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研究
——基于1 199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空間分布特征

2023-01-10 02:59李會琴
國土資源科技管理 2022年5期
關鍵詞:示范區重點旅游

李會琴,王 蕊

(中國地質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當前,我國鄉村振興已由謀篇布局階段進入具體實施階段。鄉村旅游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1]。自2019年以來,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公布了三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鄉村旅游重點村是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壯大的結果,也是實現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托[2],更是實現以旅游為抓手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選擇。在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如何持續發揮鄉村旅游的脫貧攻堅作用,建設旅游促進鄉村振興示范帶,形成全國可推廣的經驗,對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總目標及促進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已有研究對鄉村旅游促進鄉村振興的邏輯機理[3-4]、驅動機制[5]、路徑選擇[6-8]以及鄉村振興和鄉村旅游耦合協調關系[9-10]等進行了探討,發現兩者之間是螺旋上升、層次推進的響應關系[11],鄉村旅游能夠實現鄉村功能與游客需求的多元契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12]。鄉村旅游重點村的已有研究集中在空間分布異質性及驅動力等方面,如王秀偉等[13]、翁鋼民等[14]發現前兩批鄉村旅游重點村的空間分布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存在京津冀地區和長三角地區兩個集聚核心。王淑佳等[15]提出資源賦存決定了鄉村旅游的發展路徑。鄉村旅游重點村的建設是一個動態過程,當前的研究多基于前兩批1 000個村莊,基于三批重點村數據的研究相對較少,且較少關注到重點村在全國分布的動態演化。此外,在加快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過程中,各?。▍^、市)先后提出鄉村振興樣板村和示范區建設規劃。鄉村旅游重點村作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載體,其集聚分布區域擁有建設為旅游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示范區的優勢,有關鄉村旅游促進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的研究還不多見[16-18]。

基于此,本研究以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3批1 199個村莊為研究對象,基于鄉村旅游重點村的空間分異特征和重點村發展類型,對重點村集聚區域示范區建設進行探討,旨在為旅游賦能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提供參考,助力鄉村旅游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一 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1 199 個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來源于文旅部2019年7月、2020年8月及2021年9月在官網(https://zwgk.mct.gov.cn)公布的數據。借助Google Earth API對各鄉村旅游重點村的經緯度坐標進行抓取,導入ArcGIS10.2進行地理配準和投影轉換,生成鄉村旅游重點村地理信息數據庫,并對三批鄉村旅游重點村的時空分布進行可視化表達(圖1)。研究范圍為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在內的31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

圖1 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分布

(二)研究方法

1. 最鄰近指數

最鄰近指數R定義為平均最近鄰距離與理論最近鄰距離的比值,可用來反映鄉村旅游重點村在區域空間的分布類型[19]。公式如下:

式中:r1表示平均最近鄰距離;rE表示理論最近鄰距離;n為鄉村旅游重點村的個數;A為總區域面積;di是要素i與其最鄰近要素的距離。當最鄰近指數R=1時,點為隨機分布。當R>1時,點為均勻分布。當R<1時,點趨向于聚集分布。

2. 不均衡指數

洛倫茲曲線常用于反映分配上的不平等程度,本文使用洛倫茲曲線計算集中指數的方法計算鄉村旅游重點村在各省級行政區的不均衡指數S[20],公式如下:

式中:S為不均衡指數;m為省級行政區數;Yi為第i位的累計百分比。S值越小,表明鄉村旅游重點村均衡分布在各省級行政區;S值越大,其空間分布越不均衡。

3. 標準差橢圓

標準差橢圓能夠準確地揭示點的整體空間分布的方向特征,其空間分布中心等效于標準差橢圓中心[21]。以長軸指向正北方向(12點鐘方向)的橢圓轉角為0°,橢圓沿順時針方向旋轉。橢圓長軸方向和短軸方向分別代表點空間分布的主趨勢方向和次趨勢方向,長軸和短軸的長度差越大,點的方向性就越顯著。長軸與短軸之差與長軸長度之比為橢圓的扁率。公式如下:

式中:SDEx和SDEy分別為鄉村旅游重點村空間分布重心的橫、縱坐標;xi和yi為每個鄉村旅游重點村的空間位置坐標分別為鄉村旅游重點村算術平均中心的橫、縱坐標;n為鄉村旅游重點村的總數;θ表示橢圓的轉角;tanθ表示橢圓的方向;和 分別為重點村i距算數平均中心的坐標偏差;σx表示標準差橢圓的短軸長度;σy為標準差橢圓的長軸長度。

