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與田,以自然規律為界……

2022-12-22 04:02
青海國土經略 2022年2期
關鍵詞:沙地耕地沙漠

閱讀提示:近年來,一些地方在沙地、沙漠大量建設耕地,形成所謂“新糧倉”。如果這種造田方式不當,甚至違背了自然規律,很容易帶來地下水位下降、鹽漬化、加劇沙漠化進程等一系列生態問題??茖W評價、合理利用沙地資源,不僅關系加強和改進耕地后備資源開發管理,更關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

科學評價和利用沙地資源

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 張鳳榮

目前,沙地被歸類為未利用地,在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以下簡稱“三調”)的其他草地、鹽堿地、沙地、裸土地四個主要二級地類中,沙地面積最大。但是,沙地是非常脆弱的生態系統,作為耕地后備資源的先天稟賦差,將其作為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必須科學評價,根據沙地特性采取適宜的方式才行得通。

沙地面積分布及土壤物理性質

按照《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21010—2017),沙地是指表層為沙覆蓋、基本無植被的土地,不包括灘涂中的沙地。在地理學中,沙漠是指分布在干旱區(年降水量小于200mm)的表層為沙覆蓋、基本無植被的土地,而沙地則是指分布在半干旱區(年降水量為200mm~400mm),表層為沙覆蓋、基本無植被或植被稀疏的土地。按照植被覆蓋度和沙地(沙丘)形態的差異,地理學上的沙地又可分為流動沙地(植被蓋度小于10%)、半固定沙地(植被蓋度為10%~29%)、固定沙地(植被蓋度大于30%)。其中,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的植被蓋度大于10%,土地利用調查可能被調繪為草地或林地。因此,《土地利用現狀分類》中的“沙地”基本是指地理學上的沙漠和流動沙地(沙丘),但主要是分布在干旱區的沙漠,少部分才是分布在半干旱區的流動沙地,而在濕潤區的沙地寥寥無幾。

沙地土壤的礦物質顆粒主要是砂粒,砂粒不像黏粒那樣有黏結性,因此砂質土壤沒有團聚體形成,都是單粒的,抗蝕性差,特別是在大風之下可以隨風移動。我國北方的沙塵暴,固然有西北高壓氣旋形成的大風作用,也與大風經過之地是砂質土壤有關。同時,砂質土壤的礦物質顆粒主要是石英,植物養分貧瘠。砂質土壤的孔隙大多數是通氣孔隙,很少有毛管孔隙,降雨和灌溉水在重力作用之下可以自由移動,所以保蓄水分的能力很差,降水或灌溉水進入表土后會很迅速地滲漏。

可作為耕地后備資源的沙地有限

我國沙地面積廣袤,有人推測其開發潛力巨大,也有不少“沙漠變良田”的開發案例和報道。事實上,絕大多數沙地并不適合作為耕地后備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最主要的原因是缺水。

我國沙地主要分布于西北干旱區,年降水量小于200mm,但蒸發量是降水量的幾倍,干燥度為2~4。在干旱區,沒有灌溉就沒有農業,而灌溉用水主要來自于雪山。沙漠地區的地下水,也基本依靠雪山融水補給。該區域的耕地,目前基本上地膜覆蓋利用,水分利用率已經比較高。在水資源開發利用已經達到極限的情況下,再增加耕地面積,很可能導致原先的綠洲成為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西北緣的居延海,在20世紀末干枯,就是因為發源于祁連山的黑河中游地區不斷擴大耕地面積,農田灌溉截留了流入居延海的河水。因此,位于干旱區的沙地(地理學概念中的沙漠)基本不能作為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只能作為生態用地保護起來。

