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氧療技術工作坊教學模式在急診護理實習生中的應用及效果探討

2022-12-16 11:17何鳳宇覃曉波葉柳許莎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22年77期
關鍵詞:工作坊實習生實驗組

何鳳宇,覃曉波,葉柳,許莎

(柳州市中醫醫院急診科,廣西 柳州 545000)

0 引言

患者得益于規范科學的氧療,是我們急診常用的治療手段之一,我們通過合理使用氧療就會使患者獲益,提高治療效果,如不恰當的使用氧療,非但不能使患者受益,相反會讓患者受到傷害[1]。氧療可為危重患者提供氧氣,使機體得到穩定充足的氧氣后,氧含量在血液中呈現較高水平,有利于血液循環,加快機體細胞新陳代謝,進而使患者生命體征維持平穩,最終實現呼吸功能有效恢復,脫離呼吸機[2]。雖然氧療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且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氧療技術不斷提高,但目前氧療技術仍存在不足,例如給氧時機、給氧時間、壓力值等并不能精確具體,氧療技術還需較為專業的護理人員操作給氧,以確保護理質量及安全性[3]?,F階段國內還未出現統一且規范的急診氧療原則,實際操作中也存在許多問題。部分急診常見的危急重癥在以下情況中一般不是必須進行常規的氧療,如急性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OPD)、失血性休克等存在不伴有低氧血癥的情況下可能并不需要常規的氧療,在現階段可查找的文獻資料中尚缺乏大量有力證據證明氧療可以改善患者血氧水平。因此仍需制定氧療共識,規范氧療行為[4]。

由此可見,急診氧療技術在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為此,應對護理實習生進行急診氧療技術的教學培訓,傳統教學方式通常為“填鴨式”教學,難以調動護理實習生的學習主動性及積極性,較為枯燥[5]。有外國學者[6]研究表明工作坊教學模式能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增強學習的效率,且該教學模式已被廣泛應用于其他領域[7]。

早在20世紀德國魏瑪共和國的“包豪斯學院”,根據現代建筑設計領域的實踐教學提出的工作坊理念[8]。工作坊的基本特點為教學-科研-實踐的相互促進[9-10]。醫學是一門??菩?、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國內應用此項教學模式最早出現在21世紀,將醫學實踐技能和基礎理論相結合。該教學模式也將科研設計研究和實踐技能的操作緊密結合至一起,尤其是醫學生的重要時期實習階段,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但工作坊教學模式較少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及臨床護理教學中,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氧療技術工作坊教學模式應用于急診護理實習生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選擇2 0 2 1年本院9 8名護理實習生納入此次研究中,包括大專學歷8 0名,本科學歷18名,男性5名,女性93名,平均年齡為(22.32±2.57)歲。根據電腦隨機分組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n=4 9)、實驗組(n=49)。對照組根據氧療技術的教學大綱實行常規教學,實驗組則按照工作坊教學模式進行氧療技術培訓。兩組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實習時間>3個月;(2)參與本次研究學習時間>2個月;(3)護理實習生年齡≥18歲。

排除標準:(1)請假次數>3次;(2)因病事假者;(3)外出學習的護理實習生;(4)不愿參與本研究者。

1.2 方法

對照組49名護理實習生采取常規教學方式,由具有高年資的護理人員擔任講課老師,對護理實習生講解氧療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如缺氧的類型、氧療的目的與適應證、氧療的形式、相關參數設置調節、氧療技術操作注意事項、并發癥以及氧療的副作用等理論知識,演示操作各種吸氧裝置的應用操作技術。課后由護理人員自己選擇復習方式進行自學與總結。培訓周期為3個月,培訓結束后講課老師根據急診氧療技術教學大綱編寫試卷,理論考核及技能考核均采用同一套試卷及評分標準,滿分均為100分。理論試卷內容包括: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案例分析題,60分合格;技能操作考核包括:壁式雙鼻塞吸氧技術、氧氣面罩吸氧技術、文丘里面罩吸氧技術、無創呼吸機吸氧等,技能操作考核以結合實操的方式進行考核,80分合格。對護理實習生進行能力水平測試,考核其理論及操作能力。

實驗組49名護理實習生在常規教學方式的基礎上,采取工作坊教學模式對急診氧療技術進行學習,具體內容如下:(1)由講課老師設計教學內容,編寫工作坊教案含臨床教學案例,包括案例導入、角色分配、應掌握的學習內容、學習目標等。(2)將實驗組49名護理實習生分為7組,每組7人,設置組長、記錄員以及角色扮演者。設置情景模擬,如過度通氣綜合征、百草枯中毒、AECOPD、急性左心衰、心跳呼吸驟停等急診搶救患者的氧療支持場景,護理實習生通過角色扮演掌握臨床應用、治療效果等氧療技術相關知識,并動手操作氧療技術的使用,提高護理實習生對急診氧療技術的理解以及運用。(3)模擬結束后,講課老師對各小組進行評價,指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小組內討論,由小組長進行記錄。結合小組相關情景案例的操作介紹急診氧療技術臨床上常見問題與解決辦法,加深護理實習生對急診氧療技術相關知識的深入理解,提升護理實習生對急診患者病情分析判斷的能力。培訓周期為3個月,考核內容、考核方式同對照組相同。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本研究觀察指標如下:

比較兩組護理實習生理論成績的差異,由講課老師按照大綱編寫試卷,理論試卷內容包括: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案例分析題,采取閉卷測評的方式,滿分為100分。

