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對“校園貸”的認知及歸因分析

2023-01-06 09:30孫臨花
黑龍江科學 2022年23期
關鍵詞:校園貸大學校園借貸

孫臨花

(六盤水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1)

大學校園貸是政府、社會及學校關注的焦點?!蛾P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加大不良網絡借貸監管力度”,眾多學者也從法律、教育、消費、心理層面對校園貸存在的問題及治理方法進行剖析[1-3],并對不同地域大學校園貸情況進行調查分析[4]。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學校園貸的借貸形式由線下轉向線上,形成了大學生校園網貸,令治理難度加大。治理大學不良校園貸的關鍵是要了解大學生的借貸行為及認知,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治理。對貴州某高校大學生校園貸認知及歸因情況進行調研,以期為大學不良校園貸的治理提供借鑒。

1 對象與樣本

1.1 研究對象

為了解大學生對校園貸的認知,以貴州某綜合類高等院校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自編問卷方式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學生性別與年級基本信息及大學校園貸的使用類型、態度、認知、風險及校園貸所反映出來的問題與治理情況等。借助高校輔導員資源,運用問卷星在線平臺,向該校各班級QQ或微信群發放問卷。

1.2 樣本情況

共回收問卷1 360份,剔除無效問卷70份,有效問卷1 290份,有效率為94.9%。其中,男生368份,占28.5%;女生922份,占71.5%。出現的性別差異主要是該大學為師范類院校,女生偏多。從樣本年級分布看,大一學生309份,占23.9%;大二學生450份,占34.9%;大三學生322份,占25.0%;大四學生209份,占16.2%。大四學生問卷偏少原因與其忙于畢業而配合度不高有關。

2 結果

2.1 大學校園貸群體分布特征

大學生中有過校園貸經歷的人群及借貸平臺。44.4%的人有過校園貸經歷,55.6%的學生從未使用過任何校園貸產品,說明并非所有學生都傾向于使用校園貸。使用校園貸群體中,多數為螞蟻花唄與京東白條等傳統電商平臺信貸產品,占調查總人數的42.3%。使用趣分期、分期樂或P2P借貸平臺進行借貸的占調查人數的1.5%。使用其他類型線上或線下校園貸產品的僅占調查總人數的0.6%,說明多大學生主要傾向于正規或傳統的網絡借貸平臺,而選擇自己不熟悉或其他類型借貸平臺的相對較少。

大學生使用校園貸的性別差異。男生使用校園貸的比率占54.4%,女生使用校園貸的比率占40.5%。其中,男生使用傳統電商平臺校園貸的比例為51.1%,女生使用該平臺校園貸的比例為38.7%,這與男女生對使用校園貸的評價存在著一致性,即男生選擇校園貸的比例占調查總人數的19.3%,而女生選擇校園貸的比例僅占調查總數的9.2%,說明男生更傾向于使用校園貸。

大學生對使用校園貸的態度。64.0%的學生選擇最好不用與完全不支持;有23.9%大學生選擇保持中立;僅有11.1%的學生選擇支持使用與有條件可使用。這說明半數以上的大學生并不希望或不贊同使用校園貸產品,可能與近年來發生的不良校園貸事件有關。多數學生通過新聞或網絡媒體等了解到不良校園貸存在著風險與危害,僅有部分學生認為支持使用或者有條件可以使用。估計某些大學生在使用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傳統網絡電商平臺購物后并未產生不良后果而由此做出的選擇。