降水量相對較多、位于半干旱地區的沙地,有些可以作為耕地后備資源進行開發利用。適宜開墾的部分沙地位于有地下水可采補充灌溉的地區,因為總體上該區域降水量不多,旱地雨養農業會遭遇“十年九旱”。而地下水來自沙丘區的降雨滲漏到地下匯水而成,整個區域是缺水的。目前,該區域開墾率已經很高,存在地下水過度開采的問題?,F狀沙地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缺水棄耕造成的。此外,該區域沙地開發還存在風蝕問題。常規開發大田種植,即使營造了農田防護林,因為冬春地表裸露也難免風蝕,進一步沙化和貧瘠化。至于秸稈覆蓋保護性耕作,在該區域也不像黑土區那樣適用,因為土壤砂性保水性差,土壤缺墑秸稈難以腐爛。為了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以及抗風蝕性,該區域也有采用客土摻黏土等措施來進行沙地開發的,但整個區域黏土資源缺乏,且挖掘黏土是破壞原來的土地。另外,黏土的挖掘、運輸和土壤混合客土造地的成本很高,難以大面積實現。

水肥一體化技術為沙地開發解困

沙地開發必須解決缺水、砂質土壤保水性差和易風蝕沙化等問題,而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的出現,為沙地的開發利用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所謂水肥一體化技術,就是將灌溉與施肥融為一體的農業新技術。其優點是已經基本沒有了裸露土壤的蒸發和水分滲漏損失,灌溉用水基本都成為了作物的有效蒸騰用水,水分利用率很高。伴隨水分利用率的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提升,而且避免了病菌隨水流動傳播,有效地減輕了病蟲害的發生。因此,利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在溫室大棚進行蔬菜、作物的栽培,不僅能實現作物的高產穩產、綠色生產,保證水分和養分的高效利用,還有利于保護區域的生態環境。當然,目前水肥一體化開發利用沙地不屬于新增耕地,只能算作設施農用地,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以這種方式進行耕地占補平衡。

沙地開墾為耕地,耕地沒有常年植被覆蓋,就容易遭受風蝕。耕翻則加劇了土壤風蝕。如果有多年生植被覆蓋,沙地就可以有效抵御風蝕。因此,沙地最適宜的農業利用方式是種多年生牧草。但種牧草的沙地只能算作是人工草地,不屬于耕地。事實上,草地也是通過光合作用生產飼草,飼草養殖牛羊等草食性牲畜,像耕地種植玉米飼養豬禽一樣提供肉類,與耕地的功能無異,且生態功能更優。因此,將糧食安全概念轉型為食物安全概念,可以解決沙地開發的困境。

綜上所述,我國沙地面積雖大,但區域缺水嚴重,且傳統方式的沙地開發受沙地土壤滲漏性強、抗風蝕能力差等自然條件限制,可作為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的沙地有限。沙地最適宜的利用方式是種植飼草,發展草食牲畜養殖業。采用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發展溫室蔬菜種植,是節水節肥的高效農業生產方式。

與沙漠生態系統和諧共生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所 盧 琦 崔桂鵬 董 雪

沙漠究竟能否變為良田?弄清這個問題需要追根溯源科學認知沙漠,更要尊重自然規律,與沙漠生態系統和諧共生,實現沙漠資源永續利用。

沙漠具有重要生態功能

沙漠形成、演化的決定因素是地質、地貌、氣候等自然條件,人類無法控制。作為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沙漠是一個獨特的生態系統,能產生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202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會議強調要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對“沙”的生態價值給予了肯定。

世界大部分沙漠都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或者高山阻隔的內陸,水汽很難到達。沙漠的生態功能之一,從自然大尺度來看,就是水文調節。沙漠地區的降水量低,屬于大氣循環的一種表現。沙漠不是沒有水,只是水都在地下暗河里,人類很難利用,這些暗河可以提供淡水儲量。沙漠還擁有豐富的礦物質,沙塵暴將其中大量礦物質帶入海洋,讓真菌、藻類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以它們為食的海洋動物也會大量繁殖,從而起到海洋“鐵肥”作用。同時,沙漠具有固碳作用,可以收集和儲存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此外,塵土、磷和其他營養物質被熱風帶走,擴散至叢林,為豐富多樣的天然植物生長提供土壤。

治沙必須遵從自然規律

為了生存和改善生產、生活環境,人類有了治沙的需求,但一定要遵從自然規律。治沙不等于讓沙漠都變成綠洲或良田,更不等于消滅沙漠,因為這是違背自然規律的。沙漠變良田,看似問題在“沙”,實則癥結在“水”,核心在“管”。

