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尊酹江月,得失寸心知
——從“酹”字解讀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情感

2022-12-26 21:49賀樹軍
讀寫月報(高中版) 2022年10期
關鍵詞:念奴嬌懷古字理

賀樹軍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融寫景、詠史、抒情于一體,是豪放詞的代表作,被贊為宋詞第一名篇,宋代文學家胡仔就譽其為“語意高妙,真古今絕唱”。

《念奴嬌·赤壁懷古》語言凝練含蓄、情感豐富蘊藉、意境深遠雄健,有著讀不盡的古典美。對這首詞情感的解讀一直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不少老師從“懷古”切入,在周瑜與蘇軾的對比中尋找解讀文本的突破口,這很重要,也很必要;但當讀者賞讀到“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時,一種感覺也是一個困惑往往會隨之產生:蘇軾與周瑜的對比中產生的惆悵、失落、傷感不能很好地與這句一脈相融,這又當何解?很多鑒賞到這里就會味之不深、言之不詳,就像進入一個漩渦,漂浮,旋轉,直至消失。其實教學可另辟蹊徑,從“酹”字突破,或能撥云見日,豁然開朗。

一、“酹”字的字理分析

“(文字)本質上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建構,是中華美學、藝術、哲學的濃縮,是中華文化的全息性存在?!盵1]漢字屬于表意文字,漢字字形雖不斷演變,字義也在不斷變化和豐富,但其諸多義項之間往往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字理,就是漢字的構形理據。分析字理,就是分析漢字的構形,去追溯漢字本義或探尋其義項的演變過程和規律,從而發現漢字的文化屬性。在鑒賞古典詩歌的語詞時,我們可以通過某些關鍵字詞的字理分析,發現漢字承載的文化內蘊,也可品味詩人煉字之妙,或化抽象為具體,或變艱澀為曉暢,或讓簡易顯蘊藉,也即所謂的“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從而找到一條通往詩人內心深處的通道。

1.酹酒蒼茫,倚歌平遠,亭上玉虹腰冷。(宋·吳文英《十二郎·垂虹橋》)

2.舉酒酹空闊,汗漫與為游。(宋·吳潛《水調歌頭·天宇正高爽》)

3.酒酹湘君廟,歌招屈子魂。(宋·陸游《夢中江行過鄉豪家賦詩二首既覺猶歷歷能記也》)

4.起舞酹英魄,余憤海西流。(宋·劉辰翁《水調歌頭·群動各已息》)

5.召主簿于諸羌前,以酒酹地。(《后漢書·張奐傳》)

6.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絕。(《明史·海瑞傳》)

人教版教材將“酹”字注解為“把酒灑在地上以示憑吊”,從“酹”字的眾多語義看,“酹”表祭奠,也表起誓,是一個飽含肅穆、莊嚴、鄭重之情的動作。懷著這樣的心情,蘇軾在憑吊祭奠自己敬仰的英雄周公瑾,其實也在祭奠自己積極入世的理想,面對江月,嘆“人生如夢”,短暫虛無,無從把握。眾所周知,祭奠是肅穆、莊重之情達到極致的一種動作外現。祭奠前后,是一個明顯的情感轉換,“酹”酒之后,以前皆成過往,未來即將到來。蘇軾這時有了如夢初醒的感覺,被貶黃州時的落寞,年華逝去的惆悵,功業難就的失落,一切都將漸趨于沖和平靜,蘇軾正在完成一次心靈的突圍。

二、“酹江月”的意義探尋

“江”與“月”都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最為常見的傳統意象,在傳統文化中均占有重要位置?!昂铀挠篮阈耘c無限性既使人想起人生的有限與短暫,產生一種人生苦短的悲涼;同時,開闊的河面、執著向前的河水、永恒不逝的江流又使人胸襟開闊,使人塵俗頓消,使人超越有限而渺小的自我,將自己與面前博大的世界融為一體?!盵2]孔子就有“逝者如斯夫”曠遠深沉的喟嘆,在時間的洪流中,一切都被沖刷、被洗滌,甚至被淹沒。所以蘇軾感嘆“千古風流人物”也不過終被“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尚且如此,更何況仕途坎坷、遭遇貶謫的自己。蘇軾將個人的失意、傷感放置于時間長河之中,這種失意與傷感就被稀釋得有些淡薄了。所以詞至最后,蘇軾感嘆“人生如夢”。夢雖短暫虛無甚至有夢魘,但夢逝之時,也是夢回現實之時,原來的雄心壯志、理想抱負在現實中觸地,內心換來的不是墜落云端的失落,而是被現實接納的踏實與平和,就像浩浩奔涌的江河水融入大海,終歸于平靜。

“月”的意象更是高頻出現在詩詞中,或托相思,或表心志,或寄歡愉,或寓愁苦。蘇軾到黃州后受佛釋思想影響漸深,將月比心是佛家思想中常見的比喻,如《菩提心論》中有“照見本心,湛然清凈,猶如滿月,光滿虛空”的句子,《五燈會元正法希明禪師》亦有“心月孤圓,自生違背”之說。唐宋很多詩僧,如寒山、貫休、皎然等都有大量將月比心的詩句。蘇軾也寫下了大量以心比月、將月喻心的詩歌,如《謝蘇自之惠酒》有“我今不飲非不飲,心月皎皎長孤圓”;《次韻子由書王晉卿畫山水一首而晉卿和二首》有“我今心似一潭月,君已身如萬斛舟”;《滕州江上夜起明月》有“江月照我心,江水洗我肝”。在眾多詩歌中,月之皎潔清朗與心之高潔清雅自然契合,心如月,月似心,這是蘇軾對月情有獨鐘的重要原因。

江和月還代表自然永恒,最有名的當數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與《念奴嬌·赤壁懷古》創作于同一時期的《前赤壁賦》中,蘇軾借客之口慨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敖迸c“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人與物皆可永恒,這是蘇軾辯證思想下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也是他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他身處逆境依然豁達、開朗、樂觀。

在滾滾東去的江邊,在皎皎朗照的月下,蘇軾仿佛從現實中脫離,置身于曠遠亙古的時空之中。在“變”與“不變”皆是相對的思辨中,蘇軾身心獲得一種平靜與超然。他“酹”江月,是在為理想祭奠,更在為自己如月高潔的本心起誓,堅守本心,超然樂觀,坦然豁達?!巴卟豢芍G,來者猶可追”,得與失就像是天平的兩端,得失相連,得失互倚,失而有得,這應就是蘇東坡的所悟所得。

“烏臺詩案”讓蘇軾被貶黃州,他一下跌入人生低谷,心中五味雜陳,《念奴嬌·赤壁懷古》情感之復雜就可想而知;但就是在黃州,蘇軾的創作和內心都在沖破迷霧,他正在走向一個全新的自我。

猜你喜歡
念奴嬌懷古字理
行書方拱乾《混同江懷古》(33cm×21cm)
中山城懷古
“字理識字”與“俗解漢字”兩種教學法的有效性研究
念奴嬌 國慶(外三首)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巧用字理教學提高識字效率
運用字理教學,提高識字教學的實效
合江神臂城懷古(外一首)
字理,風景這邊獨好
翠云廊懷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