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新編麻栗坡特別區地志資料點注(之一)

2022-12-28 11:27楊永福
文山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民國

楊永福

(遵義師范學院 長征文化研究院,貴州 遵義 563006)

點校說明:

一、《新編麻栗坡特別區地志資料》系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根據云南省政府采訪邊地資料的指令,由當時的麻栗坡對汛督辦署派人搜集整理匯編而成,共分上、中、下三卷,較為全面地反映了晚清民國時期麻栗坡地區的自然環境、民族種類及習俗、政治、經濟、教育以及文化遺跡等方面的情形。

二、底本系由陳鐘書等修,鄧昌麒纂:《新編麻栗坡地志資料》,1964年云南大學復抄云南省圖書館傳抄1947年稿本。

三、該資料復件藏于文山州地志辦,為手抄繁體字直排版,點校時改為簡體字橫排版。

四、為忠實于原文之意,在點校中一般未作文字改動,如下情況除外:(1)涉及到民族的稱呼,當時的統治者大多使用蔑視性的“犭”旁,點校時均使用當今規范名稱,或者去除“犭”旁。(2)原文中明顯是對前面的人或事進行解釋的內容,使用圓括弧+楷體字表示,如“一個星保夜晴(雨后天明但見一二星)”。(3)根據上下文意思,可以判定該字明顯是錯誤的,則以頁下注的方式予以說明。

五、對明顯是脫文、訛文者,用圓括?。ǎ俗⒂诤?。對行文中無法辨析、不能增補的脫文,用缺虛號“□”標識。

六、原文中涉及時間紀年有兩種,一是清代之事,使用當時的皇帝年號紀年;二是使用中華民國紀年。為便于閱讀,部分清朝皇帝年號紀年后附注了公元紀年,用圓括弧標識;中華民國紀年之后則未附注。

中圖分類號:K297.4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 - 9200(2022)04 - 0031 - 15

收稿日期:2022 - 04 - 12

作者簡介:楊永福,男(傣族),云南文山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西南邊疆史及民族史研究。

新編麻栗坡特別區地志資料 首卷

創修麻栗坡地志資料序

竊聞古者立國、立家,莫不有史以記其事。吾國上古之世無文字可考,至軒轅黃帝始創文字以記其事。迄漢中興,司馬遷始將歷代書籍詳細征考,集匯成冊,故國有綱鑒、史書藏之內府,歷朝續修相傳,設太史官管理其事,稽今考古悉有由來。夫一省者則稱曰通志,一縣者則稱曰縣志。前人不傳,古代之興衰不知,后世之成敗無考,一事一物均皆茫然不知,善惡無以比,賢愚無以較,一切文物、風俗、禮教亦無稽考矣,更無從改革矣。故《大學·新民》之章有言:“湯之盤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惫耪哔t君名士,文物、衣冠、禮樂莫不有以志之也。

吾麻栗坡,原屬清代開化府安平廳轄東安里之一部分,舊志:開化府設于清雍正八年。①至乾隆五年,知府佟世佑督同開化府屬八里文人學士將《開化府志》初創編修匯集成冊十二本,分發各屬,十二年完成。又至道光七年續修一次,編纂十本,至十三年完成。自此以后至咸豐、同治,開城遭回匪之叛,兩次失陷,各里同遭兵燹。兩次回禍,編修府志完全失傳。至清末,安平廳官紳迭次議修縣志,苦無張本參考,因之中止者十余年矣。至民國七年,云南省成立全省通志館,省長唐公繼堯迭次通令各縣知事采送匯編,不啻三令五申。民國九年,馬關縣長趙荃、商紳李家佑等成立馬關縣修志局,委前清生員唐根仁等各方采訪資料,并搜求得開化舊志殘書四本,略為根據,訪得四里資料編輯成冊十四本,至民國十二年結束,二十年印行。雖是馬關之志,吾麻境有以志之。二十一年,麻栗坡教育局長劉世祥奉前陳督辦鍾書轉奉云南省政府通令,催促采訪邊地資料呈送匯編《云南全省通志》。陳督辦委任劉世祥與麒商同編修辦理,并分令各汛采訪資料,籌款輔助,督促創辦,是年五月舉行。麒等不遺余力搜(集)各汛山川,古今人物,風化,文物,衣冠,禮樂,古今事跡編匯成冊四本,是年五月草草結束,呈由陳督辦轉呈省府發編。旋奉指令,所呈麻區地志資料能將志例逐條征集匯送,極其難得,深堪嘉許,著由該督辦召集地方人士續修地方志,以備后世參考,勿違此令,等因,轉行在案。經前任曾李楊、歷任督辦均提議續修地方志,奈因軍務倥傯,公冗無暇以致中止。民國二十九年九月,我督辦梁公默忱到任后,素常召集地方士紳提議編修地志,蓋因麻與越接壤,敵寇侵越犯滇,飛機常來,大兵臨境,籌防設備、運送軍糧,日無暇晷。延至三十四年春,公于抗戰公余之暇撥冗召集士紳,提議創修,籌集款項,即于三月一日成立麻區地志編輯處于民教館,委任麒為編輯主任,并分令委任各汛長、各訪采員、編輯等員。麒自揣學淺才疏,編修地志事關重大,請辭未允,良以地方義務所在,勉為其難,承認辦理。幸蒙謝公嚴加督促,各位諸君共相熱忱贊助分任其事,十余日之間編纂成冊稿二本,兢兢焉未遑他事,日惟從事于茲。夫以一縣之志,僅以少數人力不易結束付印。今因奉省府令飭趕辦抄送資料,以供實施三年計劃參考,于十日之間漏夜纂編摘要,抄送資料一冊,其以后地方志曾經督辦謝公崇琦提付縣政會議議決,以文獻委員會兼地方志編輯處按月照案發給薪,公督飭各汛采訪趕辦,可望期年完成付印,永傳后世。特將資料序目略志,惟言詞鄙陋,曷敢言文,大雅君子有以正之,謹序。

大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一月十七日編輯主任 鄧昌麒

新編麻栗坡特別區地志資料綱目

上卷

天文 天象 經緯度 時差 太陽出沒時間

行星出沒時間 彗星 流星

氣象 空氣 風云 雨雪 雹霜 霧冰 雷電

時序 交午交節時差

附老農天文經驗諺語 日月 星風 雨云

露虹 雷電冰霜雪

中卷

疆域 界碑地段 各汛管轄界址界碑 山脈 河流

民族種類 對汛督辦之緣起 督署之建設 督辦之職權

歷任督辦官階姓名 特別區之沿革 設官沿革

防營記錄 關隘街道 壇觀寺廟 古跡

下卷

特別七區 各汛概況

新編麻栗坡特別區地志資料卷壹(上卷)

麻栗坡地志資料·天文序

天者,空也。日月星辰而外空無所有,本無所謂天也。古稱有九重或十二重,道家有三十六天之說,不知何所依據。莊子謂:天之蒼蒼其正色,其遠無所至稱。如是,則以空訓天者也。竊嘗考②諸往史,我國海禁未開以前既無列強之侵略,惟慮臣民之犯上,懲前毖后,以鞏固專制威權為目的,因創神道說教之說恐駭臣民,束縛其心理,無所托辭,虛無縹緲之天空為鬼神幽居之所,捕風捉影似是而非,使臣民不致得其究意,以輔助其法律之所不能致及防者。釋道者流變③本加厲而附益之,遂致數千年來牢不可破。洎爾滿清末季,世界交通,西風東漸,有識之士深知專制之害,始創革命,建造民國。二十年于茲,不能鏟除根蒂,對于修志更不能破除故習,大多以分野災異為天文之資料,依然不能跳出專制藩籬④也。無學流寓斯土,值修志之勝會,承邦人士委以編輯天文之責,自揣不敢勝任,無如辭不獲允,雖然既無測候儀器,復乏參考書籍,無從著手,而邦人士催促無已,幸于商務、中華、世界等書局出版之中學校材、及平日寓目之天文常識、天文概要諸書為參考資料,按圖索驥,并附老農經驗諺語,勉蕆其事。雖然,天文淵深浩繁,不無掛漏,乖謬而貽譏議,自知不免,但與分野災異之說較之,實在差可以獻曝塞責耳。尤望邦人士及專門學者不吝斧正,期臻完璧,省特一全本抑亦斯志之本歟者。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一月 日 維西胡壽光謹識

麻栗坡對汛特別全區地方志·天文

天象

經緯度

經線以北平觀象臺為零度,本區居西經約自十一度一分至十二度三十一分五折零。緯線以赤道為零度,本區居北緯約自二十二度四十分至四十九分一十秒零。

時差

以英國格林經基觀象臺測定東經一百二十度為標準,即我國北平之位置也,又以我國中央測定時區論,云南為隴蜀時區之范圍,本區居昆明之東南,較昆明應早十分五秒,則遲北平標準時應為四十分。

