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學生學習數學的“沃土”

2023-01-14 03:35高瑛
教育界·A 2022年33期
關鍵詞:沃土教學生活化策略

【摘要】生活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沃土”。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師應挖掘生活素材,并以此為基礎,創設生活情境,引入生活教法,組織實踐活動,借此使學生們在生活化課堂中,學習、應用數學,掌握數學知識,發展多種能力,提升數學學習效果?;诖?,本文將從四方面入手,詳細闡述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策略

作者簡介:高瑛(1974—),女,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第六中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課程實施”部分提道:素材選取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真實可信;學生的現實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生活現實是其中之一。這些內容指向教學生活化。教學生活化作為生活教育理念指引下的一種教學方法,要求以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生活經歷為依據,使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挖掘生活素材,將數學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熟悉的生活問題,以此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發揮自主性,理解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感受數學價值,實現數學教學與生活的相互滲透。實踐證明,有效的教學生活化,可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遷移生活經驗,喚起已有數學認知,走進生活中,以多種方式探究、解決數學問題,掌握數學知識,進而感知數學的實用性,端正數學學習態度,明確數學學習目的,提升數學學習效果[1]。因此,教師應將生活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沃土”,采用多樣化的策略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

一、挖掘生活素材,豐富教學內容

生活素材是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支撐[2]。教師要挖掘生活素材,豐富教學內容,夯實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基礎。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言:“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鄙罨膶W習材料極具趣味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工具。數學教材是數學學習材料的載體。在實施數學教學時,教師要走進數學教材中,認真分析教材,發現與學生生活有聯系的內容,以此得到生活素材,為進行生活化教學提供

助力。

以“平行線與相交線”為例,教材在該章一開始展示了一幅氣勢恢宏的立交橋的章前圖。這座立交橋是平行線與相交線的具體呈現。同時,章引言中列舉了諸多實例,如“縱橫交錯的道路”“棋盤中的橫線和豎線”等。在體驗現實生活的過程中,學生們早已了解了這些生活中的現象或事物,感知了其中的平行線和相交線,積累了數學經驗。于是,教師從章引言部分挖掘出立交橋、道路、棋盤等生活素材。在課堂上,教師準備將這些素材展現給學生,喚醒其生活認知,促使其遷移生活經驗,主動探究平行線和相交線。

(二)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

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當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愈加接近時,學生的知識接受程度往往愈高。在體驗生活之際,學生們對生活中各種數學現象建構了感性認知。同時,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點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研讀教材后,教師要走進現實生活中,挖掘學生熟悉的數學素材,以此豐富數學教學內容,奠定教學生活化的基礎。

以“用頻率估計概率”一課為例,在生活中,學生們大都有過拋硬幣、觀看運動員射靶視頻等經歷,對概率建構了感性認知。于是,在實施教學前,教師聯系學生生活經歷,挖掘相關內容,如拋硬幣時正面朝上的事件,射擊運動員射中靶心的事件。在教學時,教師將這些事件呈現給學生,促使其遷移生活經驗,探究概率的相關內容。

二、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要求教師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探究。生活情境正是一種真實的情境。為了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和生活素材,使用適宜的方式,創設生活情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應用教學語言,創設生活情境

教學語言是教師實施數學教學的工具。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生動的語言描述生活現象,巧妙地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推動生活化教學的開展。

以“因式分解”一課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如此描述:“大家經常會到操場上玩耍,相信你們早已熟悉了操場的樣子。請大家想象一下操場的樣子,并在紙上畫出操場的形狀,將它的長設為m,寬設為n?!苯處煹拿枋鰧W生們帶進了生活場景中,激發了其興趣。學生們邊聽邊畫。教師留心觀察學生,在其結束繪畫后,繼續描述:“假設學校想要為我們提供良好的體育運動場地,準備在操場上修建網球場和籃球場。如果網球場長a米,籃球場長b米,網球場和籃球場的寬之和等于n(操場的寬),請大家自行設定a和b的數值,在之前畫的操場上畫出網球場和籃球場的形狀?!贝藭r,學生們的興致愈加高昂,紛紛進行頭腦風暴,并將腦海中想象出的畫面畫在紙上,精心設計網球場和籃球場。

