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來移民和國內人口遷移對內戰后美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2022-12-10 10:16
關鍵詞:人口遷移華人移民

許 國 林

(許昌學院 文史與傳媒學院,河南 許昌461000)

美國既是一個典型的外來移民國家,又是一個國內人口地區遷移十分頻繁的國家,外來移民和國內人口遷移與美國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內戰后至20世紀初是美國社會巨變期,美國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由鄉村社會進入城市社會,由后發展資本主義國家一躍而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美國歷史上第二次外來移民高潮和國內規模大、范圍廣的人口地區間遷移,與美國這一時期社會巨變同頻共振。美國社會經濟發展成為影響人口遷移的重要推動因素,人口遷移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促進了美國國內市場擴大和工商業發展,為美國初步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及西部大開發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內戰后至20世紀初美國的外來移民

美國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正如美國一位歷史學家所說:“移民洪流是美國歷史的中心主題?!盵1](序言P4)美國從英屬13個殖民地到二戰后成為超級大國,持續不斷地受移民潮的影響,也正是移民塑造了美國,創造了美國歷史。內戰后至20世紀初是美國在經濟上趕超英、法、德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時期,這一時期美國形成新的移民潮。19世紀80年代前的美國移民主要來自當時工業化程度高、教育發達的西歐和北歐地區國家,這部分移民在美國移民史上被稱為“老移民”。19世紀80年代后,來自貧窮的東歐、南歐地區國家的移民蜂擁而至,取代先前的西歐、北歐地區國家的移民而占據主導地位,這部分移民在美國移民史上被稱為“新移民”。

內戰后的半個多世紀,約有3300萬移民登上美國海岸,涌向西部富饒的草原各地,把許多城市變成了世界性的大蜂房[2](P131)。19世紀中期之后,移民數總體上呈現快速增長趨勢,1850—1860年共有250萬移民來到美國,1860—1900年有約1400萬移民來到美國,20世紀頭30年則超過了1800萬[2](P133)。移民高潮形成的原因,一是美國內戰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需要大批勞動力,二是一些國家和地區尤其是極端貧窮的東歐和南歐國家人口大量增加,人們面臨著生存危機,致使人口大量外遷。這兩方面原因實際上起了拉和推的作用,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外來移民大規模涌入美國,形成了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移民高潮。

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從美國內戰開始至19世紀8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勵移民的措施。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了《宅地法》,該法規定:“凡身為家長,或年滿21歲的合眾國公民,或決定依照合眾國入籍法的規定填寫志愿入籍聲明書,同時從未持械反抗過合眾國政府、支援或教唆合眾國的敵人者,應從1863年1月1日起,有權登記1/4平方英里以下尚未分配給私人的公有土地?!痹谏暾埖怯洉r,申請人要“陳述這次申請只是為著他或她自己的使用和利益;并陳述此登記是為著實際墾殖的目的而不是直接或間接為著別人或別的人們的使用和利益;在向書記處或接見人員提出該項宣誓并繳納10美元登記費后,他或她應立即被批準占有一塊確定面積的土地”[3](P586-587)。申請人在土地上連續耕種五年后,即可獲得政府授予的土地執照并獲得土地財產權。該法案實質上是一部極其重要的鼓勵移民的法律,它適應了為數眾多的小農長期以來對土地的強烈要求,不僅推動了美國中東部普通民眾向西部遷徙,同時也吸引著懷揣美國夢的歐洲人移民美國。1864年,美國政府又成立了移民局,通過了《鼓勵移民法》。

內戰結束后,美國各州尤其是西部州和準州,為開發大片荒地,發展工業,也采取了各種積極有效政策和措施吸引外來移民。加利福尼亞、俄勒岡、華盛頓、科羅拉多等州先后在美國東部和歐洲設立辦事處,并同船運公司、鐵路公司以及歐洲的移民代理人簽訂合同,以低廉的土地價格和較高的工資招募移民。至1870年,美國已有30多個州和準州成立了移民局或移民委員會,其共同職責就是通過各自的辦事處向移民提供咨詢,幫助移民選擇旅行線路和地點,介紹各地的就業和工資待遇。1870年,在西部州和準州的倡議下,22個州和準州的代表在華盛頓召開了全國性的移民問題會議,通過決議,呼吁聯邦政府成立全國性的移民機構,制定統一的鼓勵性移民政策[4](P62-63)。歐洲國家船運公司也開辟了運輸移民前往美國的航線。1882年,有不同國家48家船運公司的船只在大西洋上穿梭,這些公司在美國和歐洲設立的移民辦事處多達6500家[5](P19)。

