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象棲息地恢復與食源地建設
——以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

2023-01-21 08:48鄭進烜朱能勛余昌元鄭靜楠蔡文婧李元杰
林業調查規劃 2022年6期
關鍵詞:源地亞洲象郁閉度

鄭進烜,楊 東,朱能勛,余昌元,王 勇,鄭靜楠,蔡文婧,李元杰

(1. 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云南 昆明 650051; 2. 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營林分院,云南 昆明 650051)

亞洲象(Elephasmaximus)被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EN)物種,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列為附錄Ⅰ物種,在我國也被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具有重要生態保護和科研價值[1]。隨著亞洲象種群數量不斷增加、棲息地面積減少和質量下降、棲息地破碎化等因素,亞洲象分布區與居民生產、生活區重疊情況日趨嚴重,象群進入社區民眾生產生活區活動、取食行為頻率增加,導致亞洲象傷人事件頻發。因此,處理好亞洲象保護與社區發展之間的矛盾、緩解人象沖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障亞洲象分布區內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和促進邊疆穩定是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的重點工作。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亞洲象集中活動的棲息地范圍選擇蓮花塘、小田壩和冷山河3個區域實施棲息地恢復、食源地和硝塘建設等項目,擴大和改善亞洲象棲息地,豐富食物源,引導外溢象群逐步回歸保護區,為實現對亞洲象的有效保護和促進人象沖突緩解提供實踐依據。

1 亞洲象基本情況

1.1 亞洲象種群數量變化情況

云南省亞洲象種群數量1983年為193頭,至2018年亞洲象種群數量發展到293頭。35年間,亞洲象種群數量約增加52%。根據象群活動區域范圍可將其分為4個種群、9個群。分別為西雙版納—普洱種群189頭,勐?!獮憸娣N群18頭,西雙版納勐臘種群74頭,臨滄滄源種群12頭。隨著亞洲象數量的逐步增加和實際有效棲息地的減少,為獲取足夠的棲息地和食物,其活動范圍正在不斷擴大。全省亞洲象分布范圍從1983年的2個州(市)3個縣(市)14個鄉(鎮)擴大至2018年的3個州(市)9個縣(市、區)40個鄉(鎮),新增1個州(市)6個縣(區)26個鄉(鎮),呈現向北擴展的趨勢[2],思茅區、瀾滄縣、江城縣、寧洱縣、景谷縣和勐??h等亞洲象分布區均是近20多年間新擴增的區域。此外,據2018年亞洲象資源本底調查顯示,62.4%的亞洲象主要生活在保護區外,22.9%的亞洲象主要生活在保護區內,14.7%的亞洲象在保護區邊緣來回遷移。

1.2 棲息地與食源地現狀

亞洲象棲息地主要以海拔1 300 m以下的季風常綠闊葉林、暖熱性針葉林、熱性灌叢及灌草叢、熱帶雨林及季雨林、干熱性灌叢及灌草叢為主的天然植被類型,總面積1 150 274 hm2。亞洲象最適宜的棲息地是人為干擾小的天然次生林。亞洲象棲息地分布較大,但其棲息地面積在減少,質量不同程度地下降,主要表現為保護區內棲息地質量下降、保護區外原有棲息地喪失或破碎化和農地類型棲息地面積大且質量差的空間分布格局。

1.3 人象沖突現狀

近年來,由于受亞洲象原有棲息地面積大幅減少和保護區內棲息地質量下降、保護區外的原有適宜棲息地因開發利用使得破碎化加劇、保護區外亞洲象食性和適應性改變、亞洲象分布區居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及人象活動時空重疊等諸多因素影響,呈現人象沖突頻發態勢。

2 項目建設必要性與目標

2.1 必要性

2.1.1是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通過亞洲象棲息地恢復與食源地建設的實施,在有效保護亞洲象這一珍稀瀕危物種的同時,顯著緩解人象沖突,協調人象沖突與社區發展的關系,實現我國亞洲象分布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好亞洲象對促進云南省生態系統穩定、維護生物多樣性、構建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和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1.2是依法依規并貫徹落實文件精神的需要

遵循相關法律法規和貫徹落實相關文件精神,組織或委托相關專家或機構,在總結以往亞洲象保護管理工作經驗的基礎上,認真分析亞洲象保護的有效途徑和肇事傷人事件背后的真實、客觀原因。結合當前的保護管理現狀,依法依規提出切實可行的拯救保護措施和針對愈演愈烈的人象沖突緩解措施,進一步提升保護管理的有效性,并從根本上解決人象沖突問題。

