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北白于山生態修復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2023-01-27 02:34沈蕾
中國集體經濟 2023年4期
關鍵詞:生態修復植被

沈蕾

摘要:陜北白于山生態修復是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切入點;是改善薄弱生態本底的迫切需要;是鞏固脫貧成果、促進鄉村振興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歷史上的陜北白于山植被豐茂、生態良好,歷朝歷代人為破壞導致生態嚴重退化,成為陜西生態空間治理的短板和制約區域經濟發展的瓶頸。白于山生態修復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走自然恢復為主、封禁與人工造林相結合之路。目前,白于山植被恢復重建面臨嚴重缺水、土壤退化、水土嚴重流失等造林立地條件困難,還存在現有植被退化老化、生物多樣性缺失、人地關系惡性循環、林牧矛盾突出、造林質量不高、撫育管護不到位等問題;基于此,建議遵循因地制宜原則,作好頂層設計;加強組織領導;進行重大技術攻關;堅持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研究論證調水方案;創新造林機制;強化撫育管護;加大投資、拓寬資金來源。

關鍵詞:白于山;生態修復;植被

白于山古稱橫山,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白于山東出六盤山,橫亙陜甘寧邊區腹地,又分別有橫山和羊圈山兩個東北支脈,西起鹽池,東至橫山黨岔鎮,連綿八百里;狹義白于山位于陜西黃土高原西北部。具體涉及陜北榆林市的定邊、靖邊、橫山、子洲,延安市的吳起、志丹、安塞、子長。

一、陜北白于山生態修復的重大意義

生態修復是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已退化生態系統逐步恢復原有功能與結構,并能自我維持正向演替和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黃河流域生態空間治理的重要地區,陜北白于山生態修復的意義重大。

(一)是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切入點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國家戰略,對黃河流域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陜西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將白于山列為《黃河流域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之一和陜西“十四五”規劃“黃河重點生態區修復重大工程”之一。下決心進一步增強區域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白于山生態修復作為陜西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切入點,是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陜西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決策,也是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具體體現。

(二)是改善薄弱生態本底的迫切需要

首先,陜北白于山水資源嚴重匱乏。白于山是陜北榆林地區海拔最高的山,也是無定河、北洛河、清澗河、延河和無定河的支流大理河、小理河、紅柳河、蘆河的發源地;涇河支流東川上源十字河,也源于白于山西側。它是陜西黃土高原最重要的水源地,作為“陜西水塔”擔負著為流域城鄉供水的重要使命。這里的水資源一般靠雨水補給為主,而流域內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降雨多集中在6~9月,且常以暴雨為主,強度大,蒸發量大。導致無定河、北洛河、清澗河、延河等季節性河流平時徑流量小,汛期暴漲暴落,年際變化大。同時,多年的水資源超采導致地下水水位低、埋藏深。因此,通過生態修復、增加植被覆蓋來涵養水源的任務十分艱巨。

其次,陜北白于山侵蝕嚴重、侵蝕機理復雜、侵蝕強度差別明顯。白于山黃土深厚,溝壑縱橫,土壤侵蝕嚴重,是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黃河中游粗沙多沙集中來源區之一。具體而言,白于山區南側為低山丘陵,峁梁兼備,地形破碎、土壤侵蝕劇烈;吳起——志丹深切長梁峽谷強度侵蝕;山區北側河源區中度侵蝕、北側塬梁澗地風蝕明顯。自然侵蝕疊加人類破壞因素,導致這里地表植被稀疏,造林立地條件極差,是生態修復的難點、“十四五”時期陜西省生態空間治理的“硬骨頭”。脆弱的生態環境已成為制約陜北白于山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亟須通過生態修復,增加自然生態環境容量,彌補生態欠債,改善脆弱生態本底。