美國鐵路公司為增加鐵路運輸賺取運費,積極在國外招收勞工。他們在歐洲和美洲設立了代辦處,用多種文字編制宣傳品和廣告吸引移民到美國。他們還為移民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如降低運費、設立招待所、預借工資給移民作旅費、提供貸款供移民購買土地等[6](P150)。早在美國內戰前的1854年,伊利諾伊鐵路公司已實施其招募移民計劃,向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派遣了大批代理人,他們通過交易會、教會禮拜和舉行會議的方式大做宣傳。對于那些有一技之長的移民,他們不僅資助旅費,而且還提供入境后的火車票。移民購買該公司的土地,還能享受分期付款的優惠待遇。在所有的款項付清之前,鐵路公司還可以代替土地購買者繳納賦稅[4](P68)。內戰后,其他鐵路公司亦如法炮制,有的鐵路公司承擔起所在州移民事務的代理業務,如伯林頓公司是艾奧瓦州移民委員會的代理,北太平洋鐵路公司是俄勒岡州移民委員會的代理。伯林頓公司在艾奧瓦和阿拉斯加銷售了300多萬英畝的土地,并幫助德國裔、英國裔和北歐移民建立民族社區,而北太平洋公司則在明尼蘇達、南達科他、北達科他、蒙大拿和其他西部州及準州建立了更大規模的居住區。為了吸引移民,這些鐵路公司用英語、瑞典語、挪威語、荷蘭語和德語在歐洲發行了《大西洋月刊》和63.5萬本小冊子[5](P19)。

美國主動吸引外來移民的政策,給西歐和北歐各國那些生活無著者或難以忍受政治和宗教迫害者一個新的出路。一位來自挪威的移民在家書中稱:“挪威不能與美國相比,正如一片荒漠不能與繁茂的花園相比一樣?!盵5](P16)來自西歐和北歐國家的老移民數量在19世紀80年代達到高峰。據統計,1861—1900年,西歐和北歐國家共計10061742人移民美國。但在1891—1900年,來自西歐和北歐的移民顯著減少[7](P105-106)。原因是他們本國工業日益發展,對勞動力需要激增,同時西歐國家特別是英德等國開始占領廣大的海外殖民地,很多國內過剩人口向殖民地轉移。另一資料顯示,19世紀80年代,來自北歐和西歐各國的移民占美國入境移民總數的72%,而1901年至1910年僅占21.7%[8](P366)。西歐和北歐各國的老移民到美國后大部分人選擇留在城市或港口,進入工廠務工或經營商業,少部分人從事修筑鐵路或開鑿運河等艱苦的工作。老移民所從事的這些活動大大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他們為美國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自19世紀80年代起,來自東歐和南歐各國的新移民紛至沓來,成為美國移民的主體。1891—1900年間,幾乎52%的移民來自東歐和南歐,1901—1910年,來自東歐、南歐的新移民占到了美國同期外來移民總數的72%[9](P11)。1871—1920年,美國共接收來自東歐和南歐國家的移民10848921人[7](P105-106)。新移民中大多數人原來非常貧窮,無力購買土地或投資于近代農業必須的機械和牲畜,再加上語言、生活習慣和宗教的原因,他們喜歡聚居而不愿離群住在農莊上和小鎮里。但當他們大批登陸美國海岸時,恰逢美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關鍵時期,美國社會經濟發展正需要大量的非熟練工人,因此新移民中大部分人選擇留在城市,1900年外來的移民中有2/3住在城鎮里,1930年則為3/4[2](P135)。

新移民登陸美國海岸時,美國區域經濟結構的基本特點為: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及賓夕法尼亞、新澤西是傳統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的地區,北中部地區包括俄亥俄、密歇根、印第安納、伊利諾伊等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新興的工業發達地區,南方以資本主義農業為主,而遠西部尚處在大開發過程中。因此,從新移民的區域分布來看,他們主要分散定居東北部和北中部工商業發達的地區,即東北部的新英格蘭、賓夕法尼亞和新澤西等州以及北中部的俄亥俄、密歇根、印第安納、伊利諾伊等州,只有很少的移民去南部各州,因為南部可以提供的土地和就業機會很少。從職業上看,由于新移民非常貧窮,缺乏工業生產技術和技能,大多數人只能到礦山、工廠或鐵路上干粗活。19世紀90年代來到美國的意大利人、匈牙利人、斯洛伐克人、猶太人、捷克人、克羅地亞人、波蘭人等都在賓夕法尼亞州各鋼鐵廠、弗吉尼亞州各處煤礦、密歇根州各伐木工廠或鐵礦、芝加哥市各牲畜圍場、紐約市那些血汗工廠,能找到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2](P137)。