2.1.3是實現物種保護與社區和諧發展的需要

開展棲息地恢復與食源地建設的實施,能夠顯著提升區域內亞洲象棲息地質量和適宜性[3-4],保障亞洲象野外可食用天然植物資源的富足,有效提高野外食物資源的可獲得性,充分發揮亞洲象旗艦種、傘護種優勢,在保護亞洲象的同時也使其它食草類動物(如印度野牛、鹿類、麂類等)獲得相應的生態利益,實現物種保護與社區和諧發展。

2.2 目標

依托2020年第二批中央財政林業改革發展800萬元資金,在保護區亞洲象集中活動的勐養片和尚勇片主要棲息地范圍內,通過野外調查和調研,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區域,有針對性地規范開展棲息地恢復、食源地等項目建設,顯著提升保護區內棲息地質量和豐富食物源[5-6],為保護區內的亞洲象增加更為適宜的棲息空間,得到更多的食物,使其能長期穩定生活在保護區內,同時使保護區外的外溢象群逐步回歸到保護區內,達到緩解人象沖突的效果[7-8],從而提升保護管理的有效性。

3 建設方案

3.1 選址原則與地點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亞洲象棲息地恢復與食源地建設選址原則如下[5-6]:

1)根據監測數據及亞洲象活動規律,在亞洲象主要活動區域或主要通道附近地勢相對平緩、且分布有豐富的其喜食野生食物資源的季風常綠闊葉林次生林內開展棲息地恢復工作。

2)遠離居民生產生活區,避免將亞洲象引入村寨肇事。

3)結合已開展項目的區域持續開展棲息地恢復。

4)棲息地恢復與食源地建設所選擇區域為同一個區域互不重疊的地塊。

5)選擇亞洲象經常性活動的季風常綠闊葉林的天然次生林區域,主要為原居民(原住民)搬遷后的輪歇地、集體林地(自留山、責任山)形成的天然次生林地,結合食源地進行選址。

6)硝塘建設選擇天然硝塘較少的區域且具有天然水塘或常年具有不干枯的小溪溝區域。

7)監控視頻安裝選擇視線開闊且盡可能觀察到亞洲象活動并已建設的硝塘區域。

根據以上選址原則開展亞洲象棲息地恢復和食源地建設,最終確定在保護區內景洪市勐養鎮的蓮花塘、小田壩和勐臘縣勐滿鎮冷山河3個區域開展。硝塘建設確定在景洪市勐養鎮的蓮花塘和勐臘縣勐滿鎮冷山河2個區域的具有天然水塘或常年具有不干枯小溪溝區域開展。監控視頻安裝確定在景洪市勐養鎮的蓮花塘舊家和勐臘縣勐滿鎮冷山河大箐溝。

3.2 技術措施

3.2.1棲息地恢復

1)降低森林郁閉度

根據馮利民等的研究結果表明,0.1~0.25是亞洲象最喜歡的郁閉度,不喜歡郁閉度過高的森林。在棲息地恢復過程中,有目的地清除林下長勢差以及受病蟲害影響的喬木和灌木,保留較大和健康的樹木,對坡度小于30°的天然次生林、輪歇地森林植被進行改造,將森林郁閉度控制在0.4~0.6左右,為亞洲象喜食的草本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空間,增加該區域內亞洲象喜食植物的豐富度。

在降低森林郁閉度的清理采伐作業中,在開展工作前須調查區域內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種類及數量,做好標記并原地保留,禁止砍伐;禁止砍伐溝箐和山梁區域內的樹木及有動物巢穴、隱蔽地的林木。在清理過程中,為了保證野生亞洲象及其他野生動物具有良好的通行環境,盡可能地保留原有地塊中的亞洲象食性植物,對需要砍伐的樹木要求伐樁高度小于10 cm。對亞洲象喜食的??浦参?,由于均具有很好的萌生性,在砍伐時其高度可以在10 cm以上,但不得高于1 m。棲息地清理安排,在年底至翌年初開展一次徹底清理,每年下半年進行一次補充清理。