太陽出沒時間

冬/夏至出/入七點一刻,冬/夏至入/出四點一刻十分,立春出/立冬出/立夏入/立秋入六點三刻三分,立春入/立冬入/立夏出/立秋出四點三刻七分,春、秋二分出/入六點。

行星出沒時間

水星:一月二十六至四月五日,五月二十五至十月十九,九月二十六至十一月十二日,俱晨見。一月一日至一月二十六,四月五日至五月二十六日,七月十九至九月二十六日,十一月十二日至年終,俱晚見。

金星:二月二十七至十一月二十六日,晨見。一月一日至二月十二、十一月二十六日至年終,晚見。

火星:九月二十七至年終晨見,一月一日至九月二十七日,晚見。

木星:二月一日至三月三十一日,十月十九、二十一、年終,俱晨見。三月三十一至十月十九日,晚見。

土星:四月十六日至十二月二十七日,晨見。一月一日至四月十六日,十月二十七日至年終,俱晚見。

彗星

據耆老云,清光緒三(十)四年八月見一,頭尾約占天空十分之三。

流星

晴夜、陰夜俱時時有之,尤以陰夜為多。有時土人掘得或拾得有銅鐵質者,有石質而挾各種金屬者,其類不一。每年以八月十日與十一月十四日左右為尤多。

星隕

據地方耆老云,清光緒三十年二月,星隕如雨,流連數夜,內中有一最大者,徑有三四尺許。又民國五年三月,又見一大者,徑一尺許。均不知落于何處。

氣象

空氣

含水⑤分最富,霉腐性最強,雖嚴冬無燥物。故商無屯貨,民鮮積糧,即有儲以御冬或待價者,必谷不脫殼,麥不脫穗,否則一月外必蟲蝕而霉腐無。春夏則屋壁、器物、衣服、衾被,若無人住及不著體應用,三五日后有潮濕霉腐之氣。疾痛多黃腫濕之癥,居民患之無法挽救。

四季皆有其風,因時而異,俗呼為氣候風,蓋亦信風也。夏季炎熱之時,氣候較低,多吹南風;冬時嚴寒之際,氣候較高,多吹北風。亦有非⑥時變化,則夏季恒自南而東,冬時則西自北而東北,其交代之候多在二三月及九十月之交,亦無風暴。

除陰天、雨天亂云、霾云、密云外,春夏多叢云、屯云、滯云、卷云等。積云則夏日晴天亦多見之;纖云則秋日有西風時多見之;層云則于秋冬晴天夕照時自南而北起于火山之竹山半腰,層次井然,似煙非煙,似霧非霧,邑人呼為竹山曉嵐,為風景之一云。

春冬多晴,夏秋多雨,此其常也。若非時變化,難以預測。據報載,法人游覽回國對政府報告,云南之麻栗坡特別區與屬地安南之河陽等處接壤,高出海面一四一二數,雨量一〇〇二厘(米)。未知確否。邊地交通不便,文化閉塞,既無專門人才又無測候儀器,殊難得其確實也。

地勢高低不一,四季無雪者如麻栗街、天保、八布等處是也。冬季積雪數寸以至尺余者如田蓬、董干及各汛之高山村落是也;凡冬春之交雪多之年,則次年五谷可望豐收,俗以“雪折害蟲何積,雪愈厚則年愈登”,古人所謂“雪花飛也出先兆豐年”。亦農業經驗之一得也。

每于春季及夏秋之交,不時發現小者如豆,大者如卵、如桃,果實、花木、禾苗恒受其害。本其范圍不廣,常成狹長形,縱一二里或三四里,長三五里或五六里不等,不致成為大災,間亦有延及數百里而為非常天災者,但數十百年不一見耳。

山、澤、原、隰,高下各異,大致情形與雪相之處亦大,無雪之處霜亦多見也。

處處皆有,雪到之處,春夏則為露,秋冬則為霜。無雪之處,嚴冬亦只白露而已。

天保對汛之北及中區之南竹山、南輝、豆豉店、落水洞、交阯城、油榨房等處,自秋分以后清明以前,雖烈日當天而密霧彌布隔離天日,常飛鵝毛細雨,居人家中墻壁、床帳、桌幾時生露珠;但霧層只高一千尺左右,霧層之上⑦依然白日青天,此處居人曬物、洗衣,有霧時攜陟霧層以上之山頭浣曝,亦層云之一種耳。

與霜雪情形大概相同,霜、雪大處立冬后結冰,雨水前解凍,天愈晴則結愈堅,陰雨則已結者亦漸消解。

雷電

為雨之先兆,有雷電必有陰雨,其不有者亦間耳。凡有雷電之光,酷熱蒸人,神經不快,如遭嚴重之逼候,鼻聞硫磺臭味為先兆。又雷未作之前先有閃電,發現曲折如蛇形,或如樹枝,如半月,如鋸解,其光明劃或緊相連續,其色或紅或黑或紫,光然四散,一片通明,于黑夜中山川云物皆可查見。恒于夏夜酷熱暴雨欲來時見之,間于白晝酷熱暴雨欲來時亦折見之;其光閃灼刺目,但不然查其形狀耳,又有流動無定,或往而后,或升而降,或徒然現于室中,或導出于樹上,如卵如桃,有時出自云間如火星然直落于地,若含甚重之固體者,然此則于陰夜多見,發現半晴之夜亦間有之。其發現時期多在夏秋之交,邊地無天文專家,不然明其理由,俗呼為“龍戲珠”,為雷雨之先兆。特志之以待高明。

早現于西,晚現于東,于微雨時見之。其與別處不同者,則秋冬晴天夕照時常見于東方,即前“云”條所謂竹山晚嵐之處也。由此觀之,昔時月令按節候現收之說不足憑也。

溫度

夏季酷熱之際,最高不過華氏九十一二度左右,攝氏三十三度左右,列氏二十六度左右。冬季嚴冽之時,最低不過華氏四十七八度左右,攝氏九度左右,列氏七度二左右。此則以麻栗坡街一隅而言,其他各汛及各鄉村如天保、船頭則過之,田蓬、董干、攀枝花則不及也。邊地文明閉塞,各對汛鄉村鮮有儀具,科學常識之人又無測候儀器,一時難以周遍測定,以候來日。

時序

交午交節時差

交午較北京后四十四分,較昆(明)先十分,交節已正三刻十一分。

晝夜長短時差

冬至晝、夏至夜,十點二刻六分;立春/冬晝、立夏/秋夜,十點四刻四分。

立夏/秋晝、立春/冬夜,十三點一刻二分;夏/冬至晝/夜,十三點二刻十四分。

附志 老農天文經驗諺

諸天云:有雨四方亮,無雨頂上光。

日月:月暈風,日暈雨。日頭云障,曬(殺)老和尚。日沒胭脂紅,無雨也有風。日落烏云半夜枵,明朝曬得背皮焦。初三月下有橫云,初四日里雨傾盆。

行船:二十五二十六若無雨,初三初四莫行船。

星:一個星保夜晴(雨后天明但見一二星)。明星照爛地,來朝依歸雨(久雨黃昏忽然滿天星斗,黃昏上云半夜消,黃昏消云半夜曉)。

風:西南轉西北,搓索來絆屋。半夜五更四,天明拔樹枝。日出三竿,不急便寬。風急雨落,人急客作。東風急,披蓑笠。行得春風有夏雨。西南早到,晏弗動草。南風尾北風頭。熱極則生風,東南風跳擲,三日退一尺。

雨:雨打五更,日曬水坑。晏雨不晴。早雨不過(午)。晨雨著水,面起浮泡,連綿不晴。一點雨(似)一個釘,落到(明)朝也不晴;一點雨(似)一個泡,落到明朝未得了。天下太平,夜雨日晴。病人怕肚脹,雨落怕天亮(言久忽然自明亮雨候也)。雨夾雪,難得晴。夾雨夾雪,無休無歇??煊昕烨??!兜赖陆洝吩疲猴Z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云:云行東⑧,雨無蹤,車馬通;云行西,馬潑泥,水沒犁;云行南,雨潺潺,水漲潭;云行北,雨便足,好曬谷。西南陣,過也落三寸(言云起自西南來者)。朝要天頂穿,暮要四腳懸。朝看東南,晚看西北。魚鱗天,不雨也風顛;老鯉斑云(障),曬殺老和尚。