(三)是鞏固脫貧成果、促進鄉村振興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多年來,陜西堅持抓水土保持與防沙治沙,大力推進重點區域綠化,通過實施大規模移民搬遷、退耕還林(草)、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封育禁牧及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工程,白于山生態保護修復取得一定進展。但是仍存在局部綠色斷陷帶、整體森林覆蓋率低、生物多樣性不明顯等諸多問題,這與人民群眾對優質生態產品和優美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與實現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目標相去甚遠。白于山區的定邊、靖邊、橫山、子洲、吳起、志丹、安塞、子長等都是革命老區,這里的人民曾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過巨大犧牲,讓他們過上生活幸福、生態宜居的美好生活是我們的任務和使命。因此,白于山區的生態修復,是鞏固老區人民脫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的需要,對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白于山地區的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陜北白于山生態修復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會議并作重要講話;2020、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來陜考察,強調陜西要“持續不斷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要“堅持不懈開展退耕還林還草,推進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黃河流域要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為做好陜北白于山生態修復工作指明了方向,明晰了發展路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歷史上白于山的生態狀況

黃土高原的原生黃土肥沃疏松,非常適合農作物的耕種。早在7000年前,人們就在此辛勤耕作、發展農業,黃土高原成為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根據史料,春秋戰國時期,陜北白于山區植被茂盛、生態良好。如《山海經·西山經·西次四山》中記載:“西二百五十里,曰白于之山,上多松、柏,下多櫟、檀,其獸多牛、羬羊,其鳥多鸮。洛水出于其陽,而東流注于渭;夾水出于其陰,東流注于生水”,說明那時的白于山植被豐茂、動物種類豐富、水資源豐沛;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也曾記載“關中自汧(今千陽)、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從唐宋元時期開始,白于山區生態遭到較大程度破壞?!度莆摹酚涊d:“夏(今榆林一帶)之屬土,廣長幾千里,皆流沙”;到了明清時期白于山區遭到嚴重的破壞。明代許綸在《九邊總論》、清代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記載“鎮城(今榆林)四望黃沙、不產五谷”;1887年同治回亂后,陜北更始植被稀少、山川破敗、田地荒蕪。1900年陜西靖邊知縣王沛棻巡視長城一線的三邊地區,寫下詩句《陜北七筆勾》:“萬里遨游,百日山河無盡頭,山禿窮而陡,水惡虎狼吼一筆勾。四月柳絮稠,山花無錦繡,狂風陣起哪辨昏與晝,因此上把萬紫千紅一筆勾?!庇涗浵铝水敃r陜北白于山區的惡劣自然環境。

20世紀70年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通過對黃土高原細致實地考察,利用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提出“歷史上的黃土高原曾是草木豐茂、溝壑稀少的地區”,“是人類不合理地利用破壞了地表植被、加速了土壤侵蝕”。王守春通過廣泛研究也肯定了史念海所闡述的古代黃土高原有面積較廣大的森林這一觀點。甘枝茂(1990)的研究發現:“在長時間尺度上,陜北黃土高原的環境變化趨勢可表達為氣候干旱與濕潤的交替變化……但對于短期的環境演變不可能產生明顯的結果,而人類活動則成為改變環境的主要因素”;唐克麗(1991)等提出:“現代土壤侵蝕以人為加速侵蝕占主導地位,生態環境演變是影響土人侵蝕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見,陜北白于山原本植被茂盛,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過歷朝歷代人為破壞才導致自然植被和生態嚴重退化。

(二)白于山生態修復的第一步是植被恢復與重建

生態系統的退化,一般表現在土壤退化、植被退化、動物種群退化等諸多方面。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確定恢復與重建目標。白于山生態修復的第一步是植被恢復與重建。植被是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者,不僅對于維護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具有重要影響,而且在修復退化生態系統、維系生態系統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據中科院西北水保所的測定,種草的坡面在大雨狀態下可減少地面徑流47%,減少沖刷77%。植被覆蓋度越大, 土壤侵蝕量越小,這已為實踐所證明。王佑民等(1994)、程積民、萬會娥等(2002)認為植被恢復可有效保持水土、減少侵蝕。通過植物與土壤的交互作用,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質量,在維護群落平衡和保持地面穩定性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因植被群落與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受到人類社會更多的干擾,更容易出現退化特征。綜上所述,白于山生態系統的恢復首先要完成植被恢復與重建。