在美國移民史上,對華人移民來說,1848年是一個標志性年份,因為在這一年加利福尼亞的河流里能淘到黃金的消息傳到中國,對深受戰亂之苦且又極度貧困的人們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們懷揣黃金夢背井離鄉,登陸美國西海岸?!睹绹A人史》這樣記述:“只是為兵燹所迫,再加上加利福尼亞的黃金和美妙的工業發展機會的誘惑,才能使30萬人在33年(1848—1882)的自由移民中,離開故土來到太平洋沿岸?!盵10](P29)有正式記載的以勞動力身份移民美國的華人在1848年只有3人:兩名男子上岸后直奔礦區,1名女子在美國牧師家中當女傭[11](P19)。1849年后移民美國的華人大幅度增加,1849年、1850年、1851年到達美國西海岸的華人分別為325人、450人、2716人[12](P3)。此后便出現了華人移民美國的高潮,1852年猛增到20026人[10](P32)。根據美國移民委員會的統計,從1853年至1865年入美華僑華人共計65679人[7](P108)。1848—1865年入美的華僑華人為加州的開發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內戰后,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浪潮的到來和西部大開發的快速推進,美國更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美國為了鼓勵華人入美,于1868年同清政府簽訂了《蒲安臣條約》,序言中規定:雙方承認,為進行探索了解、從事貿易或永久定居,兩國公民和臣民從一國至另一國自由移民、自由往來是符合兩國利益的[11](P44)。條約還規定:作為修筑美國鐵路重要的勞動力來源,中國勞工進入美國不受限制,且有權居留,但歸化問題除外[13](P155)。1870年科羅拉多州議會也通過一項法案,歡迎中國移民,聲稱:“中國勞工的移居滿足了廉價勞動力的要求,加速了該地區的開發,促進了當地的早期繁榮。因此科羅拉多決定用立法手段鼓勵這樣的移民,保障移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盵11](P42)

美國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鼓勵華人入美的政策,導致美國內戰后華人持續不斷地入美,形成了美國《排華法案》出臺之前新移民潮。根據美國移民委員會的統計,1866年至1882年共有214689人入境美國[7](P108)。即便1870年后在美國各地相繼出現排華暴行,也沒有能夠阻擋住華人移民美國的腳步,在《排華法案》實施后的1883年,還有8031名華人入境美國。但1884—1888年,入境美國的華人數量呈斷崖式下降,分別為279人、22人、40人、10人、26人[7](P108), 1889年后入境美國的華人人數略有回升,但至1920年多數年份入境美國的華人數量在100余人至200余人之間徘徊,其間華人入境數量最多的1915年也只有2600余人[7](P107-108)。

進入20世紀以后,大量的加拿大人和墨西哥人移民美國。1910年以后的20年間,有150萬加拿大人移居美國,將近75萬墨西哥人定居美國[2](P138)。

二、內戰后至20世紀初美國國內人口遷移

19世紀80、90年代,隨著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向縱深發展,美國國內人口遷移也出現了高潮,大量的農村人口從農村遷往城市,從農場遷移到工廠,經營農業的農民變成在工廠做工的工人或從事服務業的商販、店員。

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引發的對工業勞動力的大量需求和產業結構的變化,是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根本原因。工業革命既推動了農業的發展,又成為小農經濟的掘墓者,為農村人口向工業轉移準備了技術條件。從內戰結束到20世紀初,不僅美國工業化進程快速推進,同時在工業革命推動下,農業生產也逐步實現機械化和半機械化,農業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現代化的資本大農業排擠小農經濟的進程加快,導致大批小農破產,農業部門所能容納的勞動力急劇減少,脫離土地的農民只能進入工廠務工或進入城市從事其他工作。對小農來說,在美國整體向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工業和城市越來越顯示出其比農業和鄉村優越的優勢,如就業機會多、抗自然風險的能力強、競爭壓力小、收入相對有保障等,這也吸引著大量破產的農民或面臨競爭、抗風險能力差的小農離開農村而涌進城市。交通條件的改善極大地便利了人口的遷移流動。在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鐵路扮演了工業革命火車頭的角色,美國橫貫大陸的幾條鐵路順利通車,加上當時汽車制造業的興起以及具有良好通航條件的自然河道和人工開鑿的運河,對美國農村人口遷移前往城市以及長距離遷徙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世紀末到一戰期間,美國國內人口遷移主要是從中西部向西部移動,從農村向城市轉移。據統計,從1870年到1900年,由東部向密西西比河以西流動的人口共計1365萬,1910年達歷史最高記錄,一年之間遷移了459萬人,到1920年還維持在418萬人[14](P650)。