某一片沙漠能否被成功地改造為耕地或綠洲,前提是一定要充分認識沙漠的自然屬性,關鍵要看是否具備可持續的、供作物生長的水分。沙漠通常極端缺水、植被天生稀疏,這是由降水、蒸發、地表徑流等自然條件決定的;沙漠有了水,就可能改造良田,這是土壤結構、質地、通氣性等物理特征決定的。

判斷一片沙漠是否需要治理,一要看其形成年代和類型,如果是原生沙漠,則盡量不進行人為干預,能保盡保;二要看是否有重大治沙需求,諸如國家重大工程、交通運輸、國防和城鎮建設等,要因害設防、綜合治理。綜上考量,我國約170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中,可以治理的50多萬平方公里,其余120多萬平方公里則是自然形成的原生沙漠,應避免人為干預,或者至少目前不需要治理,可以稱其為“自然留白”。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層面來講,沙漠要嚴格按照生態紅線管理,任何主體如果超范圍利用規劃“留白”的沙漠、沙地等地類,都應受到防沙治沙法、水土保持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限制。

實際上,國內外既有“沙漠變良田”的部分案例,也有違背客觀規律在沙漠開荒造成惡果的前車之鑒。后者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過度開發地下水導致淺層地下水位下降、致使現有天然植被(具備一定的“固定沙丘”能力)衰退甚至死亡,進一步導致沙化擴大、增強。另一種是在干旱區施以大量(超過天然降水量的)灌溉后,必然發生次生鹽漬化,一旦發生鹽漬化的土地將成為不治之癥,很難被治理或恢復進而淪為廢棄地。

科學治沙實現永續利用

違背客觀規律亂造耕地等行為,勢必加劇荒漠化進程,進而惡化生態。因此,建議將沙漠分為永久生態用地(天然、未經人類破壞的原生沙漠)、基本生態用地(受人類行為影響或人工改造的、全部或部分承擔生態功能的沙漠,如沙漠公園等)和后備生態用地(曾被人類深度利用、但未來經過生態修復治理或恢復可實現部分或全部生態功能的沙漠,如嚴重工業污染或鹽漬化的沙漠、廢棄沙化的綠洲等)三大類型。在加強研究的基礎上,分類施策、精準治理,實現沙漠生態用地的分類管理、有效管控、內部統籌、區域協調,最終達到沙漠資源永續利用的目的。

沙區土地資源廣闊、光熱資源充足,基于水資源承載力條件,可以合理有序發展沙產業,走“小生產、大保護”之路。所謂“小生產”,是用條件相對較好的小面積土地,發展高效集約型特色產業,極力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經濟產出;所謂“大保護”,是將大片條件較差的土地,劃定為各類生態保護區,嚴格限制各類開發。沙漠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煤炭、風能和太陽能等資源,這些自然要素在某種意義上也具有產品的性質。保護和擴大沙漠地區生態系統提供生態產品能力的過程,也是創造價值的過程、發展的過程。

具體而言,在沙區治理過程中,應統籌推進實現“沙區—灌區—山區”聯防聯治,“保護—治理—利用”一體化、“治沙—治水—治鹽”相結合。充分考慮水資源承載力,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堅持適地適樹適草,科學配置林草植被覆蓋類型和密度,積極發展節水林業和雨養林業。按照農牧業經濟“三區”發展規劃、生態環境規劃,以及“一帶三區”(沙漠綠化帶和生態保護區、生態過渡區、生態開發區)規劃等,實行分類指導、分區治理,堅持規?;?、系統化、綜合化規劃沙漠生態治理和修復,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總之,沙區治理要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理念,以科技創新驅動荒漠化防治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構建種養加、產供銷、農文旅一體化的現代沙區特色產業體系,精準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協同發展,進而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占補平衡必須權衡得失算好損益賬

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 鄖文聚

陜西省耕地后備資源緊缺,為支持重大項目落地,在陜北榆林實施了一批補充耕地項目。然而,渭南占地榆林補,實質是占用傳統經典平原耕地,補充典型脆弱生態區的未利用地。這不得不警醒我們,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必須要權衡得失算好損益賬,切實做到三個不打折扣:耕作制度不打折扣,不能占三熟兩熟補一熟;地類不打折扣,不能占水田補旱地,占水田補水澆地,更不能占水澆地補旱地;補充旱地不打折扣,必須精算產能虧損賬、生態虧欠賬。

從新聞披露的情況來看,毛烏素沙地開墾耕地并不僅僅是補充耕地的需要,還是打造“新糧倉”,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需要。然而,毛烏素沙地的耕地開發與建設,是在典型脆弱生態環境下的沙地上進行的,又該如何權衡利弊呢?

