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再設計角度探究壯族花婆節地域文化傳播

2023-02-04 11:44農真怡宋冬慧
湖南包裝 2023年6期
關鍵詞:壯族民俗活動

農真怡 宋冬慧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歷史記憶有時間延續性,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通過媒介而依賴于新媒介的時間傳承與“記憶”。探究傳統文化節目的創作機理,揭示傳統文化在泛媒介時代的“再媒介化”創新機理與破圈傳播路徑,對于促進傳統文化創新傳播與轉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壯族花婆節作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具有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表達形式。民族節慶設計面對消費者要求的不同,企業也不斷進行著改革,要求在創新觀念和創意藝術角度做出全新的嘗試。而國內對于非遺再創、少數民族文化推廣與傳承、文化旅游等研究已經逐漸成熟化,不同地區的民族節慶文化推廣也贏得了大眾的青睞,以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為代表的民俗熱浪席卷而來。

1 地域文化傳播的特點與機制

地域文化傳播是指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方式,在一定的地理范圍內,將地域文化傳播到另一地域的活動過程。它是一種自發的、持續不斷的文化交流活動。地域文化傳播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人們在生存和發展中對自身所處地域文化的認識、理解和傳承,以及在此基礎上所進行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

1.1 傳受者的差異性

文化傳播的主體是人,而人具有社會屬性,受一定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以及家庭、學校教育的影響,不同的地域文化會因地域、歷史、人文因素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傳播效果。由于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往往會造成受傳者對傳播內容理解上的偏差,進而造成受傳者與傳受者之間出現信息不對稱情況,造成信息傳播效率低下,甚至產生誤讀。因此,地域文化傳播在傳播過程中應注意對受傳者進行充分了解,盡量消除傳受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情況,提高信息傳播效率。地域文化傳播應該加強地域間的交流合作,促進不同地域之間的相互了解和認知。

1.2 地域性與地方性

地域性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和自然條件下某一地區人們所形成的地域文化特點,表現為該地區的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形成的習慣、風俗、信仰和價值觀等。地域性是地域文化傳播與交流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傳播活動得以發生和進行的基礎。地方性是地域文化傳播與交流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

1.3 整體性與獨特性

地域文化傳播的特點除了它的地域性之外,還有其整體性和獨特性。首先,地域文化傳播的整體性表現為其在地域范圍內所具有的整體的文化特征,具體表現為整個地域范圍內包括歷史文化、社會文化、藝術文化等在內的綜合性的整體特征。其次,地域文化傳播還表現在其獨特性上,即某個特定地域范圍內所形成的獨特地域文化現象。再次,在地域文化傳播過程中,由于受到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使得其在傳播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個性。

1.4 傳受者的認同與接收

地域文化傳播的對象是具有較強地域特征的群體,包括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政治環境下的群體,地域文化的傳受者也是具有較強地域特征的群體,他們在對地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1.5 傳播內容的多層次性和多樣性

地域文化的傳播內容是一種復合的文化形態。地域文化傳播的內容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劃分和歸納,比如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地域文化傳播可以劃分為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文獻等;從地域空間的角度看,地域文化傳播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政治制度等;從地理環境方面看,地域文化傳播可以劃分為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政治環境等。盡管這些具體劃分標準因研究者和研究者所處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它們都是人們對地域文化傳播內容進行分類時所遵循的依據。而這些分類標準決定了地域文化傳播內容的多層次性和多樣性。

2 壯族花婆節的地域文化傳播現狀

2.1 壯族花婆節的基本情況

目前國內對于非遺再創、少數民族文化推廣與傳承、文化旅游等研究已經逐漸成熟化,不同地區的民族節慶文化推廣和以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為代表的民俗熱浪不斷高漲。壯族先民最開始使用口口相傳的形式傳承神話傳說,并通過節慶活動繼續流傳,神話、信仰、節慶三者共生。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達使得大眾對自然界的認識提高,傳統民俗觀念在人們頭腦中逐漸淡薄。雖然花婆節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但大多只在當地社區、族民中通曉。因多元文化的沖擊以及群眾對文化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因此年輕一代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也變得淡化,致使對壯族花婆節知之者甚少,使其傳播與發展迫在眉睫。