美國內戰的結束不僅為工業革命的開展創造了社會條件,而且也使黑人獲得自由。19世紀末,南方種族關系日益惡化,同時北方種族關系有所改善,南方由于棉鈴蟲蔓延出現經濟蕭條,以及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時動員而使就業機會增多,加上戰爭使外國外來移民來美人數急劇下降,從而減少了就業競爭[15](P219)。因此,美國內戰后黑人地區流動持續升溫,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形成高潮,到20世紀40年代仍持續不斷。黑人人口地區遷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南部遷往東北部和中西部,從農村遷往城市尤其是工業城市。從黑人人口地區遷移的增長率看,19世紀90年代黑人遷徙到東北部和中西部地區的數量,是19世紀80年代的兩倍多,且在20世紀初的數年間持續增長。20世紀20年代共有75萬以上的黑人離開了南方[15](P219)。據另一資料,1890—1900年,南卡羅來納州的黑人遷出65000人,弗吉尼亞州的黑人遷出71000人,此后十年內上述兩州又分別搬走72000人、49000人。1910年,黑人加快遷離南方,他們大半遷往紐約、賓夕法尼亞、伊利諾斯和俄亥俄各州,這4個州的黑人分別增加了63000人、82000人、69000人和69000人[8](P590)。

三、外來移民和國內人口遷移推動了美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人口遷移通常包括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地區間人口遷移。美國內戰后至20世紀初,外來移民和美國國內地區間人口遷移,為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發展和完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力地推動了美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使美國一躍而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一)外來移民和國內人口遷移為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美國內戰后至20世紀初的外來移民和國內地區間人口遷移,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促進了工業化的完成。

19世紀后期的外來移民和國內大規模流入城市或工廠、礦山的農民、農業工人為美國工礦企業和交通運輸業提供了充足的、源源不斷的勞動力。統計表明,外來移民多為青壯年人,1895—1898年移民美國的外國人中,15—40歲的人約占移民總數的75%,1905—1909年的比例更高[8](P372)。外來移民大多數從事修筑鐵路、采礦、紡織、冶煉鋼鐵等艱苦而收入較少的工作。1870年,移民工人在一些重要工業中占比為:采礦業占53.3%,紡織業占37.6%,鋼鐵工業占43.4%;到1890年,移民工人在上述工業中所占比重分別為49.1%、42.8%和37.9%[16](P183-184)。1907年,卡內基各鋼鐵廠共有工人23337人,其中15858人是外來移民。1909年,賓夕法尼亞州各煙煤礦有76%的工人原屬外籍,其中92%來自南歐和東歐[2](P137)。這些情況反映出外來移民為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起到勞動主力軍的作用。國內地區之間的移民為美國工業化做出的貢獻也功不可沒。1860年,美國農業工人在全國工人總數中所占的比重超過60%,而到1910年已降低至31%左右。與農業工人人數急劇下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860—1910年美國工人總數從1050萬增長到3770萬[8](P368),其中主要是外來移民和從農村流入城市及礦山的農民、農業工人。

規模宏大的外來移民和國內地區間人口遷移及其他有利因素一起推動了美國的工業化進程,使美國不僅在19世紀末初步實現了工業化,而且迅速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從1850年至1900年,美國人口增加了3倍,農產品價值從16億美元增加到47.1707億美元,增長近兩倍,而制造業的價值同期從從近10.2億美元增加到近114.07億元,增加了10倍[17](P38)。1890年,美國工業生產總值超過農業生產總值,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已居于主導地位,這標志著美國工業化的初步實現。1894年,美國的工業制成品價值已居于世界第一位,等于英國的兩倍,相當于歐洲各國總和的一半[17](P38)。1910年,美國工業生產總值占世界工業生產總值的35%,1912年上升為45%[18](P158)。據美國1909年發布的《制造業調查》顯示,1909年美國工業制成品價值在200億美元以上。同一時期的前后,1907年英國工業制成品價值才88億美元,1913年德國工業制成品價值在110億—120億美元之間[17](P38),這標志著美國已經確立了在世界上的工業強國地位。

