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銅魚研究進展

2023-02-02 08:52鄧勇輝李夢露王嘉偉周輝明陶志英
江西水產科技 2023年6期
關鍵詞:性成熟漁獲魚類

鄧勇輝,李夢露,王嘉偉,周輝明,陶志英

(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江西 南昌330039)

銅魚(Coreiusheterodon),隸屬于鯉形目(Cytcriniformes)、鯉科(Cyprinidae)、鮈亞科(Gotiongiae)、銅魚屬(Coreius)[1]。銅魚屬魚類在中國共有3 種,分別是北方銅魚、圓口銅魚和銅魚,為中國特有種。銅魚主要分布于我國的長江水系和黃河,其生長速度快、肉質細嫩、含肉率高、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良好的養殖前景。目前,銅魚屬魚類現狀堪憂,資源量銳減,本文對國內銅魚有關研究進展作一綜述,為銅魚進行優質水產種質資源挖掘和開發利用提供借鑒。

1 生物學特性

銅魚體長,粗壯,前段圓筒狀,后段稍側扁,尾柄部高;頭腹面及胸部較平;頭小,近錐形;吻尖,吻長略小于眼間距或等長;口小狹窄,下位,呈馬蹄形;眼甚小,鼻孔大,眼徑小于鼻孔徑;須短,其末端達到或者略超過淺鰓蓋骨;體被圓鱗,較小,其游離部分略尖長。背鰭短小,無硬刺;胸鰭寬,等于或稍短于頭長,末端接近腹鰭起;腹鰭略圓;臀鰭位置較前,尾柄甚高且長;尾鰭寬闊,分叉不深,上下葉末端尖,上葉稍長;各鰭淺灰,邊緣淺黃色,背部稍深,長江中野生銅魚體色和古銅色接近,因此命名為銅魚,人工繁殖的的銅魚體色會隨養殖環境發生改變,古銅色不明顯。銅魚主要分布于長江水系的干支流和有流水灌注的湖泊中,靜水湖泊中較為少見,黃河水系也有分布[2],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經濟魚類和優勢特種魚類。銅魚為中下層魚類,棲息于水質清澈、溶氧豐富、多砂礫巖礁的江河流水環境的下層,習慣于群體集游,通常一個群體由幾十到幾百個體組成。冬季至深水河槽或深潭的巖石間隙越冬。銅魚是食性廣泛的雜食性魚類,以動物食料為主,6—9月是攝食旺期[3];在嘉陵江內,3—10月是銅魚的攝食旺期;10月以后,天氣變冷水溫降低,銅魚攝食率降低甚至停食,銅魚雌雄生長有差異,性成熟前的雄魚體長、體重增長較雌魚快;性成熟后,雄魚生長速度變慢,雌魚生長速度加快[4]。銅魚性成熟年齡為2~3齡,生殖期為4—6月。多在水流湍急的江段繁殖,受精卵隨江水漂流發育,懷卵量為2~20萬粒。

2 資源狀況

銅魚是長江的主要經濟魚類,近年來,受過度捕撈、生存環境惡化、水利工程建設等因素的影響,銅魚資源急劇下降,現已被列進《江蘇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第一批)》和《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劉紅艷等為了解三峽工程蓄水后、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銅魚種群動態,采用體長頻率法對其種群參數和資源量進行評估,結果表明 2007—2009 年長江上游江津江段銅魚資源急劇下降[5]。20 世紀 60 年代,長江上游干流,支流嘉陵江和漢江銅魚漁獲物比例分別可達 50%、25.2% 和 16%[6-7];而到2005—2006 年,長江上游銅魚僅占漁獲物的 20% 左右[8]。2008 年長江葛洲壩下江段的圓口銅魚和銅魚絕對資源量下降近 50%[9]。劉飛等研究了長江上游魚類資源的現狀,長江上游代表性經濟魚類在近幾年的捕獲物中的比重和捕撈規格均明顯下降,主要表現在漁獲物中大個體減少,而小個體則占有較大的比重[10]。從漁獲物的群體結構上看,高齡魚減少,低齡魚及幼魚比例增加。1997—2000年,長江上游漁獲物中,年齡最大的銅魚是 6 齡,1 齡銅魚為 23.4% ,而 2005—2006 年,年齡最大的是 4 齡,1 齡銅魚達 71.2%[8]。劉樂和等研究了葛洲壩水利樞紐興建后長江干流銅魚、圓口銅魚等主要經濟魚類資源量的變化,建壩后經濟魚類在漁獲物中呈現低齡魚比重上升,高齡魚比重下降,大多數未達到性成熟個體的現象,資源呈現衰退趨勢[11]。

