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適應氣候變化,我國做了哪些工作?

2023-02-03 03:18周澤宇
中國生態文明 2023年6期
關鍵詞:氣候變化海綿氣候

我國一貫堅持減緩和適應并重,將主動適應氣候變化作為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

一、我國適應氣候變化的主要方針政策

發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為統籌開展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九部委于2013 年聯合發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明確了2014-2020 年國家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提出了適應目標、重點任務、區域格局及保障措施等。隨后,各相關部門和地方開展了大量綜合性、系統性的工作,主動實施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取得了積極成效。

編制《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在新形勢和新階段下,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并重,加強對全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統籌指導,2020-2022 年,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等20 個部門組織編制《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分12 個組就加強氣候變化監測預警、風險管理等收集梳理我國已開展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成效和問題,摸底適應工作基礎情況。2022 年6月,生態環境部等17 個部門聯合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對未來15 年我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戰略實施等作出了部署安排。與2013 年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相比,《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主要有4 個特點。

一是更加突出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氣候變化觀測及風險評估是適應氣候變化的前提和基礎,極端事件監測預警和防災減災是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重要手段,相關工作將進一步加強。

二是劃分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兩個維度闡述重點領域適應任務。氣候風險不斷由自然生態系統向經濟社會系統滲透蔓延,在關注生態環境同時,進一步明確經濟韌性發展路徑,并將適應氣候變化與各領域工作有機結合,納入定量目標指標。

三是多層面構建適應氣候變化區域格局。在構建適應氣候變化的國土空間同時,按照全面覆蓋、重點突出的原則,根據地理區劃及各地區氣候特點和發展階段,為我國量身定制八大區域適應氣候變化策略,同時以重大戰略區域為引領,明確重大戰略區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策略。

四是強化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實施保障。更加注重機制建設,提出建立適應氣候變化聯席工作機制、探索建立適應信息共享機制、定期開展政策與行動評估、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等新舉措,并進一步強化財政金融支撐、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和國際合作等保障措施。

印發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編制指南。為貫徹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指導和規范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編制工作,強化省級行政區域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力度,生態環境部2022 年印發《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編制指南》,要求各省級生態環境廳(局)聯合相關職能部門建立專門工作機制,制定工作方案,盡快啟動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編制工作。

二、重點領域、地方的適應行動和國際合作

各部門、各地方主動開展適應行動,推動重點領域、區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氣象領域,氣候系統觀測能力和氣候變化數據集建設成效顯著,在2600 多個地面氣象觀測站的基礎上,相繼建成了5 萬多個中小尺度加密自動氣象站;在防災減災領域,建立地質災害監測與預警預報體系,風險管理水平持續提升;在水資源領域,完善防洪減災體系建設,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在陸地生態系統領域,積極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在海洋領域,加強濱海濕地保護,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在農業領域,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在公共健康領域,開展健康影響監測響應,組織健康影響研究;在基礎設施領域,增強安全耐久性和氣候韌性。

其中受氣候變化影響較直接且關系到民生發展的農業、水資源、生態環境及人體健康等領域的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提升是地方政府關注的重點,且在這些領域有較為成熟的經驗。各地方圍繞上述領域,通過開展氣候變化風險評估、設立具體目標、實施措施、資金投入及政策保障等不斷提升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基礎性能力。比如,福建省實施設施農業溫室大棚補貼項目,組織開展設施農業保險保障專項行動,設施農業總面積超過210 萬畝。

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等履約談判,參與IPCC 全球氣候變化科學評估等工作,為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近年來,國際合作形式逐步深入并多元化,適應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內容從最初的國際談判、學術交流等拓展到能力建設、平臺建設、政策研究等方面的深入合作。此外,中國積極搭建適應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平臺。2018 年,中國作為共同發起國推動全球適應委員會的啟動和運行,2019 年,全球適應委員會的執行機構全球適應中心在北京成立中國辦公室,致力全球協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態環境部還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每年聯合國際機構組織召開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國際研討會,持續推進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通過國內外實踐經驗交流,提升試點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另外,中國還通過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幫助有關發展中國家發射氣象衛星,援建氣象衛星移動接收站,并積極組織應對氣候變化培訓班,提升其他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