(二)外來移民和國內人口西遷促進了美國西部大開發

內戰后至19世紀末是美國遠西部大開發和西進運動完成時期,外來移民為此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一位美國經濟史學家說:美國19世紀后期最重要的經濟發展動向之一是移民占據并定居于大平原和落基山區[8](P374)。1860年時,蘊藏著豐富的農業、礦產、水力和森林資源的密蘇里州和加利福尼亞州之間的廣袤之地絕大部分還沒有開發,但在內戰后,以移民為主體的人們以驚人的速度占據廣大的遠西部地區,以致美國國情普查局在1890年的報告中宣布,美國西部的邊疆界線已經不復存在了。美國內戰后30年內拓展的土地,比1607年至1860年美國從殖民地以來整個歷史時期開拓的土地面積還要大[8](P374)。在移民向遠西部進發時期,大北鐵路的負責人詹姆斯·希爾千方百計鼓勵移民西遷。他制定和實施了一些具有遠見的計劃和措施,使大北鐵路經過的西部各州都密布宅基地,使所有的可耕地都由有能力的農場主加以耕種,提供一切設施幫助他們增加莊稼和牲畜的生產,在歐洲和東方發展市場為他們的貨物尋找出路[19](P997)。希爾此舉目的是希望移民西遷后,能夠安居樂業,長期穩定。希爾的舉措吸引了好幾萬人來到大北鐵路沿線地區尋求發展機會,同時希爾的代理人向移民提供客車和貨車,把移居者的牲畜和家用物品運往目的地。移居者到達目的地后,希爾持續關注鐵路沿線的每一社區的福利——他們的耕種、挖渠、筑路、貸款、設施和生產方法的改進[19](P998)。

在西部其他地區,由于移民的到來煥發出同樣的活力。從1860年至1890年,堪薩斯州的人口從10余萬增加至近150萬,內布拉斯加州從29000人增加至100萬人以上,成千上萬的人涌入南達科他、北達科他、蒙大拿、愛達荷、華盛頓、懷俄明、科羅拉多、猶他、新墨西哥、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和俄勒岡等州[8](P374)。1887年,美國國會通過《道斯法案》,試圖分解印第安人保留地,法案規定給每個印第安人家庭“分配”一個單獨擁有的農場,把其余的保留地出售給殖民者[20](P107)。通過該法案,聯邦政府從印第安人手里購買了被稱為俄克拉荷馬的一大片地區,并于1889年向移民大軍開放。結果在宣布開放24小時內,殖民區就在格恩里和俄克拉荷馬城興起;在10天之內,房屋的框架已經出現;在一年之內,就有了教堂、學校、銀行、報紙以及與之俱來的酒館、“壞人”和什么都不在乎的女人。1890年,俄克拉荷馬成為準州,并開始要求得到州地位的運動[19](P1002)?!兜浪狗ò浮酚?887年獲得通過時,印第安人還支配著1.38億英畝的土地。到了1900年,他們只剩下7800萬英畝的土地[20](P107)。

華人移民也為美國西部大開發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自《蒲安臣條約》簽訂后,大批前往美國的華工適應了美國修筑鐵路和開發西部的需要。有一個時期,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雇用的25000名工人中有16000名是華工[8](P589),華工承擔了大量繁重復雜的筑路工程。另外,華工還參加修筑了北太平洋鐵路線,他們也是南太平洋鐵路工程的主要勞動力,把該鐵路的支線建到了西南部。

大量華人移民還在美國西部從事采礦工作。根據1870年美國人口普查,在西部各州采礦工人中,華人占有很高的比例,詳見表1[21](P59)。

表1 1870年美國西部華人礦工人數表 (單位:人)

華工還對加州的農業開發做出了貢獻。華工不僅勤勞可靠,而且多數都比白人農業工人有更加熟練的耕作經驗,所以當時加州各地農場主都大批雇用華工來充當農場的勞動力。1870年,加州1/10的農業勞動力來自華人,1880年增至1/3,1884年半數農業工人是華人[11](P33)。

正是在外來移民潮和國內地區間人口遷移潮的共同作用下,密西西比河大平原以西地區得到迅速的開發,在農業領域出現了極具地域產業特色的農業種植區和畜牧養殖區,在工業領域開發了極具產業特色的各種礦藏,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大批各具特色的城鎮,推進了美國鐵路網的形成。

