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文化傳承的地方院校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2022-12-28 13:57劉麗麗
輕紡工業與技術 2022年4期
關鍵詞:服裝設計校企服裝

劉麗麗

(重慶文理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重慶 402160)

紡織服裝產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基礎深厚,體量大。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的持續進步,紡織服裝總產量仍在不斷上升,但也正經歷著深刻的產業革命。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總體上呈現出3 個特點:以創新驅動科技發展,帶動紡織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以文化創意為翅膀,塑造中國文化審美,以文化引領時尚產業的發展;以責任為導向,打造時尚生活與綠色生態的產業新格局。作為時尚產業服裝設計人才的輸出端口,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應審時度勢,調整培養目標,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培養出適應產業需求和持續推進我國服裝設計創新發展的應用型設計人才,在世界時尚產業格局中發出中國聲音。

1 時尚產業發展對服裝設計人才的需求

當下,越來越多的服裝品牌和服裝設計師積極為中國設計發聲,肩負起了文化傳承的重任。2018 年,紐約時裝周的T 臺上,模特穿著印有“中國李寧”字樣的國潮風設計服裝亮相,以及品牌口號“讓改變發生”讓傳統國貨品牌“李寧”華麗轉身,完成了消費者的迭代升級,受到了90 后、00 后等群體的熱捧,也徹底帶火了國潮風。業界也將2018 年當作國潮元年,國潮作為一種亞文化迅速在服裝行業崛起。國潮現象的出現是必然的,這是我國綜合國力提升,國人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認同的必然結果。在服裝產業,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為目標,融合時代審美和流行趨勢,創造出東西融合而又獨具民族文化特質的設計會日益繁榮,這是大勢所趨。作為地方服裝院校,應精準定位,肩負起文化傳承服裝設計人才培養的重任。

2 地方院校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

地方院校服裝專業設置主要分為服裝與服飾設計、服裝設計與工程兩個專業,且隨著服裝產業人才需求的變化,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招生日漸縮減,很多院校停招,專業人才培養也逐漸向服裝營銷管理方向傾斜。無論是服裝與服飾設計還是服裝設計與工程,服裝設計人才的培養目標基本上大同小異: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動手能力,并能獨立完成服裝設計、結構制版和工藝制作,熟練掌握流行趨勢預測與分析、品牌服裝設計與策劃等綜合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這種趨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導致地方院校培養的服裝設計人才缺乏自身的特色和優勢,與國內一流或者優秀的服裝院校相比,學生在就業或者職業發展過程中缺乏足夠的競爭力和發展后勁。

以重慶文理學院為例,據筆者對近年來服裝專業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統計,近70%的學生在就業1~2 年后轉行,在行業領域深耕的設計人才更是寥寥,當然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何提高地方院校服裝設計專業人才的專業能力和行業競爭力卻是服裝教育應該深思的深刻命題。作為地方院校,應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著力為地方培養高素質服裝人才。在具體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以文化傳承服裝設計人才培養為目標,結合地域文化,在人才培養上應著力突出自身的優勢和特色,以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3 地方院校服裝設計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3.1 人才培養目標雷同,缺乏精準定位

國內地方院校服裝設計人才培養的目標基本是雷同的。作為地方院校,應首先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為地方培養專業人才。但是國內東西部、南北方經濟發展存在差異,就服裝產業而言不同地域更是天壤之別。如東部沿海地區服裝產業鏈集全,產業較為發達,市場繁榮,無論是高校人才培養還是行業人才需求相比較中西部地區都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以重慶為例,重慶地區開設有服裝專業的高校17 所,其中地方院校15 所,每年為社會輸送近千余名畢業生,這些畢業生一部分流向服裝產業發達地區,一部分留在本土服裝企業,也有一部分轉向其他行業。但本土服裝企業卻經常招不到或者留不住優秀的設計師,這其中的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包括人才質量、產業環境、職業發展等。如果地方院校能結合區域文化特點和經濟發展的形勢,認真研判本土時尚產業的規模和發展趨勢,仔細分析服裝企業或其他產業對設計人才的需求,對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細分,精準定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方院校服裝設計人才培養的高效性。