渭南與陜北的自然條件差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其一,大于10℃的積溫,渭南是3781℃~4509℃,榆林是2847℃~4148℃。渭南積溫可以保證一年兩熟,榆林積溫一年一熟有余而一年兩熟不足。其二,年均降水量各異,渭南是508mm至609mm,榆林是316mm至513mm,且低于300mm的年份也很常見。因此,渭南平原是僅次于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的第四大平原農區,早在三國時期就是著名的天下糧倉。其三,土壤條件不同。渭南是壤土、黃綿土、新積土,屬于良好的旱作土壤,適宜發展灌溉農業、開發水田;榆林是沙土,難以保水、保肥,旱作產量低而不穩,灌溉因漏水漏肥而難以維持效果。其四,農作物生產也不一樣。渭南是著名小麥產區,可以種水稻、玉米和雜糧,水澆地是主體;榆林只能種玉米、土豆和雜糧,旱地是主體。從單產水平來看,渭南雨熱同期、適宜農作,旱作單產水平與榆林低水平灌溉相當。據了解,榆林旱作土豆單產1000公斤左右,水澆地土豆單產可以翻兩番;旱作玉米單產約400公斤,水澆地玉米單產可以翻番。其五,灌溉制度不同,渭南平原水澆地屬于補充灌溉性質,澆3~5水,即可獲得高產;榆林沙地水澆地已經近似于綠洲農業,灌溉次數遠超想象,玉米要澆10水以上,土豆要澆18水以上。如果不實行節水灌溉,水利用系數很低,灌溉技術經濟效益低下。

“新糧倉”建設戰略規劃必須科學合理。榆林可以建設一個什么樣的“新糧倉”,才能與自然生態安全格局相適宜,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其中,水資源開發利用方案是一個重點和難點,應對農業氣象條件的不確定性是另一個重點和難點。毛烏素沙地自然降雨不能滿足農作物生長需要,玉米、土豆穩產高產必須有灌溉水保障,但大水漫灌是不符合該地區水資源平衡特征的,必須制定嚴格的節水灌溉制度,合理安排灌溉次數和灌溉水量,做出精細化安排。最后,從項目管理上來講,要建立權責對等的工作制度,將“放管服”改革落到實處,但不能把責任下放到市縣而放任不管。實際上,必要的工作不僅不能“下放”,而且還應該加強,比如技術標準制定、定期抽查核查、項目后評估等。對此,有必要明確部、省、市、縣的分工和責任落實的新工作機制,絕不能落入上級不知道怎么指導、下級不知道怎么工作的怪圈。

從實踐來看,由于耕地后備資源匱乏,跨自然生態區補充耕地,占與補之間,數量不減相對來說是可以做到的,但產能下降、生態虧損的賬不能不算。早在200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8號文)就提出了按等折算的要求,原國土資源部也形成了適用于全國范圍的科技成果,但時至今日仍難以全面施行。耕地占補生態平衡,已有十多年的研究積累,但研究成果尚未走出重點實驗室。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以來,自然資源部又形成了新的全國耕地質量分類成果,亟待實現成果轉化、完善,并落實到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之中。盡管全國范圍的耕地占補平衡技術支撐工作已經比較先進,上圖入庫、公開坐標、社會監督都已經制度化,但還需要對補充耕地是否可以長期穩定利用做出判定。應該說,毛烏素沙地補充耕地的輿情,足以讓各有關方面深入反思、亡羊補牢,進一步扎緊制度籠子。

猜你喜歡
沙地耕地沙漠
自然資源部:加強黑土耕地保護
我國將加快制定耕地保護法
塞罕壩地區沙地云杉引種試驗及培育要點
能鉆過柔軟沙地的蛇形機器人
新增200億元列入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支出
沙地迷宮
沙漠之旅
走進沙漠
耕地種田也能成為風景
走進沙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