2)燒除

由于清理和砍伐下來的樹木在短時期內難以全部腐爛,為避免清理的樹木或伐倒木影響亞洲象等野生動物的通行,對清理或砍伐的樹木進行全面燒除。通過燒除,一方面可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林下植物生長;另一方面可減少林中病蟲害,營造出更健康的林分。為取得好的燒除效果,開展燒除要采取單報單批的方式進行,不受當地計劃燒除時間的限制。在進行林地清理過程中,有意識地將恢復區域邊緣清理的樹木及雜草全部搬運到恢復區域內,形成不小于10 m的防火林帶,避免在燒除過程中由于出現跑火現象而導致的火災發生。

3)作業技術

蓮花塘、小田壩和冷山河3個區域棲息地恢復共涉及14個林班,總面積439.62 hm2,實際作業面積415.31 hm2。采用人工“疏伐”、林下植被燒除等人工干預方式,采伐各林班內枯立木和胸徑10 cm以下的小樹、幼樹、灌木,清除保留木枝下高3 m以下的樹木枝條,割除灌木和林間藤本。將采伐和割除下來的喬、灌、草(藤本)采用堆腐+計劃燒除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處理,同時清理地被物,對國家重點保護及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物種予以保留,對亞洲象喜食的草本植物全部保留,使恢復區域的森林郁閉度降低,增加透光面積和林下草本植物蓋度,一方面以適應亞洲象棲息、遷移、散布,同時對其他動物的棲息環境不構成明顯影響;另一方面增加林下亞洲象喜食植物,達到增加象群滯留時間和使象群長期生活的目的。主要作業技術如下:

蓮花塘區域共涉及4個林班,面積188.31 hm2,實際作業面積183.26 hm2,作業采伐株數76 969株,采伐蓄積1 833 m3。采伐株數強度為39.5%,采伐蓄積強度為9.5%,郁閉度從恢復前的0.70降至0.50。

小田壩區域共涉及4個林班,面積121.22 hm2,實際作業面積106.48 hm2,作業采伐株數40 782株,采伐蓄積905 m3。采伐株數強度為22.9%,采伐蓄積強度為5.3%,郁閉度從恢復前的0.80降至0.55。

冷山河區域共涉及6個林班,面積129.46 hm2,實際作業面積5.57 hm2,作業采伐株數41 815株,采伐蓄積804 m3。采伐株數強度為40.4%,采伐蓄積強度為5.7%,郁閉度從恢復前的0.75降至0.60。

3.2.2食源地建設

1)地塊清理

在食源地建設地塊中,保留植物主要以亞洲象和其他食草野生動物的食性植物為主,最大程度地為野生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在計劃開展建設食源地區域,村寨搬遷后,由于長期缺乏相應的人為干擾,大部分地塊內生長了大量的外來入侵物種,如飛機草(Eupatoriumodoratum)、腫柄菊(Tithoniadiversifolia)等,外來入侵物種嚴重限制了本地物種和亞洲象喜食植物的生長。通過對地塊內的外來入侵物種進行全面清理,采用連根挖除的方式進行,對清除的外來入侵物種集中堆放進行燒除;對郁閉度較高、林下草本植物較少的地塊,對木本植物采取大量清除,但保留區域內原有的亞洲象喜食植物物種,將郁閉度降低至亞洲象最喜歡的0.25以下,為林下草本植物提供快速生長的環境。

2)燒除

火燒對于草本植物的恢復與生長具有促進作用,同時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為種植亞洲象喜食植物的生長提供有利條件。根據食源地建設需要,燒除時間應不受計劃燒除時間的限制,采用單報單批的方式進行,以確保燒除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3)種植

為快速提高野生動物喜食植物的質量和種群數量,采用在地塊中人工種植亞洲象喜食植物,主要以粽葉蘆(Thysanolaenamaxima)、構樹(Broussonetiapapyrifera)、芭蕉(Musabasjoo)、莎草(Cyperusrotundus)等物種為主,種植密度為600~900株/hm2,采用隨機方式種植。

