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達峰目標下的四川應對氣候變化路徑研究

2023-02-02 23:08陳明揚文新茹
四川環境 2023年6期
關鍵詞:碳達峰氣候變化氣候

蘭 嵐,陳明揚,向 柳,周 鑫,文新茹

(1. 四川省生態環境廳,成都 610041;2. 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成都 610041)

前 言

工業革命以來,由于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毀林等活動向大氣層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加劇地球表面溫室效應,造成以變暖為突出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隨著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和風險日益凸顯,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當今人類面臨的三大生態環境危機之一。面對氣候危機,任何地區都難以獨善其身,除了國家行為體,省州、城市等次級區域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空間單元和行為主體[1-2],黑龍江、浙江均已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研究[3-4],較多聚焦于減緩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5-6],尚未統籌分析研究適應氣候變化。

四川氣候變化空間差異較大,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區域之一。一方面,作為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區,四川自然環境復雜多樣,自然災害多發頻發,易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四川既是人口大省、經濟大省,也是重要能源基地和林草資源分布區,綠色低碳轉型任務繁重。以四川為對象的氣候變化研究中,更多關注的是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演化和氣候變化相關的影響風險[7-8],應對氣候變化路徑對策研究主要聚焦于能源碳減排方面[9],缺乏面向新發展階段的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路徑對策研究。

《巴黎協定》開啟了全球氣候治理新征程,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明確了經濟轉型的新方向。碳達峰是應對氣候氣候變化在減緩方面的階段性目標,也是2030年前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驅動力。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礎上,立足碳達峰新形勢新要求,將氣候變化與綠色低碳發展要求有機結合,回顧了四川省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行動進展,剖析面臨的主要問題、差距和挑戰,針對性提出路徑對策建議,為四川應對氣候變化決策和管理提供參考和依據。

1 四川應對氣候變化回顧

四川應對氣候變化進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早期主要是開展氣候變化研究[10-11],2004年開始參與國際清潔發展機制,2012年實施降碳目標管控,2017年提出碳達峰目標,同時不斷強化氣候變化適應。經過探索努力,已在氣候治理體系、結構性降碳、氣候韌性提升等方面形成一些工作特色和亮點,為碳達峰奠定了初步基礎。

1.1 重點區域和領域適應氣候變化進展明顯

四川位于青藏高原向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海拔垂直高差超過7000多m,地形地貌和生態類型多樣,氣候季風性、地帶性、垂直性特征突出,生態系統、水文水資源、糧食生產等領域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較大[12-13]。適應始終是四川應對氣候變化重要任務。四川將適應納入應對氣候變化規劃和年度計劃,融入區域和重點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出臺林業適應行動方案,初步構建相關規劃政策體系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相關應急預案體系。開展氣候變化研究和信息匯聚,加強氣候變化科普宣傳活動,發布氣候變化事實、影響和風險清單。推廣抗逆農作物品種和立體農業發展模式,實施高原草原保護修復和荒漠化治理,加強地質災害風險排查和綜合治理,推動陽光康養旅游發展。以典型敏感區域為重點,開展川西氣候變化研究,加強攀西地區山火治理和風光資源開發,推動氣候適應型城市和海綿城市建設,有效應對2020年岷江流域極端洪水和2022年四川盆地極端高溫天氣。

1.2 二氧化碳排放較快增長的態勢基本扭轉

作為腹地省份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地區,四川在我國“三線”建設時期重點布局建設鋼鐵、化工、煤電等傳統碳密集型項目,西部大開發戰略啟動后又加快承接和聚焦中東部轉移產業,同時水能、天然氣(頁巖氣)等清潔能源資源稟賦得天獨厚,降碳工作既具有明顯稟賦優勢,也存在復雜性。四川以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為抓手,大規模推動水電、天然氣(頁巖氣)資源開發,可再生能源電力裝機量和發電量占比均超過80%。試點建設水電消納示范區,建立豐水期優惠電價政策,以清潔能源改善民生、聚集產業和替代降碳,實現煤炭消費達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已達38%。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污染防治攻堅戰為契機,退出鋼鐵、電力等產業落后產能,控制水泥熟料等產能規模,強化建材、冶金、化工等行業節能降碳。加快產業轉型步伐,發展生態文化旅游和先進制造業,服務業增加值占比突破50%,電子信息成為首個萬億級支柱產業。建立節能降碳預警機制,常態開展降碳評估考核,推動低碳城市、近零碳排放區、低碳社區等試點示范?!笆濉睍r期,全省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9.9%。