4. 核密度估計

核密度估計通常用于計算點集在研究區域不同地理位置的出現概率,研究點的密度決定了點發生的概率。公式如下:

式中:fh(x)為鄉村旅游重點村的密度函數;h為搜索半徑距離;n為搜索半徑距離內的重點村個數;x-xi為重點村x與重點村xi之間的距離。核密度fh(x)值越大,表示事件發生的概率越高,點的分布越密集[22]。

二 結果與分析

(一)總體分布特征

從鄉村旅游重點村在全國的分布(圖1)可以看出,鄉村旅游重點村在全國的分布上呈現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的特征,胡煥庸線東側重點村的分布密度和數量均明顯高于西側。通過式(1)測算得到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最鄰近指數R= 0.528 568,平均距離(32 517.165 978 m)遠小于預期距離(61 519.332 342 m),Z值得分-31.229 088,P值為 0,說明鄉村旅游重點村在空間上總體呈顯著集聚分布。使用標準差橢圓對鄉村旅游重點村空間分布范圍和趨勢進行分析,從標準差橢圓的長軸指向和轉角的改變可以發現(圖2),2019—2021年鄉村旅游重點村的分布格局呈現由東北—西南向正東—正西加強的趨勢??偟膩砜?,標準差橢圓的面積隨扁率的變化而變化,西部面積擴大范圍明顯大于東部,空間分布重心總體上向西北方向移動(表1)。原因可能在于:數量上,第二批次鄉村旅游重點村的數量明顯多于第一批次,對重點村的范圍擴張、方向性變動以及重心偏移存在一定的影響;政策上,國家允許第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區擁有額外推選名額,且《關于開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建設工作的通知》文件指出重點村的建設要適度向“三區三州”等地區傾斜。

表1 鄉村旅游重點村標準差橢圓分析結果

圖2 鄉村旅游重點村標準差橢圓分析

(二)省域分布特征

從鄉村旅游重點村在各?。▍^、市)分布情況來看(圖3),上海擁有最少的鄉村旅游重點村,僅22個,其次是天津市。新疆擁有最多的鄉村旅游重點村,共67個(其中有28個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浙江和江蘇位列其后。從分布密度來看,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分布密度最高,分別為 34.92 個 /104km2、23.17 個 /104km2、19.33 個 /104km2,新疆、西藏和內蒙古的密度最低,分別為 0.40 個 /104km2、0.28 個 /104km2、0.25 個 /104km2,可見不同?。▍^、市)鄉村旅游重點村存在數量和密度上的差異。從中國七大地理分區來看,鄉村旅游重點村在華東地區分布最多,占23.68%。東北地區和華南地區占比最少,分別為8.7%和9%??偟膩砜?,華北地區、華東地區、西北地區以及西南地區擁有全國71.89%的鄉村旅游重點村。通過式(2)的計算得到我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的不均衡指數為0.109 424 52,輔以鄉村旅游重點村在各?。▍^、市)分布的洛倫茲曲線(圖4)可以得出,鄉村旅游重點村在省域分布呈現不均衡的特征。