3.2 教學方法滯后,缺乏辦學特色

服裝設計專業根據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服裝設計專業的課程框架幾乎是類似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都存在同質化現象,課堂教學與行業及產業存在一定程度的脫鉤,課堂不能及時反饋新的理論、設計潮流和社會熱點,造成學生知識面狹隘、設計思維固化、設計作品局限等諸多問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院長、博士生導師李當岐教授認為無視限定條件下所做的設計沒有任何價值,當然這里的限定條件是指在面向服裝消費市場時,服裝設計的創新是建立在市場調研和市場細分的基礎上,根據目標市場所需和設計定位,權衡材料選擇和生產條件等諸多因素,適時恰當地推出與眾不同的新產品。服裝設計在面對消費市場時要研究目標消費市場,同樣的,在服裝人才培養過程中,服裝設計教育也應該具有相應的“限定”條件,這些條件是學校結合地域文化和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構建人才培養的特色,這里的“限定”包括但不限于區域文化、設計題材、流行趨勢、產學研實踐項目等,學生通過長期的訓練逐漸養成依據限定條件發揮設計創新的能力和素養,也能凸顯地方院校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優勢和特色。

3.3 人才培養模式固化,缺乏高效的校企合作機制

對于國內眾多地方院校服裝設計專業來說,校企合作是一個始終在不斷探索和實踐的永恒話題。服裝設計專業是一個藝工結合、理實一體且與服裝市場聯系密切的專業,多年來,服裝教育與服裝行業人才需求之間始終有段距離,企業需要的是能自如應對快速變化的服裝消費市場的設計師,而學校教育過程中又缺乏市場環境以及針對市場變化的設計訓練,引入校企項目恰好能彌補這一點,但是新的問題又隨之產生,企業需要的是高效的經濟效益,學校注重的是高效的人才培養,雙方利益的不對等也導致很多校企合作無法真正落地,校企合作浮于表面,形同虛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和價值。校企合作要實現校企雙贏,學校應與企業、社會團體、行業協會乃至政府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建立富有實效性的校企合作機制,打造成熟且可持續的特色校企合作項目。

3.4 重知識教育,缺乏文化素質內涵的培養

面對目前服裝市場對設計人才的新要求,地方院校服裝設計專業存在重知識教育而忽略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問題。當前高校正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專業課程教學正成為文化內涵教育的主渠道、主戰場。地方院校應以課程思政建設為契機,優化和整合教學內容,加強對學生文化素質內涵的培養,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4 基于文化傳承的地方院校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地方院校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緊緊圍繞地域文化,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將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到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過程中。當前,高校正在大力推行課程思政建設,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學是實現高校立德樹人和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徑。在服裝專業的諸多課程中蘊含了非常多的思政育人元素,而這些思政元素很多正是來自于地域文化,如地域服飾文化、傳統紡織織造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民間藝術等,將這些文化元素與教學內容、實踐項目充分融合,通過教師講解、實地調研、設計實踐、校企合作等環節讓學生不僅領略到地域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也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服裝設計的方法和脈絡,提高服裝設計和創新的能力。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無論面對何種限定條件,學生都能得心應手,逐漸形成較強的專業能力和良好的職業素養。

基于文化傳承的服裝設計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是一項復雜且系統的工程,需要課內外、校內外的聯動,同時也需要學校、企業、社會團體、政府等部門的支持,具體構建思路如下。

