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躺平”現象的研究現狀與未來展望

2022-12-08 13:29李雅楠
關鍵詞:躺平亞文化現象

李雅楠

(安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2)

“躺平” 現象是在當代青年群體中出現的不容忽視的消極現象。 “躺平”作為目前中國社交媒體中重要的流行詞之一,其形成、發展與傳播的過程折射了特定歷史時期青年群體的社會心態與群體境遇。 “躺平”來源于“躺平任嘲”一詞,它產生于2016 年或者更早,最初是娛樂圈粉絲的一種用語[1]。此詞重新回歸大眾視野是2021年一位帖主在知乎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躺平即正義》的帖子,文章主要講述了自己在兩年內沒有穩定工作的前提下如何生存, 并在文中高舉“躺平”的旗幟,認為“躺平”是解決任何問題的終極法則,受到眾多青年的追捧,自此“躺平”風潮席卷青年群體,“躺平”成為當下流行的網絡語言之一。

“躺平”現象的風靡激發了學界的研究興趣。 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研究成果不斷增多,相關發文量劇增。 但由于學界對“躺平”現象研究的時間較短,目前的研究更多聚焦于對“躺平”現象的本體研究,包括本質、產生原因、影響以及應對措施等方面,而關于“躺平”現象研究的綜述類文章較為欠缺。 因此,本文旨在對“躺平”現象的研究文獻進行梳理與總結,分析研究現狀,總結研究取得的成就與不足,以期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躺平”現象研究的現狀

(一)研究文獻的發表情況

由圖1 可知,在2020 年之前,關于“躺平”現象的研究寥寥無幾,而在2020 年之后,相關文獻的數量在短時間內急劇增長,直至今日仍然呈現大幅度遞增趨勢①。

“躺平”現象的出現并不是空穴來風,實則有跡可循。 由圖1 可知,在2011 年到2022 年間,學界相繼展開了對“喪文化”“佛系” “躺平”現象的追蹤研究。 在2020 年之前,研究焦點主要集中于“喪文化”“佛系”現象,而在“躺平”現象出現之后,關于二者的研究文章有所減少。 有些學者將“喪文化”“佛系”與“躺平”納入同類詞匯系譜,專門開展關聯性研討。 因此,不難看出“躺平”現象的產生與兩者密切相關,“喪文化”“佛系”正是“躺平”的前身,這些詞匯的產生、發展與消亡以波浪式前進的姿態不斷更新。從本質上來說,它們都是青年亞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延伸與變體,是特定條件下社會心態的形象表征,折射出青年群體面對現實壓力時的矛盾心態。

圖1 2011—2022 年“喪文化”“佛系”和“躺平”現象研究文獻的數量統計

2021 年《躺平即正義》帖子發表之后,因其內容真實地反映了青年群體的社會處境與心理境遇而引發群體共鳴,迅速引發大眾討論熱潮,社會各界開始大量關注“躺平”現象。 在社會思潮多元化、社會文化包容開放的大環境下,互聯網的輿論操控與大數據引導不斷加速“躺平”思潮的蔓延。 在2021 年底,“躺平”一詞相繼入選“2021 年度十大網絡用語”和“《咬文嚼字》2021 年十大流行語”,學界也紛紛對此開展研究討論。所以從2021 年開始,“躺平”現象的研究文獻就大量增加。