由此可見,教師的語言描述將學生們帶入了生活場景中。同時,學生們能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描述生活現象,為探究數學知識奠定堅實基礎。

(二)應用信息技術,創設生活情境

信息技術手段是數學教學強有力的助手,具有直觀性和動態性。應用信息技術可以將學生們帶入真實場景中。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和生活素材,依據班級信息化建設情況,選用適宜的信息技術手段,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探究。

以“軸對稱”一課為例,對稱現象存在于自然景觀、藝術作品、建筑物等事物中,是學生們較為熟悉的。在課堂上,教師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向學生們呈現如天安門、埃菲爾鐵塔、雙喜字剪紙、交通標志等圖片。圖片一展示就吸引了學生的目光。學生們認真觀看,進入生活場景中,探究對稱現象。此時,教師提出問題:“大家發現這些圖片中的事物有什么共同之處?”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們細心對比,進而有所發現。如有學生提道:“這些圖片中的事物可以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對折后的兩部分重合?!苯處煂Υ诉M行肯定,并追問:“那么從數學角度來看,這是什么樣的圖形?這條直線是圖形的什么?”于是,學生們用數學的思維思考問題,嘗試從生活現象中抽象出數學概念。教師則立足學生的表現,及時地進行引導,推動課堂教學順利開展。

三、引入生活教法,深化數學理解

生活教法是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關鍵。與灌輸式的教法相比,生活教法更具趣味性和直觀性。引入生活教法,可以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促使學生發揮自主性,積極探究,深化數學理解,提升學習效果。教師應依據教學需要,應用多樣化的生活教法,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同時助力學生深化數學理解。

(一)數學教具生活化

使用教具是實施數學教學的重要手段[3]。生活中的數學教具隨處可見,如各種球、各種形狀的紙盒等。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立足教學內容,選用適宜的生活化教具,直觀地展現數學內容,促使學生觀察、比較和分析,逐步抽象出數學知識點,建構良好的認知。

以“幾何圖形”一課為例,立體圖形的平面展開圖概念是學生們需要掌握的內容。數學概念是對數學現象的高度概括,具有抽象性。學生可以借助直觀事物認知數學概念。在課堂上,教師為學生們呈現如正方體紙盒、長方體牙膏盒、棱臺形的燈罩等教具,并布置操作任務:“請大家將教具展開,看看會得到什么?”在此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們積極地動手操作,體驗展開立體圖形的過程,得到并直觀認知相應的平面展開圖,建構數學認知。教師以學生的認知情況為立足點,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促使其掌握立體圖形平面展開圖的概念。

如此應用生活化的教具,實現了化抽象為直觀,同時能夠助力學生們進行思維活動,直觀地建構數學認知,扎實掌握所學知識。學生們也因此鍛煉了思維能力、數學抽象能力等,提升了數學學習效果。

(二)課堂提問層次化

新課標要求教師以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出發點,為其提供交流、體驗的機會,促使其進行數學探究,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交流是數學生活化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4]。課堂提問是引導學生進行數學交流的重要方式。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以數學教學內容、學生學習水平、生活背景等為依據,提出層次化的問題,為每個學生提供交流機會,促使其積極思考,掌握數學知識。

以“二元一次方程組”一課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先向學生們提出問題:“在籃球聯賽中,每場比賽都要分出勝負。其中,勝1場得2分,負1場得1分。假設有一支籃球隊先后參加了10場比賽,一共得到了16分。請問這支籃球隊在這場聯賽中勝了多少場?負了多少場?”對于具有生活性的問題,學生們比較感興趣。為了使學生們順利地解決上述問題,教師順勢提出其他問題:“這個題目中有哪些需要同時滿足的條件?如果將勝的場次設為x,將負的場次設為y,如何用x、y表示題目中的條件?”在這一系列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們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分析題目條件,找出關系,由此得到問題答案:“題目中需要同時滿足的條件是‘總場數=勝的場數+負的場數’‘總得分=勝場得分+負場得分’,用x、y來表示就是‘x+y=10’‘2 x+y=16’?!睂Υ?,教師提問:“這兩個方程中都含有x和y,且x和y表示的意義相同。請問這樣的方程叫作什么呢?”在此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們遷移已有數學認知,試著歸納數學概念。之后,教師立足學生歸納概念的情況,加以概括:“兩個方程中都含有x和y 這兩個未知數,且它們的指數都是1,這樣的方程叫作‘二元一次方程’。而聯立兩個二元一次方程,可以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組?!?/p>