1.3 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控制逐步加強

由于能源結構清潔化程度較高,四川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占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占到全省溫室氣體排放的20%左右,主要來自農業活動、能源活動和廢棄物處理領域,主要排放氣體為甲烷。統籌控制所有溫室氣體排放是四川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方面。四川注重數據統計和減排摸底,編制2005、2010、2012、2014、2016、2018年度省級溫室氣體清單,實現市州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全覆蓋,初步摸清溫室氣體排放結構、空間分布和變化趨勢。緊扣天然氣(頁巖氣)開發,試點輸氣管道甲烷泄漏光纖預警和次聲監測,開展新建項目碳排放影響評價,實施邊遠井試采氣回收。優化煤炭開發格局,有序退出落后煤炭產能,打破煤層氣開發“南方禁區論”,煤礦瓦斯抽采利用率明顯提升。加強農業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化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和農村沼氣利用水平穩步提升。落實氫氟碳化物處置設施運行補貼政策,三氟甲烷銷毀率達99%以上。建立電網六氟化硫氣體統計制度和回收處理中心,累計回收超過4萬t二氧化碳當量。

2 四川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全球氣候變化風險將更加凸顯,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差距依然突出,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不確定性較大。四川早在2017年就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十四五”“十五五”時期將是四川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時期,同時將面臨極端天氣氣候、新冠肺炎疫情、工業化城鎮化、能源供應保障等多重挑戰,對減污降碳協同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2.1 氣候變化風險多維凸顯

人類活動已造成氣候系統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已成全球最主要的中期和長期風險之一,并以“風險級聯”方式從自然生態系統向經濟社會系統傳遞。雖然全球不斷強化碳減排行動,但已發生的氣候風險不會消除,潛在的氣候風險仍在不斷累積,甚至在全球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后一定時期內仍將持續[14]。1961年以來,四川不同區域氣溫均呈升高趨勢,攀西地區升溫速率明顯高于全國和全球平均水平,生態系統發生深刻變化,冰川消融、水文變化、山火氣象風險升高等不利影響正在顯現[15-16]。未來一段時期,預計四川仍將呈現氣候變暖趨勢,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風險增大,對水文水資源、生態系統、農業生產、能源供給等領域的不利影響也會進一步顯現[17]。

2.2 低碳轉型約束條件較多

我國承諾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提出“十四五”時期碳排放強度下降18%、2030年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并明確“十四五”時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碳排放強度降低19.5%,降幅高于全國同期降幅1.5個百分點。同時,不同于全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火電為主的電力結構,四川煤炭消費占比不足30%,火電發電量占比不到20%,碳排放總量占全國比重低于人口和經濟產值占比,碳排放強度顯著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此環境下,持續降低碳排放強度的邊際效益、年際成本持續攀升;極端枯水、極端高溫等也可能對高比例可再生電力系統電力系統穩定性和韌性構成挑戰。與此同時,四川還面臨發展不平衡不突出問題,2021年城鎮化率低于全國6.9個百分點,處于城鎮化加速期和工業化中期向中后期的過渡階段,產業發展、居民生活等用能剛性增長強勁,新能源加快開發、天然氣消費控制問題需求并存。

2.3 產業經濟地區加快重塑

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經濟社會的系統性響應,必將驅動產業格局及能源結構、交通模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18]。綠色低碳已經并將繼續成為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鮮明導向和重要驅動力,歐盟、美國、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紛紛加快綠色低碳技術和產業布局,力爭在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提升產業低碳競爭力。國內一些省份和城市紛紛出臺綠色低碳產業支持政策,加快氫能、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可再生能源、氣候投融資等新興戰略性產業培育,搶占未來產業競爭新優勢,經濟地理格局加速調整重塑。在此形勢下,攀枝花、宜賓、達州等資源型工業型城市做大替代產業、后發地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迎來新機遇;同時,新型高耗能、綠色載能產業加速在清潔能源富集地區聚集發展,也給相關地區統籌發展與減排帶來新的挑戰,亟需優化能源資源配置方式。