(二)“躺平”現象研究的學科領域

由圖2 可知,“躺平”現象的研究文獻相關學科涉獵廣泛,主要聚焦在社會學、統計學、教育學和語言學等領域。 究其原因,一是學界研究“躺平”現象時,仍然沿襲對“佛系”“喪文化”的研究方法,即立足于社會現象探析社會發展的規律,大量采用社會學理論與方法展開論證,將“躺平”現象的出現歸結為經濟體制、政治體制與文化體制的變革,主張從社會結構層次探求應對之策。 二是大學生群體是“躺平”思潮重要影響群體之一,“躺平文化”對青年群體的價值取向、審美標準與道德規范的養成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因此,學者著重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視域出發,聚焦于文化根源與應對對策研究,主張以文化建設作為抓手,努力構建以主流價值觀為核心的培養機制[2-4]。 三是“躺平”一詞因其特有的感染力、生動性備受媒體青睞。通過整理相關文獻資料發現,許多官方媒體熱衷于將“躺平”與“奮斗”“堅持”等正能量詞匯進行比較分析,并與時事緊密結合,通過探討與“亞文化”相關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問題,激發大眾奮斗動力,爭奪主流文化話語權。 如付茜茜[5]從認知用語視角出發,探析“躺平”現象從概念到流行話語的建構與流變過程,解析詞形變體和語義變化,借助元批判探尋其背后的社會心態哲學。除以上三個學科領域之外,在心理學、倫理學等領域,對“躺平”現象的研究也有所涉及。

圖2 “躺平”現象研究文獻的學科分布

(三)“躺平”現象研究的高頻關鍵詞

由圖3 可知,“躺平”現象研究排名前五的關鍵詞依次是“躺平” “內卷” “青年”“社會心態”“亞文化”等。 究其原因,一方面“內卷”是“躺平”的直接誘因。 “喪文化”“佛系”“躺平”的出現都與“內卷化”存在直接與間接的聯系,因此學者在研究過程中紛紛溯源“內卷”的生成路徑與原因機制,以此深化對“躺平”現象的研究。 另一方面在新時代下,青年群體的社會心態、精神面貌、價值觀念與之前相比大有不同,而這也引發了研究者的關注。 因此,學界將“躺平”現象作為德育教育過程中的重點研究內容,致力于分析新時代下青年的新現象、新狀態。

圖3 “躺平”現象研究的高頻關鍵詞

二、“躺平”現象研究的主要內容

“躺平”是特定條件下的一種生存狀態,需全面把握此現象背后的現實表征與存在意義,透過現象看本質,探尋其背后的發展規律。

(一)“躺平”現象的本質研究與類型研究

“躺平”現象作為當前熱點現象,學界對此廣泛關注,并根據不同的標準,將“躺平”劃分為多種類型。

1.“躺平”現象的本質研究

目前學界對于“躺平”本質的認識尚未統一,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觀點。

一是群體心理論。 “躺平”現象是一種群體心理的反映,包括“躺平正義論”“躺平非正義論”和“躺平復雜論”三種不同的心理反應。 “躺平正義論”將“躺平”升華為一種高度自覺的理性選擇,認為“躺平”所帶有的“抗爭特性”是對“泛內卷”的柔性反抗,是對自我價值的審視與反思。 如孫偉平[6]指出“躺平”是面對數字資本所表現出來的“暫時性”心理調節機制與“戰術性”行為調整策略。 “躺平非正義論”認為“躺平文化”實際上是一種“非理性文化”,青年“躺平”本質上是個體責任的退縮逃避,是一種社會失范行為,違背了青年的社會角色期待。 從傳統文化視角出發,張偉[7]認為“躺平”有悖于中國傳統文化,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消解?!疤善綇碗s論”主張對于“躺平”本質的認識,需根據不同的情境,分類解讀,辯證分析,深入挖掘“躺平”思潮興起的時代背景、形成機制及其社會影響。 例如在一定情境下,青年“躺平”是“身躺而心不平”屬于“語言躺平族”[8],需要辯證分析。

二是青年亞文化論。 “躺平”現象背后代表的“躺平文化”是后現代主義視域下形成的青年文化,是一種背離主流文化價值觀的亞文化,其背后存在深層次的文化與社會根源。 從社會現實情境出發,侯振中[9]認為社會“內卷化”造成了青年的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從而引發青年“叛逆”心理,誘發了“躺平亞文化”的產生;從網絡話語傳播角度出發,宋德孝、別楊楊[10]認為“躺平文化”是“喪文化”“佛系文化”為代表的“頹廢型”青年亞文化的延續,受到網絡傳媒與輿論的操縱之后,呈現出無秩序的傳播趨勢。