圖3 全國31?。▍^、市)鄉村旅游重點村分布情況

圖4 全國31個?。▍^、市)鄉村旅游重點村分布洛倫茲曲線

(三)區域空間分布強度特征

對三批鄉村旅游重點村分布密度進行分析,分別得到2019年、2020年、2021年鄉村旅游重點村區域空間分布強度。(圖5)。

圖5 2019—2021年鄉村旅游重點村核密度分析

2019年鄉村旅游重點村在京津冀、長三角分布的核心圈層結構初現雛形,分布密度最高達到1.9個/104km2,太行山—豫北—魯南出現一個集聚帶。此外,在青甘交界、川渝黔交界、長沙—岳陽、臨沂—濰坊、??诘鹊爻醪叫纬?個集聚點。2020年鄉村旅游重點村空間分布形態得到加強,京津冀、長三角圈層范圍向外擴大,其中京津冀核心的圈層向冀南擴散,長三角核心向內陸擴張,形成以長三角為核心,覆蓋鄂東—贛東—閩北的核心圈層結構。太行山集聚帶以太行山為中心,向冀南、豫北、關中及魯南擴張,形成“Y”字形示范帶。青甘交界、川渝黔交界、長沙岳陽、瓊北??谒膫€集聚點范圍擴大形成集聚區。此外,藏南拉薩和新疆烏魯木齊兩個小范圍集聚點初具形態。2021年鄉村旅游重點村的空間分布格局基本形成“兩核一帶兩區”格局,分別為以北京和天津為中心的京津冀多圈層核心;以江浙滬為中心,向鄂東、贛北和閩北地區擴散的長三角多圈層核心;以太行山為中心覆蓋黃河中下游關中、豫北、魯西南的太行山集聚帶;西北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匯的青甘集聚區;西南以重慶為中心,覆蓋資陽、廣安、遂寧、遵義等地的川渝黔集聚區。兩個一級核心重點村分布密度最高達 6.91 個 /104km2,集聚帶和集聚區分布密度為 2.76 個 /104km2~ 4.15 個 /104km2。在藏南拉薩和新疆烏魯木齊存在兩個小型集聚點,密度為1.38個/104km2~2.76個/104km2。

三 鄉村旅游重點村集聚區的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

(一)集聚區鄉村旅游重點村類型

參考《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 18972-2017),根據各鄉村旅游重點村的資源特點和發展模式,將分布在“兩核一帶兩區”的鄉村旅游重點村劃分成觀光休閑型、景村一體型、文化遺產型、特色產業型四類村落(圖6)。觀光休閑型鄉村是基于農事活動、林花草木、山水田園等打造的,以生態農莊、田園觀光、休閑度假為主要發展形式的鄉村,主要以農業梯田、四季花海、生態農業觀光、田園綜合體等主要旅游資源,國家級森林鄉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是典型代表。景村一體型鄉村為本身是等級景區的鄉村或社區,或高等級景區位于所在縣,相關餐飲住宿等業態發展受益于其溢出效應的鄉村。文化遺產型鄉村為依托于村落發展過程的人文歷史資源和民族民俗文化,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古建筑群、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跡遺址等旅游資源的鄉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等是主要代表。特色產業型鄉村是基于鄉村特色或資源優勢,以鋼鐵、冶金、紡織、農漁牧、中藥材種植以及漂流、攀巖等“旅游+體育”特色產業或特色產品帶動經濟發展的鄉村,或以高端民宿品牌、星級農家院、特色電商、村企融合產業示范園區建設等為主要發展形式的村落,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等是典型代表。

圖6 各集聚區鄉村旅游重點村類型及數量

在重點村集聚的五個區域,特色產業型鄉村最多,休閑觀光型和文化遺產型鄉村數量最少。各區域重點村類型側重不一,京津冀集聚區鄉村旅游重點村以礦產、農產品、高端民宿、海珍養殖等特色產業型鄉村為主;長三角集聚區以田園綜合體為代表的觀光休閑型和以高端民宿集群、農漁產品、休閑度假村、煙茶種植、自駕車露營基地等為代表的特色產業型鄉村最多;環太行山集聚帶旅游資源富集,景村一體型鄉村居多;西北青甘集聚區特色產業型最少,西南川渝黔集聚區景村一體型最少,兩個集聚區文化遺產型村落數量相當。

總的來看,京津冀集聚區鄉村旅游的發展主要是依托于大都市近郊的區位優勢,發揮全國森林鄉村的生態資源優勢,以京郊民俗游為定位,為都市居民提供度假休閑的高端精品民宿和星級農家樂,以產業為基發展大都市近郊休閑觀光的鄉村旅游。長三角集聚區則多是起步較早,擁有一定產業和交通基礎優勢,在城鄉統籌發展過程中更加強調生態保護,以品牌化復合發展為建設主線的鄉村,各村互聯互補,形成了一系列生態旅游休閑度假區或高端民宿集群。環太行山集聚帶的鄉村多是基于水利風景、地下峽谷等地質環境和生態條件,孔孟、太極和沂蒙精神等文化資源逐步晉升高質量旅游景區,在景區帶動下不斷延伸產業鏈,增加景區點,基于當地文化特色發展食、住、娛、養等旅游相關產業。西北青甘集聚區鄉村旅游的發展主要基于高原生態和農業資源的農家樂、林家樂、牧家樂觀光采摘,藏族回族民俗、紅色歷史文化以及高級別旅游景區等打造農文旅融合型鄉村。西南川渝黔集聚區的鄉村旅游則是在紅色文化、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利用山地丘陵地形、夏季宜人氣候打造滑翔傘、漂流等“旅游+體育”項目的文旅體融合型鄉村。

