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富裕視角下的社會保障再分配制度研究

2023-01-27 02:34宋蕊
中國集體經濟 2023年4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

宋蕊

摘要:我國已進入共同富裕建設時期,完善社會保障再分配制度能夠促進共同富裕。文章以習近平共同富裕思想、公平與效率理論為理論基礎,嘗試構建共同富裕視角下社會保障再分配制度的研究,分析其功能、問題及提出改革路徑,以期為共同富裕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為應對社會保障面臨的挑戰,需要提供無差別供給的社會保障,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保障以實現公平和效率的包容。

關鍵詞:共同富裕;社會保障再分配制度;公平與效率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中提出,我國已實現擺脫絕對貧困的歷史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前我國已經進入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強調要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加大社會保障的再分配力度,強化互助共濟功能。社會保障不僅是解除人民生活后顧之憂的重大制度安排,更是實現全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基本制度保障。社會保障制度是再分配領域中的重要分支,對于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我國社會保障的再分配力度還較為薄弱,仍是一個需要深化的研究領域,因此,對于社會保障再分配制度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綜觀,學界討論的關于再分配制度的改革路徑,宏觀視角下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對于推進再分配制度改革、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本文研究再分配制度奠定了理論和方法基礎提供了一定的分析思路。然而,在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研究中,將社會保障再分配制度置于共同富裕視角下的研究還較為薄弱。鑒于此,本文基于共同富裕及再分配制度相關的研究成果,以習近平共同富裕思想,公平與效率理論為理論基礎,嘗試構建共同富裕視角下社會保障再分配制度的研究,分析其功能、挑戰及提出改革路徑,以期為共同富裕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二、社會保障再分配制度在共同富裕中的功能

(一)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前提條件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是“富?!?,意味著要把社會財富的餅做大,“共同”意味著要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分配,而且還要劃分合理。而收入再分配就是要讓社會成員都能享受到社會進步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即為共享發展成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的主要政策包括:稅收、轉移支付和社會保障。實行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目的便是彌合初次分配所造成的貧富差距。在稅收層面,這是一種公民力量的轉移制度,將高收入人群的部分所得轉移至國家統一安排,再由國家按照公平正義的原則進行分配。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對富人征收更多的稅,是對現實國情的正確判斷。轉移支付是指中央對地方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是基于央地關系的義務撥款和補助,目的在于平衡地區發展,體現資金分配的公平以及協同發展的精神。社會保障亦是現代國家十分重視的制度建設,許多高福利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都較為完善??偠灾?,收入再分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因此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大前提。

(二)社會保障再分配制度是收入再分配的重要途徑

從社會保障制度設計的基本原理看,其資金通常來自稅收形成的公共財政資金,或者是征收的社會保險基金,但社會保障的給付是針對遭遇基本風險事故的社會成員,為其提供資金或相關服務,并非全部社會成員。因此,社會保障所發揮的再分配效應,是依靠于社會保障資金籌資的社會化,這種社會化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社會保障基金在人群之間的流動。高收入群體在促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邏輯鏈條是,繳納社會保障基金較多的中高收入群體,往往有比較高的風險意識,他們對于風險的抵御能力也比較強,例如,社會保險由于初次分配是依據收入比例繳費,再次分配則按照風險水平進行支付,而再次分配的資金中有相當一部分來源于高收入群體。而收入越低的人群所享受的社會保險的替代率越高,因此社會保險具有較強的收入調節功能。二是社會保障基金在地域之間的流動。由于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按照社會保障的救濟功能,在政府的統一管理之下,社會保障資金籌集較多的地區資金配備至社會保障資金較低的地區,從而實現社會保障的再分配正面效應。

(三)社會保障再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大制度

共同富裕的基礎是富裕,目前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一種共同小康,離共同富裕仍有一定距離。習近平指出,共同富裕要實現的是橄欖型分配結構,即兩頭是高收入群體、低收入群體,中間是中等收入群體。為了達到目的,需要調高、擴中、提低。調節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主要依靠的是稅收,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和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是社會保障的用武之地。