三是詞語符碼論。 “躺平”是一種新興的網絡流行語,它從網絡空間到現實空間的生成與傳播實踐構成了其特殊的話語表征形式,它的產生是語言與社會充分互動的產物,是當代青年自我表達、以言行事的話語傳達新形式。 對此,令小雄、李春麗[11]指出“躺平”一詞是帶有某種抗議風格的話語活動或語詞運動,具有一定的網絡敘事功能,具有現實性的象征意義。

2.“躺平”現象的類型研究

目前學界對“躺平”類型的劃分主要有以下幾個維度。

一是從行動動機來看,將“躺平”劃分為囿于客觀因素的“無奈式躺平”和主動選擇“回歸式躺平”[12];二是從行為結果來看,將“躺平”劃分為主動避世的“逃避式躺平”、努力無望后的“無奈式躺平”以及介于二者之間的“自嘲式躺平”[13];三是從行動性質來看,將“躺平”劃分為虛假的“躺平主義”、積極的“躺平主義”以及消極的“躺平主義”[14];四是從文化目標來看,將“躺平”劃分為摒棄文化價值目標的儀式型“躺平”、認可文化價值目標的抵抗型“躺平”以及徘徊于二者之間的搖擺型“躺平”[15];五是從行動主體來看,將“躺平”劃分為五大類型,包括“真躺平”“休整型躺平”“躺贏型躺平”“懶惰型躺平”和“隱蔽型躺平”[16];六是從行動目的來看,將“躺平”劃分為追求本真生活的“犬儒式躺平”、及時行樂的“實用式躺平”和消極式反抗的“間歇式躺平”[17]。

(二)“躺平”現象的成因研究

“躺平”現象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經濟決定論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和社會變革是導致青年“躺平”產生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社會轉型期間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調整導致行業發展受限,社會分配不公,生活成本增加,貧富差距加大,社會基層問題頻發,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 這些社會矛盾和沖突是導致青年“躺平”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傳統社會結構失衡導致社會結構性困境與周期性矛盾頻發。胡范鑄、張虹倩[18]強調傳統的層級化金字塔社會結構塑造了一元化的標準“成功范式”面臨失衡,落后的科層管理制面臨崩塌,社會階層日益固化,青年上升渠道受阻,傳統的工作模式已然不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

2.文化影響論

青年思潮的形成與文化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躺平”思潮的興起主要受到以下文化因素的影響。 一是“泛內卷化”下的勞動觀偏差[3],“內卷”是導致“躺平”的直接動因。 由于勞動效益遞減,人們已然不能從勞動中獲得意義感與價值感,“勞動無用論”不斷消解青年奮斗觀,促使青年群體式“躺平”。二是后物質主義下的消費文化倦?。?]。面對日益增加的生活壓力,“躺平青年”被迫秉持“低欲望”“低消費主義”的姿態,希冀擯棄不合理的消費模式,渴望掙脫消費主義裹挾,回歸樸素生活。三是社會加速發展下的代際文化沖突。李海翔[19]和許紀霖[20]指出由于家庭中子輩和父輩之間語義理解差異、價值觀差異和社會權利差異等代際差異明顯,進而導致代際溝通失能,這些極易引發青年“叛逆”心理,例如反抗傳統的婚戀觀、家庭觀、就業觀等,而這也成為青年“躺平”的原因之一。

3.網絡助推論

互聯網時代,社會環境更加開放包容,言論表達更加追求個性自由,為多樣化的趣緣群體提供了自由廣闊的生存空間。 借助網絡媒介的平臺交互與智能算法,再加上其廣泛性和相對匿名化傳播特性,使得青年亞文化得以信息化共享、圈層化生存。 因此,“躺平”這一流行語得以大面積傳播和病毒式復制,逐漸呈現普泛化傾向。 對此,劉鳴箏、蘆猛[21]認為網絡逐漸成為“躺平文化”生成、傳播與發展的主要場域。