(二)各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情況

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23],鄉村旅游重點村集聚區是高質量鄉村旅游資源的集合,其建設最終要落實到以旅游賦能鄉村全面振興,因此基于重點村集聚區探討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根據核密度分析結果,綜合各集聚區鄉村旅游重點村類型及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現狀,提出京津冀大都市帶動型鄉村振興示范區、長三角城鄉融合型鄉村振興示范區、環太行旅游聯動型鄉村振興示范區、青甘農文旅融合型鄉村振興示范區、川渝黔文旅體融合型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建議。

1. 京津冀大都市帶動型鄉村振興示范區

作為我國的“首都經濟圈”,京津冀地區擁有一億多人口,名勝古跡薈萃,各歷史階段文物古跡和歷史名勝資源豐厚,既有資源和市場優勢,又有交通優勢。京津冀大都市帶動型鄉村振興示范區的建設應立足大都市近郊區位和旅游資源,充分發揮京津冀環線兩小時交通圈的優勢。在產業發展上串聯起保定市阜平縣龍泉關鎮、邯鄲市涉縣、懷柔區渤海鎮、薊州區穿芳峪鎮以及西青區辛口鎮等擁有多個重點村的鎮和縣,跨區域整合資源,實現各鄉鎮品牌協同互補,打造沿線特色產業集群。此外,可串聯薊州區穿芳峪鎮和下營鎮多個重點村,打造度假村和都市近郊高端民宿集群,以穿芳峪鎮東水廠村為典范,通過“農民+合作社+公司+政府”的發展模式實現產業融合和提質升級。在文化建設上,立足資源稟賦,推進文旅融合,將景泰藍、盆罐陶藝、仿古石雕、呂氏木楔單杠式榨油技藝和蔡家洼五音大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古北口甕城、古北口鎮城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央統戰部舊址、抗日戰爭紀念館等紅色文化以及民族民俗文化融入鄉村旅游的開發,打造京郊民俗文化觀光線路、非遺技藝傳承體驗觀光線路、紅色文化研學教育科普線路等,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功能整合上,積極發揮高等級景區的溢出效應,利用盤山景區、野三坡百里峽、八達嶺長城等國家5A級旅游景區,白羊峪長城旅游區、雁棲湖等國家4A級旅游景區以及世界文化遺產清西陵等高質量旅游資源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品牌效應,帶動景區周邊鄉村旅游重點村發展,實現客源共享,功能互補。在社區治理上,以寶坻區牛家牌鎮趙家灣村、順義區龍灣屯鎮柳莊戶村為模范,以黨建為引領改善社區人居環境,通過垃圾分類實踐推進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以及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2. 長三角城鄉融合型鄉村振興示范區

長三角是當前我國最大的城市群和旅游圈[24],擁有淮揚、金陵、吳越等地方特色文化,以及杭州西湖、蘇州園林、橫店影視城、普陀山等旅游資源,是我國最早開展現代鄉村旅游的地區之一[25]。近年來在“旅游+”發展背景下,長三角的鄉村旅游出現以安吉為代表的休閑度假旅游模式,以莫干山裸心谷洋家樂為代表的高端度假民宿品牌,以及以“無錫田園東方項目”為代表的田園綜合體建設持續發力助推城鄉融合。長三角地區城鄉融合型鄉村振興示范區的產業建設上,應抓住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契機,持續發揮浙江安吉、永嘉和蘇南江寧等模式的核心示范作用,推動民宿產業規?;?、優質化發展。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以生態優先保障可持續發展,以景區為核心實現全域發展,優化服務環境,打造復合型產業,產旅融合推進二、三產業不斷發展。對于實際建設與鄉村發展的耦合協調程度較低[26],存在“偽鄉村性”和同質化現象[27]的田園綜合體,在建設上應注重 “三生空間”的協調及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此外,共享經濟發展背景下,應不斷推動以常州市溧陽市溧城鎮禮詩圩村為代表的共享廚房的發展。在鄉村治理上,可對標南通市海門市常樂鎮頤生村,發展物聯網技術,用5G技術與智慧農業相匹配,打造智能化、數字化農業產業鏈,以縮短供應鏈。文化建設上,基于傳承將?;~塘、太極拳、木雕、黃梅戲、《田山歌》、前童元宵行會、宏村、西遞村等文化遺產,李巷、張聞天故居等紅色文化資源的文化內涵融入鄉村旅游路線的建設,以鎮江市丹徒區江心洲生態農業園區五套村為典型代表,通過打造生態文化IP,放大地方特色,為旅游發展增添活力。