(三)白于山植被恢復重建要走自然恢復為主、封禁與人工造林相結合之路

陜北白于山半干旱黃土高原植被恢復的途徑是封山育林生態恢復,還是人工造林與封山禁牧相結合?一般而言,封禁后自然恢復能充分發揮大自然強大的生命力,有投資少、見效快的優點。張煒銀、陶建平(2007)認為“對于退化群落而言,自然恢復是一種有效的植被恢復和物種多樣性保育的方式”。但也有學者根據黃土高原半干旱地區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的規律研究,認為在年降水量少于500毫米的半干旱黃土區,完全依賴自然力恢復森林植被需要漫長的過程,短時期內不能發揮出良好的生態和經濟效益。而人工重建可以加快植被的恢復速度,但同時完全人工重建也存在一定問題:如人工恢復的群落由于人為活動的參與,物種單一,人工牧草在群落組成中占有絕對的優勢,其他雜草類的生長受到較大的影響,種類數量受到限制。所以,現在大多數研究學者認為半干旱地區黃土高原植被恢復重建的主要途徑最好是封山禁牧與人工造林相結合,通過人工適度干擾,幫助已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到曾經結構穩定、功能高效、信息暢通的生態系統。

三、白于山植被恢復重建面臨的具體困難和問題

陜西通過實施大規模的移民搬遷工程,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和持續20多年的退耕還林(草)、封山禁牧,白于山實現了“由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生態保護修復取得重要的進展。但通過對橫山、靖邊、定邊、安塞部分鄉鎮走訪調查,發現白于山植被恢復重建中還存在很多具體困難和問題。

(一)造林立地條件困難

1. 嚴重缺水、水質差

“十年九旱”是半干旱黃土高原的基本特征,水資源不足是白于山地區農林生產及植被恢復重建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據統計,2020年8月前白于山降雨量不足80毫米。據定邊縣郝灘鄉村民反映:“從2020年開春以來郝灘鄉沒有降雨、天氣干旱,農民無法如期播種。加之開春時節大風揚沙天氣,地表蒸發快,更加重了干旱。郝灘鄉管轄十二個建制村農戶多是旱地多山地多,已播種的農戶因干旱玉米無法發芽,拉水澆灌面臨不菲資金投入,對于貧困農戶來說負擔更重,農民們滿心焦慮卻無計可施”。2021年 6月,陜北延安、榆林又出現嚴重旱情,截至 2021年8月,陜西省受旱災總面積995萬畝,包括榆林625萬畝、延安241萬畝。其中白于山區的定邊、靖邊、子洲、橫山、子長、志丹等縣區達到重旱等級。除此之外,還有地下水普遍高礦化度、高氟、水質差的問題。缺水和水質問題嚴重影響了當地的植被恢復、農牧業生產和人民生活。

2. 土壤流失、退化嚴重

一是土壤侵蝕流失嚴重。這里風蝕、水蝕、重力侵蝕三種侵蝕類型并存:白于山北坡土崖是與毛烏素沙地交接的低凹灘地,風蝕嚴重;南坡多斜梁墹地及殘塬地,梁長溝深,溝坡陡峻,相對切割深度300~400米,溝谷底部呈V形,谷坡坡度為45°~75°;上部較闊。谷坡坡度為25°~45°,坡面流水侵蝕強烈。實地調研發現這里溝深坡陡、土層深厚,瀉溜和重力坍塌普遍。二是土質堅硬、雨水下滲困難,極易形成山洪。土壤質量是土壤生產能力大小和優劣程度的綜合度量。實地調研表明白于山土壤存蓄水肥不均,普遍土質堅硬。土質硬化是白于山土壤質量退化的表現,與土壤侵蝕有直接關系:風蝕、水蝕、重力侵蝕會對土壤進行顆粒分選,導致土壤結構變差—持水性性能退化—孔隙度減少—土壤的容重增加—根系穿透阻力增加—表層滲水性能力變差—表層積水—地表徑流形成,由此加重土壤的侵蝕,土壤侵蝕加劇又造成土層變薄,進而引起土壤理化性質進一步惡化,造成土壤的水、肥、氣、熱等循環失調,土壤質量持續下降,形成惡性循環,對植被恢復極為不利。