4.教育矛盾論

學校教育對青年價值觀的形成有巨大的影響。 當前學校教育的“功利化”“差異化”“等級化”等傾向是導致青年學生“躺平”的重要原因之一。胡銳軍[2]指出學校教育“圈層等級化”導致學校內部存在各種各樣的差序文化;燕道成、胡奧[22]認為“功利化”的“唯分數論”傳統教育模式加劇了青年“無理性”話語追隨,錯誤的教育傾向導致青年自我迷失。 從大中小學教育一體化視角出發,張慧等[8]認為大中小學勞動教育不同程度缺失,以及中職和高職教育“污名化”、高等教育學歷貶值化與人才培養同質化的諸多矛盾導致教育體系混亂,矛盾突出,這些都進一步促使“躺平”現象的產生。

青年“躺平”的成因是非常復雜的。 除了以上觀點,家庭模式效應論、朋輩效應論等觀點也得到認同??傊?,各種影響因素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對“躺平”的形成共同產生影響?!昂铣砂Y候躺平理念”[23]支持者認為不同的人在“躺平”問題上有不同的心理投射,賦予“躺平”不同的意義,因此應分類解讀,具體分析。

(三)“躺平”現象的影響與應對措施研究

“躺平”現象是一種社會現象,存在復雜多樣的影響因素和行為機制。

1.“躺平”現象的影響研究

關于“躺平”現象的影響具有復雜性,要對其影響進行分類解讀,既要看到其消極的一面,也要看到其積極的一面。

“躺平”現象造成的危害是不可忽視的:“躺平亞文化”思潮所彌散的“衰喪氣質”傳播消極情緒,消解奮斗意志[11];“躺平亞文化”思潮助長西方個人主義的泛濫,侵蝕青年集體主義價值觀[2];“躺平亞文化”思潮傳遞出越來越沉重的“失能感”,導致個體價值虛無化[10]。

從功能論出發,“躺平”并非一無是處,要從辯證視角解讀青年“躺平”現象。 首先青年“躺平”具有暫時性的調節作用[9],能夠緩解個體身體上和精神上的壓力;其次具有柔性的反抗作用[6],采用邊緣化手段來對抗工業化和城市化背后的一些不公平和不合理的規則,維護自身的合理權益;最后具有解構與建構的意蘊[8],從話語表達方式上,“躺平”是對主流思想觀念支配下的教條、權威與霸權的解構;從生活態度上,則是青年群體在后消費主義時代背景下認清社會現實后對消費主義話術進行的理性建構,提倡用“低欲望”“低消費”姿態應對市場經濟下的消費洪流。

2.“躺平”現象的應對措施研究

(1)加強外在治理。 外在條件的治理主要包括兩個環節:

一是社會結構治理。 首先是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勞動關系,營造青年群體成長的良好職業生態。 其次是構建青年發展多元平臺機制。 一方面要構建人才高效培養機制、就業保障機制以及社會再分配機制等,優化公共服務,保障青年權益訴求;另一方面要注重青年勞動技能的培養,如馬超、王巖[24]認識到專業技能培育的不足之處,指出要避免勞動技能同質化,培育青年全面發展的綜合能力。 最后要構建新經濟秩序,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在住房保障等政策方面優先扶持青年群體,加快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

二是傳播媒介治理。 傳播媒介是有效疏解“躺平文化”極端傾向和攔截“躺平文化”蔓延的重要抓手。 對此,楊谷文、張春秀[25]強調既要做好積極風向引導和優質內容供給相結合的軟治理,也要實施以法律制度約束為主的硬治理。 一方面要加強主流媒體正向價值引導,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的話語權;另一方面要完善媒介治理規范和條例,加強對網絡媒介的監督與管制。