3. 環太行山旅游聯動型鄉村振興示范帶

太行山是晉、冀、豫、京四?。ㄊ校┑慕缟?,也是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中國半濕潤區和半干旱區的分界線,旅游業已成為太行山沿線資源型地區實現經濟發展戰略轉型的重要支柱產業。2020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聯合發布了《太行山旅游業發展規劃(2020—2035年)》,提出要構建“重點引領、三區聯動、板塊集聚、廊道串聯”的旅游業空間格局。太行山一帶擁有大量景區型重點村,環太行山旅游聯動鄉村振興示范帶的建設應立足太行山一號國家觀光旅游公路廊道,串聯沿線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古跡遺址等資源,聯動周邊景區打造環線特色旅游線,推動高質量景區溢出帶動下發展高端民宿和農家樂村莊的產業升級,實現農、文、旅、康、體融合發展。在產業建設上,對標陜西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立足農業,走 “三產帶二產促一產”的產業融合發展之路。通過產業共融、產權共有、村民共治的發展機制,實行股份制經營管理,村民共建、共治、共享,并在各地打造袁家村印象品牌,實現文化品牌輸出。此外,可以打造以高家臺村、三合村為代表的基于寫生接待,融合藝術培訓、旅游休閑度假和寫生產品產銷的度假寫生勝地;以黃鹿泉村、協心村為代表的峽谷漂流等“旅游+體育”體驗項目;以大南坡村、涼水泉村和東西門村為代表的,基于“合作社+政府或企業”發展模式,融合美學經濟的高端民宿建設;以金米村木耳、馬咀村果蔬、里峪村香椿等為代表的“農業+電商”型鄉村產業園。在文化建設上,以臨汾市安澤縣府城鎮飛嶺村為典范,通過黨建引領架構農文旅多元產業融合發展。飛嶺村立足生態、有機的理念,將農業、文旅、鄉愁融入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建設,打造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美麗鄉村,并立足文化資源創新打造荀子IP,發展衍生文創產品,為旅游發展注入活力。在鄉村治理和生態建設上,以泰安市、肥城市、孫伯鎮、五埠村為典范,通過數字賦能鄉村治理,解決人員短缺問題,探索數字化“掌上鄉村”發展新模式。

4. 青甘農文旅融合型鄉村振興示范區

我國西北地區以山峰、高原地形為主,擁有森林、草原、雪山和戈壁等旅游資源,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第一產業以灌溉農業、綠洲農業和畜牧業為主。青甘鄉村旅游重點村集聚區擁有中藥材和食用菌種植、高原果蔬種植產業園、光伏產業、馬具制造產業、折橋灣農家樂飲食品牌建設等產業。青甘農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的產業建設上,可對標西寧市湟中縣田家寨鎮田家寨村,在流轉荒灘和鹽堿地的基礎上,通過 “公司+園區+合作社+農戶” 的發展模式,建設融合智慧農業、產業扶貧以及科普教育的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園——“千紫緣種植園”。園區通過不斷投入技術研發專項資金優化無果枸杞芽茶樹種植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并成功創建國家3A級景區。農戶不僅共享種植園收益,還通過扶持資金入股種植園。在景區游客中心設立的盤繡、河湟刺繡等當地婦女制作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專賣店同時帶動更多當地婦女實現居家增收。在文化建設上,立足青甘集聚區盤繡、皮影戲、花兒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立足天堂寺、紅溝寺院、三角城遺址和百靈寺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宗教文化遺址,以及小高陵精神紅色文化、軍屯文化、昆侖文化、藏傳佛教文化、馬家窯文化、藏族文化等歷史人文資源的文旅融合觀光體驗線路。在實現文旅融合的同時助推二、三產業轉型發展,帶動村民實現創收,典型村落為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班彥村村委在村落易地扶貧搬遷后,引領村民立足近十項土族特色產業,采取“公司+村黨支部+盤繡基地+農戶”的模式興建盤繡園,帶動所在村落婦女老人利用盤繡創收,同時實現文化傳承。在班彥村民族特色產業的帶動下,2017年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 309元。在鄉村治理和生態建設上,可以以西寧市湟源縣和平鄉小高陵村為典范,生態上植綠護綠,不斷推進綠化造林工作。鄉村治理上,線下以小高嶺紅色精神為引領,線上通過企業、政府和市場三方協作的方式建設信息化鄉村,將數字化與鄉村治理進行深度融合,實現智能化鄉村治理。

