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滲透美育的策略探究

2022-12-28 11:27李向春
文山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美育道德與法治法治

李向春

(曲靖市民族中學,云南 曲靖, 655000)

美育是“五育”之一,“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決定“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的全過程”[1]。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既是一門系統教授馬列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落實 “三進”要求的知識性課程,更是一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德育與美育對完善人格,幫助初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挖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美育教育因素,探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實施美育教育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滲透美育的意義

(一)美育能夠有效彌補道德教育的不足

“人們通過美才可以走向自由”。[2]美育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將美育滲透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有效彌補道德教育的不足。初中學生時期正處于人生重要的成長階段,通過美育培養他們正確的審美觀,有利于在他們心靈種下正確的理想信念的種子、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這既是教育方針的要求,更是學生健康成長、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體現。一般來說,在對學生的教育中,德育強調以理服人,主要通過知識教育和規范教育使受教育者的言行符合主流價值觀的需求,從而實現教育的目標,這種教育方式顯得剛性比較強;美育則不然,更側重情感引導,更強調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這種教育方式是柔性的、潤物細無聲的,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美育教育,能夠有效地彌補道德教育的不足,讓學生在寓教于樂的教育中,獲得精神的滿足和愉悅。

(二)美育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美育,不失為有效地提高思政課課堂教學效果的手段。建構主義認為,教師不再是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而應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合作者。美育天然的柔性和潤物細無聲的特征,有利于教師幫助學生設置更便于學習的、個性化的場景,轉化“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相對抽象和剛性的教育內容,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喜聞樂見的情景中更加高效地理解和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知識,從而提升人文素養。我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要將美育運用到現實教育中去,而美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陶冶情感?!盵3]將美育滲透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動應用審美形象構建課堂、開展教學活動,通過審美形象中原本蘊藏的情感、趣味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學生,讓學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時,主動自覺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感受美、欣賞美的同時,在學習中獲得美的享受,這本身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追求的效果。

(三)美育原本就是德育的重要內容

求真、求善、求美都是思想教育,因此美育原本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懊烙侨烁窠逃?,美育可以對人的整個人性起到感化作用,促進人性的和諧統一,以幫助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盵4]從真善美的角度來看,科學求真、德育求善,美育求美,三者緊密聯系,尤其是德育與美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中就有許多美育的內容,如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青春時光”通過“青春的邀約”“青春的心弦”“青春的證明”三課對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地處理好進入青春期后碰到的各種新問題,從而健康成長,同時也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輝,領略到青春之美。八年級下冊教材,以憲法和法律為中心,在教會學生正確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遵守法律和規則的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社會之美,規則之美?!暗赖屡c法治”課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目的在于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成為合格的公民;美育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兩者都是“五育”的重要內容,在教育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共同作用于學生的內心信念,共同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任務。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滲透美育存在的問題

初中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是初中階段教育的重要內容。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缺乏學校、社會、教師統籌協同推進機制,美育仍是學校教育中的薄弱環節。

(一)課堂教學評價觀念落后

現階段,課堂教學評價還是以同行評價為主,即教師評價教師的傳統評價方式。這種方式一般以教學目標明確、方法科學、環節合理、流程順暢、基本功扎實等這些課堂教學的顯性因素作為評價指標。長期以來,大家都認為這種內行評價內行的方式是科學的、合理的、也是令人信服的。但是這種完全以教師為中心的評價方式卻忽視學生,將這個最重要的主體排除在外,沒有顧及到學生的感受,因此這種評價結果對于學生來說完全是毫無價值的,正如飯店做的菜是不是好吃,不是顧客說了算,而是廚師之間說了算一樣,因此從評價結果來看,總給人“隔靴搔癢”之感。同時,從現在通行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來看,主要注重的是教師傳授知識能力的評價,對在課堂教學中美育教育的質量評價標準還沒有落實,即使在音樂、美術等作為美育教育的主要課程評價中也是以知識掌握的程度作為評價標準的,很少關注學生審美素養的提高。因此,現行的通過同行評價、缺乏美育參與的評價、學生學業水平測試等方式來評價課堂教學水平的方式在評價觀念上是落后的,也是片面的、不夠科學的。

