研究成果之上,以仲景原文為依據,對《傷寒雜病論》陽氣和津液相關原文進行分類整理和分析,從汗出亡陽、陽盛當汗、陽虛禁汗、亡陽的臨床表現、津液損傷的途徑及臨床表現,對陽氣與津液兩者之間的聯系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得出“陽氣為表之津液”的結論[24]。津液為體內所有正常水分的總稱,化生于脾,輸于表者即為陽氣,以溫潤肌表、防御外邪。外邪襲表則陽氣充盛于表以抗邪,當發汗以散解郁滯在表之津液,則表邪隨之外泄,表證自除。若陽氣不足,表之津液虧虛,或里之津液不足、無以輸于體表而致陽氣虛弱,不能作汗而解表邪,當小發其汗,或補其津而發其汗、助陽以解表。無論陽盛與陽虛、表之津液充足與否,不可過汗傷陽。若汗出過多則陽氣外亡,表之津液虧虛可形成厥逆,甚則里之津液外越,里燥而二便難。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猜你喜歡
表里內經傷寒論
山河“表里”——潼關,豈止是一個地理的“關”
制度框架:培育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新維度
曹永華
半夏瀉心湯與小柴胡湯關系之辨析
淺探《金匱要略》中濕病的治法
《內經》理論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的運用
劉炳凡《傷寒論》教學錄音資料數字化保存及應用研究
明代醫家芮經墓志銘考釋
淺談“生病起于過用”與養生
腔內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治療腎結石42例臨床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