由此可見,學生們通過不斷的解決問題,可以一步步地掌握數學知識。同時,學生們還因此活躍了思維,進行積極運算,這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數學思維水平和運算水平。

四、組織實踐活動,感悟數學價值

新課標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轉變以往的學習方式,學會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也是數學教學生活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5]。學生通過進行動手實踐,可以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深刻感悟數學價值,積累生活經驗,為體驗現實生活打好基礎。對此,教師要應用適宜的方式組織實踐活動。

(一)借助數學知識中的生活問題,組織實踐

活動

數學是生活的“服務者”。整合數學教材內容,可以提煉出生活素材,使學生們找到數學知識背后的生活問題,繼而用生活化的眼光進行觀察,用數學的方法進行解決,借此扎實掌握數學知識,鍛煉數學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提升數學學習效果。

以“實際問題與二次函數”一課為例,教材在習題部分列出了諸多生活問題,如“某種商品每件的進價為30元,在某段時間內若以每件 x 元出售,可賣出(100 - x)件,應如何定價才能使利潤最大?”“飛機著陸后滑行的距離 s(單位:m)關于滑行的時間t(單位:s)的函數解析式是 s =60t - 1.5 t 2。飛機著陸后滑行多遠才能停下來?”等。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列出二次函數,進行數學運算。教師可以直接應用教材中的練習題,引導學生解決生活問題。實際上,教師展示教材練習、讓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正是組織實踐活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及時應用課堂所學知識,使用恰當的方式解決問題,以此感悟知識的價值,同時鍛煉數學應用能力。

(二)借助實際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組織實踐

活動

數學知識廣泛地存在于現實生活中,諸多生活現象可以折射出數學知識。在學習數學時,學生要走進生活中,用數學的眼光、數學的思維和數學的語言,審視、思考、表達生活,解決數學問題,掌握數學知識,發展相關能力。因此,在實施數學教學時,教師要借助實際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組織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進真實生活,感知生活問題背后的數學知識,并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以“統計調查”一課為例,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部分學生都學會了用樣本估計總體?,F實生活中有很多統計調查的場景,教師回歸生活,挖掘相關場景,在組織實踐活動時說道:“我們城市的河流中有各種各樣的小魚。但是,隨著污染的加劇,小魚的數量在逐年減少?,F在,環境保護組織要調查某一段河流中的小魚數量,請大家幫助該組織制訂出合理的方案?!痹诖嘶顒又?,大部分學生踴躍地展現自我,回顧用樣本估計總體的內容,嘗試使用適宜的方法設計方案。如此,學生們不但做到了學以致用,還切實地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鍛煉了數學應用能力,提升了數學學習質量。

結語

綜上所述,有效的數學教學生活化,可以使學生們在生活中產生學習興趣,自主地學習、應用數學,實現學用結合。在實施初中數學教學時,教師應基于新課標,以生活教育理念為指引,挖掘生活素材,創設生活情境,引入生活教法,組織實踐活動,借此使學生們以生活為橋梁,學習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深化數學理解,發展相關能力,提升數學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孫齊超.引導初中生在生活中學數學:談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2(03):82-83.

[2]李振剛.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J].新智慧,2021(32):82-84.

[3]徐亞妮,夏學升.試析生活化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22):148-149.

[4]陸新根.生活化教學讓初中數學教學更精彩[J].知識文庫,2021(10):127-128.

[5]高麗.在初中數學課堂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的策略分析[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05):161-162.

猜你喜歡
沃土教學生活化策略
只要關注,所有的生活都是沃土
例談未知角三角函數值的求解策略
我說你做講策略
沃土
沃土
高中數學復習的具體策略
關于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理性思考與分析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
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途徑分析
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