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詞匯語用學的認知視角
——納西東巴文構形的概念整合解析

2023-01-11 16:20紅,鐘
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構字構形語義

段 紅,鐘 維

(1.云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師范大學 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引言

詞匯語用學是近年來語用學領域興起的一門分支學科。它以詞匯為基點,結合語用機制、語境知識和百科知識對詞義的未充分表述部分和變異進行描寫和理論闡釋。從理論背景角度看,詞匯語用學研究主要采用兩大語用理論路徑:一是新格賴斯會話含義理論(Levinson 2000),二是關聯理論(Sperber & Wilson 1998;Wilson 2004)。但兩大理論在解釋力或可操作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格賴斯會話含義理論一方面難以統一解釋詞項的不同意義,另一方面也無法預測詞義變化的程度和方向。關聯理論雖具有較強的解釋力,但根據可及性等級順序確定具體詞義的可操作性較低,因為關聯具有主觀性,很難客觀把握或衡量。我們認為,使用中的詞義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認知現象,因為詞義是以一組認知域作為意義基礎來為無限多的概念和概念系統提供通達路徑的。這一路徑按詞項所指事物出現的認知域被激活的可能性和程度排序,從而預測詞義呈現的差異。因此,深入分析詞語所能激活領域中認知域之間的分解和整合,才能解釋何以對詞語概念內容進行不同觀察會產生不同意義。認知因素一直以來被詞匯語用學所忽視的原因,可能在于該領域主要關注英語、德語和西班牙語等重形合的西方語言,但對漢語和納西語等重意合的東方語言關注較少。對比不同類型的語言有助于確定詞匯-語用-認知界面問題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納西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處于文字發展的早期狀態(鄧章應、白小麗2009)。東巴文的構形(造字方法)指的是“字的字符與它所表示的詞的音義的聯系方式”(喻遂生2014:167)。受舊有研究模式的局限,目前東巴文構形研究大多借鑒漢字研究的理論展開,如“六書說”“十書說”等(王元鹿1988;喻遂生1995;李靜2009;白小麗2013;周寅2015),具有如下局限性:停留于形式和指涉層面,較少關心概念層面;重構成解析,輕過程解析。白小麗(2013)分析了東巴文的構形機理,認為概念的整體性、書寫時的“事理性”以及書寫空間的局限性是東巴文構形的主要動力。截至當前,概念構成和操作的內部過程視角還沒有用于東巴文的構形分析。

概念整合理論(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Fauconnier & Turner 2002)的興起和發展為探討東巴文構形的心理構建過程提供了具有認知可能性的解析思路(張瑩瑩2015;儲澤祥2018;郭照川2018)。東巴文的形成方法盡管多種多樣,但完全由新造或外借漢語等途徑形成的新字只占極小比例,絕大多數東巴文都是通過對語言和認知中業已存在的原材料進行加工改造而成的,其路徑主要有兩條:其一是將各種構字成分組合起來,即合成(composition);其二是對現有字符進行裁減,即截略(shortening)。合成使語義表達變得復雜而精確,截略則體現字形的簡約性和經濟性,這兩種相反的過程恰好在東巴文構形中獲得了統一。本研究借助概念整合理論,依據納西族“白地-麗江-魯甸”的遷徙路徑,選取三地刊布的26 本東巴經作為語料來源,建立東巴文語料庫,探討納西東巴文構形的心理構建過程。從理論層面看,其一,本研究具有完善詞匯語用學理論的潛力;其二,研究東巴文構形的認知機制對我們認識構形的心理構建過程具有普遍意義;其三,運用概念整合理論對東巴文構形過程中合成和截略兩種字符構建途徑做出統一解釋是對該理論解釋力的有效檢驗。從經驗層面看,本研究可加深我們對東巴文作為文字體系原始發展階段典型代表的認識。

二、理論框架

概念整合理論是Fauconnier & Turner(2002)在心理空間理論(Mental Space Theory)(Fauconnier 1994, 1997)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概念整合理論的突出特點是創造性地提出言語意義的在線構建來源于心理空間的整合。心理空間理論認為,語言并不直接指稱客觀世界,而只是構建心理空間的觸發器,包括事體、行為和過程等概念子集。概念整合網絡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輸入空間、一個類屬空間和一個合成空間組成。在概念整合過程中,兩個或兩個以上輸入空間的共享成分具有對應性,這種對應性連接經壓縮形成關鍵關系;類屬空間提取各輸入空間共同擁有的抽象結構,對輸入空間起連接和制約作用;合成空間處于整個整合網絡的中心地位,接受來自輸入空間的語義結構投射,并通過組合、完善和細化三種方式生成自己的顯現結構(emergent structure)。組合指來自不同輸入空間的語義結構相互融合,投射到整合網絡中生成合成空間中的新關鍵關系;完善也稱模式完善,與組合顯現結構生成的即時性不同,需要調用人腦長時記憶中的概念框架,即利用與輸入空間中的成分相關聯的背景知識,構建新的語義結構;細化與完善密切相關,是合成的演化過程,由認知主體通過心理想象或者肢體模擬等顯現邏輯(emergent logic)過程完成認知推理。