三、適應氣候變化的試點示范與創新實踐

城市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生產生活的核心地帶與主要聚集地,人口密度大、經濟集中度高,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尤為嚴重。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積極探索符合各地實際的城市適應氣候變化建設管理模式,是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我國全面推進城市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提供經驗、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

為推動城市適應氣候變化工作,2016 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關于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的通知》,并于2017 年在全國選取28 個地區開展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創建工作。各試點城市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取得積極成效并積累了有益經驗,為進一步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奠定了基礎。這些成效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適應氣候變化理念得到有效提升。試點城市均成立了以主要行政首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編制了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基本形成將適應氣候變化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有關專項規劃的意識。二是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機制得到有益探索。比如在資金機制方面,在依托海綿城市、生態補償修復等相關財政資金協同推進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同時,試點地區探索通過引導資金、產業基金、PPP 等模式鼓勵社會資金參與適應項目投資,有效擴大了適應資金的來源和渠道;在風險分擔機制方面,探索通過農業保險、住房保險、自然災害公眾責任險、牲畜政策性保險等方式,轉移氣候風險和分擔損失損害。三是監測預警及防災救災能力有效加強。四是重點領域適應行動廣泛開展。試點城市在基礎設施、水資源管理、城市生態、公眾健康等多個領域強化適應行動,取得了積極進展,比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提升基礎設施設計和建設標準等,廣泛開展城市綠地改造、濕地公園建設、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工程,協同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防洪排澇體系等。五是試點工作成為適應國際合作的重要內容。

2023 年8 月,為保障城市安全運行、提高城市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潛力,我國決定在前期工作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提出統籌考慮氣候風險類型、自然地理特征、城市功能與規模等因素,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積極探索和總結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路徑和模式,提高城市適應氣候變化水平等一系列總體目標。計劃到2025 年,優先遴選一批工作基礎好、組織保障有力、預期示范帶動作用強的試點城市先行先試,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納入試點城市重點工作任務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機制基本完善,重點領域適應行動有效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經驗得到有益探索。到2030 年,試點城市擴展到100 個左右,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經驗得到有效推廣并進一步鞏固深化,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理念廣泛普及,城市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和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明顯提升。到2035 年,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經驗得到全面推廣,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

同時,我國正在積極推進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2015 年以來,在55 個城市開展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十三五”期間30 個試點建設工作已基本完成,共建成各類項目近5000 個,消除黑臭水體、易澇點數百個,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為對地方做好指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暫行規定》,指導地方編制實施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截至“十三五”末,已有500 余個城市完成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編制實施工作。自2019 年始,每年組織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效果評價,以評促建,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以濟南市為例。濟南是一個洪澇災害頻發的城市,是全國首批25 個重點防洪城市之一。2015年年底濟南市評估了城市中心城區防洪排澇能力,評估結果顯示濟南市中心城區易澇點超過90個,容易發生內澇的高風險區接近80 平方公里。2015 年4 月,濟南市入選國家首批海綿城市試點,3 年的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實施期內,獲得中央財政補助15 億元。2017 年2 月,濟南市獲批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以防洪排澇為重點,大力開展城市韌性建設工作。濟南市主要從3 方面著手,全方位開展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提升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打造安全、韌性、宜居、品質的現代泉城,努力構建山、泉、湖、河、城相融合的城市水循環系統,著力解決泉水枯竭、洪澇多發、水源不足、水質污染等問題,海綿城市及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成效顯著。

在試點探索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城市適應氣候變化急需在以下幾個方面重點開展工作。一是強化城市氣候風險評估,二是調整優化城市規劃布局,三是提高城市建筑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四是保障基礎設施安全運行,五是完善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猜你喜歡
氣候變化海綿氣候
2021年1—6月日本海綿鈦產銷數據統計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2)》發布
解讀“海綿寶寶”
超級海綿在哪里?
海綿是植物嗎?
氣候變化與環保法官
氣候變化:法官的作用
瞧,氣候大不同
氣候變暖會怎樣?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打通“網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