霧:三朝霧露起西風,若無風,必主雨。霧露(不收)即是雨。

霞:朝霞暮霞,無水煎茶。朝霞不出市,暮霞走千里。

虹:東鱟晴西鱟雨。對日鱟,不到晝(言西鱟也),鱟下便雨,還主晴。

雷:未雨先雷,船去不回(主雨)。當頭雷無雨,卯前雷有雨。雪中有雷,主陰雨百日。一夜起雷三日雨(言雷自夜起)。

電:南電半年,北電眼前(雨時)。北辰三夜,無雨大怪(無雨有大風)。

冰:冰后水長主來年冰,冰水退呈早冰堅,可履主水。

霜:每年初下只一朝,來年歉。連得雨三朝,主豐收。春多(霜),主旱。毛頭霜,主明日風雨。

雪:霽而不消主再有;經日不消亦來年大雨水之兆也。

新編麻栗坡特別區地志資料 中卷

疆域

麻栗坡特別區位于云南之東南隅,南與法屬越南接壤,東與廣西鎮邊縣毗連,北接富州、西疇,西接馬關、河口,東西三百余里,南北闊三十余里,全區面積總計九千余方里。實為滇南之邊防、外交重鎮也。茲將光緒二十三年與法人勘定國界及碑詳于后:

(一)第二段界線:向南經戈索河至黑河,即轉東溯里泥河與銅廠河會納處止,又由此轉向河東,北經山以銅街河、黑河分水嶺為界,直抵南松河、戈街河分水嶺至南北寨后山頂止,至此轉南順山嘴下,入戈街河轉東順戈街河入南北河,轉南至南江河會納處,轉入南江河至昆腦河會納處,在大茅草坡山嘴止,由此仍向東上大茅草坡,經板子山為界,至野豬塘南面即稍轉北接經猛硐河、清水河分水嶺為界,至那拉河頭止,那(疑為衍字)轉北入那拉河為界,即橫過開化河上編馬山,由此轉西順偏馬山至白石崖,此節以山頂為界,由此轉北經南洞東分水嶺為界,直達綠水河卡到新崖為止。

(二)第三、四段界線:自新崖東南二里起,往東經綠水河北之大嶺到高馬白之北,向東北至那郎卡過大石嶺到巖腳街叢嶺上,又由那郎向東過石山大嶺挨那往東北,過霸布河(即八布河),上至達十路又下東南挨至霸布河,自此往東過大山嶺,經扣覽六卡,龍勒卡、灑卡、普龍卡至茅山卡,自此往東上下經鏡散卡、小卡、穿洞卡至稗卡,自此向東北馬生卡彎中國馬江、越南馬美卡當中過頂高嶺,至中國涼水井、越南巖龍當中上岸,往東經龍潭卡,又轉東北經龍樓卡至越南上蓬,自此往東順南顏洞河、普梅河分水嶺,分顏洞河歸中國,分普梅河歸越南,經中和卡、小卡下至顏洞河卡,以廣西三交界止。

各對汛所管轄之界址界碑如后:

(甲)自第二段天郎第一號界碑起,南菁第六號界碑止,歸茅坪對汛管轄。

(乙)自南松河第七號界碑起,至茅草坡第十號界碑止,歸玉皇閣對汛管轄。

(丙)自老寨丫口第十一號界碑起,至老卡第十九號界碑止,歸天保汛管轄。

(?。┳缘谌尉G水河第一號界碑起,至茅山卡第十號界碑止,歸攀枝花對汛管轄。

(戊)自鏡散卡第十一號界碑起,至竜戛卡第十七號界碑止,歸董干對汛管轄。

(己)自涼水井第十八號界碑起,至顏洞河第二十四號界碑止,歸田蓬對汛管轄。

以上二、三兩段共計界碑肆拾叁座。

地質

本區系中生世含煤層之泥沙巖組織而成,兼有火山遺跡,與蒙自一帶之地質相似。

山脈

本區山脈概屬六紹山脈分支,其主干有二:一由蒙自蜿蜒入文山,至城子上分為二支,一入馬關經玉皇閣而入越南為老君金,一入西疇至三元井又分為二支:一向西南蜿蜒至天保為火山一帶,一向東南行經董干洋碑卡而入越南為雞叫山。其余一支發源于丘北,經廣南田蓬而入越南者為藤山。

河流

本區河流以山勢浩大崎嶇不平,故水勢甚急,多灘洼石,不利舟行,亦無水產之利可言,惟于農業少得其灌溉之利耳。主要河流有盤龍江、牛羊河、八布河、普梅河、南利河。茲分述如下:

盤龍江。即通稱之為開化河是也。自文山之長嶺崗發源,經文山縣城至南滾以下又曰南溫河,至響水與牛羊河匯合。

牛羊河。發源于西疇錫板湯掌,穿山二十里向南流入牛羊新街,經老街而向東流經麻栗坡方面,至響水與南溫河(即盤龍江)匯合,由船頭而入越南,名曰清水河。此河蜿蜒數百里,多為沙底,所產魚蝦之類味極鮮美,為他河所不及,故游客至此多訪食之。

八布河。發源于江東,經攀枝花而入越南,至清水與綠水河會合,流至海硬與上述之清水河合而為一,名曰苔江是也。

普梅河。發源有二:一曰南利河,由阿暮街發源;一曰岔河,由江那發源,經八甲至董湘。二河匯合名曰普梅河,經羊碑卡而入越南。

民族種類

麻栗坡僻處邊陲地,地面遼闊,漢夷雜處,民族繁多。若簡而言之可大別為二:一曰漢族,二曰夷族。而夷族之中又分為若干種如儂人、苗人、瑤人、?倮、土僚、沙人、那基、仆喇、擺夷等不下十余種。茲將各種民族之文化、風俗、習慣分述于后:

漢人。約占全區人口總數十分之四以上,其中又分為二種:(一)四川、貴州籍者,俗稱曰天府人,多住高崗地帶,以種地為業,性樸直,不好奢侈,崇尚儉約,其文化程度不如江湖省人。(二)江浙兩湖籍者,喜住平原地帶,其職業不一,士、農、工、商均有之,聰敏,較他種人狡猾,文化程度則為各種之冠。近年成立之風俗改良會,多亦以漢族之風俗、禮教、服裝為原則,促令他種民族改良同化也。

儂人。原系廣南土司貴族。婦女服裝喜用深青色土布,著長裙,多縐褶,穿短衣,緊小貼身,頂上用青布纏一尖角形,臀部亦以布纏一三角形,頗似雞竅;男裝與漢人相像。多住于小澤地帶,以農耕為正業,出產富饒,經濟穩定。近年受漢人之影響至鉅,各種不良風俗習慣竭力改革,婦人服裝亦一律仿效漢人。學齡兒童踴躍入學,讀書者日漸增多,文化漸趨進步,從事于各種改良事業,宜努力不懈,誠為未來之具民族也。惟在婚姻方面有一惡習,即所謂做家是也:當舉行結婚儀式后,新郎新婦不得同宿,新婦須回家,隨來隨去,俟與新郎交合懷孕始住夫家。此誠為一大惡習,不過近年已在積極改良中,此種積習不難洗滌盡凈也。

瑤人。系本地土著,不知讀書,智識低陋,其類有三:(一)靛瑤人。僻居山野,專以伐木種靛為業。每年造靛頗多,麻邑附近一帶所需靛料均為此種民族是賴,故其靛業極為發達。惜乎其方法陳舊,人民知識亦極為低下,不能采用新方式方法以制靛,是以近年洋靛輸入,所受刺激頗大。夫優勝劣敗,此為當然之理,若不速加改良,將日漸減色而終于消滅矣。

此種民族之住居無有一定,全視山林之繁茂與否為定度,若彼所住之地山林被其砍完,則遷其他山箐茂盛之地矣,頗似古代逐水草而居之游牧民族。其婦女著長衣,不服裙,喜以銀器為裝飾,赤足,性勇敢,與男人無異。其崇教以盤古王為神圣,人死后奉行火葬,其所遺骨灰實以瓦罐藏之附近巖洞中,至其遷徙時一并帶去。

(二)大板瑤。喜居山林地帶,以種草果、香草之類為業,仍曰崇盤古王為神。性極純樸,不喜搬家,以其娶親時須以木板一塊頂于頭上而得名。

(三)角瑤人。語言、禮教、服飾均與上述之兩種瑤人相同,以其迎親時新婦頭上須頂牛角而得名。

苗人。其類多由貴州而來,喜居高山,以種玉蜀黍(當地人稱為玉麥、包谷—注者)為業。大多系佃農,不穿鞋,不讀書,性極鄙俚。婦女均自制麻線織布為衣,故苗人穿麻。男子喜飲酒,好吃狗肉,每至酒酣之時,或歲時令節常聚處,男女老幼唱歌、吹葫蘆笙、作胡旋舞為樂。男女婚姻多為自由擇選,頗少有媒妁之言而作合者。其類繁多,約可分為下列六種:

(一)白苗人。性喜搬家,夜間隨地而臥。以其無論男女純著白色麻衣而得名。

(二)青苗人。婦女不服裙,一切衣褲裝束與漢族略同,惟不纏足。以其類無論男女純著青色麻衣而得名。言語亦與上述之白苗有異。

(三)花苗人。婦女服裙,以染花為辨。人死以后三日內不入棺,其親朋來吊喪者,每人須以熟飯嚼細喂死者一口以作祭儀。

(四)紅頭苗。性喜游獵,勇敢好斗。以其婦女頭上喜以紅花布作巾頂戴而得名。

(五)鴉雀苗人。婦女服裙,衣領后方系花布一塊,寬尺許。其余職業、言語與諸苗相同,惟喜搬家。

(六)偏頭苗。女人頭上撇木梳一把,腦前以發結纂于面前撇木梳,其余無甚特出。

擺夷人。其類甚少。女人不服裙,穿長衣,多系青黑藍三色?,F已改從漢教者,多禮教,文化亦漸有矣。

沙人。其類獨一。女人梳裝、衣服與漢人相同。赤足,言語與儂人通,種田而食,不知文教,喜唱,婚喪與漢人同。

?倮人。其類有八:

(一)漢?倮。其類我郡甚少,惟上五里多,專種山而食包谷。其女人服裝與漢人無異,只不纏足。不知文教,婚喪禮事與別不同,言語獨出,工耕為生。

(二)花?倮。其類男女均穿花衣,種山而食,不知文教。女人過十二歲不食豬、雞、鴨肉,獨食牛肉。

(三)白?倮。其類女服小衣,裙白色。種山而食,言語與花?倮稍通,不知文教,婚喪禮與他類略同。

(四)砍頭?倮。其類女服小衣長裙,有花紋,中亦有花青色。父母死七日將頭砍取出,用傘將頭置頂上舞跳,名為超拔。不知文教。

(五)長手?倮。其類女服青衣,裙有秀紋。男女均不剃發,男人發纂以梳撇,言語獨出,男人穿花褲。種山而食之。

(六)普標?倮。其類女服青色長衫,衫腳繡紅線,狗牙耳環以銀絲穿。種山而食,不知文教,性好獵,喜唱歌。

(七)狗腸子?倮。其類女人服長裙,衣小,用黑色,并用線穿白珠,多數系于頸上。種山而食,不知文教。

(八)黑?倮人。其類女人服青色,俱以五色花線繡成花衣,男人服青衣。惟最愚,不知文學,原系廣南土著,稱之老業主,而南海寨之有住室,均以竹籬毛屋,不求佳善,性好酒。

那基人。其類獨一。言語與儂人通。原我郡系其人先到,開挖為田,只知耕作而食,不知文教。清乾隆時為儂人所逐?,F本區只有數戶,其服與擺夷同,獨褲腳辨。

土僚人。系本地土著。多住于熱帶地,性極怯懦,以農耕為主業,除種稻、豆、玉蜀黍等屬之外,猶種甘蔗熬糖事業,又種棉花紡線、織布,以其方法陳舊,故其布粗陋不堪,昔時銷路頗廣,民國紀元后洋紗轉入,其布業已大為減色,及至現在幾銷滅殆盡矣。其種類約可分為三種,茲分述如后:

(一)搭頭土僚。其類女人服長裙,衣小,黑色,頭纂扭于頂上,以巾裹其發搭下。種田而食,不知文教,禮陋,言語獨出。

(二)尖頭土僚。其性質、禮教與土僚相似,只以女人頭上以包尖為美,故名。

(三)平頭土僚。與以上兩類大多相同,惟女人頭纂是平的,亦因之故名。

仆喇人。系本地土司,為昔日之地主及地方執政。不知讀書,不識文教者,素性樸實,腦筋簡單,不善刁狡,直無文化程度之可言。自漢人遷入后,事事受漢人之節制與支配,直接、間接受漢人之同化,彼等之土地及農林政權亦受漢人之侵略與強占,久之漢人乃取而代之也。及至今日,已全為佃農矣,且以經久受漢人文化熏染陶冶之故,轉變為漢人者頗多,窮鄉僻壤雖欲見其遺族,但為數甚少耳。語云:適者生存。天演淘汰是乃天演之公例。此種民族已如銜山之夕陽,風前之殘燭,勢難逃此天然之定律,不久將歸淪泯矣。其種有五,茲分述如后:

(一)花仆喇。婦女服長裙,衣小,有紅邊。言語獨(出),種山者多,種田者少,喜居山地。

(二)白仆喇。婦女仍服長裙,衣小,但不滾花邊。言語獨出,種山而食。

(三)孟武仆喇。婦女服藍色長裙,衣小,頭包藍布。言語獨出,喜唱歌,少有知識,受漢人之影響至鉅,有改為漢人者頗不少。

(四)黑仆喇。婦女服黑色長裙,喜唱歌,言語獨出,性極魯莽,好游獵,種山而食。

(五)筲箕仆喇。婦女服長裙,衣短小,背腰編作筲箕形故名。言語與黑仆喇人稍通。

格僚人。其類獨一,言語獨出。婦女衣服與漢教略同,頭部或圍包巾者或梳纂者不一。男人裝飾與漢(同),稍有識字者,性好酒,種山而食。

黑夷人。其類獨一。女人梳妝頭部略與漢人同,服黑色,另穿坎肩小褂,繡紅邊,裙長不折縐。言語、婚喪禮與儂族同。田蓬有其人甚多,稍識文教。

土人。其類獨一。女人頭梳妝與漢人同,青服、短衣裙。言語與沙人同,婚喪禮與儂族同。稍識文教。田蓬與桂邊接壤有其人。

本區民族之種類概如上述,其詳細情(況)自然不免遺漏,不過僅敘其大略而已。

麻栗坡對汛督辦之緣起

麻栗坡對汛督辦之設,緣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中法戰爭越南議和后,麻栗坡僅接越邊,故以麻為適中與法越河陽法四花大員對守。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中法復訂會勘章程設立對汛,二十二年,會勘訂界。二十三年,張貴祚管帶懷遠前營駐即以懷遠前營管帶改為麻栗坡副督辦,五哨官改為五對汛,曰天保汛(即船汛)、曰茅坪對汛、曰攀枝花對汛、曰董干對汛、曰田蓬對汛共五對汛,均歸麻栗坡副督辦管轄。先其職曰麻栗坡副督辦管帶懷遠前營,其營五哨共計兵二百五十名,除五對汛,每汛分防汛兵三十名,共一百五十名外,督辦署一百名改為前后兩哨。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南防后營,三十年改為開廣邊防第十六營。光緒三十四年(1908),李副督辦朝興又呈準將駐豆豉店之開廣邊防第十三營歸督辦督帶,由是督辦又兼防營督帶之職。至宣統元年,添設玉皇閣對汛,均歸麻栗坡副督辦節制,由此管轄六對汛。民國紀元反正后,改為開廣國民軍第十六營。民國元年,張宗靖(字定臣)任副督辦職,兼統領國民軍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等營,兼帶第五營,將督辦署原有之前后兩哨遣散,即以第十八營為護軍,并將第二十營緝私裁撤,以兵二百名(轉屬)河麻兩督辦屬之十對汛,每汛并兵二十名,由對汛兼任緝私,以汛之教習一員改為汛長,對汛改為汛官。民國二年來,副督辦束于德蒞麻,被開化鎮統領國民軍林公開武將督辦兼帶之第五營撥歸李天才管帶,由是督辦署無一兵,束督辦呈請每汛撥汛兵六名改編為督署巡緝隊。至民國四年,徐副督之琛蒞麻,呈準副督辦改為對汛督辦,各汛汛官改為汛長,汛長改為副汛長,又將各汛改為三等:董、田為一等,玉皇閣、天保列為二等,茅坪、攀枝花列為三等。重建督署旁洋樓兵房監獄,并重建各對汛汛署兼理司法,由是而遵守至今。督辦原是管帶,薪公月支銀一百兩,交涉費二十兩,共一百二十兩,后加督帶費五十兩,共一百七十兩。今改為團長,薪一百六十元,公費一百二十元,共二百八十元。此即麻栗坡對汛督辦源起之概略也。

督辦署之建設

麻栗坡督辦官署。自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張副督辦貴祚奉命管帶懷遠前營來麻改組麻栗坡副督辦,即于是年秋于麻栗坡街尾之岜亮寨建設督辦營,新修瓦蓋坐房三間,兩耳四間,又添修草蓋兩耳,兵房四間,前營門一座。

清光緒二十三年,裁撤駐麻制官。開化鎮標左營都司原駐于街頭,清光緒三十四年,張貴祚復任督辦之職,由岜亮寨后營盤移駐于左營都司衙門。宣統元年,李朝興任督辦職,拆岜亮寨后營盤瓦料添修署正房三間,兩耳四間。