概念整合理論自提出以來已被廣泛用于闡釋在線意義的構建過程。例如,沈家煊(2006:5)特別指出了概念整合在復合構詞中的作用,認為“糅合造句的方式跟糅合構詞的方式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概念或詞語的整合”,如“墻腳”是“墻-墻體底部”和“人-人體底部”兩個認知域通過選擇性投射和概念整合過程生成的。有趣的是,東巴文(由山和人腳構成,意為“山腳”)恰巧以更直觀的方式印證了他的觀點。張瑩瑩(2015)用概念整合理論分析漢語會意字的生成演變,根據會意字在不同心理空間中的特點對甲骨文、小篆、隸書等文字材料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分類。她的研究對本研究有很大的借鑒意義。例如,她曾分析“明”字,認為在先民的生活中,日、月的重大意義強化了有關認知并促使人們整合出“光明”的抽象概念,這才生成了“明”字。事實上,一方面,東巴文明顯包含了不同的概念輸入成分,又形成了新的概念整體,“天然”適合于概念整合分析的框架;另一方面,東巴文中首先出現原形字,再經由合成或截略形成新字的構形規律完全符合概念整合的壓縮和解構原則。

三、東巴文構形的語義合成類型及其概念整合過程

東巴文的形成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構字成分,它們各自的意義結構是合成空間里東巴文語義結構的組成成分和觸發源,東巴文的構形過程首先是語義合成的過程。在Fauconnier & Turner(2002)對語義合成分類的基礎上,我們按照合成過程中構字成分之間概念語義關系的不同特點, 將東巴文的構形過程劃分為三種基本類型。

(一)結構賦值式構形的語義合成機制

東巴文語義合成的過程是句法規則在字符層面的體現和凝固。在結構賦值式構形的語義合成機制中,其中一個輸入空間為包含抽象語法關系框架的結構輸入空間,另一個輸入空間則為值空間。在方國瑜(2005)統計的《納西象形文字譜》中,東巴文有五種語法關系類型:1)施事+動作,如例(1)①文中例子皆源于自建語料庫,不一一注明出處。;2)施事+動作+受事,如例(2);3)工具+動作,如例(3);4)動作+處所,如例(4);5)修飾語+中心語,如例(5)—(6)。例(1)—(4)的語義中心表征為動詞,所有的動詞都具有普遍的論元結構,論元角色可以是施事、受事、時間、地點、原因、目的等各種不同的語義成分。因此,例(1)—(4)的結構輸入空間包含的是動詞及其論元結構,它的另一個輸入空間則是值空間,包含準備賦給動詞及其各種論元角色的值。結構賦值式構形語義合成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將值空間的各種成分代入結構輸入空間里相應的語義中心成分及其附加成分的過程。

結構賦值式構形是東巴文構形中最簡單的概念整合方式,因為語義的合成只需要通過語法關系框架與參數值之間的映射即可完成,輸入空間的組成成分之間相互兼容,不存在語義沖突,無須在此基礎上進行更為復雜的語義合成操作。從廣義上說,所有東巴文的語義合成都離不開結構的賦值過程,賦值是一切類型語義合成的基礎。

(二)概念聯合式構形的語義合成機制

在概念聯合式構形的語義合成機制中,兩個構字成分分屬不同的輸入空間,它們之間由于表達相同類別的概念很容易建立語義結構的相互映射。類屬空間則為它們的上義概念范疇,表征為名詞字組或動詞關系框架。概念聯合式構形語義合成的最大特點是各輸入空間地位對等,投射到合成空間里的語義結構不存在誰主誰次的問題,但是只有當它們相互聯合才能生成新的語義結構。

仔細分析,可發現例(7)—(8)與例(9)—(10)的合成機制其實不盡相同。在構建例(7)—(8)的過程中,針和線、弓和箭表征的概念結構的所有原型特征都投射到合成空間,并保持相對獨立的結構體。合成空間里的合成過程基本上并不只是這些語義結構體的簡單相加,而是類屬空間共享的工具屬性協同激活兩個物體搭配時的功能,創生出新的語義。而例(9)—(10)的整合過程則受類屬空間中姐妹關系和伙伴關系的約束,并經由完善操作產生原輸入空間并不具有的語義呈現結構。

(三)概念隱喻式構形的語義合成機制

與以上兩類構形語義構建的常規賦值和對等投射不同,概念隱喻式構形語義合成的特點是選擇性投射、非對稱性投射和非常規語義結構組合,即合成空間都只是有選擇地接受輸入空間語義成分的投射,輸入空間之間的地位并不對等。其中一個輸入空間是中心輸入空間,它向合成空間的投射構成了東巴文語義的基本框架;另一個輸入空間則通過與中心輸入空間中的認知范疇進行結構對正,再將其指稱范疇的特征成分投射到合成空間,經由合成空間中的細化作用形成隱喻式概念范疇。