(二)現有植被缺行斷帶、退化老化、生物多樣性缺失

群落的多樣性是群落穩定的一個重要尺度。一般認為,一個群落內物種數量越多,該群落越穩定,初級生產力越高,單一樹種的生產力遠遠不如層次結構復雜的混交林。首先,白于山現有林地多為20世紀70~80年代營造的楊樹林和以檸條,沙棘為主的灌木林。不僅缺行斷帶。而且多數已進入成熟期、退化老化問題嚴重。受當時經濟社會和科技條件所限,普遍存在樹種單一、初植密度不合理、林分生長不良等情況。其次,白于山退耕還林(草)、封山禁牧后自然恢復的優勢植物主要是冷蒿、白蓮蒿、鹽蒿等防護功能差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少量灌叢。人工栽植林中純林和灌木林較多,喬木林少,林分質量不高;經濟林林下枯枝落葉層不足,使昆蟲、鳥類、大小動物缺乏必要的食物來源和庇蔭、棲息、繁殖場所,種群、群落數量不足,生物多樣性缺失。

(三)人地關系惡性循環、林牧矛盾突出

脆弱的自然條件導致了貧困、貧困加劇粗放的開發和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進一步造成生態與經濟的嚴重失調,由此形成生態退化與貧困的惡性循環。為了增收和眼前利益,農民更注重農牧業,存在超墾超種、過度放牧等問題嚴重。根據石長春(2020)的研究,與吳起縣農民人均耕地2.5畝、全縣林業用地達到70%以上相比,榆林白于山區林地和林業用地不足30%。個別縣封山禁牧政策落實不夠徹底,林牧矛盾突出。如橫山區磚梁村存在封山禁牧不嚴格,村民隨意放羊踩踏莊稼,致使退耕還林的樹木嚴重損壞問題;綏德中角鎮李能溝村存在林地偷牧行為、生態護林員管護不到位等問題。究其原因,是退耕還林(草)雖然面積大,但是農戶缺乏好的經營經驗,再加上林產品成林慢,導致退耕林地經濟效益低下。所以當地農戶大部分家庭收入只能靠畜牧業,但卻沒有穩定的飼草來源,因此矛盾沖突時有發生。農民造林積極性不高,個別農民抵觸植樹造林,甚至故意破壞林木,違法占用林立。

(四)造林質量不高,撫育管護不到位

朱清科(2012)等認為黃土高原坡面嚴重的水土流失,坡面地形起伏不平,存在著深溝、切溝塌陷、緩臺、陡坎等微地形,不同地形土壤水分存在差異,微生境條件存在差異。而傳統造林是沿著坡面等高線設計施工,按一定的等株距和等行距進行樹種的配置,沒有考慮自然坡面的微地形條件變化,導致多年以來人工造林在困難立地條件類型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成長狀況不好,形成營養不良的“小老樹”。同時,栽后撫育管護不到位,存在“重種植、輕管理”問題。

四、陜北白于山生態修復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建議

白于山立地條件困難、土壤瘠薄、交通不便,生態修復任務重、難度大、成本高。因此更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謀劃長遠,干在當下”。要根據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尊重自然規律,科學規劃白于山國土空間,優化農林牧空間布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堅持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不斷增加植被覆蓋率,遏制生態退化引發的惡性循環,促進生態修復。

(一)作好頂層設計

組織對白于山地區的充分科學考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白于山生態修復規劃;著眼長遠,按高起點、高標準制訂具體修復方案;基于白于山地形、地貌等不同自然地理特征,編制具體修復規范標準。

(二)加強組織領導

強化封禁工作責任意識,落實部門管護和鄉鎮封山禁牧的主體責任。將林草修復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年度目標考核,細化保護修復任務,落實到各層責任主體;貫徹執行并完善林長制;強化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加強執法力量,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對縣、鄉(鎮)兩級林業管理、技術人員和林民的培訓;加大對干部群眾和基層管護人員的宣傳引導,培養素質硬、業務強的隊伍。

