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職業教育在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中的戰略定位和實踐策略

2023-01-21 06:03韓雪軍何九甫
貴州民族研究 2022年6期
關鍵詞:高質量民族綠色

韓雪軍 米 靖 何九甫

(1.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職業教育教師研究院,天津 300222;2.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教育學院,天津 300222;3. 天津大學 教育學院,天津 300350;4. 青海民族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青?!の鲗?810007)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盵1]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中的核心術語,“高質量發展”一經提出,就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近年來,其內涵和外延在不斷豐富。在指向領域上,由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拓展為社會整體的高質量發展,包括經濟、文化、生態等各個領域;在關涉區域上,由經濟發達地區的高質量發展拓展為社會全域的高質量發展,既包括經濟發達地區也包括經濟欠發達地區[2]。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高等職業教育為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一、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維度

(一) 政策話語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維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3](P139)。2021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綜合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不難看出,高質量發展在本質上應該是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于一體的發展。

綜合政策話語來看,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既是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又是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貫穿于高質量發展的始終。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是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維度。

(二) 學理探討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維度

學界對于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維度也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夏春玉、易昌良、趙順招和翁煥斌等人基于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戰略意義和實踐性,在深入調研和廣泛研討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發展現實,圍繞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設計了中國發展指數評價體系。

楊柳青青和李小平則圍繞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五個維度,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設計了2004-2015年少數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綜合指標體系。他們發現,在樣本期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發展要素對少數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貢獻率在不斷增加,均呈現波動上漲的趨勢[4]。梳理學界的研究成果會發現,研究者們圍繞著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設計了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

二、高等職業教育在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中的戰略定位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技能傳承、技術升級、促進就業、推動創業等方面承擔著重要使命,在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一) 高等職業教育是民族地區創新發展的助推器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5](P132),其本質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6](P416)。民族地區的創新發展主要通過理論上的創新、科技上的創新和制度上的創新等來驅動民族地區發展。

高素質人才是創新的主體。在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是區域內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聚集地,主要包括專職教師、學生和兼職教師。具體來看,專職教師作為高職院校固定的高素質人才可以自身的職業素質為基礎,依托學校的專業、實訓中心、實習基地、產業(行業) 學院等平臺,開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工作,為民族地區培養高素質人才,推動民族地區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生產工具更新換代。學生作為潛在的高素質人才在校學習期間能夠通過課程學習、實習實訓、技能大賽等活動提升人文素養、掌握技術技能,進而協助教師們實現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畢業后逐步成長為現實的高素質人才,在行業企業的工作中推動技術革新、文化創新的同時,還能以兼職教師的身份“反哺”學校,同學校的專職教師一道開展創新工作。兼職教師作為流動的高素質人才,因學校教學和企業發展的需要作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橋梁”,可以同高職院校的教師和行業企業的同仁一道推動民族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在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職業教育團隊式對口支援等行動部署下,依托本科院校的實習基地、內地高職院校的幫扶基地、區域外企業的培養基地,吸引了大批來自高校、兄弟院校和企業的智力資源,共同推動民族地區的創新發展。

從總體上看,民族地區高職院校通過聚集、培養、吸引高素質人才成為民族地區高素質人才的聚集地。高素質人才從不同的角度推動民族地區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從而使高等職業教育成為民族地區創新發展的助推器。

(二) 高等職業教育是民族地區協調發展的融合劑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結構就是由諸多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統通過某種聯系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社會有機整體”[10](P127)。協調發展就是社會系統中某種要素通過協調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來推動社會整體發展。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等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復雜的社會系統。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民族地區社會系統、教育系統和職業教育系統的要素,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發揮融合作用,來推動民族地區的協調發展。

從宏觀上看,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民族地區社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可以直接為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諸要素賦能,還能協調民族地區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諸要素之間的關系,形成合力來推動民族地區協調發展;從中觀上看,高等職業教育是民族地區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職普融通的方式來協調其與普通高等教育之間的關系,共同提升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的質量,為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知識基礎和先進的科技支撐;從微觀上看,高等職業教育是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環節,是貫通和融合中等職業教育與本科職業教育乃至研究生專業教育的樞紐,為民族地區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和發展搭起了立交橋,通過輸送不同層次的人才推動民族地區的協調發展。

從總體上看,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通過調和民族地區社會系統、教育系統、職業教育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將各系統的群體動力發揮出來,達成了“1+1>2”效應,從而成為民族地區協調發展的融合劑。