3 四川應對氣候變化路徑對策建議

結合四川氣候變化突出風險、階段性碳排放控制目標、生態資源環境稟賦、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布局等,應緊扣存在的問題和挑戰,統籌推動發展與減排、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將適應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手抓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一手抓好新發展動能培育,增強發展與安全、發展與減排的協同性,實現溫室氣體低排放和氣候適應型發展,將應對氣候變化打造為美麗四川建設的重要板塊。

3.1 加強氣候變化風險管理

堅持底線思維,分區分類強化適應行動,加快建設氣候適應型社會,統籌安全與發展。增強風險多維感知能力,高效識別風險并發出預警,編制氣候變化風險圖,聯合搭建西南地區及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科學大數據共享平臺,實現跨領域跨區域數據共享。加強敏感脆弱領域適應,推動森林草原火災防治、典型生態系統保護、山地災害綜合治理,探索冰川凍土、高原濕地、自然保護地適應路徑,探索農業防災減災、生命線基礎設施保護、城市內澇和熱浪應對、特殊時段能源供應保障,提升長江上游電站水庫群氣候適應性,增強電力系統分布式、移動式、規?;瘧闭{峰能力。以點帶面開展適應示范,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開展冰川保護和高原濕地保育,加強世界遺產適應性保護,探索氣候智慧型農業發展模式。

3.2 鞏固能源綠色轉型成果

將能源領域作為推進碳達峰的關鍵,發揮稟賦優勢,有序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氣(頁巖氣),縱深優化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增強電力系統穩定性和韌性。推動能源供給側低碳化,堅持基地化、規?;?、集約化開發方向,統籌水電與新能源開發利用,規劃建設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流域等水風光儲一體化可再生能源開發基地,優先建設季以上調節能力水庫電站,加快推動新能源開發規模躍升,探索風光水互補聯合調度運行機制,增強電力系統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能力。推動電力輸送通道擴容提效,統籌實施國內“西電東送”和省內“西電東送”,拓展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區至成渝地區的電力走廊,優化可再生能源電力輸入通道,加快提升規?;?、低成本調峰儲能能力。深化能源清潔替代,健全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推動工業、建筑、交通和生活領域用能結構優化。穩步降低煤炭消費占比,為其他清潔能源合理特征騰挪排放空間。合理控制天然氣增速和用途優先序,避免消費需求過度、過快、過早的無序釋放。突出節能降耗,實施用能預算管理,探索用能權交易和高效配置路徑,推動低效高耗產業有序退出,為光伏晶硅、鋰電材料、新型儲能等新興能耗載能產業發展騰挪更大用能空間。

3.3 培育綠色低碳發展動能

突出節約優先、低碳引領,統籌“存量”優化和“增量”發展,因地制宜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實現建立在綠色低碳基礎上的高質量發展。搶抓經濟地理和國際貿易深刻調整機遇,聚焦清潔能源生產、支撐和應用產業,培育壯大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統籌發展水火風光儲氫,加快布局調峰應急燃機項目和綠色氫能發展,布局清潔能源裝備、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等先進制造業集群,提升綠色低碳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準入政策,建圈強鏈打造世界級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消費品產業集群,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推動冶金、建材、化工等傳統制造業綠色化、智能化改造提升,提升單位產品產值能效水平。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做強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鼓勵碳監測、碳認證、碳盤查、碳金融、碳資產管理等專業服務機構規范培育和發展,提升綠色低碳發展綜合服務水平和空間輻射能力。

3.4 優化氣候友好發展格局

充分考慮不同區域的特點,實施差異化的應對氣候變化路徑,提升氣候友好型發展能力,并為全省應對氣候變化發揮更大的支撐作用。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主要分布區域,四川盆地重點增強城市生命線系統和農業生產氣候韌性,以低影響開發和綠色低碳理念引領建設氣候友好型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強化人才、科技和產業支撐,實施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控制,推動梯次有序碳達峰。盆周山區重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布局,優化布局城鎮體系,發展特色經濟,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逐步降低碳排放強度。川西北高原區是氣候變化的敏感脆弱區,重點加強氣候變暖影響觀測,推動生態功能區核心區和地災高易發地區內常住人口穩步減少,發展生態文化旅游和特色農牧業,修復草原和濕地生態系統,加強冰川凍土監測和保護,并加大可再生能源開發和輸出力度。攀西地區干熱河谷特征突出,緊扣安寧河谷綜合開發,加強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提高森林質量和防災減災能力,提高干旱和高溫熱浪應對能力,嚴防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上馬,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