民國三年,徐督辦之琛蒞麻,呈準請款添修洋樓一所,兵房六間,監獄三間,圍墻一轉。民國十二年,林督辦開武蒞麻,添修衛兵房三小間。此即督辦公署建設之始末也。

督辦之職權

麻栗坡對汛督辦之職權原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張貴祚管帶懷遠前營奉命來麻駐防,職司防堵邊隅、彈壓匪類,純是軍事權責。是年十月,奉命改組交涉副督辦,分設五對汛,職司內地軍事,辦理外交。原是管帶(即今之營長)階級,在清代多系副將(即今之少將)、參將(即今之上校)任職,其職曰麻栗坡交涉副督辦兼帶懷遠前營。至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呈準駐防豆豉店之開廣邊防第十三營撥歸督辦督帶,又其職曰麻栗坡交涉副督辦兼督帶開廣邊防第十三、十六兩營,管轄六對汛。

民國光復元年,張副督辦宗靖到任,又改為麻栗坡交涉副督辦,統領開廣國民軍各營。民國二年改組國民軍,歸開化鎮統領,仍是副督辦管轄六對汛。民國三年八月,奉前省長唐令,奉中央規定,麻栗坡副督辦改為對汛督辦,各汛地一律改組,劃為特別區域,兼理司法。民國五年,呈準奉令兼辦團學兩組,相沿至今,麻栗坡對汛督辦行使軍事、外交、司法行政權。

歷任督辦姓字、籍貫及其事略

張貴祚,字虞廷,貴州人,回族,清副將。光緒二十二年正月,與開廣道劉春霖會勘中法界,二十三年管帶懷遠前營到麻,改組麻栗坡副督辦,建修副督辦營于岜亮后。為人性醇厚,對于兵民人等極處和平。

周炯,字竺仙,貴州畢節縣人,清同知。性和平,在任一年而去。

楊宗墀,字丹書,貴州思州府人,前清副將。光緒二十五年到任,光緒三十三年交卸,計在任八年,與紳民頗稱和宜。

張貴祚,光緒三十三年八月復任。原住于岜亮后督辦營,是年六月,左營督司裁撤,即將都司衙門改為督署。

李朝興,字如松,大理人,清參將。光緒三十四年到任,將岜亮寨后督辦營拆修督署花廳兩耳,又建石碉,惟人驕傲好淫。

周行廣,字業勤,安徽合肥縣人,清山東候補知縣。宣統元年到任。性急,辦事辣手,初次稟改良對汛,整頓汛務。

嵇祖佑,字述腴,四川人,四川警務出身。調滇創辦警政著有成效,宣統三年升任督辦職,辦理軍政,操典極其認真,對于軍民均稱咸宜。是年舊歷九月反正,人民驚恐,嵇公維持地方安寧,四鄉人民安堵如故,均頌其德。

以上七任由清光緒二十三年起改組成立督辦,至宣統三年止,清代共計十四年。

由民國以來歷任督辦:

張宗靖,字定臣,湖南寧鄉縣人,清末充馬白隨營學堂教員,后充馬白第十九營管帶,民國元年三月蒞任督辦兼開廣國民軍統領。性極溫和,馭下有方,軍紀嚴明,人民咸頌其德。

束于德,字□,滇西蒙化人,年二十五歲任督辦,安南河內巴文學(校)畢業。一派文雅,處(世)和平,在任八月,因案調任,無功過可言。

段永清,字芷菴,滇昆明人,前清舉人。性甚和平,對于軍民均稱溫和,無功過可言。

徐之琛,字保權,滇西蒙化人,越法巴文學校畢業。由個舊縣調任督辦,民國三年四月到任。整頓初級小學,成立高級小學及女子小學,改三楚宮為兩等學校;紳商籌款修治麻街溝渠,呈準建修督署洋樓、兵房、監獄及各汛汛署;改良六對汛,劃分特別區兼理司法,審理民情秉公裁判,案無遺牘修改,恤民,政聲昭著。麻街紳民為立德政碑于大王廟前,感頌其德,后之學者皆受其惠矣。

皮楚芳,字伯雄,湖北人,湖北將弁學校畢業。由督軍署軍務課長調任督辦,按照徐前任督辦呈準興辦未完事件,繼續告成。性情純和,尤稱清雅,對于教育亦頗熱心整頓。

王承祺,字子壽,滇中玉溪縣人,警政出身。民國六年八月到任。性極古樸,改良團保,整頓學務,籌款新修街尾學校,對于司法亦稱清白乃心,案無遺牘,呈準成立勸學所,統系特別區學務。街紳民立紀念幢于學校前,以志紀念。

周承霖,字惠生,貴州畢節縣人,二任周督辦竺仙之子,河內法文學校畢業,民國八年到任。辦事勤能,司法好手,聽訟折獄亦稱勤慎。性好客,好吃,不私民財分文。在任兩年雖無實政可考,然于各區團學兩政興起不廢,誠為清廉之官,到任后辦獲陽余龍及列韋氏兩件無頭公案。

張效巡,字繼陽,滇中玉溪縣人,陸軍少將。民國十年三月到任。對于紳民極其純厚,雖是武將家風,然其心術正大,不貪不吝,在任八月辭職調任,兩袖清風去矣。

余炳,字彪臣,滇昆明人,陸軍少將。民國十年九月到任。為人溫和,性雖貪而前任之政績亦不敢廢,對于地方似無起色。

林開武,字建候,西疇錫板人,前清副將。民國紀元任開廣總兵,民國十一年二月政變蒞麻。對于紳民尤為和平,籌款新修學校,前學海即于是年七月沖破,惟辦坪寨絕產歸??蔀榧o念。

陶鳳堂,字玉廷,陜西人,陸軍少將。民國十二年十一月到任。為人剛直,帶病來麻蒞任,后因病發腫,十三年正月回省就醫??崎L代理行拆,至五月,被匪李顯志乘虛聚匪攻陷督署。

徐振海,字采臣,滇東東川人,陸軍少將。民國十三年六月到任。性平,撫辦攻署匪等,和平解決,對團學兩政平平而過。

劉對陽,字言廷,河南人,民國十四年到任,陸軍少將。性懦,陰險膽小,是年值饑饉,范黨匪眾攻陷馬關,對陽聞風而逃。

宋聯元,字伯郊,西疇大吉廠人,陸軍上校。十四年七月,匪黃業興攻陷督署,劉督辦出逃河陽,聯元率地方軍民克服麻署,省峰委任代理督辦職,克服功勛。其對于地方政績無一可言,但其為人和平招納。

李嘉彥,字碩卿,滇昆明人,清庠(生),北京軍官大學畢業,激烈革命成功,授勛五位陸軍少將。民國十五年二月到任。為人溫和寡言,素行吝嗇。三月初六日,匪攻陷督署出逃,回麻因吝嗇金錢之故,十六年三月二十二日被部下法興義、楊桂戕等害。對于地方政績毫無可言。

宋永康,字平階,滇西楚雄人,陸軍少將。民國十六年四月到任。性極和平,對于地方紳民尤稱謙和。是年六一四政變,開化王汝為占據,委任王紹周來麻勒宋永康繳械,受辱而去,于政績亦無可考。

王紹周,字維禎,滇馬關古木人,陸軍少校。民國十六年六一四政變,王汝為占據開化,偽委紹周率眾三百余人來麻,勒令宋督辦繳械,即任督辦,帶來官兵均派地方供給,民遭騷擾,惟其辦獲數名匪首可嘉。

余炳,字彪臣,昆明人,陸軍少將。民國十七年三月初一日復任,未滿一月即往董干查防,至六月回麻,即因案撤任,由河口回省,功績無著。

李毓萱,字壽慈,滇姚安縣人,陸軍上校。民國十七年六月到任。性雖和平,奈其所(用)大都宵小,無惡不作,苛收保費攤捐,人民受害不淺。

張自明,字智齊,滇龍陵縣人,清庠生,陸軍中校參謀。民國十八年六月到任。性極驕躁,好貪鄙吝,惟字好,文學亦佳,在任半年,被人告發,調任馬關。

張培爵,字谷天,滇東川人,清附生,歷任知(事)。民國十九年一月到任。性最和平,對于地方團學尤為認真,在任四月,惜因政變撤任。

陳鐘書,字樹藩,滇安寧縣人,陸軍少將。民國二十年四月到任。為人醇厚,對于紳民極稱謙和,治軍嚴肅威名遠播。蒞任以來,法人敬畏,盜匪潛跡,地方安堵,人民頌其德曰“南陲保障”,辦理團學建設事宜極其熱忱,政績昭著。

