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法學概論》課程中的課程思政建設

2023-01-02 23:54
華東紙業 2022年1期
關鍵詞:公共秩序專業課專業課程

曹 靜

(黑龍江工業學院 黑龍江 雞西 158100)

0 引言

教學過程既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進行情感交流、學生心智得到發展的過程。通過充分挖掘課程中的情感因素和思政內容,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從而達到學科知識與情理交融的教學境界。本科院校的課程思政,尤其是《法學概論》課程中的課程思政,就是要根據該課程的具體特點,通過相關案例的展示和剖析,進一步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職業文化、“工匠精神”、革命傳統教育、國防教育、勞動教育等融入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 《法學概論》課程教學中缺乏思政教育的主要原因

1.1 教師缺乏進行思政教育的主體意識。

“課程思政”推進到專業課程教學中去的步履艱難,教學過程中,更不要把課程思政看成是上級指派的工作任務,根本上它是體現我們教師對學生責任心的要求,著眼點要始終放在學生身上,把學生教好,是教師對國家最大的責任。專業課程的知識和技能點,直觀上與思政的聯系不大,故而對其不會專門進行側重和強調,在授課時被一筆帶過,很難達到德育效果。而要進行思政元素的挖掘,靠專業課程教師個人行動,又平添了不少教學任務,還不一定能挖到合適的素材,使得思政教師缺乏進行思政教育的主體意識。如筆者曾在講授民法典侵權責任之不當得利、無因管理以及善意取得時,有講授到鋼與鐵的轉換關系,但并未深入就“百煉成鋼”這個現象進行升華,后在聽課的教授指點下才幡然醒悟,感嘆錯失德育良機。

當前高校教育的主流理念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水平,另一個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這兩種教育理念都從某一個方面突出了高校的教育層級和特點,但是也都忽略了教育的最重要任務,也就是德育為先。針對這種傾向,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作出了明確的指示,即高校人才培養一定要弄清楚三個問題即“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樣培養人?”這三個基本問題。高校教育不僅僅是培養專業技能和獨立、自由精神的人,更重要的是培養有社會主義道德的、對社會主義建設有用的人,這也正是“課程思政”改革的具體目標,既迫在眉睫,又任務艱巨,對此必要性的認知不足,阻礙了改革的推進進度。

1.2 大學生學習定位限制了課程中思政教育功能的發揮。

專業教師從專業教學的角度認為,不應該讓思想政治教育占用學生太多的時間,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需要占用大量專業課的學習時間,影響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同時,部分專業教師認為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內容是沒有實際效果的,或者是無用的。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課程思政僅僅是思政課程的教學任務,而錯誤的將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完全分離。

1.3 考評體系無法對課程進行思政教育發揮引領作用。

在體制機制方面,很多高校還普遍缺少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的協同育人考核與評價制度。對各類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較少,而對于思政資源實施立德樹人如何價、如何考核,還缺乏相應制度。具體到對于專業課程和課程思政之間的融合,各專業教師之間的協同和聯動也在一定程度受到影響。此外,不可忽視的就是受就業壓力、晉升壓力的影響,各大高校普遍將專業課作為重點工作來抓,而教師則將科學研究、職稱晉升當作主要任務。此等上層設計,必然使得如何推進課程思政成為一個沒有明確的框架設計、實施戰略的“老大難”問題。

2 《法學概論》課程中的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2.1 提升專業教師課程思政主體意識。

教師是教書育人實施的主體,也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拔业恼n堂我做主”是對主體和責任的宣告。作為專業課教師,應該挑起“思政擔”,讓所有課都上出“思政味”,使得“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而作為專業課教師,在教學環節,我們就是這種“使用實踐力量的人”,所以更應在傳授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講所學知識轉化為內在德行、精神系統的有機構成、一種素質或能力、認識世界的基本能力。課程思政的核心,是在授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開展思想引領,引導學生先明是非曲直,后明道路方向,再明如何作為。

2.2 強化課程教學環節的價值導向作用。

價值導向是指社會或群體、個人在自身的多種具體價值取向中將其中某種取向確定為主導的追求方向的過程。在教學環節中的價值導向,其實質就是通過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而《法學概論》課程思政真正的關鍵不是該課程究竟加了多少思政內容,而是去探究取得了多少思政效果。課程思政講的思政效果,與專業課中具體融入思政元素的多少無關,關鍵是看最終對學生產生什么具體的效果,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什么程度的影響。只有通過人才培養的大思政教育格局來實現專業學習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步、同頻進行,融思想政治教育于專業學習之中,才能真正做到潤物無聲,德法兼修。