四、東巴文構形的語碼截略類型及其概念整合過程

東巴文的意義構建不僅牽涉構字成分之間的語義合成,還涉及東巴字符最終成型的截略過程。用概念整合理論的觀點來看,東巴文的截略構字過程屬于東巴文轉喻意義構建的范疇,是概念整合過程中完善或細化操作的結果(Coulson & Matlock 2001)。如前所述,完善涉及人腦長時記憶中概念框架的調用;細化與完善密切相關,由認知主體通過心理想象或者肢體模擬等顯現邏輯過程完成認知推理。將事物的高凸顯度部分轉指為事物的整體是人類心理的普遍傾向,這種以部分指代整體的轉喻正是在東巴文的截略構字過程中起根本作用的認知機制。

Radden & Kovecses(1999)根據理想化認知模型中轉喻喻體和轉喻目標之間的關系,把轉喻分為兩大類:整體中不同部分之間的轉喻和整體與其部分之間的轉喻。前者包含行為轉喻、感知轉喻、因果轉喻、生產轉喻、控制轉喻、所屬轉喻、容器轉喻、地點轉喻、符號與指稱轉喻九類;后者可細分為事物與部分之間的轉喻、標量轉喻、構成轉喻、事件轉喻、范疇和成員之間的轉喻、范疇及其特征之間的轉喻、縮減轉喻七類。任何符合完型認知空間相鄰性原則的意義轉指都能夠引起人類心理的轉喻想象。東巴文的截略構字過程包括兩類鄰近性,即符號與指稱轉喻及事物與部分之間的轉喻。

符號與指稱轉喻指的是在東巴文的形式和所指概念之間建立代替關系的符號轉喻類型。這種構形方式在漢字構形學中又被稱為整體象形,指的是把所畫事物整體形象表達的信息等同于詞義的造字方法。從內容上看,東巴文主要有四種類別:1)天文、地理類,如例(14a);2)植物、動物、人體類,如例(14b);3)飲食、居住類,如例(14c);4)服飾、器用類,如例(14d)。

事物與部分之間的轉喻指的是東巴文中的構字成分依據其所指稱事物的字符劃分截去其中部分字符的一種心理模擬方式。這種構形方式在漢字構形學中又被稱為局部象形,指的是所畫事物局部形象表達的信息小于詞義的造字方法,主要分布在獸類和鳥類等東巴文中。例(15)中通過截取東巴文、的高顯著側面,形成字形、,轉指整體之意。例(16)中通過截取字形冬天表意,截去冬天中表三和月的字符,形成字形,表示“冬天”。又如例(17)中通過截取字形牛表意,截取的上半身部位,形成字形,表示“上半身”,見例(17a);截取的下半身部位,形成字形,表示“下半身”,見例(17b)。有時截略的結果還會成為新字符的構字成分并通過各種變體表達意義。例(18)中通過將鹿倒置,構成新的字形死鹿,表示“已經被殺死了,沒有了生命活力”。根據周寅(2015)對白地、麗江和魯甸三地刊布的26 本東巴經的統計,東巴文單字字形立目數為1577 個,其中象形字為1093 個,占比69.31%。也就是說,大多數東巴文是依靠符號與指稱轉喻及事物與部分之間轉喻的截略構字機制完成意義的構建過程的。例(19)的意義構建過程相對復雜,涉及事物與部分之間的轉喻和地點轉喻兩種機制的復合。該例中通過截取字形水表意,截取的上部,形成字形,表示“水頭”;截取的下部,形成字形,表示“水尾”?!鞍⑺奔唇鹕辰?,金沙江是納西族的母親河,起于青海省止于四川省宜賓市。這一背景知識被調用,經合成空間中的細化作用可進一步激活表示“北方”、表示“南方”的意思。

五、東巴類比字——東巴文構形的產物

類比字在東巴文中十分活躍。類比構字是指仿造已有的同類字創造出對應字或近似字。類比構字語義合成的基本特點是其中一個輸入空間充當中心輸入空間,它向合成空間的投射構成了東巴文語義的基本框架,而另一個輸入空間則將中心輸入空間指稱范疇的特征成分投射到合成空間,凸顯其相關的語義成分,形成新的概念范疇。

六、結語

東巴文構形既涉及語義合成,又牽涉語碼截略,兼具合成構字和截略構字的特點。闡釋東巴文意義構建的認知發生機制對于克服詞匯語用學在解釋力或可操作性上的局限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發現,東巴文構形的心理構建過程可以歸結為不同心理空間的概念整合,概念整合理論不僅能統一解釋從語義合成到語碼截略的整個過程,還能揭示東巴文中類比字的大量涌現與東巴文構形在認知機制上的一致性。

猜你喜歡
構字構形語義
真實場景水下語義分割方法及數據集
重疊式數量增長四字網絡用語的接受度與推廣分析
雙星跟飛立體成像的構形保持控制
語言與語義
“彡”的類意義在構字中對“彡”部字的影響
“吃+NP”的語義生成機制研究
漢語依憑介詞的語義范疇
InSAR衛星編隊構形多約束優化設計方法研究
分布式衛星合成孔徑雷達系統編隊與自主保持技術
甲骨文構形法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