(二)教師的審美素養有待提高

在具體實踐中,由于“五唯”等傳統的評價方式的慣性,部分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專業素質不高,理解課程標準、將核心素養培養與教材內容融會貫通的能力還有差距,即使開展美育教學也僅停留在對學生開展藝術教育等表面,很少鉆研美育相關的理論,知識儲備不足,對于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滲透美育的重要性的認識更是不到位,基本沒有關注到美育的層次,僅僅滿足于將知識教給學生、讓學生能夠考一個好的分數;加之教師不注重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審美能力不高,自身能力不足,只是一般化地、單純地給學生講解書本知識,很少從培養學生素質和能力的高度來謀劃“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沒有將具有美育價值又具有育人功能的課外教學資源引入課堂,在教學中,以從教材到教材的知識性講授為主,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效果較差,能夠激發學生審美體驗、走進學生心靈的教學相對較少。因此,當教學中真正需要滲透美育教學時,往往就會感到力不從心、無從下手。

(三)學校對審美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受社會傳統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的影響,考試分數和升學率仍然是評價教師教學效果好壞和學校教育質量高低的“金標準”。因此,盡管2020年黨中央、國務院對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提出了“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學校美育發展新局面”[5]的明確要求,同時出臺了有利于培養學生藝術能力等審美素養的各項“雙減”措施,但是,落實“五育并舉”、將審美教育融入到學校教學、融入學科教學中尚未成為學校和教師的自覺?,F實中,重視知識傳授、學習成績的觀念仍然是主流,學校和教師對是否開展美育教育并不重視,“讓所有在校學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機會,整體推進各級各類學校美育發展”[5]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四)審美教育資源開發滯后

因為升學教育觀念的制約,教師結合教材內容開發具有校本特色的美育元素不主動,體現美育的、高水平的“道德與法治”課堂還比較稀缺。一般認為,承擔美育教育任務的課程是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在其他學科中滲透尤其是滲透到初中“道德與法治”這樣的德育課中還沒有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教師普遍缺乏發掘教材中已有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多種美的主動性,并將這種美展示給學生的意識和能力。隨著科技的進步,多媒體等教學設備、互聯網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教師將音樂、美術、視頻等更具有審美價值的元素引入課堂開展美育教育更加容易,但從實際教學來看,教師主動引入、長期堅持開展美育教育仍然不到位,距離精心設計更是有較大的差距,很多時候都只是在“比賽課”“公開課”“示范課”中“曇花一現”。

除此之外,家長、社會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標準還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仍然停留在知識掌握的程度和考試的分數和名次上,這也是影響美育教育多學科滲透的重要原因。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滲透美育的策略

美育是德育的重要手段,與德育相輔相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核心不能僅僅局限于學生掌握書本知識,美育教育的核心也不能僅僅局限于使學生的音樂、美術等藝術技能的提升,而應當站在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將人文素養和審美素養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全過程。

