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礦地質環境問題與治理恢復技術研究

2022-12-10 07:49金立濤
山東煤炭科技 2022年11期
關鍵詞:石嘴山有害物質環境治理

金立濤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寧夏總隊,寧夏 銀川 750021)

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中由于煤炭開采導致的環境問題較嚴重,因此,需要構建穩定、全面且高效的環境治理恢復技術[1-2]。但是現有技術的實際治理效果不佳,容易出現關聯污染、資源枯竭等問題[3-4]?;诖?,結合寧夏石嘴山煤礦的實際情況,針對存在的有害物質擴散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等問題,設計更加全面、系統的環境治理恢復方案,以更加靈活、多元化的形式解決不同區域的煤礦地質問題,降低治理的關聯損害,實現對生態環境的循環治理,營造綠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 煤礦地質環境問題簡述

寧夏石嘴山煤礦工程是大型的礦產開采工程,其所處位置較為特殊,工程的底部面積為214 m2。為了便于開采,在側向兩部分構建兩級削坡,上部的階高度約28 m,下部的截面高度為12 m,設定的坡比為1:2.3。煤礦開采的深度約為25 m,坡腳高度約14 m。同時,煤礦開采區域植被覆蓋率高,坡面多種植紫花苜蓿,平臺栽植刺槐、紫穗槐、紫花苜蓿等植物。距離邊坡10 m 處設有一道天溝,為開采的水源控流基礎設置,采用內空1.2 m×0.5 m 的斷面構建漿砌片關聯墻。

在開采的過程中,對煤礦附近的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消極影響。由于開采設備較大,對地表的壓力增加,造成有害物質不斷移動擴散,地質災害頻發,地表水源循環狀態也逐漸混亂。煤礦開采過程中所產生的煤礦地質環境問題如下。

1.1 有害物質移動擴散

寧夏石嘴山煤礦開采過程中應用大型、重型設備,設備移動過程中對地表甚至地質造成破壞[5]。煤礦開采過程中產生較多的有害物質,其中最多的是煤矸石,其有害物質密度低,在外力作用下極易擴散或移動。該區域有害物質出現輕微擴散,對周邊的環境已經造成破壞[6]。

1.2 破壞生態環境

寧夏石嘴山煤礦開采區域,由于采礦過程中產生的廢料較多,雖然集中處理,但是處理效果不佳,導致有毒有害物質滲透到土壤中,植被覆蓋面積迅速減少,原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1.3 地表水資源循環狀態混亂

抽排礦井水及巖層縫隙水的移動會給地表同流向的水源較大的壓力。該礦區地表水的流動方向發生巨大變化,初始的循環路徑發生改變,這也造成了煤礦的活動區域地表水流失以及水位下降等問題的出現。煤層自燃以及土體流失加重地表水源循環狀態混亂等問題。

2 治理恢復技術

2.1 布設監測裝置

在寧夏石嘴山煤礦研究區域布設監測裝置[7],需要劃定治理的區域為可控制區域,根據實際問題,設定對應數量的監測節點。每一個區域的監測節點要進行關聯,并由平臺統一控制,分類監控礦區地面塌陷、裂縫擴大、水位異常等問題。在監控區域設立警示牌,在控制平臺中分類設定標記,由專人負責監管控制[8]。

2.2 礦區疏水排導

礦區的疏水排導也是治理技術的主要部分。根據礦區的地勢以及覆蓋面積,預估區域內的水源總量,結合回填采空區的填充情況,對礦區的地表水進行處理??梢越⑴潘疁锨?,計算具體的深度,如公式(1):

式中:H表示排水溝渠深度;d表示標高距離,mm;f表示邊坡角的隔水層厚度,mm。依據上述深度公式得出排水溝渠道深度為163 mm。修建排水溝渠,在溝渠的側向修建隔水層,其作用是分化過量的水資源,避免出現溝渠覆蓋的問題。觀察地下水的排導情況,并對污水作分割排放,完成礦區疏水的排導處理。

2.3 削坡卸載雙向治理

在完成礦區疏水排導之后,需要采用削坡卸載雙向治理的模式進一步優化完善整體的治理架構。根據寧夏石嘴山煤礦研究區域的實時監測數據信息,制定煤礦區的邊坡處理方案。部分煤礦開采工程處于大型邊坡區域,對環境的恢復治理難度高,因此,采用削坡卸載模式測定煤礦開采區域的地質環境,根據測定的數值,計算削坡卸載的治理比例,如公式(2):

式中:M表示削坡卸載的治理比例;D表示削坡傾斜值,mm;r表示雙向水平形變距離,mm;h表示雙向均衡系數,mm。根據公式得出削坡卸載的治理比例為0.4。根據劃定比例,對治理恢復的邊坡削定。同時,在實時監測的情況下,在治理區域種植植被,固定周期之后,核定植被覆蓋率,并在塌陷區將土壤與種植的草種混合填充在塌陷位置。延長橫截坡長,采用修建白牛邊坡的形式來搭建漿砌水泥支護,完成削坡卸載的雙向治理。

2.4 周期性覆蓋回位實現地質環境治理恢復

采用周期性覆蓋回位的方式,實現寧夏石嘴山煤礦研究區域的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部分區域在治理后的效果無法達到預期,同時,植被由于外部因素壞死,影響治理恢復效果。因此,定期排查治理區域問題,在一定的周期之內,重置治理區域進行植被綠化,栽植刺槐、紫穗槐等植物,不斷擴大植被覆蓋面積,高效地實現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目標。

3 治理效果分析

寧夏石嘴山煤礦研究區域應用本文方法后,采空區等研究區域利用砂質土壤進行填充,并在塌陷區域附近設立警示牌,加強礦山監測,建立關聯墻體,將施工區域與其他區域隔離劃定。隨著工程的實施,塌陷的深度發生變化,根據實際的情況,通過生物植樹、種草,增加植被覆蓋率以及綠化面積,恢復生態環境,降低破壞程度。設定治理時間為6個月,分析區域的綠化比,綠化比值越高,表明本文方法的有效性越高,結果見表1。

表1 實例分析結果表

根據表1 可知,經過一系列的處理和恢復治理后,三個區域的綠化比均達到了90%以上,表明經過治理恢復技術的輔助,煤礦開采工程區域的治理恢復效果相對較好,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4 結 語

煤炭開采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在處理過程中對于地質的破壞也同樣是一個長期形成的問題。地質環境問題具有面積廣、危害大、治理不易等特點。傳統的環境治理恢復模式相對單一,處理效果并不明顯。因此,設計優化治理恢復技術,主要措施為布設監測裝置、礦區疏水排導和周期性覆蓋回位實現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等,該技術更加多元化,治理的面積更加廣泛,恢復路徑更為嚴密,有效減少問題的發生,實現協調發展。

猜你喜歡
石嘴山有害物質環境治理
空氣凈化器有害物質二次污染研究
聯合國環境治理體制
石嘴山市“180901”暴雨洪水調查分析
數字傳聲:環境治理變中向好
探究適宜機械化收獲玉米品種的篩選
麥冬中外源性有害物質的分析
嘉興市:多措并舉推進環境治理上臺階
我國將加強汽車有害物質管理
淺談石嘴山市文物保護和利用
擬發布有毒有害物質新標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