(三) 高等職業教育是民族地區綠色發展的孵化器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自然界中特殊的存在,既依存于自然,又會超越自然。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和行為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如今已經從敬畏自然、效法自然演變為改造自然。人類在超越自然的基礎上過度改造自然,已經嚴重影響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這種背景下,綠色發展的理念應運而生。對于綠色發展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盵8](P16)調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教育的追求。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脆弱,但民族文化中蘊含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生態倫理道德、環境保護習俗等綠色文化。由此看來,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在建設綠色專業、開展綠色教育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高職院??梢越Y合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培育、增列綠色專業,推動民族地區綠色產業的轉型升級、更新換代,進而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的綠色發展。具體說,民族地區的高職院??梢砸罁堵殬I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在農林牧漁大類、水利大類等專業大類中增設和重點發展循環農業與再生資源利用、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水環境智能監測與保護等傳統綠色專業,還可以圍繞產品的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包裝、綠色供應、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可再生材料、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循環利用來培育新型綠色專業。簡而言之,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以綠色專業為載體,為民族地區的綠色產業培養人才,為民族地區綠色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智力資源,最終推動民族地區綠色發展。

建設綠色專業而受益的則是專業領域內的學習者和產業領域的行業企業,在高職院校開展綠色教育影響的則是高職院校的全體學習者和教育者。具體來看,高職院校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的生態文明要素,將可持續發展理念、生態倫理道德、環境保護習俗等綠色文化融入到校本課程、校園文化、社會實踐中,通過綠色教育活動改造工業文明時期的生產生活方式,引導師生員工養成綠色生活方式。

從總體上看,高職院校通過建設綠色專業為民族地區培養了綠色專業人才、發展了綠色產業,通過開展綠色教育可以引導師生員工養成綠色生活方式。無論是綠色專業人才,還是綠色產業,抑或是綠色生活方式,都能為民族地區的綠色發展孵化出原動力。

(四) 高等職業教育是民族地區開放發展的催化劑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體,任何事物都是有機體的組成部分、構成環節,都同周圍的其他事物有著某種聯系或關系。這就要求人們在分析事物之間具體聯系的基礎上,以整體性的視角、開放性的觀念審視世界的發展。開放發展是在立足國內、放眼世界的基礎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內外聯動的方式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實現世界整體的共同發展。在我國,民族地區多處于邊疆,同我國內地形成了命運共同體,與周邊國家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在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以其天然的區位優勢推動民族地區面向周邊國家對外開放發展、面向內地對內開放發展。

在民族地區對外開放發展上,“一帶一路”建設為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形成職業教育對外開放戰略布局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在“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框架體系下,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教師專業發展、職業培訓將會成為民族地區高職院校雙向交流、多維合作的抓手,民族地區高職院校也將會成為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的重要載體。在民族地區對外開放發展的過程中,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將會推動民族地區產業、文化、人力資源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民族地區開放發展的水平。

在民族地區對內開放發展上,高職院校立足民族地區的實際,通過專業建設培育、發展民族文化產業、民族特色產業,將民族特色產品、服務輸送到內地,將內地的企業、資源吸引到民族地區,從而促進民族地區與內地的共生發展、共贏發展。高職院校依托職業教育援助政策將教師和學生輸送到內地的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教師們將內地的專業建設經驗、產教融合模式帶回民族地區,提升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學生們將內地的技術技能、管理經驗帶回民族地區,提高民族地區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從總體上看,民族地區高職院校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通過面向周邊國家對外開放發展、面向內地對內開放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開放發展的廣度、加快了開放發展的速度、提升了開放發展的幅度,為民族地區的開放發展帶來疊加效應。

(五) 高等職業教育是民族地區共享發展的立交橋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同時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所謂共享發展,其實就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9](P52)。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教育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發展起來的,發展成果應該由各族人民共享。最主要的是,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會的教育,更是人人都能接受到的教育。由此看來,高職院校為民族地區各族群眾共享職業教育改革成果搭建了立交橋。

2022 年5月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指出,職業教育包括各級各類職業學校教育和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在技能中國的戰略中,通過大力發展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為民族地區各族人民共享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果搭起了立交橋。在職業教育上,通過連續三年的“百萬擴招”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在擴大規模的同時提質培優,以滿足民族地區各族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在職業培訓上,民族地區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從業者面臨著就業、再就業、技能提升、崗位轉換的現實,高職院校需要聯合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開展形式多樣、層次多樣的職業培訓,為民族地區各族人民群眾的技能升級提供支持。