(三)進行重大技術攻關

要尊重自然規律和客觀規律, 立足干旱缺水的客觀條件,組織林業部門、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加強重大抗旱新品種選育、困難立地造林、病蟲害防治等重大技術攻關,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鉆研提高飛播造林技術,節約造林成本。

(四)堅持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以小流域為單元,按照梁峁溝澗坡地的具體地形地貌特征、水土資源承載能力、林草覆蓋率和造林難度大等特點,實施流域山頂到溝底層層攔蓄、節節防治、分層治理,以涵養水源、溝坡兼治為重點,通過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實現攔沙蓄水,促進區域生態修復。

(五)研究論證調水方案

組織有關水利專家和機構積極研究論證從涇河東莊水庫調水方案,解決近期白于山造林的水源困難問題;加快開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前期論證和方案對比。

(六)創新造林機制

積極探索碳匯造林、購買式造林,調動群眾的造林積極性;引導營造林公司、專業隊伍、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社會主體參與營林生產活動;推廣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等造林模式。

(七)強化撫育管護

探索推行專業隊伍管護、承包管護、林農自管等管護模式;優化配置喬灌草,扎實做好補植、補造和撫育工作,防治病蟲害、安排生態用水等后期管理。

(八)加大投資力度,拓寬資金來源

加大對白于山生態修復的資金支持;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外來資本和金融信貸資金參與白于山生態治理。

參考文獻:

[1]石長春.白于山區生態保護修復報告[R].2020.

[2]李洪遠.莫訓強.生態恢復的原理與實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8:19-20.

[3]黨雙忍.陜北水塔:白于山[EB/OL].[2020-09-07].http://sn.ifeng.com/a/20200907/14521219_2.shtml.

[4]甘枝茂.黃土高原地貌與土壤侵蝕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51+104-105.

[5]陜西省林業局.陜西省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工程規劃(2021~2025)(草案)[Z].2021.

[6]史念海.黃土高原及其農林牧分布地區的變遷[J].歷史地理,1981(01):21-33.

[7]史念海.歷史時期森林變遷的研究[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01):17.

[8]史念海.我國森林地區的變遷及其影響[C].辛樹幟先生誕辰九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18-30.

[9]史念海.黃土高原歷史地理研究[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1:1-12.

[10]王守春.古代黃土高原林的辨析淺論[J].歷史植被研究途徑,1991(02):22-23.

[11]王守春.論古代黃土高原的植被[J].地理研究,1990(04):10-12.

[12]唐克麗,張平倉,王斌科.土壤侵蝕與第四紀生態環境演變[J].第四紀研究, 1991(04):10.

[13]左大康.黃河流域環境演變與水沙運行規律研究文集 [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45-52.

[14]王佑民.郭培才.高維森.黃土高原土壤抗蝕性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1994 (04):11-16.

[15]程積民.萬會娥.中國黃土高原植被建設與水土保持[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324-327.

[16]程積民.萬會娥.胡相明.黃土丘陵區植被恢復重建模式與演替過程研究草地學報[J].草地學報,2005(13):4.

[17]張煒銀,陶建平.岷江上游大溝流域自然封育灌叢群落特征[J].林業科學研究,2007,20(04):515-519.

[18]朱清科,張巖,趙磊磊,秦偉,劉中奇.陜北黃土高原植被恢復及近自然造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329-328.

*基金項目:中共陜西省委黨校(陜西行政學院)課題“陜北白于山生態修復關鍵問題調查研究 ”。

(作者單位:中共陜西省委黨校)

猜你喜歡
生態修復植被
基于植被復綠技術的孔植試驗及應用
與生命賽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綠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應用
公路水土保持與植被恢復新技術
遼河生態廊道景觀恢復之路
景觀都市主義思想下的“廢棄景觀”修復研究
濱水駁岸景觀生態修復及空間藝術設計策略
基于原生植被的長山群島植被退化分析
基于NDVI的鶴壁市植被覆蓋動態分析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