(2)注重內在教育。 加強青年內在教育關鍵在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育青年奮斗幸福觀。 一方面要以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從經典著作中學習與構筑人生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弘揚奮斗精神,增強“奮斗觀”對“躺平青年”的引導功能,鼓勵青年在奮斗中實現自我價值。成伯清[26]在對“躺平”的反思中著重指出,奮斗才是治理“躺平”的良藥。另一方面要鼓勵青年提升實踐本領。 吳明琦、朱晨靜[27]認為青年自身的內因是決定其能否重塑精神動力的關鍵所在,因此要幫助青年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實踐觀,激活青年內生性動力,增強責任擔當,腳踏實地全面提升自我實力,完成自我建構,以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要。

(3)突出文化改造。 關于青年亞文化的研究,不僅是青年研究的永恒主題,也是其中最具持續性的熱點和焦點。 “躺平文化”作為一種非理性亞文化,會通過直接或間接、隱性或顯性的方式來對抗主流文化,對社會規范、道德倫理、價值取向以及審美標準都會產生影響。 因此,“躺平亞文化”難逃被主流文化收編的結局和歸宿。 完成對亞文化收編,首先要遏制亞文化傳播路徑,堅持現實與虛擬空間協同發力,對“躺平亞文化”進行價值移接并改造歸化。 其次教育環境是滋生亞文化的重要環境之一,提升勞動文化教育在青年教育中的比例。 張晶、秦在東[3]認為青年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勞動情感淡漠、勞動觀念淡薄、勞動價值觀偏誤等癥候導致了勞動價值觀危機,應當完善大中小一體化教育機制,鼓勵青年要在勞動中實現價值,培養勞動精神,有效預防“躺平”。

三、“躺平”現象研究的成就、不足及對策建議

(一) “躺平”現象的研究成就

1.多主題分布,研究價值不斷提升

“躺平”現象并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因素所造成的,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多元性、復雜性與豐富性。 因此“躺平”現象研究的主題多樣,分布在“年輕人”“奮斗精神”“人生觀”“社會心態”等多個主題,涉及“統計學”“職業教育”等多個學科領域,多個學術機構對相關研究課題進行立項,并舉行了專題會議與學術報告。 例如在2021 年8 月2 日,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主辦了“躺平主義多維分析學術研討會”,來自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蘇州大學、廣州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圍繞“躺平主義脈絡論分析”“躺平主義整體論分析”“躺平主義情調與意識形態分析”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學術交流[28]。 由此可見,“躺平”現象社會影響很大,且以后很長時間仍作為焦點問題被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2.多學科關注,研究范式逐漸多元

目前學界將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多個學科的學科思維與研究范式應用于“躺平”現象的研究中。 例如,運用社會學學科思維與研究范式來解釋與分析“躺平”的現象表征與現實成因[9];運用心理學學科思維與研究范式來考察“躺平”現象背后的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理論基礎[11];運用傳播學學科思維與研究范式來探析“躺平”現象快速傳播的機制與路徑;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思維與研究范式進一步分析研究“躺平”現象對青年群體的影響,并提出合理的應對策略與解決措施[2]。 借助于不同學科的理論成果與研究方法,對“躺平”現象的研究范式逐漸多元化,研究框架也不斷完善。

3.多理論借鑒,研究體系不斷完善

近幾年來,學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多維理論視角充分探討“躺平”現象的現實表征,不僅借鑒西方理論成果,還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汲取智慧與力量[7],在研究過程中自覺培養理論創新意識。 如學者從群體心理、青年亞文化以及網絡流行語等不同角度闡釋“躺平”本質,深化了對“躺平”內涵的研究[21]。 此外由于在不同情境下,“躺平”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造成的影響也會有差異。 因此學者從經濟、文化、網絡以及學校教育等視角全方位研究“躺平”產生的原因機制,有針對性地提出應對策略,包括加強外在治理、注重內在教育、突出文化改造等多個層面,從根源上控制“躺平”不良情緒的蔓延。 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斷涌現,研究體系不斷完善。