從總體上看,民族地區高職院校通過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提高了個體技術技能水平,從而讓人民共享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果;通過讓更多的人接受高等職業教育培訓,推進民族地區產業升級換代,讓社會共享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果。

三、高等職業教育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實踐策略

(一) 立足崗位,精準提升教師的職業能力

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能力直接關系著高等職業教育為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輸送高端技術技能人才。

1. 頂崗進修,提升教師的理論教學能力

根據《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的要求,“自2019年起,除持有相關領域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畢業生外,職業院校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10]。該要求探索建立新教師為期1年的教育見習與為期3 年的企業實踐制度,開展在職教師的雙師素質培訓進修。加之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教師日常教學、實習實訓等工作任務繁重,新教師教育見習可能會流于形式。鑒于此,我們為其設計了雙贏共生的頂崗進修策略。具體來看,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專業) 的學生以實習研習的方式“頂替”職業院校新教師的崗位到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工作,新教師們則以全脫產的方式到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專業) 進修。在頂崗進修中,教師要了解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教材改革的趨勢,理解項目教學、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和課程思政的理念,系統學習職業教育原理、職業課程與教學論等課程,同時在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專業) 教師的指導下,嘗試著開展課程開發、教學設計等工作,切實提升教師的理論教學能力。

2. 脫崗實踐,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

根據該要求,來自企業的新教師還要進行為期3 年的企業實踐,要建立校企人員雙向流動相互兼職常態運行機制?!堵殬I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21—2025年)》規定,“推進專業課教師每年至少累計1個月以多種形式參與企業實踐或實訓基地實訓”[11]。為了切實提升新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高職院??梢愿鶕W年教學工作情況采取“日常教學+寒暑假企業實踐”“半日教學+半日實踐”等方式落實教師脫崗實踐工作。在脫崗實踐中,新教師首先要系統了解企業組織生產的方式、產品加工流程、產業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熟悉企業具體崗位(工種) 的工作職責、操作規范、技能資質、管理制度,學習所教專業在生產中應用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標準,結合企業生產實際和用人標準,完善教學方案,改進教學方法,開發校本教材,切實增強實施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證書制度)、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需要的素質和能力。對于專業課教師來說,在脫崗實踐中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基于職業工作過程創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基于崗位需要配置課程,積極開展專業課程及資源開發,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

3. 換崗研修,提升教師的綜合育人能力

根據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理論,結合教育部對職業院校對口支援工作的部署,為專家型教師設計了換崗研修策略。具體來看,換崗研修就是民族地區職業院校選派有發展潛力、辦學急需的專家型教師與對口援助院校的教師互換崗位。在換崗研修過程中,內地教師將專業建設的理念、教育教學改革的經驗帶到民族地區高職院校,鼓勵他們深度參與教學改革、教材編撰等工作,積極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培育、引領“雙師型”教學團隊的發展。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專家型教師則加入到對口援助的職業院?!半p師型”教學團隊中,通過參與產學研訓一體化的崗位實踐工作,反思自身教育教學工作、學院的專業建設工作,汲取內地職業院校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中積累的經驗,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建設能力、團隊建設能力和引領教育教學改革的能力。

(二) 扎根區域,精準提升高職院校的服務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民族地區社會系統的重要要素,需要在立足民族地區,凸顯其系統性、協同性、跨界性的特征,全面融入到社會各個領域,通過“專業鏈”與“產業鏈”的契合、“教育域”與“社會域”的對接精準提升高職院校的服務能力。高職院校的服務能力直接關系著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功能,直接影響著民族地區協調發展、共享發展和開放發展的水平。

1. 以職業學校教育為主的產業學院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產業、行業、企業、專業、就業“五業聯動”的核心機制。但是,我國職業教育領域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卻處于“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尷尬境地。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2021年10月發布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明確指出,“推動校企共建共管產業學院、企業學院,延伸職業學校辦學空間”[12]。在此,我們根據該規定,設計了校企合一、產教共生的實體機構——產業學院。

產業學院,就是職業院校以自身的優勢專業為基礎聯合地方知名企業,以發展地方產業為目的,校企共建的非獨立法人機構。在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根據自身的專業設置與地方知名企業圍繞民族飲食、民族服飾、民族藝術、民族旅游等特色產業共建產業學院。產業學院類比高職院校自辦企業管理,采用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聘任職業經理人和產業技術專家來負責總體運營。產業學院既是教學單位,又是從事生產加工的企業,既要完成授課育人的學校使命,也要達到創新型企業的運營標準;產業學院的教師具有雙重身份,既是教學單位的教育者,又是企業的管理者、技術專家、一線工人;學生也具有雙重身份,既是教學單位的學習者,又是企業的員工、學徒。根據該規定,產業學院的運營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為職業經理人和產業技術專家的勞務支出,還可用于產業學院教師的績效工資、學生的補助等支出。