曾恕懷,字竹溪,川邊籍,云南滇川邊綏江縣人也。民國二十二年秋八月到任。年三十一歲,品貌端方,性好酒獵,大放奢吃,對于地方無成敗遺跡。

李文漢,字星槎,滇西嵩明縣人也。陸軍少將,歷充開廣陸軍步兵團長。民國二十五年三月到任,任期三載,二十八年十二月調升回省。

楊德源,字據之,滇南墨江縣人,陸軍少將,歷曾充蔣委員長辦事廳主任,二十八年十二月八日到任。性好優人娛樂,不理軍民事件,縱放各汛貪墨,值國事變遷尚不問事,被揭稟撤職,調防空司令。

梁騫,字默忱,滇西蒙化縣人,陸軍少將。民國二十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到任,為人虛假道德,其性好佛學。

楊克歧,字笙伯,陸軍少將,云南洱源縣人。民國三十五年六月到任。性剛直。到任四月,至八月病逝。

謝崇琦,字俠波,陸軍少將。三十五年十一月到任。為人剛毅,明敏有為,到任后整理地方財政、教育建設各事,極有端倪。

特別區之沿革

麻栗坡特別區地方原為清制開化府分防安平廳屬東安里。昔在明末清初之際未設開化府時,所有清治開化府屬八里,土司官僚均隸于阿迷州管轄,上糧納稅悉由各處土司官僚收繳阿迷州。各里原系土司屬地,并無朝廷命官治理。斯時因地方遼闊,皆屬崇山峻嶺,罕有人跡。明末清初之時,是時僅有土著人那基、瑤人于茲水土平坦之地,陸續開挖成田,耕作居住其間,此后苗、仆、倮、夷各類隨而聚焉。古人云:老街路旁克廣寨巖上有一蜂王巖洞,內之蜂有成妖者去廣南招牛羊而食,廣南儂土司相率其類儂人追至老街(按此事本屬一種迷信,惟當時土人知識淺陋,牛羊失足,誤聞謠傳信以為真,相與追索而來或有之),見其田源廣闊、地土膏腴,遂分其族一枝并率其類儂人至老街治理各種民族,所以更其名曰牛羊土司(見《開化府志》)。古木曰古木土司,八寨曰那更土司,開化原為教化土司,安南里原名曰安南土司,江那曰江那土司,江外曰旺弄土司,八土司均歸阿迷州管轄。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八寨那更土司儂(龍)上登進京受職,封為三長官司,管轄教化、古木三土司世職,見京內文人學士,遂因之感化,回籍遂以教化司專司設學教育之事。清雍正八年,云南制臺鄂爾泰(旗人)奏請清帝允準,將教化司改為開化府,設府經(歷)一員、通判一員,將牛羊司改為東安里,古木司改為逢春里,那更司改為永平里,教化司改為開化本城里,江那司改為江那里,安南司改為安南里,旺弄司(江外)改為旺弄里,樂竜司改為樂竜里,八里均歸開化通判治理。清乾隆十二年(1747),又將通判改(為)文山縣,所有八屬土司上糧納稅均歸文山縣而治也,由是設⑨官分治,以后始設學校漸入文化。嘉慶四年(1799),清廷以一縣而屬八里土司之地,地方遼闊,恒有鞭長莫及治理不周,復添設安平同知即為安平廳(原名曰安平撫彝府),分治東安、逢春、永平三里,安平廳署僑寄府城。至嘉慶十二年(1807),又將八里土司改土歸流,派員勘丈、計墾、給照,改為內地風教。至道光七年(1827)又重新計墾,漸進文化。至清光緒十一年(1885)中法戰爭議和以后,云貴總督岑宮保毓英奏請清帝,以安平廳僑寄府城,官紳相隔,不能受耳提面命之訓,終非善政,將安平廳署移駐馬白關,俾便身視治理,惟惜太處偏安,奏請將越南邊界與馬白接壤之南山七社土司地方劃歸中國版圖,將安平廳移于馬白。清帝允準,光緒十五年,清命唐欽差并特授安平覃和甫初次與法人會勘草界,南山七社改為七甲,更其名曰歸仁里。光緒二十二年,清命云南臨安開廣道兼管關務劉道春霖與法領(卜車陽本義德)會勘,定界立碑。后光緒三十年,馬白關人士熊學文、李家佑等呈請云南制臺丁允準,仍照奏案將安平廳署移于馬白關,將開化鎮標中營游擊(今中校階級)馬白行署改建為安平廳衙門。光緒三十二年秋八月,署安平廳汪廳長子忠奉命由開化舊署移于馬白關(逢春里)治理東安、逢春、永平、歸仁四里。光緒三十四年(1908),經安平廳鄒廳長詳請云貴總督部堂錫良允準,將新版圖之歸仁里、七社土司地方田源改土歸流,升墾、給照、發單,改為內地風教,又于各處設學校而教焉。

民國紀元二年,改為安平縣,后經中央(查察)安平縣與貴州安平縣雷同,民國三年又將安平縣改為馬關縣,中央頒發銅鑄印信。民國三年,新老街紳耆開會擬呈請于麻栗坡,改東安里為縣治,適李民政長鴻祥在任,令行麻栗坡段副督辦永清將麻栗坡督辦署改為縣治,西灑紳耆亦有爭執,請設縣于西灑,三方紳耆各持己見。是年六月,徐督辦之琛蒞麻開議呈請上臺示遵。民國四年,上臺允準于西灑設一行政委員,更其名曰東安里行政委員(初來設署縣長張鐘英)。民國四年改為普蘭行政委員,民國九年三月改設西疇縣治。先于民國四年,徐督辦之琛奉云南將軍兼巡按使唐令轉奉中央命規定,河口、麻栗坡兩督辦及所屬各汛地一律改為特別區域,兼理司法職權。民國四年九月一日,宣布實行特別區域兼理司法。民國五年,皮督辦楚芳蒞麻,心性好靜,不諳司法,遂以督辦署為軍事外交機關兼理司法,事務紛繁,詳請取消。民國六年六月,王督辦承祺蒞麻,奉省長唐(民政長改巡按使,巡按使改為省長)命令,查督辦兼理司法,系為中國收回治外法權起見,且馬關、西疇、廣南三縣距邊窎遠,治理不周,復命兼理司法,又派委員馬子驥為劃界分區委員,并將督辦及所屬六對汛劃編為特別七區:督辦署所屬東安里之南油半甲、磨山半甲、馬達半甲為特別第一區,茅坪汛所屬馬關之歸仁里聚義甲為特別第二區,玉皇閣對汛所屬之聚隆甲為第三區,天保對汛所屬之奮武甲為特別第四區,以玉、茅、天三汛地原歸馬關地面;攀枝花對汛所屬之東油半甲及胡迭半甲為特別第五區,董干對汛所屬之馬桑甲、普元甲為特別第六區(以上攀、董兩汛及督署原系東安里地面);田蓬對汛所屬之普梅營、郎恒營、木央營為特別第七區(以上田蓬屬原在廣南縣地方)。自經此次劃定之后,一切教育、團務、建設、司法行政均歸督辦同各對汛直接治理,與馬關、廣南、西疇三縣有關系者僅糧賦一種,由是麻栗坡對汛特別區儼然獨立,與鄰封各縣不相統轄。民國十五年九月,李鎮守使選廷兼開廣善后督辦,被西疇縣紳蒙蔽,呈請:唐省長取消督辦兼理司法職權。人民深感不便,公呈請照新縣治設立麻栗坡司法官。已于民國十七年四月,趙司法官文煌奉命來麻就川主廟成立司法公署。至八月,經中央查核,所有全國司法公署應一律取消,麻栗坡特別區司法又經政務會議決仍歸督辦兼理,繼續實行。由上所述可知,麻栗坡督辦之兼理司法及團學、建設諸行政,不但為事實所必需,且理論上歷史上均已成鐵案,不可更移,此事理之彰彰者也。

設官沿革

麻栗坡原為清制開化府安平廳屬之東安里東隅一部分,在清初未設官時原歸牛羊老街儂土司(即廣南土司之族分枝一部分土司儂天錫,今老街石佩珩及萬壽宮地址,即土司舊署處)管轄,此外并無一官。至清雍正八年,云南制臺鄂爾泰奏請清帝,將教化長官土司改為開化府,設府經(歷)一員,通判一員,管轄八里土司,將牛羊土司改為東安里。于此為開化設官之始,略如下:

文官

開化府知府一員。清雍正八年建城設官,至民國二年實行三治,曰省、曰道、曰縣,是年將府官裁撤文山縣府署而住矣。

開化府經歷一員。清雍正八年設開化府時設府經(歷)一員,乾隆十二年改通判為文山縣,將府經(歷)裁撤。

文山縣知縣一員。清乾隆十二年,將通判改為文山縣,管轄八里土司。

安平同知一員。清嘉慶二年,以文山縣一縣而治八里之地,恒有鞭長莫及治理難周,增設安平同知一員,仍寄府城,分治逢春、永平、東安三里。

安平廳理刑一員。與安平同知同時建設,專司管理監獄,民國二年裁撤。

文山縣縣丞一員。與文山縣同時建設,專司管理監獄,民國二年裁撤。

武職

開廣鎮總兵一員,即今中將階級。清雍正八年建設,管屬開化、廣南、廣西三屬,標下所屬廣南營參將、廣西營游擊、開化中營游擊、左營都司、后營游擊,共計馬步戰守兵丁二千四百名,民國二年裁撤。