比較兩組護理實習生實踐成績的差異,在講課老師的監督下完成操作,并由其打分,滿分為100分。

采用本院自擬評價量表,比較兩組護理實習生對教學方式的評價,該量表的Cronbach’s為0.83。

1.4 統計學處理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進行整理歸納,并錄入SPSS 26.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當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護理實習生理論成績的差異

兩組理論成績比較,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附表1。

表1 比較兩組護理實習生理論成績的差異(分

對照組49 88.65±3.64實驗組49 96.36±2.45 t 7.392 P 0.033

2.2 比較兩組護理實習生實踐成績的差異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實踐成績明顯更高(P<0.05),附表2。

表2 比較兩組護理實習生實踐成績(分

表2 比較兩組護理實習生實踐成績(分

2.3 兩組護理實習生對教學方式的評價

相比于對照組對常規教學的評價,實驗組對工作坊教學模式評價明顯更高,實驗組護理實習生在溝通交流、護理操作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提升(P<0.05),附表3。

表3 兩組對教學方式的評價[n(%)]

3 討論

當患者出現缺氧情況時,臨床中通常采用氧療手段,為患者供氧以改善患者呼吸困難或者缺氧癥狀。臨床實際操作中吸氧的濃度、吸氧時間等指令較為模糊,因此需要護理人員熟練掌握氧療技術,以便準確判斷患者缺氧的類型、程度,根據患者的病情及時給氧,并確定給氧濃度、時間等,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以確保氧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進而提高急診護理工作的質量、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恢復[11]。

這幾年來,越來越多的教學模式被應用于護理臨床及理論課堂教學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授課的質和量。比如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小組討論為形式,在授課教師的參與下,圍繞著某一個醫學專題或者某一個具體病例的診治等問題進行研究的PBL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或者以團隊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提倡學生自主學習的TBL教學法(team-based learning);又比如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授課老師為主導的CBL教學法(case stud y based learning);以及以學生為中心,授課老師指引和領導學生能夠積極自覺地按照學生自身的進度學習的翻轉課堂等[12]。對比傳統教學法,這些教學方法都各有各的優點與缺點,促使我們學生可以更快的掌握所學的知識。

授課老師指引和領導學生能夠積極自覺地按照學生自身的進度學習的翻轉課堂等[12]。對比傳統教學法,這些教學方法都各有各的優點與缺點,促使我們學生可以更快的掌握所學的知識。

實施應用工作坊教學模式,能夠更快的提高學生們的自身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此教學模式不僅調動了學生們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對于臨床帶教者而言,不只是一個鍛煉自身教學能力,更是展示教學水平的平臺。在該項培訓模式中,教學的主體與中心由原來的授課老師轉變成學生,老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至學習的全過程,承擔引領者、推動者的身份[13],這對帶教者的教學素養與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研究通過采用工作坊教學模式對護理實習生進行培訓,促使護理實習生對急診氧療技術相關理論知識理解進一步加深,實踐操作能力也大大增強,并促進護理實習生對臨床病例判斷和分析能力的提高,進而提升了臨床護理實習教學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理實習生對氧療技術的學習顯著優于對照組,其理論、操作成績均較高(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工作坊教學模式能顯著增強學習效果,護理實習生通過情景模擬能快速融入護理工作中,且角色扮演能還原真實護理環境,以便深入掌握急診氧療技術實際操作應用的時機,可激發護理實習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促使護理實習生更有參與感,自主學習的能力大大提升,且該教學方式能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14],不僅加強對急診氧療技術理論的理解,還能將急診氧療技術理論運用到實際操作,以及提升學生對患者病情的分析與判斷能力。工作坊教學模式能極大提高護理實習生的自主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動手能力也顯著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也得到提升。這與周虹[15]學者研究結果基本相似。

以莫圓圓[16]學者為主的研究團隊研究認為工作坊教學模式能夠較為全面的評估教學結果,從而保證教學質量,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似。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理實習生對其教學方式的評價更高,且實驗組在護理操作、溝通交流等能力均明顯提升(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工作坊教學模式更靈活、系統,與氧療技術的學習更有適配性,可以使護理實習生在認知方面、技能方面等方面有更深入的提高。護理實習生對該模式的評價較好,也表明該模式教學方式及內容符合護理實習生的需要,有利于護理實習生的提升。但本研究還存在樣本量較小的問題,且僅針對護理實習生進行氧療技術方面的培訓,因此后續還應擴大樣本量,并繼續在其他教學內容中應用,以觀察其效果。

4 小結

綜上所述,氧療技術工作坊教學模式應用于急診護理實習生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僅護理實習生的理論知識及實踐能力均得到提升,而且帶教老師的教學能力也在培訓中提升,使護理實習生更好地應對日后的臨床護理工作,可進行推廣使用。

猜你喜歡
工作坊實習生實驗組
工作坊模式下汽車保險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
BRA V600E 抗體的幾種手工免疫組化染色方法在甲狀腺乳頭狀癌中的表達情況比較*
藝術管理國際工作坊暨公共藝術與城市發展高峰論壇圓滿落幕
BiPAP 無創呼吸機治療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療效觀察
名師工作坊促農村教師成長
赫山區小學語文工作坊促教師專業成長
SHR主動脈結構重構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機制
趣味 “課課練”對城鎮小學四年級肥胖男生的體重和BMI的影響
最牛實習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