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鞋履品味元代文人的生死觀

2022-12-13 14:18四川余淼
西部皮革 2022年11期
關鍵詞:馬致遠元曲樣式

文 四川/余淼

在有限的生命之中,用旺盛的生命力來對抗時間的殘酷,是大多數人們的自然選擇。這種符合情理的自然選擇,在古代文人這一特殊群體的心境里充滿了掙扎和無奈。一方面深受儒家孔孟思想影響的文人群體,渴望通過建功立業來實現“達則兼濟天下”的政治抱負,另一方面在現實生存環境的逼迫下,許多文人群體甚至無法實現“窮則獨善其身”。這種充滿了掙扎與無奈的現實境況,在元代文人身上體現得更加鮮明。

不同于其他朝代,元代的文人士大夫幾乎被統治者主動放逐到社會邊緣。為了便于統治,元代統治階級蒙古貴族們實行“諸色戶計”制度。這種制度將當時的社會職業分為十類,按照職業高低貴賤進行排序,其中儒戶也就是文人知識分子被排為第九戶,從等級制度來看,儒戶僅高于乞丐。雖然文人仍有出入朝堂的機會,但是來自于統治階級的不信任,讓即使到了朝堂的文人們仍然在內心里有著深深的無力感。這種源自心底的無奈,被現實的各種境遇不斷強化。于是,被統治階級邊緣化的文人群體,主動自我放逐,與市井之徒為伍。元曲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人群體的加入,在現實逼迫下,文人一方面繼續在底層茍且生存,另一方面又在努力對抗時間的殘酷。在生存與生活的兩難境地里,像馬致遠這樣的文人才華橫溢,又頗不得志,才寫下了《夜船行》這種元曲上品,也才有了“曉來清鏡添白雪,上床與鞋履別”這樣的千古名句。

“曉來清鏡添白雪,上床與鞋履別”,意思是“看著鏡子里面自己的白發,上床脫鞋和鞋履作別”。細品開來,文中的深意便是自己已老,上床之后便未必能夠下床。結合中國古已有之的鞋履風俗,再來品味此句便更加容易讀懂。古人諱生死,一般不會直接來寫生死,往往會采用隱喻或者意象。相比于使用其他隱喻,別鞋履為古人所傾向。為何與鞋履作別,會成為古人隱晦表達死亡的象征呢?這種隱喻的背后,大有深意。古人的起居環境不比現代。元代時期,盡管當時的生產力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鋪磚或者鋪木地板仍然是只有貴族和大戶人家才能享受的待遇。普通人家地面便是夯土或者三合土,即使沒有污物,但是也談不上干凈。馬致遠等元代百姓們,起床之后第一件事情那一定是穿鞋,否則自己的襪子會被弄臟。于是起床穿鞋,預示著新的一天的開始,而每晚睡覺之前最后的一件事情便是脫鞋。鞋子的一穿一脫意味著一天的開始與結束。鞋子的一脫不穿便意味著生命的終結。這種“接地氣”的隱喻,即符合了元曲雅俗共賞的特征,又讓讀者能夠深切且直觀地感受到生命的轉瞬即逝。這種對于生死無法掌控的無奈,被鞋履脫穿的簡單動作所具象化,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馬致遠所代表的一眾元代文人,在現實生活之中所遭遇的種種不公和壓抑無法紓解,生死的恒久命題又一直纏繞在心中,兩種情緒反復糾結所帶來的困擾足以讓人白發頻生。元代統治階級蒙古貴族在征服其他地方的過程之中,兼收并蓄,發展和豐富了元代鞋履樣式,包括馬皮靴、氈靴、絹鞋等樣式開始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在多民族大融合的元代,因戰爭或遷徙來到中國境內的西亞和中亞民族,將富有本民族特色的鞋式帶到中國,也進入了尋常百姓的家中。雖然從詩句之中,我們尚無法推測出馬致遠所描述的鞋履究竟是哪一種鞋式。但是考慮到馬致遠的家境富足,又曾有過至仕的經歷,或許他所說的鞋履是皮靴或布鞋之類。鞋履樣式的貴賤,并未影響馬致遠對于生死問題的思考,在生命無常的面前,馬致遠清晰的意識到這些鞋履都是身外之物,顯然無法改變時間的殘酷。在夜晚蕭瑟的江風里,馬致遠望著鞋,緩緩睡去,心中帶著無限的感嘆和惆悵。

在常人看來鞋履只是尋常物件,但是在文人眼里鞋履是比風花雪月更加恰當的意象。鞋履的穿脫如同每日生活的輪回,在日復一日的重復動作之中,也許人們會習慣,但是馬致遠所在的文人群體,深刻的意識到這種稀松平常的動作隨時都會被命運叫停。一句“曉來清鏡添白雪,上床與鞋履別”,道出了許多心思,又說不盡許多情懷,一雙隨脫隨穿的鞋,終是成為了心中情緒出逃的窗口,醞釀成了千古的元曲第一。

猜你喜歡
馬致遠元曲樣式
CPMF-I 取樣式多相流分離計量裝置
CPMF-I 取樣式多相流分離計量裝置
取樣式多相流分離計量裝置
品讀元曲
品讀元曲
《天凈沙·秋思》新編
品讀元曲
品讀元曲
馬致遠及其神仙道化劇創作
這是巴黎發布的新樣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