圖1 銅魚實體圖片

圖2 銅魚骨骼掃描圖片

3 營養價值

銅魚屬魚類的含肉率高,蛋白質和脂肪豐富、肉味鮮嫩肥美[12],深受產地廣大群眾歡迎,被列為上等食用魚之一。銅魚的含肉率高于黃顙魚(Pelteobagrusfulvidraco)和鱖(Sinipercachuatsi)等魚類;脂肪和蛋白總量高于烏鱧(Channaargusargus) 和鱖[13]。銅魚的鮮味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豐富[14],鮮味氨基酸含量高于黃顙魚,必需氨基酸含量符合 FAO/WHO 規定的理想蛋白源標準,肌肉蛋白屬高質量蛋白。銅魚擁有較高的開發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前景。但受限于自然種群的衰退及人工馴養繁育技術不成熟等難題,對銅魚的消費需要難以得到滿足,銅魚人工增殖放流也無法開展。

4 人工養殖

目前銅魚屬魚類的養殖主要處于繁育和馴養的摸索階段,雖然已有養殖案例,但僅是小規模的試養,經濟效益低[4]。目前關于銅魚魚苗繁殖的研究相對較少,人工試養的銅魚魚苗來源于捕撈,與自然條件下相比,人工養殖的生長速度較快,池塘養殖的銅魚比野生銅魚的性成熟年齡要早,2 齡即可性成熟[15]。張曉華等人通過研究0+齡野生銅魚的性狀指標發現,在對銅魚進行選育時,除對體質量選擇外,還可將尾柄高、眼間距和體長作為間接選擇的指標[16];周國勤通過兩年摸索,組裝出一套循環水養殖系統,營造銅魚適宜的生活環境,避免銅魚的應激反應,再通過物理、生物等四級水處理環節,清除殘餌、糞便等水體有害物質,維持水質穩定,將銅魚馴養期的成活率提高到90%,成功實現銅魚人工馴養[17]。張建明對長江宜昌江段野生銅魚(224.43±32.47g)進行馴養發現,食用河蝦和魚塊等生物餌料,野生銅魚有較好的攝食和生長效果,而配合飼料則不利于其生長[18]。向梟等人對嘉陵江北碚段的野生銅魚(體重125.8±16 g)進行試驗后發現,銅魚對四種飼料粗蛋白的總消化率為魚粉>豆粕>菜粕>棉粕,其中豆粕與魚粉較為接近,在今后銅魚人工養殖飼料開發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的增加豆粕的用量[19]。吳興兵經過四年實現銅魚人工繁殖,建議親魚培養時雌雄魚比例為1:1,在進行人工授精時采用人工授精法受精,水溫22~23℃雌雄比例為1:2較為合適[20]。

5 小結與展望

銅魚是重要的優質和經濟魚類,但近年來資源量大幅度減少,為緩解過度捕撈帶來的壓力,了解銅魚生物學特性、資源狀況、營養價值以及人工養殖相關的研究,開展銅魚人工馴養與繁殖技術研究,對銅魚種質資源的保護、挖掘和可持續開發利用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引種馴養后,對照養殖魚類種質檢驗標準,開展銅魚形態特征、年齡與生長、食性、繁殖性能、生態特性、耗氧率與臨界窒息點、含肉率、染色體、同工酶等測定,分析遺傳多樣性和建立基因庫等,為水產養殖開發一個新的優良養殖魚類品種,滿足市場需求和人們對優質魚類消費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進行銅魚增值放流,利于修復漁業資源,更好維護長江和鄱陽湖十年禁捕,并產生巨大社會經濟生態效益。

猜你喜歡
性成熟漁獲魚類
基于MFCC和ResNet的魚類行為識別
魚類運動會
首批國家級海洋捕撈漁獲物定點上岸漁港廣西唯一入選名額落戶南漁港
東海北部桁桿拖蝦漁獲組成分析
羊的繁殖規律與育種技術
南海北部深海區燈光罩網漁獲物組成及漁獲率的時空分布
肉用種雞飼養管理的幾項關鍵技術
漁獲
魚類是怎樣保護自己的
兩種常用染色方法在性成熟SD大鼠陰道涂片中的比較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