目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約占全部人口的2/7,人數大約有4億人。對于中等收入群體,因其收入水平較高,所以可繳納較高水平的社會保險基本項目。社會保險制度是一種根據社會風險的大數法則設計的人群之間的風險共擔機制和收入延期支付制度,包含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共五個險種。依據繳付對等原則,中等收入群體可獲得相應高水平的保障福利,以此提高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此外,這類人群可通過補充性保障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抗風險水平。補充性保障可以是用人單位提供的職業年金,企業年金、補充性醫療保障,也可以參與各類商業保險,互助合作性保險,各類風險管理計劃等。此外,不滿足于社會保險的中高層次人群,居民可以根據自身風險需求,繳納補充性社會保險,由于補充性社會保險的投資收益比更高,當風險變為現實困難的時候,除去社保報銷的部分,商業保險能夠補充報銷,以此減輕居民的風險承擔壓力,留給居民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因而居民有更大的支付能力去促進消費,拉動內需。

三、社會保障再分配制度面臨的挑戰及原因分析

截至2021年,全國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覆蓋率達到95%以上,全國擁有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達到10億人,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這兩項參保數量對于一個人口基數巨大的國家,是一項偉大的成就。然而,數量的廣覆蓋與發展的高質量要求仍有不相匹配的矛盾,現行社會保障再分配制度仍然面臨一系列挑戰。

(一)社會保障再分配制度的公平性不足

社會保障作為一項惠及民生的安排制度,公平性始終是制定決策的影響因素?;谖覈姆峙浞绞?,聯系實際的情況,目前對于社會保障再分配制度的公平性有待進一步改進。

第一,社會保障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具有負向性。即社會保障既可能縮小收入差距,亦可能擴大收入差距。我國現有社會保障項目大多依附于就業,工資水平決定社會保障繳費水平,所享受的保障待遇又取決于繳費。因此工資水平較低的公民不能繳納高水平社保費用,亦就無法享受高水平的保障待遇。而高工資的公民可以繳納高水平的社保費用,從而能夠享受高水平的社保待遇,形成正向循環。此外,不依賴于就業狀態的最低生活保障等項目支出水平總體偏低。然而,由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較晚,部分群體社會保障水平較高但又不必繳費。諸多原因使高收入人群的社會保障程度更高,社會保障很難充分發揮收入再分配作用。社會保障擴大收入差距的原因在于社會保險中一些項目的待遇差距過大,基金積累型制度比重過高等。例如,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的介入,實際上擴大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住房公積金、企業年金、職工養老保險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收入分配產生逆向調節作用。

第二,社會保障再分配制度所涉及的人群具有分層性。在公平理論中,存在一個概念為空間公平,是指存在于空間范圍內受空間所影響的公平正義,具有資源和機會分配的合理性,對弱勢、邊緣群體的機會權利的尊重和保障,對不同群體空間環境的保護等內涵。必須承認的是,由于天賦和資源的不同,個體在初始階段以及后天教育背景的差異,使得同一個空間下的各類群體也會存在失衡、失允的情況,階層的存在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在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世界局勢沖突的不穩局勢的背景下,貧富差距逐漸拉大已成為事實。社會分層導致了社會保障再分配制度很難滿足各個群體的公平性要求,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國社會分層結構的變化和社會保障體制的改革需要相互照應。

第三,社會保障的給付力度較低導致公平性較低。公平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將會有效縮小收入差距。然而長期以來,社會保障給付水平的地域差距、行業差距、群體差距一直存在,需求高漲與滿足有限存在較大落差。以農民基本養老保險為例,2021年全國各地基礎養老金也有一定幅度的調整,上?;A養老金為1200元/月,而河南省為103元/月,農村社保雖然整體在上升,當然,上升的幅度因各地的情況不同,調整的幅度也不同,具體可以參照當地社保部門。養老金金額的地域差異從一百元跨越一千元以上,跨度顯著,造成城鎮居民和農民之間的心理落差感極大。2021年我國全年財政支出近25萬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39萬億元,占全年財政支出的13.5%左右,可知社會保障單項支出應低于13.5%。很多國家社會保險支出占財政支出的1/3,甚至1/2,占GDP的1/5,甚至1/3,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很大。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8.1%,達到114.4萬億元,而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份額不足3%。