5. 川渝黔文旅體融合型鄉村振興示范區

西南地區是我國村莊高密度聚集區[28],擁有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多姿多彩的苗、侗、彝等少數民族文化以及豐富的溫泉和民族醫藥等康養資源,還有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西南地區鄉村旅游以自然風景、民族村寨和傳統農業等類型為主。受緯度影響,夏季山地氣候舒適,避暑休閑度假型鄉村旅游發展效益較好。川渝黔集聚區特色產業有中藥材、獼猴桃、花椒、烤煙種植,避暑精品民宿,快旅慢游項目園區,以及基于山地地形的垂釣、滑翔傘等“旅游+體育”項目。川渝黔文旅體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的建設可立足周貢植故居、王良同志紀念館、陳毅故里景區等紅色資源,挖掘紅色基因,打造諸如“重走長征路”等紅色思政研學路線。在產業發展上,可以積極發揮山地優勢,依托國際山地旅游暨戶外運動大會、國際山地馬拉松、國際滑翔傘公開賽等各類國際山地體育賽事,不斷打造體育旅游示范基地,如武隆區芙蓉街道堰塘村通過村企合作的模式發展“觀光農業+滑翔傘”特色旅游。又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關壩鎮涼風村,以生態旅游和休閑垂釣為核心,在發展果蔬采摘、休閑垂釣等業態的同時立足生態自然資源,突出垂釣特色,舉辦中國·涼風“夢鄉村杯”國際釣魚比賽,并成功入選全國首批運動休閑小鎮。在鄉村治理上,對標巴南區二圣鎮集體村和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將產業鏈建在黨支部上,在黨支部帶領下立足村落資源發展特色產業。通過開展“垃圾分類”專項行動,將綠色生態建設責任落實到戶,發展鄉村軟實力。在交通建設上,應立足川渝黔環線高鐵,加快“村村通”“縣縣通”高速建設,優化全域漫游綜合交通網,串聯西南川渝黔環線景點,打造山地文旅體融合發展典范。

四 結論與討論

鄉村旅游重點村在全國的分布呈現顯著的集聚形態,在省域呈不均衡特征。區域上,鄉村旅游重點村集聚分布在“兩核一帶兩區”,即:京津冀多圈層核心、長三角多圈層核心、太行山集聚帶、青甘集聚區和川渝黔集聚區。在重點村集聚的五個區域,特色產業型村落最多,休閑觀光型和文化遺產型村落數量最少。根據各集聚區鄉村旅游重點村發展類型,提出京津冀大都市帶動型鄉村振興示范區、長三角城鄉融合型鄉村振興示范區、環太行旅游聯動型鄉村振興示范區、青甘農文旅融合型鄉村振興示范區、川渝黔文旅體融合型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建議。

田園綜合體模式發展鄉村旅游的村落主要分布在長三角一帶,西南和西北集聚區則幾乎沒有。原因可能是田園綜合體模式并非普適道路,其主要適用于擁有一定的產業經濟基礎的發達地區[29],這些地區更加強調可持續性,同時城市也擁有反哺鄉村的能力,因而是發達地區實現城鄉一體發展的必然選擇。此外,分析發現鄉村旅游重點村的集聚區與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存在高度融合,未來應借助全域旅游的發展契機和政策支持,推進旅游賦能的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

猜你喜歡
示范區重點旅游
河灘地建起中藥材示范區
中國第三個國家級入境再制造示范區通過驗收
重點推薦
這些是今年要重點做的事
旅游
圖說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著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區”升級版
重點報道
重點報道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