(三)外來移民和人口地區流動推進了美國城市化進程

美國內戰后至20世紀初,工業化、城市化與人口遷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外來移民和美國國內人口地區遷移共同作用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

外來移民在美國城市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移民直接參與了美國城市的興建,甚至直接創建了移民城市。這些新城市不同于共和國早期那些在森林中開辟或建于貿易和交通線交匯處的城市。移民城市是美國工業擴張的直接產物,大量的新來者依托他們在新的鐵礦或新的鋼廠形成的新的移民群體而建立起了城市。這些新城鎮是新工業擴展的邊疆。這樣的新城鎮在賓夕法尼亞、西弗吉尼亞、亞拉巴馬和伊利諾伊的煤礦附近脫穎而出,在明尼蘇達州的鐵礦周圍和密歇根的銅礦開采處也悄然興起,如1910年,伊利諾伊的匈牙利好羅鎮有1.5萬保加利亞人在鋼廠里工作,而賓夕法尼亞州的沙勒羅瓦和俄亥俄的福特城也都是典型的移民城市。距布法羅不遠的西塞內加也是典型的移民城鎮,1910年時該鎮2萬人口中有4/5是移民[22](P48)。二是移民在城市人口中的比例不斷提升。據統計,1860年至1900年間,美國增加的城市人口中,一半以上是外來移民[23](P327)。由于移民到達美國后一部分進入東部城市,而大部分遷往中西部并分散居住在城鎮中,因此,在美國中西部城市中,移民及其子女所占城市人口比例更高。在19世紀70、80年代,在芝加哥、圣路易斯、克利夫蘭、底特律和密爾沃基等中西部大城市中,70%以上的居民是移民及其子女[24](P40)。進入城市的移民也是城市建設的生力軍。例如,1911年紐約的意大利男性移民45%在建筑行業當壯工,還有15%在建筑行業當工匠。我國美國移民問題研究專家鄧蜀生曾對意大利移民在紐約城市建設中的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紐約地下鐵道和20世紀初開始的市政管道工程建設,如果沒有意大利移民,很難按計劃進行?!盵25](P142)

美國國內農村人口的遷移在美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據統計,1910年全國4200萬城市居民中約有1100萬是1880年后由農村遷入城市的[26](P136)。1880年至1890年間老西北地區五個州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鄉村人口流失[27](P58)。在美國從鄉村遷往城市的人口中,黑人是一個特殊和重要的群體。1900至1910年有19.4萬黑人移居城市,1910至1920年有55.5萬黑人遷入城市。1920年居住在非南方地區的黑人中大約有85%在城市中生活。20世紀初期的20年間,南方城市黑人居民增加了48.9萬人,進入20年代又增加了39.7萬人[22](P219),同期該地區農村人口減少數是47.9萬人[28](P38)。另有資料記載,1890—1910年,芝加哥的黑人從44000人增加到109000人,紐約市從91000人增加到152000人。南部城市黑人人口占南部黑人總人口的比例也明顯提升,1900年為21%,1920年已增加到近30%[8](P590-591)。

內戰后外來移民的涌入和國內人口的地區遷移使美國城市數量爆炸式增長,城市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迅速增加。1850年,全國城市總數236座,1870年增加到663座,到1890年和1910年,又分別增加到1348座和2262座。1850、1870、1890和1910年這四年城市人口數分別占全國總人數的15.3%、25.7%、35.1%和45.7%[29](P58)。至1920年,美國城市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51.4%,農村人口占48.6%[17](P37-38)。這標志著美國已初步實現城市化。

此外,外來移民潮和國內大規模人口地區遷移也促進了美國國內市場的擴大。外來移民及國內遷徙到城市和西部的人們,既是美國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又是消費者,他們在為美國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美國消費市場擴張,促進了第三產業如交通運輸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四、結語

人口遷移與社會經濟發展密不可分,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互為因果。內戰后至20世紀初是美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的關鍵時期,也是西部大開發迅猛發展和完成時期。內戰后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和西部大開發為大規模外來移民來美尋找發展機會和國內人口的地區遷移提供了前提條件,而大規模外來移民和國內人口遷移也有力地推動了美國社會經濟發展,促進美國快速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使美國東中西部渾然成為一個整體,對后世美國各方面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猜你喜歡
人口遷移華人移民
何為“華人”?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海外華僑華人詠盛典
華僑華人慶“國慶”度“中秋”
簽證移民
從“劉易斯拐點”談“人口遷移與產業發展”專題復習策略
集聚效應、人口遷移與經濟增長
Immigration移民
“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內容詳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