(二)社會保障再分配制度的效率性較低

供需關系會對效率產生影響,在一定區域內,商品及資源的供給或產出與需求較為符合,則匹配效率較高,否則就會出現相對短缺或過剩的低效率狀態。目前,社會保障再分配制度在實踐過程中呈現的需求與供給的效率性較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用人單位社會保險制度的繳費率過高。為應對制度轉軌的債務問題,在社保伊始時的初始資金出現缺口,唯有提高參保人的繳費率才能填補養老金的缺口。我國實行的是以工作為基準的比例保險費制,最大的缺陷是社會保險的繳納直接與工資相關,不管是雇主雇員雙方共同繳納社會保險費還是其中一方繳納社會保險費,社會保險的負擔都表現為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其結果會導致資本排擠勞動。近幾年由于新冠疫情影響,社保費率雖有階段性免收或緩繳工傷、失業和生育險的繳費,但養老和醫療的繳費率在較長時間內并未下降,養老和醫療保險也是社會保險支出的重點。在社會保險保障人的生存權利的背景下,用人單位不應成為高額社保費用的轉嫁對象,如果企業承擔的社保費率過高,很可能使企業入不敷出,影響整體社會保險基金的繳納,使得社會保險的收支不均,導致社保供需關系中的匹配效率下降。

第二,社?;鸬目沙掷m性存在風險。2022年2月,依托于全國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結余資金,將富裕省份的資金暫時轉移至經濟情況稍差的省份,國家開始穩步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的政策,此舉有利于解決養老保險的結構性矛盾。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與日俱增的養老壓力給社?;鹎庙懥司?。面對激增的老年群體,目前養老保險結余資金能否實現正增長依托于繳納社保的公民,實行現收現付制。而公民和用人單位認為目前繳費率過高,繳納社保費用的積極性不高。因此,目前的養老金的收取和發放呈現短期效率狀態,即供給略高于需求,但長期效率存疑。

第三,社保項目執行力度偏弱。至今,相當一部分城鎮流動人口,包含一系列新型職業者、自由職業者,從事非正規就業,“五險”等社會保障并未被嚴格落實,或者僅采用非常低水平的繳費層次。雖然用人單位有義務為職工繳納社保,但在實踐操作過程中,一方面因為企業想要逃避高額的社保繳費,另一方面職工也想要獲得盡可能多的實付工資,二者共同導致了社保繳費的覆蓋人群并未實現全覆蓋。而這一部分未參保群體應當是社保供需關系中的一員,從社保供給的角度來看這一部分群體也應繳納社保費用,從社保需求的角度來看這部分群體也應獲得更加有力的保障,部分社保群體的缺失直接制約了社會走向共同富裕的步伐。

四、社會保障再分配制度的改革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社會保障再分配制度的改革路徑也應并重效率與公平,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然而效率和公平之間存在張力,任何一種社會分配形態都尋求公平與效率的平衡點。依據羅爾斯的最小受惠者原則,如果經濟增長能夠使得財富鏈末端的人群也能夠收益,那么即使發展經濟會拉大貧富差距,但在一定程度范圍內還是被接受的。但當經濟增長無法使得“最小受惠者”共享社會進步的利益,那么這種經濟增長和分配方式即是不可取的。站在“最小受惠者”的視角下去平衡社會保障再分配制度的公平與效率,能夠確保我們堅定走向共同富裕。

(一)提供無差別供給的社會保障以促進公平

孟子有云,民為貴。建黨百年的《歷史決議》中亦提出,需要堅持人民至上的歷史經驗,堅持開拓創新,繼續全面深化改革,促進共同富裕。目前我國社會保障支出占整體財務支出的比例較低,社保支出水平不足意味著對于弱勢群體保障力度不夠大,保障層次較低。針對社會保障在收入分配方面的負向性,所涉群體的分層性以及給付力度不足的問題,社會保障作為一種準公共產品,代表著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有必要為社會成員提供無差別、公平的公共品。

提供無差別供給的公共品的關鍵對象是低收入人群,中等收入群體或者高等收入群體一般能享用更多的公共品。一方面,以公正的理念指導改革,補齊社會保障的短板。公平是讓天賦水平不盡相同的人獲得同樣的輔助,而公正則是讓弱勢群體得到更多的偏好,使社會保障成為弱勢群體的風險化解機制和生活保障機制。根據“最小受惠者”原則,需要讓弱勢群體能夠共享社會的份額,即需要重點關注的是那些自身能力不足的群體,如幼兒、婦女及殘疾人等,發展相關福利事業,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面對先天條件處于劣勢地位的群體,強調賦予他們同樣享有出彩人生的平等機會。對于弱勢群體,社會保障應秉持公正的幫扶視角,面對的是那些自身沒有能力獲得收入的特殊群體,對待這一類群體堅持的是“授人以魚”的原則,從“?;尽卑l展為提高兜底保障的底線,通過各種措施重點支持弱勢群體和低收入者擁有社會保險,擴大最低生活保障的內容,表示整個社會對于他們人權的充分尊重。而對于這類失能群體的正常家庭成員,需要堅守“授人以漁”的原則,通過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技術力,讓他們擁有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就業發展道路,從自身實力增長的角度出發為他們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