花婆節源于古代壯族先民“花滿樓”的傳說。據傳說,壯族先民為了生存和繁衍,常遭受大自然的無情侵害。他們祈求神靈,保佑他們的子民能夠平安、幸福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在這個過程中,壯族先民逐漸認識到了自己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他們通過敬神祭祀活動來祈求神靈保佑,從而形成了獨特的祭祀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花婆節已成為當地人民群眾表達對美好生活向往和對祖先崇拜的一種形式??梢哉f,花婆節是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傳播形式。相傳,壯族先民生活在南嶺山脈的南麓地區,在此生活的壯族先民世世代代為了生存,與自然作斗爭。在這種斗爭中,壯族先民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祭祀文化[1]。

花婆節的主要形式有“對花歌”“斗花婆”“花滿樓”“拋繡球”等。其中,“對花歌”是花婆節中最具特色的一項活動,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活動。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河池地區各地都會舉辦隆重的“對花歌”活動,人們會穿上節日的盛裝,帶上山歌,在節日的廣場上聚集,以山歌為媒進行對歌。通過對唱活動,人們會相互交流情感,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祖先崇拜。此外,花婆節中還會舉行拋繡球、抬花轎等傳統活動[2]。

2.2 壯族花婆節的地域文化優勢

(1)民族文化傳承方面:壯族民眾信奉萬物有靈,認為一切事物都有靈性,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也存在著某種聯系。壯族民眾通過祭祀活動,祈求神靈保佑,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在中國傳統的民間信仰中,祖先崇拜是一個重要的內容。中國古代民間信仰的祖先崇拜主要有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兩種形式,其實質都是一種精神寄托。壯族先民認為,人和自然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系,因此人們對自然界中的神靈懷有敬畏之心。在壯族民眾心中,自然是一位至高無上的“神”?;ㄆ殴澱菈炎迕癖娫诩漓肷耢`時所舉行的一種重要儀式。

壯族花婆節是壯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在壯族民間代代相傳,擁有內涵豐富的文化信仰,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ㄆ殴澮言?018年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活動名單?;ㄆ殴澋膫鞒惺抢^承自己村鎮的民俗文化,節慶活動也提高本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其傳統民俗節慶形式保留得較完整。然而許多因素使得壯族花婆節的傳播產生一定的困難與局限性,節慶傳播知名度不大,傳統形式需要注入新鮮血液。南寧花婆節反映的是南寧先人對生活方式的原始探求,是一種原始哲學與審美意識的體現,也承載了壯族的民族文化與民族基因。以花婆廟為載體,迎合了群眾祈福、尋找心靈安慰的需要?;ㄆ殴澋膫鹘y活動內容有花婆出游、騎頂馬表演、童子騎龍出游等,這些都積極引導更多的受眾了解關注中國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發展,了解關注少數民族民俗節慶文化的深刻內涵,有利于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民俗節慶文化的傳承、推廣與發展,提高國人的民族歸屬感。

(2)社會地方需求方面:民俗節日已成為了一定地區內民眾日常生活形式的重要文化表現和民族民俗精神的主要成分。因為中國區域面積廣大、少數民族資源豐富,不同的區域環境和文化等因素產生著各少數民族不同的節慶風俗。因此中國政府尤其關注民族節日活動的策劃與舉辦,尤其是對一些有著突出區域特點、普遍參與性和良好社會效果的民族民俗節慶,形成了結合歷史、人文、社會經濟等諸要素的重大活動。雖然民族節日活動的規模與盛況令人感受深切,但政府對活動的組織管理與宣傳指導尚有繼續改善的余地。為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可以引進已在企業經營中應用的品牌形象經營理念,以提高民俗節日活動的水平[3]。