(二)“躺平”現象研究的不足

1.研究視角相對窄化

一方面關于“躺平”現象,學界大多從宏觀社會視角出發展開應對策略的研究,聚焦于經濟治理、文化改造、青年群體價值觀塑造等視域,未關注到微觀個體需求與發展,忽視了不同群體、不同個體之間需求的差異性以及價值觀變遷的比較研究。 另一方面在“躺平”現象研究過程中,大多數文章僅僅對“躺平”這一文化現象展開獨立研究,并未對與“躺平”密切關聯的“內卷”“佛系”“喪文化”等亞文化現象進行深入的關聯性探討,缺少專門的追蹤調查,導致研究視角相對僵化和窄化。

2.研究內容不夠全面

雖然學界關于“躺平”現象的研究內容包括了原因、影響與措施等多個方面,但甚少涉及“躺平”現象的機制研究。 一方面對“躺平”現象評判機制的研究不深入。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發現,許多文章對于“躺平”的定義過于廣泛,內涵不明確,外延也模糊不清,且評判指標并不統一,論證普遍存在主觀性太強、客觀性不足的傾向。 由于欠缺明確的界定標準,長期以來“躺平”一詞一度被錯用、濫用,助長了不良社會思潮。 另一方面關于“躺平”現象傳播機制等研究較少?!疤善健笔且环N社會行為,映射了一定條件下個體以及群體的心理狀況。當前大多數研究局限于社會宏觀結構與微觀個體需求的兩端,缺少對中介機制的研究,導致對“躺平”社會心態和行為路徑影響與傳播方面的研究不夠深入。

3.研究方法有待拓展

一方面雖然“躺平”現象引發了多學科的關注,在不同的學科研究領域也已經取得了相應的研究成果。 但大多數文章的研究方法僅僅局限于單一學科視野,各學科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與交流,導致研究結論不夠全面。 另一方面當前關于“躺平”現象的研究著重于理論分析,忽視了實證調查與個例分析研究,極易陷入純粹思辨研究的囹圄。 對此,今后的研究中要堅持理論研究與實證調查的有機結合,拓寬研究方法。

(三)“躺平”現象研究的對策建議

1.注重微觀、歷史角度,全方位拓寬研究視角

一方面,對“躺平”現象的研究既要著眼于宏觀視角,也要著眼于微觀視角,堅持國家大我與個體小我的有機統一。 隨著研究的深入,許多學者將“躺平”理解為一種社會心態或者價值觀念,側重于從宏觀角度解讀“躺平”現象的興起、形成機制與社會后果,從國家、社會結構層面探討“躺平”現象的產生原因與應對策略,統一將“躺平”的原因歸結為貧富分化、利益失衡、人才渠道流通不暢等社會結構性矛盾[14],但這不可避免地忽略了“躺平”的階層特性。 “躺平”現象雖然具有全階層覆蓋性,但具體到每一階層群體,他們“躺平”的“姿態”卻各不相同。 例如,有人因身體原因而被迫“躺平”,有人奮斗無門之后無奈“躺平”等等。 只有用發展的視角考察不同群體之間價值觀念的異質性,通過比較分析不同階層“躺平族”產生的原因機制與影響機制,分層次解讀不同群體的實際需求,只有找到更具體的促成原因,才能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從而阻止“躺平”不良思潮的蔓延。

另一方面,對“躺平”現象的研究既要著眼于現代視角,也要著眼于歷史視角。 雖然學界對“躺平”現象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對與“躺平”一詞有密切聯系的“內卷”“佛系”以及“喪文化”的研究較多,包括“佛系”的現實表征、生成邏輯與引導策略等研究[29],以及“內卷”的概念論述、困境治理的研究[30],等等。但梳理相關文獻發現,只有極少數文章將這幾種現象置于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中進行串聯性思考, 比如有學者從社會心態角度探究這些社會現象對青年奮斗精神的持續性影響[10];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分析這些流行語的形構方式與語用指向[31]。這些研究也是當下研究“躺平”現象的重難點問題。今后的研究需繼承這種綜合性考察方式,充分探討“佛系”“內卷”“躺平”“喪文化”等類似現象之間的貫通性和關聯性,在多維度變遷中把握內在的發展規律,開展文化溯源與意義追問,預測未來發展趨勢,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爭奪主流價值觀的話語權。