2.2 大學生對不良校園貸的認知

大學生對不良校園貸的了解程度。不良校園貸被媒體曝光后,為大學生采用校園貸敲響了警鐘。當被問及是否聽說過“裸條貸”“暴力貸”等不良校園貸時,有1 101人選擇聽說過,占調查總人數的85.4%,僅有189人選擇沒聽說過,占14.6%,說明多數大學生對不良校園貸是有所了解與認知的,而出現部分學生不了解不良校園貸,也從側面反映出部分大學生對與自我群體有關信息的關注度不夠,或對何為不良校園貸的認知不清晰,凸顯出加強對大學生進行不良校園貸相關知識宣傳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大學生對如何判定不良校園貸的認知。多數大學生表示聽說過不良校園貸,當進一步追問是否了解如何判定不良校園貸時,其結果并不樂觀。有點了解與不太了解的占33.3%與31.7%,有9.5%和19.8%的學生選擇非常了解與比較了解,僅有5.6%的學生選擇完全不了解。盡管部分學生選擇有點了解,也表現出對不良校園貸認知的不自信,有70%以上的學生對不良校園貸的認定或判定認知不清,從側面反映出加強對不良校園貸認知教育的必要性。

大學生對校園貸的理性認知情況。為進一步了解有過校園貸經歷學生的借貸心理,針對大學生的借貸償還能力進行了跟蹤調查。64.8%的大學生選擇校園貸時是經過深思熟慮的,26.7%的大學生相信自己有償還能力,僅有3.7%的學生選擇先借了再說,還款時再想辦法,4.9%的大學生選擇從不考慮校園貸。部分學生使用校園貸時的確沒考慮到借貸風險,但多數大學生在借貸時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對自己的行為有過理性思考,并對自己能否償還及所帶來的風險有所認知。見表1。

表1 借貸大學生群體對借貸時考慮自己的還款能力情況(n=573)

2.3 大學生對校園貸的風險認知

大學生對校園貸風險的理解。風險普遍存在于個體或群體的生活中。調查顯示,有過大學校園貸經歷的學生中,54.5%的學生認為校園貸存在很大的風險,26.3%的學生選擇有風險,有14.5%的學生認為有點風險,只有4.7%的學生認為校園貸無風險,說明校園貸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是存在一定風險的,主要基于大學生無固定收入,多數學生貸款后不能及時還款將會產生利息,而當學生無能力還款卻又不愿意找父母要時,就會給學生帶來壓力而造成其認知風險。

大學生對校園貸不良后果的認知與判斷。個體與群體為了獲得生存發展常常會對風險進行判斷,以此規避風險所帶來的不良后果。調查發現,大學生選擇校園貸對個人有風險的占調查總數的93.4%;認為對家庭存在風險與影響的占86.5%;對家庭社會存在風險與影響的占57.3%;認為會給學校與同學帶來風險與影響的分別占48.7%、50.1%??梢?,半數以上學生認為校園貸與學校的關系不大,主要是個人與家庭的風險,與社會、同學有關,但關聯不大,從側面反映出學校對大學生校園貸風險認知及教育引導的缺失。

大學生在校園貸時所考慮的風險因素。大學生認為校園貸存在風險,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個人信息安全、償還能力和利息高低。而針對不同類型校園貸的學生交叉分析發現,學生們所考慮的因素有所不同,如分期購物或P2P借貸平臺(趣分期、分期樂等)校園貸,學生考慮的因素主要是個人信息安全、利息高低與申請成功率。而使用線上線下其他類校園貸,學生考慮的因素排序為還款期限、個人信息安全、利息高低與申請成功率。綜合大學生借貸三種類型校園貸的特征發現,個人信息安全、利息高低與申請成功率是共同的考慮因素,而償還能力與還款期限也被考慮其中,并且使用過非常見類型校園貸,認為還款期限是大學生關注的重要因素。