4.1 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構建專業特色課程群

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將專業課程進行歸類,構建服裝結構與工藝類、技法類、設計類、素質拓展類課程群。以服裝結構和工藝類課程為基礎,重點培養學生的制版、工藝制作的能力,強化課程中的樣衣和成衣制作等實踐環節,為開拓學生創新思維、提高設計創意的文化內涵夯實專業基礎;技法類課程以時裝畫技法、服裝面料設計等課程為核心,重點培養學生的設計表現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服裝設計類課程以服裝設計基礎、女裝設計、男裝設計、童裝設計、服裝創意設計、品牌服裝設計、服裝配飾設計等課程為核心,突出服裝設計的主體特色,以文化傳承為目標,以區域文化為載體,并結合新文科背景下學科交叉的新視角與新思路,從科學技術、文化學、美學、心理學等角度加強文化內涵建設,優化課程內容,打造精品實訓項目,以項目設計帶動學生創新設計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有邏輯、有重點、有層次地構建富有特色的服裝設計課程體系。素質拓展類課程注重對學生專業理論素養、審美意趣的培養,特別是基于交叉學科的視角,拓展學生的視野,鼓勵學生運用跨學科思維解決綜合性、復雜性的設計問題。

4.2 以文化傳承為特色,構建精品實踐項目

服裝設計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要以文化傳承為目標,以區域文化為載體,精心設計實踐項目。教學團隊要對區域文化進行深入調研,特別是傳統服飾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民間藝術、傳統手工藝等優秀民族文化,從美學、文化學、心理學、人類學、符號學等多學科角度對服裝設計理念和內涵展開探討,并將其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特別是服裝設計核心課程以及服飾圖案設計、面料設計、服裝配飾設計等,啟發學生對這些地域文化進行深入調研,并結合現代服裝設計理念、市場流行趨勢及時代審美,創造出具有設計創新和商業轉化價值的產品,為構建富有實效的校企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礎。以我校為例,服裝設計專業依托我校服飾創意與設計工作坊、鄉村振興學院和文化遺產學院,通過梳理教師科研項目、鄉村振興項目以及相關的校企合作基地項目等,結合服裝設計教學內容,構建服裝設計、圖案創作、文創產品設計、配飾設計等不同方向的設計實訓項目,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充實了學生的設計創作過程。

4.3 以市場為導向,打造校企合作交流平臺

學校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構建教學成果與文化交流平臺。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民間手工藝人等優秀文化傳播者請進課堂,通過專題講座、技藝傳習等活動讓服裝專業教學和育人真正地接地氣,讓學生感受優秀的地域文化,創造出具有文化內涵和商業價值的設計作品;通過參觀、學術交流等形式向企業或其他社會團體宣傳和推廣學生課程作業、畢業設計、項目成果等設計實踐作品,共同研發校企融合項目。并且對于地方而言,很多文化或者實踐項目來自民族民間或者鄉村地區,恰巧缺乏專業設計力量的介入,通過這種校企、校地合作模式,不僅讓地方院校的設計介入鄉村振興,發揮高等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同時也能構建地域文化的活態傳承體系和路徑。

事實上,學生設計實踐項目與校企融合項目本質上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打通下游消費市場是實現學生作品轉化為產品,產品轉化為商品的關鍵,也才能從本質上讓校企合作真正落地。

5 結語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服裝品牌開始關注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具有這種意識和能力的服裝設計師也是未來服裝行業及市場的迫切需求?;谖幕瘋鞒械牡胤皆盒7b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宏觀上是從國家文化復興戰略的全局出發,從地方院校服裝設計專業教育的層面來講,也是基于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和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聚焦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對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改革,并充分利用課程作業、畢業設計、校企合作等實踐項目來檢驗人才培養的質量,從而構建具有創新意識和教育前瞻性的服裝設計人才培養體系。

猜你喜歡
服裝設計校企服裝
幾何思維在服裝設計上的應用
立足“農”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風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電子商務課程教學模式
當代綠色生態服裝設計的反思探索
道具服裝
現在可以入手的mina風高性價比服裝
基于服裝設計工作室的實踐教學改革
一個平臺 四項合作 多方共贏——“政府搭臺、校企唱戲”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服裝家紡個股表現
校企合作五反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