2.強化傳播和評價機制研究,多層次深化研究內容

一方面,加強對青年“躺平”現象傳播機制的研究。 目前學界對“躺平”現象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本質、根源以及危害等研究內容,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躺平”現象變遷過程的因果關系分析。 “躺平”現象的形成經歷了從個體“躺平”到群體“躺平”的演進歷程,但大多數文章并沒有深入探討銜接個體和群體之間的中介機制,只有極少數文章從語言認知的單一角度探討了網絡流行語的傳播機制[18],研究視野相對狹窄。 因此,今后需全面探究“躺平”現象的話語傳播機制、心理傳播機制、網絡傳播機制以及行為傳播機制等,切斷“躺平”思潮傳播的“橋梁”。

另一方面,加強對“躺平”現象評價機制的研究。 有學者指出,關于“躺平”現象的研究普遍存在內涵不夠清晰、分析失之于抽象化等不足[32]。 對此,馬中紅和陳霖[33]指出在“躺平文化”等青年亞文化的研究中,大多數文章仍局限于其“抵抗作用”,將富含多樣文化意義的亞文化簡單化、片面化、碎片化,導致研究結論不準確。 文化研究的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問題意識的真切性,只有秉持科學的態度,建立公正客觀的評價指標與評判機制,才能辯證分析其意義與價值。 隨著研究深入,學界開始將“躺平文化”的研究置于網絡青年文化視域下,探索“躺平主義”青年亞文化多樣化的文化表征[34],并與消費文化、生產文化、勞動文化、群體文化等多種文化展開串聯思考,多維解讀其反映的現實問題[35]。

3.加強多學科融合,立體化豐富研究方法

一方面要運用多學科融合的方法進行綜合研究,建立跨學科融合機制。 例如張蓉等[36]運用??履釥柡吞丶{的認知語言學理論中的概念整合理論, 分析網絡流行語語義的動態構建過程,為網絡流行語的創新語義構建和理解提供一個新的理論視角;梅凱和劉鳴箏[37]運用符號建構法,利用數據挖掘技術搜集并整合百度百家號中不同類型媒體關于“躺平”的詞條,對其進行描述性統計和詞頻分析。 這些研究拓寬了研究視野,豐富了研究成果。 但他們存在著共同的缺點,那就是大多數文章全篇只采用一種研究方法,局限于單一學科視野,導致研究數據分散,研究結論不完整。因此,需將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研究方法多角度、立體化地運用于“躺平”現象的調查分析中,包括社會學領域的觀察法、訪談法;結構學領域的圖表分析法、量性研究和質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理性分析與建構分析法;傳播學領域的網絡民族志研究方法。 可以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全面探究“躺平”的鏡像表征與背后緣由。

另一方面關于青年領域的研究,要有科學、系統的方法論做指導。 在研究過程中,不僅要注意研究內容的時效性,還要增強數據的真實性與廣泛性。 尤其在研究“躺平”這類社會現象時,更需進行深入、全面、細致的實地觀察,在調研過程中深入到調查群體之中進行跟蹤研究,全面了解社會成員的所思、所感、所想,跳出單一的微觀視野,不拘泥于片面的言論或觀點,獲取有關意義體系和行為習慣的報告,保證研究結論準確完整。

注釋:

① 筆者分別以“喪文化”“佛系”“躺平”作為檢索詞,在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主題搜索,根據2011 年至2022年期間的相關文獻數據繪制文中統計圖。

猜你喜歡
躺平亞文化現象
安全100分也不能躺平
讓“躺平式”干部站起來
躺平 花香自來
亞文化視角下青年干部懶政現象危害與治理路徑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經歷了什么
亞文化,不可怕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里裝
它們離“現象級”有多遠
把脈“腐敗亞文化”
你能解釋下面的現象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