從產業學院的設計來看,它將人才培養、教育培訓、科研與技術服務、產業發展及其品牌推廣融為一體,由傳統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轉變為校企合一、產教共生,實現了“教育域”與“社會域”“專業鏈”與“產業鏈”的完美契合。不難發現,產業學院培養的人才更加實用、推動產業發展效果更加明顯,高等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的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2. 以職業培訓為主的社區學院

社區學院最初源起于美國。20世紀90年代,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上海市創辦了我國第一個社區學院——金山社區學院。從總體上看,我國的社區學院多由地方政府主辦,教師以兼職為主,承擔著教育教學、交流與咨詢服務、文化服務和構建學習型社會等功能。

社區學院在運行體制、核心職能上不同于傳統的社區學院,是由高職院校舉辦,面向社會提供職業培訓的機構。具體來看,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根據自身專業特色,結合區域內主導產業,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聯合舉辦社區學院,吸納農民工、退伍軍人、再就業人員等群體參加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在運行機制上,政府、企業和高職院校各司其職。其中,教育行政部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要優化社區學院的發展環境,從管理、招生、教師聘用等方面給予支持;企業要全程參與人才培養,支持校企互聘、崗位互換,依托社區學院開展訂單培養,為社區學院學生就業提供支持。高職院校要主動吸納企業全程參與社區學院的教育教學工作,為社區公民提供“菜單式”的“教育超市”,滿足不同群體的就業需求。

產業學院為民族地區適齡青年提供了接受職前教育的機會,社區學院則為民族地區各年齡階段接受職業培訓搭建了平臺。無論是產業學院還是社區學院,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的服務能力。

(三) 健全體系,精準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的吸引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的吸引能力直接關系著其滿足民族地區人民群眾學歷提升、技能提高的現實需求,直接影響著民族地區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質量。

1. 中職、高職、應用本科和專業類研究生教育的縱向貫通

高等職業教育是多樣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需要充分發揮其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的縱向貫通的作用。具體看來,民族地區高職院校通過聯合培養、對口升學等方式將中職與職業本科、應用本科乃至專業類研究生教育鏈接起來,為學生提升學歷鋪平了通道。

在縱向貫通的過程中,高職院校都要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將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課程標準與行業標準、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起來。按照一體化的原則,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根據地區產業發展需求適度在相對成熟的職業領域或者人才短缺領域擴大人才培養規模,按照專業大致對口原則,吸收中職學校優秀畢業生,為職業本科院校和應用本科院校輸送優質生源,向民族地區輸出優質人力資源。

2. 職業高等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橫向融通

該意見要求,應“推動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高等職業學校與應用型大學課程互選、學分互認”[12]。由此可知,這個要求為民族地區職業高等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橫向融通提供了政策依據。在民族地區,職業高等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橫向融通可以通過聯合培養、輔修學位等路徑實現。

聯合培養主要是民族地區高職院校與應用型大學簽訂聯合培養協議,如“3+2”對口升學協議,前3年在高職院校學習,然后按照專業大致對口的原則,采取文化素質與技術技能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升入應用型大學學習2年,就可以完成本科學業、獲得學士學位。

輔修學位主要在職業本科院校和應用型大學開展。按照專業大致對口的原則,職業本科院??梢岳弥苣?、寒暑假在應用型大學輔修第二學位,也可以在取得第一學位后,通過2~3年全日制學習的方式在應用型大學輔修第二學位。應用型大學的學生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在職業本科院校獲得第二學位。

四、結語

職業教育作為對接產業最密切、服務經濟最直接的教育類型,在區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人力資源供給和生產力轉化的作用。具體從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來看,高等職業教育是民族地區創新發展的助推器、協調發展的融合劑、綠色發展的孵化器、開放發展的催化劑、共享發展的立交橋。為了切實提升高等職業教育在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中的價值,要立足崗位,通過頂崗進修、脫崗實踐、換崗研修三種策略精準地提升教師的職業能力;同時還要扎根區域,通過產業學院和社區學院兩種載體精準地提升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的服務能力;采取健全體系的方法,通過縱向貫通和橫向融通兩種策略精準地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的吸引能力。

猜你喜歡
高質量民族綠色
綠色低碳
我們的民族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
高質量項目 高質量發展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三部曲”促數學復習課高質量互動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