3.5 健全氣候治理工作體系

加快構建以碳達峰目標為導向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體系和以降低損失為核心的適應氣候變化政策體系。優化產業準入政策,將碳排放納入項目審批、節能審查、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嚴控新改擴建低效碳密集型產業項目。研究制定全省適應氣候變化行動總體方案,探索編制生態系統、水資源、城市、能源、健康等領域專項適應方案,推動川西地區、重點流域、典型自然保護地適應行動方案編制。加快構建政府領導、各部門協同推進、各地區積極行動、全社會廣泛參與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格局,探索建立應對氣候變化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紤]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的政策導向,因地制宜構建市(州)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探索縣級碳排放統計核算路徑方法,加強企業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

3.6 完善氣候投融資機制

加強碳達峰碳中和相關資金統籌,統籌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發展,將氣候投融資融入可再生能源發展、綠色制造、綠色建筑、軌道交通、生態建設、防災減災、綠色金融等規劃政策體系,探索制定項目高碳負面目錄和低碳正面清單,形成良好的政策和投資預期。整合建立目標導向型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加大財政金融互動力度,引入獎補、擔保、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投融資模式,引導和撬動社會資金投入。打造集政策宣貫、項目識別、供需撮合、風險預警、信息披露為一體的氣候投融資綜合服務平臺,搭建政府、企業、金融機構信息溝通渠道,降低信息不對稱成本,提高項目融資效率。有序開發和推廣氣候信貸、氣候保險、氣候債券等金融產品,推廣碳排放權等環境權益質押貸款,降低規?;?、市場化融資成本。探索建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風險分擔轉移機制。

3.7 增強氣候變化科技支撐

深化碳中和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建設,鼓勵設立碳中和技術研發中心和研究院,布局應對氣候變化研發計劃。建立氣候長序列、高精度歷史數據庫,推進氣候變化事實、驅動機制、關鍵反饋過程及其不確定性等研究,提高對氣候變化敏感性、脆弱性和預報性的研究水平。圍繞前端風險監測分析、中端風險評估預警、末端風險應對管理,開展科研攻關、技術示范、對策研究和效果評估,建設一批氣候變化適應支撐性、戰略性平臺。推進先進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核能、一體化燃料電池、智能電網、綠色氫能、新型儲能、頁巖氣開發、淺層地溫能利用、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低碳冶金、生態固碳增匯、零碳建筑、高效制冷、溫室氣體監測等技術研發,引導研發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空氣中二氧化碳直接捕捉等前沿技術,不斷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引領和支撐作用。

4 結 論

碳達峰目標下,不同地區面臨的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存在差異,低碳轉型愿景要求和基礎條件也不同,需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因地制宜采取政策行動,統籌推進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治理,實現經濟效益、氣候效益、社會效益的協同兼顧?;凇艾F狀評估—問題診斷—措施優化”的研究方法,可為區域應對氣候變化路徑對策研究提供有力支撐。作為在氣候變化風險、經濟發展階段、能源資源稟賦能等方面具有顯著區域特點的省份,四川應對氣候變化機遇和挑戰并存,應摸清氣候變化風險分布、環境資源稟賦、工業化城鎮化、技術產業基礎等基礎條件,秉持減緩與適應統籌兼顧原則,突出區域性特征、問題和挑戰,探索符合四川氣候風險布局、發展階段的應對氣候變化路徑,加快推動現代氣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為穩步提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適應能力、持續降低碳排放強度進而實現碳達峰目標夯實基礎。

猜你喜歡
碳達峰氣候變化氣候
碳中和·碳達峰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2)》發布
關于“碳達峰”和“碳中和”——2030碳達峰與2060碳中和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應當采用何種立法思路
碳達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設計思考
氣候變化與環保法官
氣候變化:法官的作用
瞧,氣候大不同
氣候變暖會怎樣?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打通“網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