2.4 大學生對校園貸所反映問題的歸因及解析

大學生自認為校園貸所反映的問題。大學生作為校園貸的借貸主體,如何看待校園貸現象與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進行預防及大學生對超前消費或超額消費的看法等問題的考察,有利于了解大學生對校園貸的真實想法與認知。調查結果顯示,78.3%的學生選擇了校園貸,反映出大學生缺乏理性消費觀念。73.7%的學生選擇盲目攀比消費造成校園貸。60.9%的學生選擇校園貸,反映出物質追求與拜金主義的影響。44.0%的學生選擇學校對學生消費觀的引導不夠,41.9%學生選擇家庭教育與經費監管不足,40.2%的學生選擇借貸公司以此謀求暴利,僅有29.9%和24.6%的學生認為校園貸問題與政府對網貸平臺監管不力與學生從銀行等正規渠道貸款難有關。在大學生看來,校園貸問題首先反映的是個人層面,其次是社會與學校層面,最后才是政府監管與借貸公司平臺,說明大學生認為校園貸產生的核心問題是內在的自我,即自我消費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樹立,凸顯學校加強大學生消費觀、價值觀與人生觀方面引導教育的必要性。治理大學生校園貸問題需遵循學生個體到學生群體,再到家庭、社會及消費文化方面。

大學生對治理校園貸問題的看法。進一步追問如何治理大學校園貸時,大學生所選擇的治理措施前五位分別是學校應加強學生理性消費教育與引導、學生應合理消費或不透支消費、政府應加強對放貸平臺的監管與審核、同學之間不應盲目攀比消費以及社會宣傳與營造理性消費觀或氛圍。調查顯示,82.4%的學生選擇了學校應加強學生理性消費教育與引導,78.1%的學生選擇了學生應合理消費或不透支消費,75.7%的學生選擇了政府應加強對放貸平臺的監管與審核,69.2%的學生選擇了同學間不攀比消費或盲目從眾消費,65.74%的學生選擇了社會宣傳與營造理性消費觀或氛圍,僅有47.5%和41.2%的學生認為父母關心學生并多提供一些生活費、禁止網絡或金融平臺借貸購物或提現。數據結果表明,60%以上的學生認為治理大學校園貸需要發揮學校的教育與引導功能、政府對放貸平臺的監管審核、學生樹立理性消費觀以及營造社會、大學生間的理性消費氛圍,針對父母所提供費用并沒有要求提高或表明禁止校園貸平臺服務,說明理性消費、正規借貸、消費文化是治理大學校園貸的關鍵,而對家庭費用上的增加與完全禁止校園借貸上并無明顯訴求。

3 結論

有使用校園貸的大學生群體比例占44.4%,其中多為花唄、京東白條等傳統電商平臺信貸產品,僅有少數學生使用其他類型校園貸。80%以上的大學生聽說過不良校園貸,而如何判定不良校園貸的學生比例不足1/3,說明大學生對何為良性校園貸與不良校園貸區分不清,凸顯加強大學生對良性校園貸與不良校園貸重新認知的重要性。

對有過校園貸經歷的大學生認知分析發現,個人信息安全、償還能力、利息高低是大學生考慮申請校園貸的主要因素,且80%以上的學生知曉校園貸的風險,說明多數大學生對校園貸存有風險認知。而對不良校園貸所帶來的后果,大學生認為主要是個人與家庭的事情,而與學校、同學及社會關聯不大,反映出大學生對校園貸風險認知的片面性和對校園貸教育的不足與缺失。

6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校園貸所反映的問題是缺乏理性消費觀念、盲目攀比消費、物質追求與拜金主義影響,表明大學校園貸反映的問題首先是個人層面的問題,其次才是社會與學校層面的問題。部分大學生認為,治理大學校園貸,學校應加強學生理性消費教育與引導,學生應合理消費或不透支消費,政府應加強對放貸平臺的監管與審核,同學之間不應盲目攀比消費以及社會宣傳與營造理性消費觀念和氛圍,說明治理大學校園貸的關鍵在教育引導,并注重內外協同。

猜你喜歡
校園貸大學校園借貸
民間借貸糾紛頻發 誠信為本依法融資
高密度大學校園規劃指標與形態研究
新媒體語境下大學校園文化創新路徑研究
大學校園改造更新規劃研究
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學校園?
讓民間借貸駛入法治軌道
從眾心理對大學生“校園貸”的影響淺析
厘清“校園貸”潛在風險:大學生當心跌入人生陷阱
論我國“校園消費信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大二學生被“校園貸”奪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