2.3 壯族花婆節的地域文化傳播成因

花婆節的原始形態是壯族民間為了感恩上天賜予的芬芳花朵,以鮮花為祭祀品,用歌聲贊美花、歌唱美好生活的節日?;ㄆ殴澥菈炎宓貐^的一種重要節日,在歷史上一直深受壯族人民的喜愛,并發展成為一種祭祀儀式。在古代社會中,花婆節主要是壯族先民為了祭奠祖先自然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儀式,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觀念的轉變,花婆節逐漸從祭祀活動演變成了一種節慶活動。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花婆節經歷了遠古時期的自然崇拜到民族融合時期的“歌仙節”,再到現在發展成為壯族地區特有的文化節日,其發展歷程與壯族人民社會生活緊密相連。

花婆節作為壯族地區人民特有的民俗節日,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身獨有的文化傳播特點,這些傳播特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花婆節作為壯族地區傳統節日,其本身所具有的民俗性會對當地的居民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也會對其他地域的民俗活動產生影響。在傳播過程中,花婆節被賦予了文化傳承和交流等功能,并與當地人們的生活產生密切聯系[4]。因此,花婆節的文化傳播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特征。另一方面,花婆節作為壯族地區人民傳統節日之一,其文化傳播也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

花婆節是壯族地區重要的文化資源,其發展歷程和傳播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地域文化特征和傳播環境因素等方面的影響?;ㄆ殴澞軌蜷L期、穩定地發展下去,與當地人們的精神追求、民風民俗和社會環境等因素密不可分。

3 壯族花婆節的地域文化傳播設計

3.1 壯族花婆節的地域文化傳播內容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蒲廟花婆節是多文明相互作用的產物,而花婆是“圩”精神共同體構筑的傳播者[1]。蒲廟阿婆傳說視為蒲廟商業“圩”聯合經驗的原初記憶,為蒲廟民眾的商貿發展邏輯提供了現實支撐。阿婆執著地向老魔術師施粥的事跡已深入人心,并形成了建立“圩”共享印記的重要因素。在阿婆施粥故事的基石上,將阿婆的藝術形象轉化為桂系壯族群眾共享印記的花婆藝術形象,以此建立蒲廟乃至廣西壯族自治區群眾新的“圩”共享印記,使群眾在蒲廟社會共同體的基石上形成跨區域、跨文化的“圩”群共同體。

3.2 壯族花婆節的地域文化傳播結構

蒲廟花婆節于每年農歷三月十二舉行,活動期間人們一般在固定街道地址進行文化游行。由八音壯鼓隊、花婆送福隊、蒲廟獅子隊等22個方隊組成的特色民俗大巡游隊伍,從蒲廟鎮政府出發一路游行至新興廣場,為市民游客奉上一場精彩絕倫的民俗文化盛宴。南寧市蒲廟花婆節慶現如今融合了宗教祭祀、民俗表演以及各種傳統工藝的展示和商品銷售。人們通過這個節日活動實現祭祀神靈、娛樂休息以及聯系親朋好友等目的。在這種節慶活動中,往往蘊含著人們的信仰意識、社會意識、各種風俗以及民間藝術等。壯族花婆節的文化傳播結構主要表現為傳受者身份多元化、傳播內容豐富性、傳播方式多樣性、文化交流頻繁等特征[5]。壯族花婆節的存在和發展有其獨特的地域文化價值,也是國家民族政策的體現。

3.3 壯族花婆節的地域文化傳播形式

南寧花婆節是古代南寧先人們對生活方式的原始追求的表現,既表達著他們的原始哲學審美意識,也同時承載著壯族的民族精神和基因?;ㄆ艔R的載體迎合了群眾祈福和尋找心靈安慰的需要?;ㄆ懦鲇?、騎頂馬表演、童子騎龍出游等巡游活動都實現了全民參與、全民同樂。這些傳統節慶的儀式能積極引導更多的受眾了解關注中國的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發展,了解關注少數民族民俗節慶文化的深刻內涵,有利于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民俗節慶文化的傳承、推廣與發展,提高國人的民族歸屬感[6]。