開廣鎮標中營游擊一員,即今中校階級,即為鎮中軍官。同鎮臺建設,住開化城,行署在馬白。光緒三十二年裁撤。

開廣鎮標后營游擊一員。住開化城,同鎮建設。清光緒三十二年裁撤。

開廣鎮標左營都司一員,即今少校階級,同鎮建設,原駐開化城內。清光緒十二年奏準移麻栗坡街頭,王子英授職建,戰守兵七十二名。光緒三十二年裁撤。

開廣鎮標右營都司一員。同鎮建設,原駐開化城。光清緒十二年中法戰爭以后,滇督岑毓英奏準將右營都司移古木(林)箐,戰守兵七十二名。光緒三十二年裁撤。

麻栗坡左營都司屬下:

左營中軍守備一員,今上尉階級。原駐麻栗坡都司署。清光緒十二年改駐文屬長嶺崗,戰守兵二十二名。

左營二司千總一員,今中尉階級。清道光時建設,駐防于大坪南去五十里許之天生橋,故曰天生橋汛,守兵十二名,后移住大坪。清光緒二十八年裁撤。

左營二司把總一員,即今少尉階級。清道光時建設,駐防阯城,其名曰阯城汛,部廳守兵十二名。因阯城氣候惡劣,移駐豆豉店。光緒十二年設都司署于麻栗坡,阯汛又移設于麻栗坡之巷口右側修建汛署。至清光緒二十八年奏準裁撤。

左營頭司把總一員。清道光時建設,駐防于扣攬,守兵十二名,故其名曰扣攬汛,后移駐八布。清光緒二十八年奉命裁撤。

后營把總一員。清道光時建設,駐防于董干屬之馬林汛,后移駐董干。光緒二十八年裁撤。

左營外委一員,今準尉階級。原駐麻栗坡都司署,后被鎮臺調在鎮署供差。光緒二十八年裁撤。

以上文官武職均屬清代制官。原麻栗坡以開化府鎮為主管機關,故以開化為始,其后開化鎮標左營都司移駐麻栗坡,所以左營都司屬下千、把汛官均駐于麻栗坡范圍,已詳著述,其余他營部屬不在麻防者亦不記載。

防營記錄

麻栗坡之建設,始于清乾隆之季、嘉慶道光時代,其時世屬承平,人民樸訥,安居樂業,素無軍事擾攘。至咸豐四年丙辰開化回叛,各處始設營養練剿撫回叛事宜,延至同治元年壬戌,麻栗坡各處苗叛,仍是地方頭人督率長練剿撫敉平。

清同治十一年,因黑旗廣西人黃從英(原名彭倫四)占據安南邊境河陽,安南嗣德王奏請清帝,特派馮子材統領勝字五營到河陽剿辦。黑旗黃從英逃脫未就擒。清光緒元年乙亥,又復占據河陽。清光緒二年,清廷復命趙統領帶安字五營復到河陽剿辦,拿黃從英在河陽凌遲處死,三年撤師。

清光緒九年,云貴總督岑宮保毓英率綏邊營一百營出越南,師左路統領蔡標統領綏邊三十營,每營兵五百名,分五哨由麻栗坡出關。光緒十一年與法人議和,十二年撤師,十三年報肅清。梁督帶扎川主廟,十四年撤回遣散。

清光緒十五年初,禁交私,特授安平廳馬世麟(貴州人)奉令開辦官鹽局,麻栗坡委馬遇明辦銷官鹽,委馬遇龍管帶忠字前營嚴緝交鹽。清光緒十九年,劉鳳章(小廣西人)接管緝私。二十一年,劉鳳章交卸,謝有功接帶,隨調赴廣南剿會匪,后遣散。

清光緒二十一年八月,忽謠傳法人占據麻栗坡,督部堂崧即派臨平左營彭管帶、臨平右營雷管帶家春、臨平后營楊管帶各帶兵一營(每營五哨,哨官一員,每哨,兵七十名)同齊到麻駐防,半年沒⑩事,左、后兩營仍調臨安,惟留右營駐麻川主廟內,二十三年調往廣南剿辦會匪,遣散。

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歲,張慎泰管帶綱字前軍前營駐防豆豉店,二十八年遣散,其營中哨二棚什長楊三即因之在三轉灣芭蕉坪一帶聚匪踩灣(名曰三點會),因之起事,人民受害。清光緒二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游匪楊三、杜二率匪攻打六(大)坪傅元貞家,焚毀家屋,匪被火藥爆發墻倒打死者七十二人。是年六月,開化鎮蘇鎮軍掄元統領續備全軍五營到大坪,其余各管帶刀佩仁(江外土司)帶續備前營,龍濟光督帶續備左營、后營,楊發旺帶續備右營到南溫河一帶剿辦,楊三出逃,只獲杜二一名正法凱還。

清光緒二十九年,會匪楊三復勾結黎德生又于芭蕉坪踩灣劫搶人民壓迫投行。是年三月,阯汛安廣文被戕。是年六月,又經開廣鎮,蘇掄元仍統領續備各軍到麻剿辦,將黎匪首追過法界,被法人拿獲送麻(栗坡)解開(化)正法(楊三仍是出脫),凱還。只留續備右營楊管帶一營駐麻栗坡防堵,其余各營蘇鎮帶開分防。光緒三十年,馬鳳麟接帶移駐茨竹壩。三十一年合寶珍接帶改編為開廣巡防隊第十九營。三十二年,此營并歸楊副督辦兼帶,三十三年奉命遣散。

清光緒三十四年四月三十日,河口革命之役,新募鎮標第十三營,馬管帶經元率兵一營到麻駐豆豉店,是年修建豆豉店營盤,后改為開廣邊防第十三營。宣統元年,孔繁錦(安徽人)接帶撥歸督辦兼督帶。以上系麻栗坡清代經過之防營事略。

地震

民國十三年三月初六日地震一次。

水系

南灰瀑布:在麻栗坡南去二十里南灰寨后白水有瀑布,泉由伙山茨竹壩山丫滴下丈(許)。水系四季不斷,頗供灌溉田畝之用。

偏保溫泉毒泉:由麻栗坡南去七十里偏保寨右側,有水由巖洞里流出丈許,至洞中一石阻住,分洞水為二,由右邊流出者為冷泉,四季如冰;由左邊流出者為溫泉,四季如滾。一水分而為二流,一寒一熱,其水最毒,食之必中瘴而死。

銀廠溝瀑布:水由伙山二磴巖流下藩家壩蜂子巖,跌下數十丈而入岔邦小河,其水環繞經南浦來攜灌溉之田數百畝,其水利大焉。

石門湖澤:由麻栗坡南去四里許,兩山狹隴,高十余丈,似巖鑿之門,通玉(皇閣)、茅(坪)兩汛要道,一將當關之地。門下有大湖名石門湖,圍圓五方里四,水濁,魚類頗多。偏僻山凹之地雖不稱名湖,尤為游覽之地,但供土著人吸食之用,無灌溉之利也。

豆豉店旁有湖澤,四季水常清,圍圓約四方里,魚類甚多,但亦無灌溉之利用。

盤龍江高跌南溫河下流四十里許,太陽山下跌灘八十余丈,有鯉常飛上下。

關隘

麻栗坡所屬六對汛區域,斜長五百余里,均系與越南接壤,為南防重鎮。在清代,兩國關卡要隘常有界務爭執,所以中越邊關設有邊關卡隘,設官駐守疆土。如馬白關即為邊關要塞,原為開廣鎮總兵屬開廣鎮中營防守,于斯設中營游府衙門,屬下守備一員,千總汛官一員,向東天生橋設把總汛一員,芭蕉嶺卡設把總汛官一員,交阯城卡設把總一員,扣攬卡、茅山卡設把總一員,六卡設把總一員。除馬白而外,由天生橋至大卡均歸麻栗坡左營都司管轄。光緒十一年(1885),中法會訂條約以后,越屬南山七社劃歸中國版圖,中越界務稍變更,卡隘亦因而變更,至如攀枝花、董(干)、田(蓬)三汛仍照原日關卡疆界,兩國遵守。光緒二十八年裁撤千把汛官,凡沿邊各卡一律歸督辦對汛完全負責遵守。其余沿邊分防小卡甚多,不繁贅焉。