(一)主動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

“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6],將美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是推進思想政治課改革、提升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內容和途徑。國家統編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材,內容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的意志,體現了教育方針中“德”的培養目標,思想性、理論性較強,但是教材的親和力、針對性相對不足,由于初中學生知識經驗等不足、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因此要達成教學目標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主動挖掘教材的審美因素,滲透美育,不斷增強教材內容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實現學習內容的轉化,建立情感認同。例如,八年級上冊第一課第一框“我與社會”,如果教師簡單地、直接地按照教材內容給學生講授人與社會的關系,讓學生記住相關的社會生活規則,也無可厚非。但是從追求更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審美體驗來說,這樣簡單處理,長此以往必將造成教學效果低下,“道德與法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作用將會打折扣。因此,教師要善于加工,利用多媒體設備在課堂上引入一些圖片、視頻、音樂等,引導學生談一談自己有趣的生活經歷,說一說看到的美麗風景、聽到的優美樂曲等,讓學生從這些具有審美價值的材料中去感受教材的內容、體會社會生活的美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容。這種主動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的方法,無疑會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主動創設審美情景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畢竟不是美育課程教材,美育內容、美育的元素需要教師的巧思構造、巧手編織。教師在教學中主動創設情景,與學生一道主動創造、將抽象的教學內容通過藝術轉化,是“道德與法治”課將思想教育的過程轉化為師生共同創造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過程。例如,在講授“少年有夢”時,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抗戰名曲《在太行山上》,這是一首激勵全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最終取得抗戰勝利的壯美的愛國歌曲,詞作者也正好是與《國歌》作者同時代的音樂家、曲靖沾益區的桂濤聲。桂濤聲少年時代勤奮學習、立志報國的故事,宏大壯美的抗戰歌曲,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在艱苦環境中勤奮學習、在危難時刻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不懈奮斗的課堂氛圍。在這一氛圍中,學生感到生動形象的同時,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更有利于達到教學目標。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的教師,要不斷地更新教學觀念、主動提升自己的美育素養,提升發現美、欣賞美、轉化美、創造美的能力。學校也要提高政治站位,督促教師將美育教育滲透到各類課程中,著力構建音樂、美術等美育課程為龍頭,“道德與法治”課程為基礎,語文數學等課程為支撐的落實“五育并舉”育人目標的課程體系,形成主動滲透美育的良好氛圍。

(三)不斷發掘美育資源

要對初中生開展更加廣泛的審美教育,教師還需要通過加深對教學內容及教學理論的理解,進一步發掘“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美育因素,不斷豐富教學內容中的審美資源,從而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感知美。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具有形式美,例如,教材內容編排使用了彩色圖片和文字,頁面的設計使用了不同的色塊,注重美感;記錄內容的文字使用也具有審美價值,例如八年級(下)四個單的標題依次是:第一單元堅持憲法至上;第二單元理解權利義務;第三單元人民當家做主;第四單元崇尚法律精神。因為屬于法治教育內容,標題絕大多數選用動詞開頭,可以喚起初中生的行動感;九年級(下)四個單元的標題:第一單元富強與創新;第二單元民主與法治;第三單元文明與家園;第四單元和諧與夢想。屬于國情教育內容,標題采用名詞搭配名詞,呈現出更多的包容性。因為表達內容的不同,在編者的精心設計下呈現出不同的結構美和韻律美,當然這種整齊美只是形式上的,也是教材或者是編寫者已經為我們營造的審美氛圍,教師要善于利用。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把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轉化為自身的審美體驗,例如上文中提到的桂濤聲與歌曲《太行山上》這樣的資源引入課堂,是教師在課本之外主動發掘本土文化中的審美資源,并且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的成功案例。

(四)實現審美課外遷移

思想教育的最終目標不僅僅是使學生獲得知識,更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進知行合一的實現,因此課外學習遷移的程度直接決定了思想教育的效果。思政課教師不但要讓學生學會審美,還要讓美育走出課堂,融入學生生活,使他們養成在生活中關注美、欣賞美、理解美的習慣,最終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例如,利用初中生對偶像的崇拜和喜歡模仿的心理特征,在講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誠實守信”中“杜正云牢記祖輩的囑托守護紅軍墓”的故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進一步收集資料、豐富杜正云的故事,學生在深化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學生會發現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學校所在地——曲靖市沾益區。這樣做,一方面讓學生深化了對杜正云故事中蘊含的壯美的理解,另一方面,因為杜正云就是學生的“身邊人”,這種審美也很容易就實現了遷移,在學生的讀后感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沒有想到杜正云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附近;放假的時候要去看一看;杜正云是家鄉人,要向他學習。從這些讀后感中可以發現,杜正云故事中蘊含的社會美、課程內容中蘊含的價值觀已經向學生的生活遷移,誠實守信的種子已經種在了學生的心田。

猜你喜歡
美育道德與法治法治
論公民美育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人大戰“疫” 法治為要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美育教師
中小學推出《道德與法治》課程
治理下的法治與法治下的治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