2.3 強化《法學概論》課程教學設計,促進思政教育功能得以有效發揮。

在此,以課堂教學中公序良俗原則內容之一“民事主體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為例。公共秩序是社會存在及其發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通常來說,法律會通過明確的規定來維護公共秩序。因此,危害社會公共秩序的行為,通常也是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的。但是法律不可能沒有遺漏,在法律缺乏強制性規定的時候,公共秩序原則正好可以彌補不足,作為當事人行為自由的底線。通過以上課程細節展示可以看到,《法學概論》這門課程更多的選擇以案例的形式開展教學。教學案例設計的主旨是幫助學生理解相關法律知識,在案例設定的背景下,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理解相關法律規范并學以致用,更好的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課程思政強調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該原則具體講授過程中,需要教師注重“德行教化”的作用,并向學生傳遞中華法系偏重倫理性的法律精神,故以《民法典》公序良俗原則教學為例:

公序良俗來源于民事法律調整的固有缺陷,也就是市民社會生活交往的廣泛性、復雜性、不穩定性與法律的不可窮盡性之間存在的固有矛盾。公序良俗原則的任務則是解決這一矛盾,以彌補法律的不足,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實現社會正義。

而該原則內容包括兩個方面:

第1,民事主體應當遵守公共秩序。公共秩序是社會存在及其發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通常來說,法律會通過明確的規定來維護公共秩序。因此,危害社會公共秩序的行為,通常也是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的。例如走私軍火、販賣毒品、出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此等行為就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因而以此為內容的合同當然歸于無效。但是法律不可能沒有遺漏,在法律缺乏強制性規定的時候,公共秩序原則正好可以彌補不足,作為當事人行為自由的底線。例如,在某公司工作的三位好友相約,每人60歲之前不得生育孩子,為此交付5萬元作為擔保。假如60歲之前沒有生育孩子,則可以取回5萬元并獲得相應利息;假如60歲之前生育了孩子,則5萬元不退,由其他人分享。我國法律并沒有明確禁止“不生育孩子”的合同約定,但是這個約定明顯是反人類、反社會、違背公共秩序的,因此應該被認定為無效。

第二,民事主體應當遵守善良風俗。善良風俗,是指全體社會成員都普遍認可、遵循的道德準則。具體包括兩方面,一是社會普遍認可的道德準則,例如助人為樂、尊老愛幼、見義勇為、救死扶傷、鄰里和睦等;二是指在特定區域內所普遍存在的風俗習慣,例如婚禮不得撞喪、解除婚約后的彩禮返還等這樣的生活習俗?,F實生活中,很多善良風俗都已經成為鄉規民約,發揮著社會治理作用。比如鄰里和睦。有些善良風俗、道德準則已經被法律所涵蓋,比如不得遺棄老人就已經成為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遺棄老人,輕者受害人有權請求居委會、村委會予以勸阻、調解,構成犯罪的需承擔刑事責任。但是由于社會發展迅速,社會生活復雜,善良風俗很多現實以及發展中的道德尚沒有被法律所覆蓋,因此有必要通過善良風俗原則,盡可能把道德規則引入民法體系進行調整。

結合不同課程的性質、特征,針對性地挖掘其中包含的德育元素,將高校專業課程體系與思政教育體系融合到起,充分發揮思政課程的顯性教育與其他課程的隱性德育教育能力。傳統思政課程為思政教育的主陣地,應當發揮示范引領價值,其他專業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起輔助作用,應注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積極貫徹人文關懷,在科學文化的熏陶中不斷升華他們的思想道德修養。

3 結語

總之,“課程思政”要發揮所長,加強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課程思政是教育理念和教學實踐共同作用的產物,既是高等教自的發展創新,也是新時代的實踐需要。高?!八颊n程”向“課程思政”的轉變,是教育領域的次深刻變革,全面落實“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在理論上加強研究和探索,更需要在實踐上落實和完善。

猜你喜歡
公共秩序專業課專業課程
汽車類專業課程混合式分層教學模式的實踐
素質培養目標下經管“專業課程鏈”構建研究
論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中職《醫護英語》與專業課的結合教學探索
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高等學校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以匯編語言與接口技術課程為例
論國際私法中的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班級管理中的高中生公共秩序教育
微信在中職汽修專業課教學中的探索與運用
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在我國運用的回顧與前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