市鎮鄉村

第一區:麻栗坡本街,長二里,三百二十戶;茨竹壩街,五十余戶;大坪街,長一里許,二百戶;大壩街,三十余戶;馬達街,二十余戶。

第二區:茅坪街,三十余戶;牛馬螂街,四十余戶。

第三區:都竜街,長一里許,二百余戶;新營盤街,二十余戶。第四區:船頭街,四十余戶;猛硐,六十余戶。第五區:八布街,四十余戶;楊萬街,二十戶;梁子街,十余戶;六合街,二十余戶。

第六區:董干新老街,共四百余戶;者挖街,二十余戶;荒田街,四十余戶;鐵廠街,四十余戶;馬街,六十余戶;雞街,七十余戶。

第七區:田蓬街,一百余戶;郎恒街,八十余戶;普梅街,一百二十余戶;木央街,一百戶。

以上七區共大小街道二十五條街,均系窮鄉僻壤之區,地瘠民貧之地,除麻栗坡、董干、大坪、都竜、普梅、木央稍成市場外,其余各鄉村小街人家不過三五十戶,并無重大商情往來,僅油鹽小菜買賣而已。至于各區村寨,概是高坡長谷陡井,或三家一村,五家一寨,各寨各當買地面,多則三五十家,至多不到百戶,均屬零落居住,并無閭閻城壕,其寬窄遠近另附圖說。

壇廟寺觀

麻栗坡:

觀音廟。建于街頭坡高丫口,始于清嘉慶二十年,經廖宗錦倡首募捐功德建修正殿及前面兩耳,彩塑神像極其巍峨。至清光緒二十六年,又經蔡光儀、劉文煥、柴宗文等倡首募捐功德添修后面正耳。二十九年,蔡劉等又協信女陸黎氏倡首募捐新修前殿,三十一年告竣。

贊 七律 露灑南州幾萬家,綠崗石徑入溪斜。兩山松映千峰雨,數嶺葉彯萬樹霞。漸覺形骸忘物外,未妨游樂在天涯。頻來不用勞僧語,已借汀鷗一席沙。

大王廟。建于麻栗坡之街尾,面向正街。于清嘉慶末年,有街紳陳明亮、鄭士元等聯合五省人士合力捐金修建正殿兩廂戲臺,彩塑神像巍峨,殿宇越年告成。大王者名曰岜高大王,開創麻栗坡時在岜亮寨顯圣,土人迷信,五廟祀焉。

川黔會館。清道光時建于街中,過街樓臺極其美麗。清咸豐五年十月十三日遭回禍,街頭由巷以上百余家瓦屋概被燒毀,只剩唐家一間,川主宮、江西廟均因遭回禍。至同治元年壬戌,有川黔首人邱舜(西灑壩尾人)、周占(西灑新地房人)率領地方首人冉九江、高倫英、韋萬清、唐朝升、鄧維才等募捐重建正殿兩耳、前面戲臺,神像威嚴,內石獅子一對,靈活甲于全省。

江西會館。亦建于街中,咸豐時與川主宮同遭回禍。光緒初年,有西吉府人譚統儒者(道教)又協新街劉、龍二姓承首先建前殿,十六年重建后殿,二十二年彩塑神像,廟貌始完全矣。

土地廟。于清同治時建于街頭坡腳,街眾成立年倒塌。光(緒)初年,李士林母陳氏樂善,獨力重修、彩塑神像,民國二十年復經張文氏捐資補修,又復一新也。

小廟。建于上菜園坡腳,即大王神像也,經蔡光儀等倡修正殿神像。

魯班廟。清光緒十九年建于街頭,只正殿無神像。清宣統二年,皖肥周督辦行廣改為官立初等小學校,民國又經周督辦承霖拆正街頭龍王廟改建。前曾為女子小學校。

龍王廟。原建于街頭,正向為碉壘守望。民國九年,周督辦承霖拆建女子學校,即經鄧昌麒等倡首捐金,重建水井頭上面而立祀焉。

湖南會館。于清嘉慶初始創建于街頭水井左側,至道光初又移建于街外,去街半里許迎水向,正殿三間,兩廂六間,前面雨樓足以壯觀,歷經百余年。不料民國十五年丙寅年三月初五日,土匪張家興圍攻本街,我兵拒潰,是夜疑匪首胡崇柏竄匿其間,被武鳳祥燒焚,(殿)宇金身盡成灰燼。十九年庚午歲,湘邵陽人岳鐘等倡首捐錢壹仟壹百吊,鳩工庀材,是年季冬三十日又重建。

董干街:

川主廟。于清同治時川人于新街街中建設,正殿三間,兩廂彩塑神像,但屬草率未見完成。

都竜街:

五省會館。于清咸同時代,都竜銅廠發達,五省人士云集合辦礦業,故合力募建設五省會館于都竜街尾,正殿三間兩廂,附版以后仍繼續補修。

舊存立都竜街頭有觀(音)寺一所,廟宇神像極其巍峨。觀音寺后高山有大營盤一座。光緒十九年,劉道春霖造老君,建老君山腳。于清同治時,該地未附版,時土著人以老君名山無廟,故于山腳建老君廟三間,內彩塑太上老君神像,至今猶存。

五省會館于清嘉慶末年,五省人建設老街街尾,正殿三間,兩廂各二間,亦屬草率,未告厥成。

大坪街:

壽佛寺。于清嘉慶初,湘楚人士于大坪開街,開辦三寶、白牛兩處銀廠發達,就大坪街后建修湖南會館,正殿兩廂,前殿彩塑神像,捐金置買田宅以作香火。今以此廟改為學校,廟款改為學款。

觀音(廟)。我境土著多迷信觀音神佛。大坪街于清道光時街后建設觀音廟,正殿三間兩耳,修葺草率,香火猶旺。

河溝觀音廟。始于清光緒初年建設,正殿兩廂,前殿,土著婦女迷信神佛,持齋茹素者在內住,名曰修道。

豆豉店:

關圣宮。于清嘉慶初年陳、陸二姓門施地址,此處又為河陽往來站口歇店,因之為豆豉店。廖、胡姓倡首于此建關圣宮一所,正殿三間兩廂,所送田地山場年租約合洋三百余元。民國元年即以關圣宮改建學校,廟款改為學???。

古跡

煙墩架:明末清初之際,中國與安南常有界務爭執,且有匪患,軍報消息制用烽火臺。原以馬達之天生橋設把總汛官,于馬達設汛官同管其事,烽火臺土著人呼為煙墩架。今墩下有寨十余戶,呼寨名為煙墩架。

馬達石碉:于清光緒二十八年四月二十八日,游匪楊三、杜二率三百余人搶劫大坪傅元貞家,龍三大人濟光(字子臣)管帶續備營隨蘇鎮臺掄元到大坪剿匪,龍子臣扎馬達,督率兵民于馬達新寨后石保上修石碉一座,至今留為古記。

佟府屋址:乾隆五年(1740),清宗室佟世佑任開化府為清勘輿之宗,游歷開郡,凡有不正山脈龍穴即行挑斷,于都竜屬之通事壩子,查其龍脈旺相,山水清雅,于此修蓋房屋,意存落籍,后奉清廷旨調回京,即將房屋毀棄而歸?,F今居址猶存,留為古記。

卡隘屋址:原麻栗坡東去五十余里,南去二十五里,即以安南交界所有沿邊要隘,于道光時代均由地方建設卡房,敷設戰壕,遇事各區村寨各守各處卡隘?;馃?、南毆卡、芭蕉嶺卡、阯城卡、扣攬卡、茅山卡、銃散卡、大卡均修有卡房壕溝,房屋雖壞,地址壕溝猶存。事關國界,故志之以備參考。

涼水井杉樹:上涼水井三官廟前有真杉一株,大八圍,高十六丈,不知栽于何代,至今猶存尚在,枝繁葉茂,四季清濃,誠為邊地古大樹矣。

注釋:

①康熙六年即1667年,在教化等三部長官司地改流,設開化府。雍正八年即1730年,設文山縣。

②原文作“賞改”,據文意改作“嘗考”。

③原文作“受”,據上下文意改。

④原文作“烈”,據文意改。

⑤原文作“各”,據上下文意改。

⑥原文作“飛”,據文意改。

⑦原文作“土”,據文意改。

⑧原文作“來”,據上下文意改。

⑨原文作“說”,據文意改。

⑩原文作“每”,據文意改。

猜你喜歡
民國
新見晚清民國傳奇劇目十一種
民國電影宣傳有奇招
他們為何都愛民國?
民國人愛刷朋友圈
民國文學文獻:搶救與整理——一個民國文獻工作者的一些零碎感想
以稀為貴 這些民國錢幣能換豪車!
民國風煙,尺素纏綿
民國書家與民國書風
新見晚清民國傳奇雜劇七種考論
晚清民國人物群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