另一方面,從改革制度出發堅持社會保障的共享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揮社會保障互助救濟的功能,互助救濟即為共享?;ブ葷梢钥紤]削弱個人賬戶的占比甚至取消個人賬戶,讓繳納的社會保險基金能夠在更大范圍內發揮作用,讓低收入群體能夠獲取更多收益。社會保障需要完善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提高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統籌層次,逐漸從省級統籌過渡至全國統籌。此外,打破戶籍壁壘,統一待遇清單與標準是必由之路。需要縮小地域差距、職業、群體差距,打破“雙軌制”“多軌制”,處理好計劃經濟時期由企業養老、土地養老轉向國家養老的遺留問題。

(二)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保障以提高效率

一味強調公平必然會損失效率,極端公平可能會使社會財富的整體份額減少。社會保障作為共同富裕的題中之義,我們在加大社會保障項目力度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國家財政的支付能力,避免掉入福利陷阱之中,因此必然要堅持可持續性發展的原則。

為減輕用人單位的繳費壓力,解決社會保險基金持續性不足的社會保障效率較低的問題,需要鞏固擴展社保資金來源。一方面,由于我國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許多省份的社保資金收不抵支,只能財政兜底,因此這類省份的養老、醫療保險繳費率沒有下調的空間,只能依靠社會基金結余較為寬裕的省份“抽肥補瘦”。社會保障基金結余較多的省份考慮到企業的生存壓力,應該適當下調企業社保費率,以增加企業的利潤空間,讓企業有資金擴大投資,釋放積極的市場信號。因此,社會保障的籌資不應來源于過分擠壓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空間,而是需要改善社會保障的籌資機制,并增加獲得社會保障的渠道,以降低雇主支付社保費用的壓力。例如,以中等發達國家為參照,提高我國社會保障支出占GDP之比、財政性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之比。國有資本劃轉用于充實社會保險資金是加強針對養老保險責任的資金調動的重要方式。由于國有資本的公共性質,其資本收益應該流向國家的人民,因此國有資本的收益應逐漸加大返回公共財政的比例,以緩解社會保險的支出壓力。另一方面,還應鼓勵更多人群參加高質量的社會保障基本項目,擴大社會保障基金的規模,充分調動市場、社會、個人及家庭參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積極性,形成市場-政府-社會-個體的協同治理格局,這是持續壯大社會保障物質基礎的重要途徑,也會持續加大社會保障制度對于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

此外,為解決社保項目執行力度偏弱的問題,對于用人單位不履行繳納社保業務的情況,除了要加強日常管理的巡查,還可以加強社會保障政策宣傳引導,普及更多社會保障的相關知識,減少公民對于社會保障的誤解,提供更多社會保障便民化服務,從而提高更多流動人口、新興職業者的參保積極性,讓社保從廣覆蓋走向全覆蓋。

參考文獻:

[1]蔣永穆,謝強.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邏輯理路與實現路徑[J].經濟縱橫,2021(04):15-24.

[2]張占斌,吳正海.共同富裕的發展邏輯、科學內涵與實踐進路[J].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22,39(02):140-141.

[3]陳新.馬克思主義財富觀下的共同富裕:現實圖景及實踐路徑——兼論對福利政治的超越[J].浙江社會科學,2021(08):4-10+156.

[4]何文炯,潘旭華.基于共同富裕的社會保障制度深化改革[J].江淮論壇,2021(03):133-140.

[5]曹現強,張福磊.空間正義:形成、內涵及意義[J].城市發展研究,2011,18(04):125-129.

[6]王文龍.制度型再分配的理論基礎與中國再分配制度改革建議[J].理論導刊,2018(02):4-11.

[7]李實.完善收入分配政策體系? 實現社會公平[J].社會治理,2016(06):110-113.

(作者單位:青島市人社局民生服務中心)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國模式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沖刺)(2022年8期)2022-11-21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努力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與社會保障改革——基于浙江省域的探索與實踐
企業慈善行為、第三次分配與共同富裕
同享共同富裕 共繪綠色港區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碳中和愿景下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探究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