4)食源地建設

蓮花塘、小田壩和冷山河3個區域食源地建設共涉及11個林班,總面積181.65 hm2,實際作業面積160 hm2。其中:蓮花塘片區共涉及4個林班,面積92.63 hm2,實際作業面積78.71 hm2;小田壩片區共涉及1個林班,面積15.91 hm2,實際作業面積15.91 hm2;冷山河片區共涉及6個林班,面積73.11 hm2,實際作業面積65.38 hm2。清除地塊中現有外來入侵物種腫柄菊和飛機草,恢復成為宜林地,合理人工種植大象喜食的對葉榕(Ficushispida)、構樹等灌木樹種和莎草、棕葉蘆、芭蕉等草本植物,一方面達到充分利用閑置土地的目的,另一方面達到增加象群停歇時間,促進當地生態系統良性發展的目的。清理整地時間為每年1—2月,栽植時間為每年7—8月,株行距4 m×4 m,采用品字形配置和株間混交方式進行種植。

3.2.3硝塘建設

在天然硝塘地點,根據天然硝塘形狀大小開挖土壤,投放500 kg食用鹽與土壤攪拌后回填,恢復自然狀態;在非天然硝塘地點,選擇易滲水的地方,挖掘面積不少于25 m2、深不低于0.5 m的坑塘,每次計劃投放約400 kg配方食用鹽,與土壤攪拌后回填恢復原樣。為滿足區域內亞洲象對礦物質的需求,充分發揮硝塘對亞洲象的吸引作用,每半年對已建的硝塘進行管理和重新填埋食鹽1次。

3.2.4監控視頻安裝

在景洪市勐養鎮的蓮花塘舊家和勐臘縣勐滿鎮冷山河大箐溝兩處安裝地點,用水泥硬化面積為4 m×4 m的水平地塊,采用3 m高的鋼管對安裝區域進行固定圍欄建設。在圍欄區域內安裝監控視頻設備,并在信號傳輸區域擇點采用無線網橋的方式實現數據傳輸。

4 綜合評價

4.1 環境影響評價

保護區亞洲象棲息地恢復及食源地建設項目,在施工期間因疏伐和食源地建設清理出來的雜灌草采用部分計劃燒除措施,將產生煙霧以及作業過程中小型設備的噪聲和生活污染物等,會對施工區域中的水環境、大氣質量和聲環境帶來一定影響。但項目施工占用的面積有限,不會明顯改變施工區域環境質量,不會造成某一野生動植物類群在項目區域消失;且工程施工時間較短暫,進入管護維護期后,這些影響將減弱或消除。施工單位必須嚴格執行生態防護措施和各項污染控制措施,項目建設對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影響較小且可控。

4.2 社會影響評價

項目建設的目的是將亞洲象再次引入保護區核心區生活,深受當地政府重視和人民群眾歡迎,均持支持態度,積極性和參與度高,在當地不存在社會風險和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同時,項目建設后可切實提升保護管理的有效性,顯著緩解當地人象沖突問題,最大限度地緩解當地亞洲象傷人事件的發生,開創人象和諧共存新局面,有助于全面展示我國亞洲象保護成果和生態文明建設成就。

4.3 經濟影響評價

建設項目屬公益性項目,不產生直接經濟效益。保護區亞洲象棲息地恢復及食源地建設將產生積極的示范作用,緩解當地人象沖突現狀,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當地亞洲象傷人事件的發生和緩解對區域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恢復當地群眾正常勞作,進而增加經濟收入,大幅減少亞洲象肇事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和間接損失。

5 結語

亞洲象保護成效關系到亞洲象的興衰存亡與邊疆少數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建設進程,同時也是檢驗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是否成功的標志。亞洲象是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之一,針對亞洲象種群擴大和數量增長導致原有棲息地和食源無法承載等因素造成的亞洲象向保護區外活動甚至遷移現象越發頻繁的現狀,在保護內開展亞洲象棲息地恢復與食源地建設等項目并進行總結推廣,是系統解決亞洲象分布區存在各種問題的有效措施之一,對維護區域生態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致謝: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郭賢明正高級工程師、王蘭新正高級工程師、李金華高級工程師、巖光工程師等在野外調查工作和棲息地與食源地選址中給予大力支持,謹此致謝!

猜你喜歡
源地亞洲象郁閉度
天山南坡暖季暴雨過程的水汽來源及輸送特征
茶葉科技助推亞洲象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一路向北的亞洲象家族(上)
一路向北的亞洲象家族(下)
不同郁閉度馬尾松林下種植射干的生長效果分析
和龍林業局管理區域喬木林地郁閉度分布現狀及特點
移民與文化認同:土家族民歌《吳幺姑》探析
郁閉度與七指毛桃生長的相關性分析
青海游
發源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