4 對壯族花婆節的地域文化傳播建議

4.1 優化文化產業

非遺節慶活動在南寧市邕寧區蒲廟舉行,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多樣的節日盛宴。在非遺節慶期間,通過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導游服務水平的方式,把非遺資產轉變為旅游者能夠感知和感受的旅游商品,同時提供豐富的旅游方式,促進旅游者多方位的消費行為[7]。如此,不但避免了單純的符號化的消費,而且也向社會傳達了非遺符號背后的文化價值,從而形成了群眾喜聞樂見的非遺節日活動形式。為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將把握傳統節日發展的機遇,強調與節慶共賞共嘆、共享感受文化的非遺宗旨,合力打造一系列特色慶典活動。通過整合各方資源促進非遺傳承創新。

4.2 文化產品開發

通過用戶研究,明確目標人群,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進行問卷調查和用戶訪談,以了解用戶需求。使用再設計方法,尋找傳播非遺節慶問題的設計機會點和節慶品牌傳播的特點,并總結現有節慶傳播的手段。在非遺節慶花婆節文化產品開發和傳播的過程中,提出了設計原則和設計目標。

在形象標志學框架的3個層次中,標識標志是最重要的。標識符號的設計實質上是對傳統花婆或節慶的形象定調,并利用不同的標志交織產生獨一無二的、和其他民俗或藝術形式完全不同的形象。在標志形象上,中國花婆節慶活動一般選用“壯族民俗紋理”作為標志的造型,并以“花婆”作為形象的吉祥物。定義標志是指“南寧蒲廟的花婆”,而真正能使廣大民眾體驗到寺廟品牌內涵的實物標志當然是在節慶期間的各種游戲等[8]。

4.3 加強市場營銷

由于新興媒介的廣泛應用,其影響力也不斷擴大。網絡這種新型媒介通過轉變傳播方式與功能,呈現出巨大的社會效果,從而對人們生存、社會關系結構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非遺節慶借助新媒體實現了信息傳播的高效和順暢,為旅游推廣宣傳和節慶造勢提供了便捷渠道。尤其是在節慶時期,一般民眾都能夠借助手機或網絡媒體獲得重要資料與訊息,并利用新媒介的交互性與開放性發布個人見解與主觀言論,以此增加對民眾的了解程度。

想要使節慶活動更具有吸引力,應該設計線上專題頁面的小項目,在里面介紹品牌形象與節日信息,并打破活動時間限定。另外,在一些歷史文化景區中也應該安裝海報宣傳點以及和廟會活動有關的互動小游戲系統。同時,各地方博物館也可派發有關花婆節日的宣傳小冊子,或推出具有花婆民俗文化特色的紅包和新年伴手禮,以宣傳花婆節日。而另一種實體語境的宣傳方式則是與其他產品或項目開展合作,開展帶有相似民俗文化特征的項目,如推廣特色美食節與南寧白話山歌對唱比賽及花婆廟會共同舉辦,有助于雙方相互溝通、理解與幫助,從而達到良好的宣傳綜合效果。

5 結論

在全球化進程的影響下,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推廣廣西非遺節慶花婆節則需要強調“體驗感”,以非遺傳承為核心,圍繞著舞蹈、建筑、藝術和風景等文化內容,進行跨界整合和產業拓展。而通過提供適應社會需要的文創產品并借助新興媒介加以宣傳,就能夠創新地進行民族傳統節慶文化的全方位、沉浸式體驗,并以此實現活態再生的目標。唯有使廣西的非遺文化節慶真正走入百姓生活,在吸收生活內涵的基礎上實現其文化增值,才能真正實實在在地使其“活起來”。最終,我們才能構建起一個非遺保護、傳承、開發和發展互相交融、統籌和諧的新局面。

猜你喜歡
壯族民俗活動
冬季民俗節
“六小”活動
“活動隨手拍”
壯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行動不便者,也要多活動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民俗節
“壯族三月三”來對山歌
三八節,省婦聯推出十大系列活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